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耳鼻舌口享受日常生活。
【关于田馥甄】 听了好多年田馥甄,不得不说她真的很特别,一种与生俱来的特别,她听很多歌,她说很少话,她被很多人认识,她认识的人却很少,她被很多人奉为女神,却谈很少的恋爱,她对情情爱爱把握不准,却对日常生活始终保持审视与感悟。 从第一张《To Hebe》开始,田馥甄的专辑就灌注了田馥甄本人的个性与特质,她的专辑她的歌就是她自己,也是她渴望传达的对世界万物的感知与经验。她通过作品向我们介绍他自己,那个有点疏离的她(《离岛》),那个敏感自爱的她(《我对不起我》),那个自我拉扯的她(《矛盾》),那个随性洒脱的她(《寂寞寂寞就好》),那个独身主义的她(《终身大事》)。她通过作品呼吁人间的大爱(《LOVE》),倡导做人的谦卑(《To Hebe》),揭示世事的无常(《无常》),她说醉眼迷蒙看世界也许更美好(《不醉不会》),她说每个人都能寻得爱,只需耐心等待(《My Love》),她说对世间万物我们都应报以敬畏,说声感谢,再道声对不起(《渺小》)。所以,她终究不是个沉溺小情小爱的女歌手,她只是一个爱思考,愿感受,又不善言语表达,只能透过歌声传递自己理念的女生,就这一点,她在她前三张的专辑中都有贯彻,于是才有了我列举的这些不唱私人化的情爱缠绵,听起来有些特别,给人小惊喜的作品。当然个人最喜欢的也是田馥甄的此类作品。 说实话,我认为田馥甄的声音真不适合唱情歌,她冷静的个性,简单的人际关系,再加上本身偏尖细的嗓音,根本不能完美诠释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恋爱问题与症候,因此,大家诟病她唱歌没感情这点,我也承认她唱情歌感情确实没有那么到位,像之前专辑中诸如《影子的影子》《爱着爱着就永远》《你太猖狂》此类的情歌听起来确实差一点,给人不温不火、不痛不痒的感觉。所以,从第三张开始,可以明显地看出田馥甄在尽量减少情歌的比重,而增加诸如《渺小》《矛盾》《终身大事》《不醉不会》《无常》《口袋的温度》这样或剖析自我状态,或思考生命态度,或关注社会现象的作品,不得不说这条路子真的让“田馥甄”这个音乐招牌更加立体,更加清晰,毕竟市场上有那么多唱情歌唱得棒呆的女歌手,真不缺田馥甄一个,更何况这些才是田馥甄更愿意表达,也更容易表达到位的作品。 所以,如果你还把田小姐简单地认为她就是那个只唱《小幸运》,只唱苦情歌的女歌手,而不能接受她歌颂世间万物,关注日常社会的话,甚至说唱《渺小》的她,唱《矛盾》的她,唱《无常》的她装逼,那我只能说欢迎发现她更多的面相,也希望给她时间,发展地看她,我坚信如果你真爱音乐,你不会觉得她装,也不会因为她演唱那些歌而讨厌她,也不会说她从第三专就跑偏了,因为她从一开始就在剖析自我,就在思考人生,拷问社会万象,只是我们太容易接受情歌,而忽视了她那些专辑中真正的珍宝,而那些作品才是今后可以竖起“田馥甄”这块招牌的基石。 【关于日常】 田馥甄《日常》的第一句出来时,我就欣慰地笑了,心里想这次对了,田馥甄这次感觉找对了。终于在她第四张的时候,她做出了一张完完全全灌注满满她个人特质与生命体验的专辑,概念完整统一,编曲多样,被诟病最多的唱腔她也注意打磨,在两个极致中找到平衡点,最大限度地挖掘声音唱腔的可能性与多样性,所以,这样一张专辑,是田馥甄本人想要的,也确实是属于“田馥甄”这个招牌之下理应听到的歌曲,如果你还是觉得她还是只适合唱一曲苦情芭乐歌,觉得她的唱腔还是那么难以接受,那么不好意思,田小姐这次并不招待你们了,因为这一次她真正放弃了自我拉扯,做得更像“田馥甄”了。 概念方面,开场的《日常》和《人间烟火》作为专辑的主旨歌,相当有意思,也很好地传达着专辑的概念。接受人间平常的日常,即使无常,也会如常,那么就用眼耳鼻舌口去享受生活,感受体验一切人间的美好。很好,这个主题很田馥甄(很养生!!!)。而整个概念又透过专辑的词曲编唱共同营造与诠释。 首先是唱。不得不表扬一下田馥甄,她在唱的方面真的下了功夫,以至于在这张中她的唱腔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与释放,呈现出很多面相与可能性。开场的两首电气舞曲的风格把田馥甄唱腔中自信清亮的部分调动起来,虽同为电气舞曲,两首歌田馥甄的演唱却有差别,《日常》自信清亮又略带跳跃的声线,让这首歌传递出积极向上而又轻松自然的感觉,《人间烟火》中则略微耍了一把“啦儿啦”的花腔,再加上大开大合夸张的腔调,使得“日常”这个接地气的概念又不会过分接地气而显得无聊。接下来的《无用》,让我想到上一张的《矛盾》,这首中田馥甄展现了好听的假音,同时可以发现的是她的假音比起上一张更显力度。怒砸一碗毒鸡汤的快感,使这首歌实在有趣特别。《念念有词》《独善其身》则展现田馥甄高超的演唱实力,超高的音调她用漂亮的假声与丝丝入扣的气声完美呈现。《灵魂伴侣》和《余波荡漾》则是凸显田馥甄声音清冷的一面,刻意弱化和声,简化编曲,让田馥甄的声音娓娓道来,人声细节被最大化地凸显。《什么,哪里》则居然能听出早期Hebe的调调,也令人欣喜,这预示着她不再纠结于Hebe与田馥甄声音的自我拉扯,怎么舒服怎么来,一切跟着作品走。 编曲方面,这次请到了黄韵仁、陈珊妮、Martin Tang、麻吉弟弟、钟兴民以及郑楠,可以说尽量做到了丰富出彩。陈珊妮在《人间烟火》中铿锵有力的鼓点,以及《身体都知道》中副歌部分的电子节拍器的使用,都令人印象深刻。麻吉弟弟贡献的《念念有词》,很DJ,电气声营造出的空间感和杂乱感,是的歌曲迷幻有味,光怪陆离,很有味道。Martin在《慢舞》中吉他贝司鼓的配合,再加上口琴,可以说是点睛之笔。《灵魂伴侣》《余波荡漾》编曲中则是有层次的弦乐铺陈,让作品立体。至于老搭档郑楠,他太熟悉田馥甄需要什么,《独善其身》主歌营造的空灵感和副歌的实感,可谓张力十足。总而言之,编曲的多样显出了团队的用心,同时,多样的编曲也使得专辑更立体,我们的日常不也充满了这么多不一样的感觉吗?所以说多样化的编曲,不也正是“日常”中的美吗? 关于词曲,作曲方面,田馥甄的曲一直都是属于好听但又不落窠臼的,这张的曲都不属于一听就很抓耳的,需要反复聆听,方可发现他们的美。作词方面,华研这次很明显注意到了围绕主题概念,统一内容与风格,虽然确实有单一和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存在,但是不得不说在完成丰富专辑整体概念的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本身“日常”这个概念就可大可小,所以这些歌词也配合着完成了很多不同样态的“日常”。它可以很大,大到【神奇宇宙】、【四季更迭】,大到【电光火石】、【灵魂肉体】,它也可以很小,小到【天晴下雨】、【听风赏花】,小到【切块披萨】、【沏壶绿茶】。 所以,从词曲唱编四个方面来看,田馥甄的《日常》都是她出道以来概念最完整统一,唱腔最多变,风格最多样的一次突破,甚至可以说是她目前做得完成度最高的专辑。 【关于质疑与谩骂】 田馥甄这张唱片还没问世,可以说在豆瓣就已经掀开了锅。《日常》的页面长期充斥着谩骂,充斥着肮脏的字眼,这不得不说很遗憾。我想这对于一个认真做唱片的歌手来说,真的不公平,也很没道理,这也是我想写下这篇不算乐评的东西的原因。 关于唱腔,这是从第三张专辑《渺小》开始,就被大众揪着不放的事情。当然这张首播主打《人间烟火》出来之后,对于唱腔的指责依旧不断,甚至更多。我倒觉得对于唱腔并没有什么好说的,田馥甄这腔调也不是第四张才有的,实际上严格说来从第二张的《my love》就已经加入了这种类似美声的发声方式,再加上第三张中田馥甄又刻意加重了这种腔调的表现,相较于首张中田馥甄清亮尖细的嗓音变化较大,所以造成了大众听感上的不适应,我认为在所难免。但是,到了第四张,我倒认为我们大可去接受这样的改变,因为这种唱腔的改变并没有造成你们“所说的”的那么不适,相反,这种唱腔上的变化,让田馥甄更立体,更多变,充满更多可能性。事实上,王菲就没被诟病过唱腔?孙燕姿就没被诟病过唱腔?但是时间证明,那都是她们的特色所在,所以,一切都是时间问题,如果你期待一个好歌手去不断探索自己,带来更多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不如稍微扩宽一点你的舒适圈,去接受她的改变与突破,也许你会发现惊喜。 关于市场与独立,其实我并不喜欢这样子二元的强行划分,因为他根本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可言,你怎么裁定一个作品是大众的产品还是小众的独立之作。所以我一般都不提田馥甄怎样放弃市场,走向独立音乐,事实上流行音乐就是工业制品,供人消费,所以田馥甄做的作品,总会取悦到一批人,总会有一批人对此无感,所以也无所谓谁做得更独立音乐,就更高尚,大家都差不多啦。 关于谩骂,我在之前的短评中也写到“无端的谩骂只会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傻子,白眼送你们,你们太脏了”。就像田馥甄《十万嬉皮》那个条目下一篇乐评说的“宁可不客观地盛赞,也不要恶意地去抹黑”。诚然,我们的网络世界太自由,人们太想要通过聪明的字眼,刻意地抖机灵去吸引大众的目光,去标榜自我的品味,从而达到对大众的区隔。然而,音乐不该是拿来当做装逼炫耀的武器,真正听很多歌,懂很多音乐的朋友,会越来越广博,越来越宽容,他们会说某某作品没有打动他,他不喜欢,但绝不会用满口生殖器的污秽言语去将一个作品说得一无是处,甚至抹黑诅咒一个认真作音乐的歌手,我觉得那很狭隘,也很没修养,一点也不酷,当你们谩骂着田馥甄装逼的同时,你们不也正炫耀着你们的音乐高品位,炫耀着你的逼格有多高,不正做着你们口中不齿的那类人吗? 关于打分,我相信,在给《日常》打下一星两星的人中有很多是受到了一些热评的煽动,而盲目地打下分数,或带着这样的刻板印象去专辑中寻找细节来加以印证,毕竟在这个时代,我们太容易被煽动,又太少片刻的思考了。我真心渴求在这个忙乱的世界中,我们可以静下心去认真聆听每一首音乐,然后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喜欢和不喜欢,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少点谩骂,多点宽容的彼此聆听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