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只能这样
我也只能这样
前晚在群里和基友们聊到谁是合格菲佣,我在方圆200公里内大概逃不掉是个菲佣领班。很多80后听这位女士的歌,大概都是从这张1997《王菲》开始。时光飞逝,这张和窦靖童同年出生的专辑也快20岁。10首歌中,念书时偏执地自我说服,最好的是懒散潇洒的《娱乐场》。实际上,到现在还不是要承认,到底还是皈依了《我也不想这样》。
这首歌作曲编曲出自Alex San(辛伟力)。从《天与地》到《南海姑娘》到《或者》再到《我也不想这样》,Alex San提炼了王菲最纤细脆弱的部分,一把本已很柔软的声音,再给你碾碎,让你来品尝,辛伟力为王菲出品首首如此,从不失手。至于词作部分,和林夕后两年写给王菲的癫狂神作相比,《我也不想这样》是真闪不了光,无非是写对感情的消极。这消极,还不是要用多到依旧不满足的爱才能弥补。供需一旦失衡,孤独就占了上风。
有一次在高速上,播放器随机到了这首,五分钟的歌两人一时无话。我转头瞥一眼开车的他的侧脸,顿时觉得拿得起,却有所放不下。后来散了,尽管心里翻江倒海,包袱却还是得拿下。爱里面的不安全感,不是十几年前捧着CD歌词本就能读出来的。《我也不想这样》浅显易懂,却只有真走过心,大概才对“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有共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听这首,碟架上看到这张《王菲》黑黑的背脊,都下意识避开,生怕一听就回忆泛滥。又后来,有号召力的徐佳莹小姐,从几百首王菲的歌里,谁知偏偏挑了这首,唱得不走样,听得无法回避。三月在北京出差,拖着头痛的病体给工作好搭档去KTV庆生。痛得迷迷糊糊中点了《我也不想这样》,推辞不得,降了几调,一气呵成。唱罢回头看看搭档,结了婚的她坐在沙发中间红了眼,也不知她想起了谁。把小姐姐弄哭是我不好,只得上前安慰。然而,她可是早已圆满出嫁,永浴爱河。最后真正孤独的,还不是那一小部分人,曲终人散,不由地叹了口气,翻江倒海,终究要风平浪静。
说不定96年那会儿林夕真撞上大失恋,那几年才写出各种给人心插刀子的词。往后几年又借着开悟的名义给自己洗地。97年说着“再多的爱 也不满足”, 2000年就说“自己都不爱 怎么相爱”;97年说着“都怪我太渴望得到你的保护”,2000年继续说“有一个人保护就不用自我保护”;97年说着“感情变成一个包袱”,99年就说“拿下你这感情包袱”。写的人假正经,听的人最无情,反正不用负责。现在看来,如果这首歌,当年给了林忆莲,给了彭羚,给了叶倩文或者任何一个稍具匠气的歌手,如泣如诉地演绎之下,说不定能捕捉更多人的心。可唱的是王菲,漫不经心若即若离,再加上MV里她在厕所里在北京大街上胡乱跑,一首悲歌,给削减部分杀伤力也不错。
谁都不想反复,谁都讨厌纠结。我也不想这样。可当爱已经进行到底,我也只能这样。
*********************************************************************************
PS:在公众以及大部分乐迷眼中,相较于上一年高处不胜寒的《浮躁》,1997年的《王菲》像是从CHANEL被打成了Coach。十分商业,十二分接地气。二十年后回看,如果你也正有个眉清目秀尚未发胖成仙的老公,有个尚在襁褓,不知日后变铁T的女儿,你也不会掏心掏肺地赶期完成一个项目吧,何况当年的王小姐才28岁。
移籍EMI第一弹的《王菲97》有几个第一:
·王菲第一张10首无粤语改编曲原创国语唱片
·林夕第一次大批量为王菲生产普通话词作
·Cocteau Twins第一次为王菲单独谱曲《娱乐场》
·王菲所有日版唱片里第一张也是唯一一张无bonus曲目的专辑。
说接地气,可能是不少人走不出《Di-dar》和《浮躁》的迷幻氛围。产后的王菲甩出的是周凤岭 张佳添这些彼时陌生的名字,加上其余旧班底,这张同名碟一会儿京味一会儿台味一会港味
一会儿欧味。加上那几首唱到街知巷道闻的曲目,满足所有消费群体,各花入各眼,不hit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