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只爱陌生人》是王菲专辑中的巅峰之作

其实对于王菲最好/最优秀/最巅峰的专辑,确实一直存在争论。多数人会提起《浮躁》,亦或是《寓言》,而偏爱台湾流行乐的人则会力推《天空》。对我个人而言,《浮躁》并不算是王菲的巅峰之作,只是王菲的一次完整的艺术尝试。《寓言》前半张很精彩,但后半张却因为唱片公司的市场考量,使得专辑前后割裂。《天空》的成功则是得益于94年王菲处于黄金期的最优质声线,本质上仍是那个年代的台湾流行乐标配。只有《只爱陌生人》真正实现了大众流行与小众审美完美融合,是将流行与另类平衡的最好的一张专辑。并且经得起时间检验,专辑中的许多歌曲到现在依然是如今的选秀歌手为凸显自己音乐品味时的首选。
由于王菲“流行歌手”的身份所致,唱片公司的商业诉求与其个人在音乐上的艺术追求一直处于矛盾状态。虽然唱片公司愿意让“另类”成为王菲的卖点,但其每张专辑中必定会出现为市场考量的歌曲。(96年的《浮躁》是唯一一张让王菲另类到底的专辑,于是遭遇商业惨败。)所以纵观王菲所有原创专辑,可以发现其专辑在概念性整体性上一直是非常薄弱的。 如同王菲本人所说,她做唱片很少去想专辑概念这东西,有感觉的歌她就会录。98年发行的《唱游》,就是很好的例子:迷幻摇滚、R&B、世界音乐、民谣、吹泡、乡村、舞曲,还有大芭乐,几乎是一首歌一种风格,好在专辑名取得好,叫“唱游”,也就把这锅大杂烩给框住了。 回看隔年发行的《只爱陌生人》专辑,曲风其实依然是多元化的,但却少了唱游的杂乱感,并且在流行度的平衡上作出了极好的处理:开场的《开到荼蘼》是摇滚+交响的组合,以尖锐的电吉他搭配恢弘的弦乐,奠定专辑整体基调,异曲同工的还有《百年孤寂》。《当时的月亮》是为市场考量的作品,编排丰满,乐器却非常简单,仅木吉他搭配提琴,甚至听不到任何鼓点,比起上张专辑里“气势恢宏”的《红豆》,这首顶多算小品,却有“less is more”的效果。《催眠》是另一首摇滚曲,但电子乐的加入,犹如画龙点睛,值得一提的是,同年郭亮还给陈琳写了一首《走开》,架构几乎跟《催眠》一样可谓是姐妹篇,也是当年热播金曲,但十几年后再摆到一起听,制作上的高下立见。标题曲《只爱陌生人》翻唱自张亚东一年前的旧作,在Bossa Nova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电子音效,使之更Pop。《过眼云烟》曲子本质上是类似《梦一场》的民谣小品,但制作人却换了一个思路来做,加入了许多古典乐器,让歌曲格局骤然拔高。专辑最后的《精彩》居然拿House节拍打底,做成了一首Dance Rock。 不难看出,整张专辑其实是摇滚占主导地位,同时华丽的弦乐恰到好处的穿插至每首歌间,既提升歌曲质感,又串联起全专歌曲。曲风虽然多元,却均为同一主题服务,完全避免了王菲专辑一贯存在的不顺畅感。
另外,专辑曲序的编排也非常值得玩味,《开到荼蘼》一开场便提出“最后的花期”作为隐喻,象征爱情的结束,并奠定专辑的整体基调;《当时的月亮》是分手后怀念逝去的美好,《催眠》是失恋时的歇斯底里,《只爱陌生人》则是自我放逐,《百年孤寂》是在对自己讲道理疗伤,然后经过《蝴蝶》《过眼云烟》《哔一声之后》的反复,终于在《推翻》后放手,接受爱情的离开;最后一首《精彩》拒绝后悔,提出“不完美也要精彩”。恰好完整呈现了一个人由失恋到复原的心路历程。 当年专辑发行时,正恰逢王菲婚变不久。细读歌词不难发现,悲冷的不幸福感遍布在整张专辑。词作者林夕曾解释过《开到荼蘼》这首歌:“《开到荼蘼》是非常绝望的,因为它说到对这个世界所有的好奇已经消失。一个人对世界好奇消失是一件相当惨的事,真是生不如死。从来没有一首流行曲可以绝到这个地步。”而结尾由王菲本人填词的《精彩》看似积极(扬言“拨乱反正”、“拯救灵魂枯萎”,“期待美好未来”),却实则带着不成功便成仁的绝望。
虽然王菲从《Di-Dar》专辑起灰暗的歌词在专辑中已不在少数,但这张《只爱陌生人》却借着99年世纪末的末世情结、王菲婚变、主要填词人林夕失恋等因素,让颓废情绪在此专辑内集中爆发,竟误打误撞的将王菲的生活人格与艺术人格统一到了一块儿,成就了王菲音乐生涯中概念最完整的专辑。 专辑能取得这样的成果,除确实存在的天时地利的因素外,主要还是归功于王菲专辑制作团队成熟的技艺,以及多年合作攒下的默契,当然还有王菲对音乐极高的悟性与表现能力。《只爱》专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一张完全水到渠成的流行乐天碟。它并非产生自一个歌手和创作者的瓶颈期或寻求突破期,就像C.Y Kong曾在博客上透露的,《开到荼蘼》的DEMO完成仅仅只花了他6小时,一切都是积累后自然的绽放,所以它趋近于完美。 但也正是如此,这张专辑的出世,同时也加快了王菲瓶颈期的到来,仿佛借由《开到荼蘼》宣告,王菲的音乐事业至此也进入最后的花期。在《只爱》之后的专辑《寓言》中,我们仍能听见《只爱》专辑留下的影子(《寓言》的前半张叫《寓言》,后半张叫《只爱陌生人PT.2》)。在之后的《王菲2001》,她彻底抛开了《只爱》时期的所有班底,寻求新的合作火花, 成果嘛,见仁见智,当然这些也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