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何處無刑場——Evil is a point of view (I)
從二月發佈單曲《劊子手的最後一夜》,到上月發行專輯Evil is a point of view (《問世》)十首歌曲,麥浚龍用了半年的時間。林夕說,這是一個單曲主導的時代。是故,流行音樂的營銷手法或許要跟上網絡時代步伐,才能增加音樂作品曝光率。過去,我們聽新歌是整張專輯一起聽的,但現在音樂平台為各位收集世界各地的新歌,我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新歌發佈,若你整張專輯突然冒出,可能抓住了聽眾眼球幾天,然後一哄而散,甚至過一夜就有新歌把你的歌從榜上刷下來了。再說,認真把你辛勤製作的整張專輯聽完的人有多少?按你精心編排的曲目順序逐首歌聽下來的人又有多少?為免各位消化不良,製作單位只好以「連載」的方式推歌,照顧各位速食的胃口。
Evil is apoint of view是一張概念專輯,以十首歌講清代劊子手與雛妓出家後相戀的愛情故事,歌詞由林夕及周耀輝二人包辦,林寫劊子手(和尚)的故事,周則寫雛妓(比丘尼)的故事,最後二人合寫《結》(麥浚龍、薛凱琪唱)交代故事結尾,噱頭十足。從詞、曲和編曲來看,整張專輯的歌曲都不是主流的音樂而是暗黑系的音樂,但令我佩服的是,麥浚龍有這種魅力,總能用什麼方法吸引大家的眼光、製造反響,令聽眾難以忽視他的音樂。
專輯發佈後,最後兩首新歌隨之面世。《孽》和《如來像去》的詞均出自林夕之手。《孽》與《劊子手的最後一夜》不僅韻腳相同、用詞有重合之處,而且故事多有呼應——從前劊子手處決別人,不管犯人有沒冤情都要奉命行刑,現在出家做了和尚,本想清洗前半生的罪孽,卻因與比丘尼相戀而反受他人的道德審判。到底行刑殺人的孽比較大,還是愛人的孽比較大?世俗的選擇是,殺戮的行徑可得寬恕,戀愛此等私事卻遭批判,甚是諷刺。
A1交代劇情發展——和尚和比丘尼相戀的秘密已為人所知,此刻二人在道德判官眼中是「禽獸」,判官們聚於門外,個個手執石頭,準備砸向他們。「小畜牲/ 劊子手/ 哪個更自由」一句,有樂評人認為「小畜牲」指比丘尼,我不以為然,「小畜牲」或許就是「劊子手」,詞人把劊子手比作畜牲有證可考——《劊子手的最後一夜》有歌詞云「劊子手不理替何人何事出手/ 不顧今生未及輪迴仍如豬狗」。從前,身為屠夫者自視為畜牲,現在因愛得離經叛道而被公認為畜牲,他問到底哪個身份更自由——其實答案昭然若揭,按照世俗的意思去殺人就能得到人身自由,但必以放棄擁有個人意志的自由作代價。段末「大地盡是菜市口」呼應《劊》的歌詞「目送/ 有冤都要沒冤都要走/ 菜市口/ 逐個走」,菜市口原是清代京城行刑地點,此句諷刺行刑不必真的到菜市口,無論身處何處都能行刑,世間何處不是刑場?
A2首句道明二人所犯之罪是「下流」。什麼是「剩下石/ 像沉默援手」?此句或與最後一段那句「我去了/ 你要偷偷撿起這塊碎石走」呼應,把扔過他們的石頭撿起自衛,以助其出逃。石頭不語,立場中立,故謂之「沉默援手」。本要守清規的出家人,如今守不住了,誰都不願容忍不了這罪孽。到C段更指名道姓說,不僅無人願理解,連神佛都低頭不管、不庇佑這卑微的兩隻畜牲,任由凡人來懲罰他們。林夕寫佛寫到抽佛的水,實屬鮮有。
副歌「碰見你/ 看見愛/ 看見我」一句是用來流行的,意義簡單又好唱,雖然這是小眾的歌,但林夕受長年累月的訓練,創作時潛意識已習慣把歌往流行的方向思考。「生與死都不枉/ 沾滿這雙手」一句,是繼《劊》的「這雙手剛殺了誰/ 和誰又牽手」後第二次描述劊子手的手——給犯人送過死,現在來救活愛人。吻別愛人之後,他決定獨自面對世俗的懲罰,「懲罰我/ 誰顫抖/ 我仰首」這是模仿《劊》中譚嗣同的就義場景——「你仰首/ 我顫抖」。當初劊子手要殺譚嗣同時,譚嗣同一仰首,連劊子手也深感害怕,如今輪到自己面對死亡,仿佛也在致敬理直氣壯的譚嗣同。下句「這剎那/ 我先聽到心跳是什麼感受」或可理解作和尚瀕死的生理感受,也可理解和尚瀕死終於體會到為愛犧牲是什麼感受。「能用你脈搏聲做伴奏/ 像踏浪送扁舟」頗有禪意,受死一剎萬籟俱寂,只聽見愛人的脈搏聲,以此聲渡他一生,仿佛把自己的生命交到另一個人手上,讓她替他繼續活下去一般;此句又與《劊》的全曲末句「一再做人後/ 積血可會渡扁舟」呼應,希望放棄劊子手的身份遁入佛門,犯人流的血(或曰他過往所作的孽)把他普渡至「善」的彼岸。
C2沿用C1的句式,換種說法繼續揶揄——「原來連神佛都不自由/ 誰虔誠誰便會判出好醜」,指神佛沒有思想自由,信仰有時淪為教條主義,好壞美醜的標準全收歸到佛法中,而不是每個人按常識及個人意志來判斷。於是,越虔誠的人就越容不下與其教條不符之事,本想通過信佛得到心靈自由,現在卻反而受困,真是可悲。
第二段副歌末句「抱過你我終於肯相信活著到永久/ 懷內血肉有聲到放聲一哭要多久」,再與《劊》的歌詞「想我/ 為過活卻像永沒法活夠」呼應。劊子手殺譚嗣同之時,感慨有人將死但已活出了滿足感,但想想為了謀生而殺人的自己,卻找不到人生的意義,越活越難滿足。到了此刻,輪到自己面臨死亡,抱著心愛的人,終於感覺到存活的滿足,並堅信生命得以延續。除了心理上的延續,還有生理的延續——本專輯最後一首歌《結》寫到了比丘尼有了和尚的骨肉,因此「懷內血肉有聲」或暗指「骨肉」,「放聲一哭」或指無望親見骨肉出世。
詞至C3,貪念驟起,見不得林夕寫C3等同C1,有點失望。
D段是末段的高潮。「本可走/ 不想走/ 貪此身/ 可擦亮道德兇手」一句,與《劊》的歌詞「聽說戊戌驚變你本可以走」呼應,再致敬譚嗣同,學習他以身殉道,讓後世見證道德兇手的罪惡。「曾活過/ 但似死/ 直到相廝守」與上文「抱過你我終於肯相信活著到永久」異曲同工。「明白罪在愛你/ 偏因此得救」這是林夕擅長的詭辯論寫法,「罪」是世俗所扣下的罪名,「得救」是指自由戀愛使個人意志獲救。
尾聲寫和尚的遺言。「我去了」三個字簡單又響亮,「去」既有赴戰場的意思,也有大去的意思;與他的「死」對照的是她的「生」——「你要偷偷撿起這塊碎石走」,生的也不容易,這是偷生,不僅用了「偷偷」二字,而且撿起的不過是「碎石」,簡直卑微到底了。「來日就像看見我/ 看透世界有這種罪咎」頗有武俠小說橫眉冷眼的復仇意味,意謂囑咐她通過見證他的死,要見識這世界原來有此等罪孽——此時聽眾幡然醒悟,原來詞人題中的「孽」字非指和尚和比丘尼相愛造的孽,而是指標榜「無邊」的佛法也容不下異見而造的孽。你可能本無招惹或冒犯誰,只是做自己喜歡之私事,但原來價值觀不同,旁人一看不過眼,你也可會遭口誅筆伐乃至殺害。
林夕多年前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及「怎麼看現在流行的中國風歌曲」,他說中國風流行,他有他的現代精神價值的「風」,又言現在流行的中國風歌詞多在畫圖,不夠高明,若他要寫中國風歌曲,就會寫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比如他最愛的蘇軾的人生觀和佛理。如今,林夕真的來寫「擬古」的歌詞了,但他沒有堆砌很有古中國味道的風景、工藝品或園林建築,他在《孽》中說了古代中國人如何討伐異見分子的故事。不過,你以為林夕的野心就止於給你說個古代故事?難道各位不覺得,林夕還想說,清朝覆滅了一個多世紀後的今天,某些惡心的價值和民族劣性還偷偷承繼下來了?
【微信訂閱號:峰格】
Evil is apoint of view是一張概念專輯,以十首歌講清代劊子手與雛妓出家後相戀的愛情故事,歌詞由林夕及周耀輝二人包辦,林寫劊子手(和尚)的故事,周則寫雛妓(比丘尼)的故事,最後二人合寫《結》(麥浚龍、薛凱琪唱)交代故事結尾,噱頭十足。從詞、曲和編曲來看,整張專輯的歌曲都不是主流的音樂而是暗黑系的音樂,但令我佩服的是,麥浚龍有這種魅力,總能用什麼方法吸引大家的眼光、製造反響,令聽眾難以忽視他的音樂。
專輯發佈後,最後兩首新歌隨之面世。《孽》和《如來像去》的詞均出自林夕之手。《孽》與《劊子手的最後一夜》不僅韻腳相同、用詞有重合之處,而且故事多有呼應——從前劊子手處決別人,不管犯人有沒冤情都要奉命行刑,現在出家做了和尚,本想清洗前半生的罪孽,卻因與比丘尼相戀而反受他人的道德審判。到底行刑殺人的孽比較大,還是愛人的孽比較大?世俗的選擇是,殺戮的行徑可得寬恕,戀愛此等私事卻遭批判,甚是諷刺。
A1交代劇情發展——和尚和比丘尼相戀的秘密已為人所知,此刻二人在道德判官眼中是「禽獸」,判官們聚於門外,個個手執石頭,準備砸向他們。「小畜牲/ 劊子手/ 哪個更自由」一句,有樂評人認為「小畜牲」指比丘尼,我不以為然,「小畜牲」或許就是「劊子手」,詞人把劊子手比作畜牲有證可考——《劊子手的最後一夜》有歌詞云「劊子手不理替何人何事出手/ 不顧今生未及輪迴仍如豬狗」。從前,身為屠夫者自視為畜牲,現在因愛得離經叛道而被公認為畜牲,他問到底哪個身份更自由——其實答案昭然若揭,按照世俗的意思去殺人就能得到人身自由,但必以放棄擁有個人意志的自由作代價。段末「大地盡是菜市口」呼應《劊》的歌詞「目送/ 有冤都要沒冤都要走/ 菜市口/ 逐個走」,菜市口原是清代京城行刑地點,此句諷刺行刑不必真的到菜市口,無論身處何處都能行刑,世間何處不是刑場?
A2首句道明二人所犯之罪是「下流」。什麼是「剩下石/ 像沉默援手」?此句或與最後一段那句「我去了/ 你要偷偷撿起這塊碎石走」呼應,把扔過他們的石頭撿起自衛,以助其出逃。石頭不語,立場中立,故謂之「沉默援手」。本要守清規的出家人,如今守不住了,誰都不願容忍不了這罪孽。到C段更指名道姓說,不僅無人願理解,連神佛都低頭不管、不庇佑這卑微的兩隻畜牲,任由凡人來懲罰他們。林夕寫佛寫到抽佛的水,實屬鮮有。
副歌「碰見你/ 看見愛/ 看見我」一句是用來流行的,意義簡單又好唱,雖然這是小眾的歌,但林夕受長年累月的訓練,創作時潛意識已習慣把歌往流行的方向思考。「生與死都不枉/ 沾滿這雙手」一句,是繼《劊》的「這雙手剛殺了誰/ 和誰又牽手」後第二次描述劊子手的手——給犯人送過死,現在來救活愛人。吻別愛人之後,他決定獨自面對世俗的懲罰,「懲罰我/ 誰顫抖/ 我仰首」這是模仿《劊》中譚嗣同的就義場景——「你仰首/ 我顫抖」。當初劊子手要殺譚嗣同時,譚嗣同一仰首,連劊子手也深感害怕,如今輪到自己面對死亡,仿佛也在致敬理直氣壯的譚嗣同。下句「這剎那/ 我先聽到心跳是什麼感受」或可理解作和尚瀕死的生理感受,也可理解和尚瀕死終於體會到為愛犧牲是什麼感受。「能用你脈搏聲做伴奏/ 像踏浪送扁舟」頗有禪意,受死一剎萬籟俱寂,只聽見愛人的脈搏聲,以此聲渡他一生,仿佛把自己的生命交到另一個人手上,讓她替他繼續活下去一般;此句又與《劊》的全曲末句「一再做人後/ 積血可會渡扁舟」呼應,希望放棄劊子手的身份遁入佛門,犯人流的血(或曰他過往所作的孽)把他普渡至「善」的彼岸。
C2沿用C1的句式,換種說法繼續揶揄——「原來連神佛都不自由/ 誰虔誠誰便會判出好醜」,指神佛沒有思想自由,信仰有時淪為教條主義,好壞美醜的標準全收歸到佛法中,而不是每個人按常識及個人意志來判斷。於是,越虔誠的人就越容不下與其教條不符之事,本想通過信佛得到心靈自由,現在卻反而受困,真是可悲。
第二段副歌末句「抱過你我終於肯相信活著到永久/ 懷內血肉有聲到放聲一哭要多久」,再與《劊》的歌詞「想我/ 為過活卻像永沒法活夠」呼應。劊子手殺譚嗣同之時,感慨有人將死但已活出了滿足感,但想想為了謀生而殺人的自己,卻找不到人生的意義,越活越難滿足。到了此刻,輪到自己面臨死亡,抱著心愛的人,終於感覺到存活的滿足,並堅信生命得以延續。除了心理上的延續,還有生理的延續——本專輯最後一首歌《結》寫到了比丘尼有了和尚的骨肉,因此「懷內血肉有聲」或暗指「骨肉」,「放聲一哭」或指無望親見骨肉出世。
詞至C3,貪念驟起,見不得林夕寫C3等同C1,有點失望。
D段是末段的高潮。「本可走/ 不想走/ 貪此身/ 可擦亮道德兇手」一句,與《劊》的歌詞「聽說戊戌驚變你本可以走」呼應,再致敬譚嗣同,學習他以身殉道,讓後世見證道德兇手的罪惡。「曾活過/ 但似死/ 直到相廝守」與上文「抱過你我終於肯相信活著到永久」異曲同工。「明白罪在愛你/ 偏因此得救」這是林夕擅長的詭辯論寫法,「罪」是世俗所扣下的罪名,「得救」是指自由戀愛使個人意志獲救。
尾聲寫和尚的遺言。「我去了」三個字簡單又響亮,「去」既有赴戰場的意思,也有大去的意思;與他的「死」對照的是她的「生」——「你要偷偷撿起這塊碎石走」,生的也不容易,這是偷生,不僅用了「偷偷」二字,而且撿起的不過是「碎石」,簡直卑微到底了。「來日就像看見我/ 看透世界有這種罪咎」頗有武俠小說橫眉冷眼的復仇意味,意謂囑咐她通過見證他的死,要見識這世界原來有此等罪孽——此時聽眾幡然醒悟,原來詞人題中的「孽」字非指和尚和比丘尼相愛造的孽,而是指標榜「無邊」的佛法也容不下異見而造的孽。你可能本無招惹或冒犯誰,只是做自己喜歡之私事,但原來價值觀不同,旁人一看不過眼,你也可會遭口誅筆伐乃至殺害。
林夕多年前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及「怎麼看現在流行的中國風歌曲」,他說中國風流行,他有他的現代精神價值的「風」,又言現在流行的中國風歌詞多在畫圖,不夠高明,若他要寫中國風歌曲,就會寫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比如他最愛的蘇軾的人生觀和佛理。如今,林夕真的來寫「擬古」的歌詞了,但他沒有堆砌很有古中國味道的風景、工藝品或園林建築,他在《孽》中說了古代中國人如何討伐異見分子的故事。不過,你以為林夕的野心就止於給你說個古代故事?難道各位不覺得,林夕還想說,清朝覆滅了一個多世紀後的今天,某些惡心的價值和民族劣性還偷偷承繼下來了?
【微信訂閱號:峰格】
© 本文版权归作者 Sir. 春風燒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