【 防弹少年团的青春战略 ——《 花样年华 》中一张与社群世代的沟通网络。 】
※ 本文并未直接从音乐面进行评论。
◎ 赖火旺
其它相关讨论可见:https://zhuanlan.zhihu.com/p/21738962
韩国流行音乐在当代最重要的运作模式 ——即是「 更动了受众关係 」,让阅听者不再只是被动的消费者,甚至能跟生产人高密度互动。Kpop 表演人的「 Comeback Stage 」 需要大量的舞台佈景设计、繁複的灯光照明,以及声势浩大的应援团队,故、多数採用录播的形式。而正式的打榜歌曲则是採用现场直播的形式播放,这种节目编排模式为了将现场打歌曲目的( 即时短讯 )「 得票数 」及现场观众评分的累加,所以採用现场直播。而为了更好地展现现场真实性,亦採用现场直播进行舞台表演。因为任何微小的失误都会暴露在观众面前,因此、打榜节目非常重视表演者和现场节目製作团队的默契,粉丝的应援亦同时成为一块重要的表演元素。打榜节目对摄影师的极高要求,在那些精确分配的镜头运用中能看出。内容播映前、节目编导都会反复观看各个组合的表演,进行反复採排,甚至仔细研究每个歌手及组合中逐一成员的歌词分配,最终编撰出最能被大众接受的分镜脚本。而这种利用表演中的「 机动空间 」来更动「 受众关係 」的设定,成了 Kpop 能够将娱乐工业化的关键( 附注一 )。
防弹少年团-BTS' dance performance。
《 防弹少年团 》( 방탄소년단 )在这种娱乐工业化的关係上,则被我视为是 Kpop 「 全球化后 」第一个将自己「 少年语境 」混入「 身体展演 」中的男团,这些身体策略不仅是舞步套路设定,它包含了整个团体被用以何种形态输出和其所放映出的核心资讯。该团从早前《 We Are Bulletproof 》一种仍旧偏向工程制订身体的展演模式,到《 Boy In Luv 》终于开始出现高校男女关係式的贺尔蒙幽默。二零一五年的一连串青春战略,从《 花样年华 pt.1 》到《 花样年华 pt.2 》,更是将个人特质入魂的阶段,大量出现在 Kpop 程序化编舞中少见的、不确定的身体语言( 可见前列舞步集合影片 )。其中尤以「 쩔어 」动作中混入不少团员平日于打榜空隙时的演绎语境( 参阅《 防弹少年团 / 女团舞合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noWsNQC-QA ),搭上同一张专辑内的另一首陈述十九坪空间中塞进九名练习生,对未来充满迁徙恐惧的「 이사 ( 搬家 )」 更为有趣。下面就列举「 防弹少年团 」长期在社群平台上和粉丝所建构出的一套特殊的「 对话网络 」来作为分析材料,这套对话网络也间接协助了《 花样年华 》等专辑叙事梗概的完整( 附注二 )。
【 媒体複製时代的互动图标
—— 神祕的「 热气球 」。 】
社交服务「 Instagram 」因其 icon 更新、曾经引发一连串对拟物风格图标在行动硬体上逐步遭到淘汰的讨论,但其实更多流行文化也是附着在这些社交参与软体的奇特大叙事中去发展策略。《 防弹少年团 》近期推出的特别迷你专辑《 花样年华 Young Forever 》便是一例。第一次看到《 花样年华 Young Forever 》的专辑封面时,觉得很无趣,青春、飞行、热气球,看上去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封面。但这个封面越看越奇怪,其所属公司 ——Big Hit 大费周章搞了一个热气球就为了拍摄一个连成员的身体和脸都看不清楚的照片?这个封面其实不断让我联想到某一个图像複製时代的 App 或是电脑软体上的小图标,例如《 Corel DRAW 》这个向量编辑老软体、甚至连 Instagram 的影像特效套用功能也是用了热气球图标作为示范。其实《 防弹少年团 》在发表本次专辑之前,粉丝群曾经在「 V.app 」发起一个集体换头像的参与运动。整个直播介面全部被这个热气球图标吞没,当时我觉得真的有强烈的软件侵入感( 附注三 )。
【 Blog / Youtube / V.app
——网络语境的共写练习。 】
《 防弹少年团 》一共有七名成员,早前在「 V.app 」这类平台还未运作时,其所属公司—— Big Hit 就已经让成员各自经营符合自己技能和特色的「 社交网络 」,而这个特殊的社交技能、最后便无接缝地衔接到 V.app 的频道上( 附注四 )。以公司想扶植为创作人的 SUGA( 闵玧其 )和 Rap Monster( 金南俊 )来说,两人便以文化青年的路线着称,发文内容多数为创作、歌手与乐团短评,甚至是冷门乐手的讯息关注为主。而擅长跳舞的 J Hope ( 郑号锡 )则时常于 Blog 上发文探讨对街舞的研究和练习短片。很有早年 Blog 刚兴起时「 共笔书写 」的练习状态。其实 Kpop 团体应该没有不擅长社群网络的,例如「 B.A.P 」因为解约诉讼暂停活动的期间,就以 Soundcloud、Twitter,等常见平台和粉丝维持联繫网络,并发起零星的几场街头游击表演。
【 淡出的工業機器,
——《 Save Me 》中自然景觀與人造舞台的影像運動。】
防弹少年团《 Save ME 》( 舞台说明 )。
承第一段所述,( Kpop )打榜节目编导团队其繁杂且严谨的工作模式,因而造就了一个娱乐系统中牢固的「 工业空间 」。韩国这种几乎停滞在八零年代电驭庞克式暗箱美学的封闭舞台,和《 Music Bank 》、《 M! Countdown 》这类打榜节目的舞台格式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更多表演桥段是为了符合此种舞台格式而设定。现阶段打榜节目的舞台定义就像「 展场 」,毎组歌手进驻都能有一个完整的空间设置。《 防弹少年团 》发佈不久的—— 「 Save ME 」一曲其回归舞台、便将这个韩国娱乐工业用来製造影像的「 内 」、「 外 」空间作为展演核心—— 「 表演者、一片空旷的自然景观、一个人造配製场景 」,和「 一个不断流动而看不见的镜头 」。「 Save ME 」这首歌的舞台策略完全是「 虚 / 实 」空间的穿越术,「 Save ME 」的 Music Video 乍见为一部表演者穿着简便日常、无太多描写技术与影像特性的舞蹈段落,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将音乐录影带( Music Video )和回归舞台展演( Comeback Stage )建构在一系列隐遁于影像背后、不断流动而看不见的镜头脚本上,是让两套不同的场景系统以同一种「 影像陈述路径 」呈现的展演战略。同时也展现出对媒体介面的高度敏锐。
另一个对年轻世代的「 媒介 」敏锐度,亦早在起始自《 I Need U 》的一连串视觉概念中露出。《 I Need U 》因被判定为十九禁,曾被要求重新剪辑,两段 Music Video 删减后落差了两分钟左右。部分对禁止线的战术只有在「 媒体化 」的时代才能够被平行地凸显出来。虽然流行文化中呈现的「 少年 」,多数都是已被诠释的、但却能在「 花样年华 」系列中隐约看到一个允许挑战青春危境的身体信息存在。这些包含:群嚣、斗殴、纵火、自焚、弑父的影像桥段,更像在陈述这个时代、一个无助的世代—— 即便不知道为什麽而活也要不断往前奔跑的状态。近年讨论全球化或在地争议时,「 身体 」如何在这些疆界场所中穿越、或如何做关係处理,较常被忽略。「 身体 」在台湾视角中始终追寻的是之于西方规格的诠释技术—— 「 一种性别权力争议、正反向被消费、社会压抑状态下的诠释,甚至高度强调性别的议题也反而模煳资讯中人格语言能被讨论的扩张性。在全球局域的状态下,可以确定的是,其实很多年轻人早就选择了一种「 新的身体 」,那个身体理解相较于之前的语言描述来说,是一种更为模煳、暧昧、不确定性,和刻意流动的状态。甚至—— 没有边界。
附注一、CT 理论。这种生产路径也就是《 SM Entertainment 》的会长—李秀满所说的「 Culture Technology Theory 」。
附注二、 实际上「 花样年华 」的战略不是全数由其所属娱乐公司( Big Hit )官方所公佈,而是半年至一年期间,由粉丝循着每次回归后的视觉讯息的透露,慢慢拼凑出来的( https://www.ptt.cc/bbs/BTS/M.1448853832.A.9D9.html )。等于这场青春战略中的题材书写,部分空白是由粉丝加入而才得以完成。
附注三、详见《 防弹少年团 》V.app 专属页面( http://www.vlive.tv/channels/FE619 )。
附注四、J Hope ( 郑号锡 )于 V.app 上开通之跳舞节目《 Hope On The Street 》为早期 Blog 练舞记录的延续( http://bangtan.tistory.com/324 )。《 防弹少年团 》自製的网络节目中,另一个深受粉丝喜爱的《 Eat Jin 》则为一以成员 Jin ( 金硕珍 )为主的「 吃播 」节目,同样是延伸自前期 Blog 的策划( http://bangtan.tistory.com/333 )。
◎ 赖火旺
其它相关讨论可见:https://zhuanlan.zhihu.com/p/21738962
韩国流行音乐在当代最重要的运作模式 ——即是「 更动了受众关係 」,让阅听者不再只是被动的消费者,甚至能跟生产人高密度互动。Kpop 表演人的「 Comeback Stage 」 需要大量的舞台佈景设计、繁複的灯光照明,以及声势浩大的应援团队,故、多数採用录播的形式。而正式的打榜歌曲则是採用现场直播的形式播放,这种节目编排模式为了将现场打歌曲目的( 即时短讯 )「 得票数 」及现场观众评分的累加,所以採用现场直播。而为了更好地展现现场真实性,亦採用现场直播进行舞台表演。因为任何微小的失误都会暴露在观众面前,因此、打榜节目非常重视表演者和现场节目製作团队的默契,粉丝的应援亦同时成为一块重要的表演元素。打榜节目对摄影师的极高要求,在那些精确分配的镜头运用中能看出。内容播映前、节目编导都会反复观看各个组合的表演,进行反复採排,甚至仔细研究每个歌手及组合中逐一成员的歌词分配,最终编撰出最能被大众接受的分镜脚本。而这种利用表演中的「 机动空间 」来更动「 受众关係 」的设定,成了 Kpop 能够将娱乐工业化的关键( 附注一 )。
防弹少年团-BTS' dance performance。
《 防弹少年团 》( 방탄소년단 )在这种娱乐工业化的关係上,则被我视为是 Kpop 「 全球化后 」第一个将自己「 少年语境 」混入「 身体展演 」中的男团,这些身体策略不仅是舞步套路设定,它包含了整个团体被用以何种形态输出和其所放映出的核心资讯。该团从早前《 We Are Bulletproof 》一种仍旧偏向工程制订身体的展演模式,到《 Boy In Luv 》终于开始出现高校男女关係式的贺尔蒙幽默。二零一五年的一连串青春战略,从《 花样年华 pt.1 》到《 花样年华 pt.2 》,更是将个人特质入魂的阶段,大量出现在 Kpop 程序化编舞中少见的、不确定的身体语言( 可见前列舞步集合影片 )。其中尤以「 쩔어 」动作中混入不少团员平日于打榜空隙时的演绎语境( 参阅《 防弹少年团 / 女团舞合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noWsNQC-QA ),搭上同一张专辑内的另一首陈述十九坪空间中塞进九名练习生,对未来充满迁徙恐惧的「 이사 ( 搬家 )」 更为有趣。下面就列举「 防弹少年团 」长期在社群平台上和粉丝所建构出的一套特殊的「 对话网络 」来作为分析材料,这套对话网络也间接协助了《 花样年华 》等专辑叙事梗概的完整( 附注二 )。
【 媒体複製时代的互动图标
—— 神祕的「 热气球 」。 】
▲ 图一是《 Young Forever 》专辑封面。
社交服务「 Instagram 」因其 icon 更新、曾经引发一连串对拟物风格图标在行动硬体上逐步遭到淘汰的讨论,但其实更多流行文化也是附着在这些社交参与软体的奇特大叙事中去发展策略。《 防弹少年团 》近期推出的特别迷你专辑《 花样年华 Young Forever 》便是一例。第一次看到《 花样年华 Young Forever 》的专辑封面时,觉得很无趣,青春、飞行、热气球,看上去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封面。但这个封面越看越奇怪,其所属公司 ——Big Hit 大费周章搞了一个热气球就为了拍摄一个连成员的身体和脸都看不清楚的照片?这个封面其实不断让我联想到某一个图像複製时代的 App 或是电脑软体上的小图标,例如《 Corel DRAW 》这个向量编辑老软体、甚至连 Instagram 的影像特效套用功能也是用了热气球图标作为示范。其实《 防弹少年团 》在发表本次专辑之前,粉丝群曾经在「 V.app 」发起一个集体换头像的参与运动。整个直播介面全部被这个热气球图标吞没,当时我觉得真的有强烈的软件侵入感( 附注三 )。
▲ Instagram 影像特效套用功能所用的热气球示范图
▲ 图三为「 防弹少年团 」《 花样年华 》截图。
【 Blog / Youtube / V.app
——网络语境的共写练习。 】
《 防弹少年团 》一共有七名成员,早前在「 V.app 」这类平台还未运作时,其所属公司—— Big Hit 就已经让成员各自经营符合自己技能和特色的「 社交网络 」,而这个特殊的社交技能、最后便无接缝地衔接到 V.app 的频道上( 附注四 )。以公司想扶植为创作人的 SUGA( 闵玧其 )和 Rap Monster( 金南俊 )来说,两人便以文化青年的路线着称,发文内容多数为创作、歌手与乐团短评,甚至是冷门乐手的讯息关注为主。而擅长跳舞的 J Hope ( 郑号锡 )则时常于 Blog 上发文探讨对街舞的研究和练习短片。很有早年 Blog 刚兴起时「 共笔书写 」的练习状态。其实 Kpop 团体应该没有不擅长社群网络的,例如「 B.A.P 」因为解约诉讼暂停活动的期间,就以 Soundcloud、Twitter,等常见平台和粉丝维持联繫网络,并发起零星的几场街头游击表演。
官方设置的 Blog( Banner )。
【 淡出的工業機器,
——《 Save Me 》中自然景觀與人造舞台的影像運動。】
防弹少年团《 Save ME 》( 舞台说明 )。
承第一段所述,( Kpop )打榜节目编导团队其繁杂且严谨的工作模式,因而造就了一个娱乐系统中牢固的「 工业空间 」。韩国这种几乎停滞在八零年代电驭庞克式暗箱美学的封闭舞台,和《 Music Bank 》、《 M! Countdown 》这类打榜节目的舞台格式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更多表演桥段是为了符合此种舞台格式而设定。现阶段打榜节目的舞台定义就像「 展场 」,毎组歌手进驻都能有一个完整的空间设置。《 防弹少年团 》发佈不久的—— 「 Save ME 」一曲其回归舞台、便将这个韩国娱乐工业用来製造影像的「 内 」、「 外 」空间作为展演核心—— 「 表演者、一片空旷的自然景观、一个人造配製场景 」,和「 一个不断流动而看不见的镜头 」。「 Save ME 」这首歌的舞台策略完全是「 虚 / 实 」空间的穿越术,「 Save ME 」的 Music Video 乍见为一部表演者穿着简便日常、无太多描写技术与影像特性的舞蹈段落,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将音乐录影带( Music Video )和回归舞台展演( Comeback Stage )建构在一系列隐遁于影像背后、不断流动而看不见的镜头脚本上,是让两套不同的场景系统以同一种「 影像陈述路径 」呈现的展演战略。同时也展现出对媒体介面的高度敏锐。
▲ 上图为《 Save ME 》MV 中的画面截取,
▲ 上图是 M!COUNTDOWN 的回归舞臺。
另一个对年轻世代的「 媒介 」敏锐度,亦早在起始自《 I Need U 》的一连串视觉概念中露出。《 I Need U 》因被判定为十九禁,曾被要求重新剪辑,两段 Music Video 删减后落差了两分钟左右。部分对禁止线的战术只有在「 媒体化 」的时代才能够被平行地凸显出来。虽然流行文化中呈现的「 少年 」,多数都是已被诠释的、但却能在「 花样年华 」系列中隐约看到一个允许挑战青春危境的身体信息存在。这些包含:群嚣、斗殴、纵火、自焚、弑父的影像桥段,更像在陈述这个时代、一个无助的世代—— 即便不知道为什麽而活也要不断往前奔跑的状态。近年讨论全球化或在地争议时,「 身体 」如何在这些疆界场所中穿越、或如何做关係处理,较常被忽略。「 身体 」在台湾视角中始终追寻的是之于西方规格的诠释技术—— 「 一种性别权力争议、正反向被消费、社会压抑状态下的诠释,甚至高度强调性别的议题也反而模煳资讯中人格语言能被讨论的扩张性。在全球局域的状态下,可以确定的是,其实很多年轻人早就选择了一种「 新的身体 」,那个身体理解相较于之前的语言描述来说,是一种更为模煳、暧昧、不确定性,和刻意流动的状态。甚至—— 没有边界。
▲《 花样年华 》系列混合内容。
▲ 「 防弹少年团 」《 Fire 》内容。
▲《 EPILOGUE : Young Forever 》。
附注一、CT 理论。这种生产路径也就是《 SM Entertainment 》的会长—李秀满所说的「 Culture Technology Theory 」。
附注二、 实际上「 花样年华 」的战略不是全数由其所属娱乐公司( Big Hit )官方所公佈,而是半年至一年期间,由粉丝循着每次回归后的视觉讯息的透露,慢慢拼凑出来的( https://www.ptt.cc/bbs/BTS/M.1448853832.A.9D9.html )。等于这场青春战略中的题材书写,部分空白是由粉丝加入而才得以完成。
附注三、详见《 防弹少年团 》V.app 专属页面( http://www.vlive.tv/channels/FE619 )。
附注四、J Hope ( 郑号锡 )于 V.app 上开通之跳舞节目《 Hope On The Street 》为早期 Blog 练舞记录的延续( http://bangtan.tistory.com/324 )。《 防弹少年团 》自製的网络节目中,另一个深受粉丝喜爱的《 Eat Jin 》则为一以成员 Jin ( 金硕珍 )为主的「 吃播 」节目,同样是延伸自前期 Blog 的策划( http://bangtan.tistory.com/333 )。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賴火旺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