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相遇,珍惜当下 ——点评“萍聚”2016五月天版《如果我们不曾相遇》
距离《第二人生》发行相隔了四年零七个月,五月天的第九张创作专辑,俗称“小九”马上要诞生了。目前,首先曝光的两首歌,秉承了他们一向的套路,第一首《派对动物》依然是适合在演唱会令歌迷疯狂的嗨歌,而这第二首《如果我们不曾相遇》则是沁人心脾的情歌,只是……与以往一往无前的冲劲相比,快歌夹杂了太多现实的无奈,而情歌则演变成新版“萍聚”向众人提前道别,赚得歌迷们满腔的热泪。
五月天,终于不再青春了。
歌曲主旨
相遇:谁不曾找寻,谁不曾怀疑,茫茫人生奔向何地;……;从此后,从人生,重新定义,从我故事里苏醒。
相交:晒伤的脱皮,意外的雪景,与你相依的四季;苍狗又白云,身旁有了你,匆匆轮回又有何惧;……;每一分,每一秒,每个表情,故事都充满惊奇。
拥有:未知的,未来里,未知机率,然而此刻拥有你。
分离:某一天,某一刻,某次呼吸,我们终将再分离。
改变我们人生的人,我们遇上了,我们相依相伴到几乎无惧生死了,可是未来并不可知,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当下,虽然在什么时候不确定,但一定有那一刻,我们要分离,这是人间常态——以上是这首歌词的总体走向。整首歌,都在讲述一个生命的过程,就如同花开花谢一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有相遇有分离,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定律而已。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误以为美好的东西能永久,也希冀着永恒,其实,一切都不过是一个过程,而已。电影开场了就终有散场的时候。道理也许谁都懂,但当真正面对时,尤其在面对自己最重要的人、面对此生至深的羁绊时,又有几人愿意坦然接受呢?五月天把这一主题放在倒数第二张专辑,那是因为走到今天,他们对于这个人生必须面临的问题已经有了新的领悟,他们向大家说:我们不能抵挡人世间的生离死别,所以我们必须珍惜当下我们拥有的一切,而到了分离的时候我们要怎么面对,那就感恩曾经的相遇吧!——“诗句里充满感激”。
歌曲里的佛理
很多人从桥段部分那句“荒漠里唯一菩提”感受到这首歌的禅意(起码官方也这么说),而实际上,这首歌由表及里有很多地方都契合了佛理。就整首歌曲主旨看,其实就在讲一个 “缘” 字,所谓相遇分离不过就是缘起缘灭,生命有生住异灭,事物有成住坏空,这就是不能超越轮回时个体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必须认清这个规律才能谈得上坦然面对,即“看破放下”(其实个人感觉,歌词里面还没有太深入讲坦然面对这件事,就到珍惜当下和感恩就打住了。)除了主旨以外,歌词里面也有几处表达暗合佛法,第一段“每秒都活着,每秒都死去”这里既合了佛法的“破除我执”的思想,也符合哲理的“人不能再次踏进同一条河”的观点,同时也能用物理学微观世界粒子运动理论来解释。桥段后面那段“未知的,未来里,未知机率,然而此刻拥有你”这一句含义是让大家珍惜当下拥有的缘分,其道理也源于佛理。佛法讲“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珍惜当下”意思是,过去的事情我们追不回来,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我们也抓不住,只有当下这一刻是我们可以把握住的,所以必须把握当下、珍惜当下。下一段“某一天,某一刻,某次呼吸,我们终将再分离”这一句,有两重含义既讲分离是必然规律,也在讲无常。佛法讲“人命呼吸间”,一口气不来就人天分隔,所以要警惕无常,更要珍惜当下。这句同时也回应了上一句为何此刻拥有你是最重要的。主唱在此运用到某次呼吸就分离了,是比较有力的证据表明他确实有借用佛理,因为,前面两段其实在其他哲理中也有表述,只有用“人命呼吸间”解释“无常”这一点是佛法独有的观点。反而是歌词里面提及的“轮回”、“菩提”并没有跟佛法有太多连接,这两个词在汉语里的运用早已超越了佛法本身,变成了很广泛的普通词语。
十五年的隔空呼应
歌词里面最精华的,当然要数桥段部分“偶然与巧合”这一段,只是,本人资质愚笨,至今尚未能读透这一段,就不赘述了。我能够联想到的是 “是擦身相遇,或擦肩而去”跟“有些人经过我身旁住在我脑中在我心里钻洞,有些人变成相片堆在角落灰尘像雪一般冰冻”应该是一个意思吧,时隔十五年,“这人世间的那些愁,它为什么要缠着我……是不是要告诉我,潮起终究潮落”也应该有了答案。而“我想到遥远遥远的以后,会不会有人知道我,在这个寂寞的星球,曾这样的活过,……总要有一首我的歌,大声唱过,哦再看天地辽阔,活着不多不少,幸福刚好够用”跟“如果我们不曾相遇,我会是在哪里,如果我们从不曾相识,不存在这首歌曲”好像也是在隔空呼应。当初这首被五迷奉为三分钟神曲的《一颗苹果》抛出的对生命的大哉问到如今是否都已经有答案了呢?
(冷 静 模 式 终 结)
————————————————情 感 分 隔 线——————————————
(疯狂歌迷模式开启)
为什么说这首歌是萍聚2016五月天版呢,我想只要听过的人都会觉得歌曲开头怎么像《萍聚》,很明显,这是陈信宏故意为之,其实这整首歌的主题就跟萍聚一个主题,那连旋律都直接模仿一句好了,明明白白告诉大家我就是在写萍聚,你说旧瓶新装也好,打上五月天LOGO的专利版也好,它依然就是萍聚。
歌曲上线当天,我把歌曲放了三遍,然后,就直接泪崩+心酸+失望。我恨死陈信宏了!我静静的等待了一年半,满心欢喜的期待着这次要讲述什么新主题,但是千想万想,没想过,他会选择讲告别!为什么?谁不知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可是那么多主题可以讲,你就非要在这个时候讲告别吗?还感谢咧!演唱会感谢名单不都安可阶段才念的么?!我知道你说发十张专辑就走人,可是不是还才第九张吗,用得着急成这样吗,告别!
陈信宏在这首歌里放进了太多的故意!“如果我们从不曾相识,不存在这首歌曲”,“晒伤的脱皮,意外的雪景”,“而我的自传里,曾经有你,没有遗憾的诗句”,这些句子就像通关密语一般,外人根本听不懂,只有歌迷一目了然,他就是要告诉歌迷,看,这首歌是写给你们的呢,是我们想对你们讲的话,懂?于是在这些通关密语的牵引下,怀着对偶像深深的爱的歌迷们一个个就傻瓜一样跳进了陈信宏挖下的坑,把整首歌的感情代入到偶像与歌迷之间的这种关系上,耳旁响起的每一句话,都幻化成偶像对我们讲的话,那种浓烈到无法承受的感情,已无法再用更华丽更复杂的语句去承载,只能是最简单又最直接的词语,直指人心、一击即中。当晚,我就跟朋友说,我要感动死了,偶像居然真的为我们量身定做了一首歌,把他以往对我们讲过的感谢的话写进了歌里,这是一首JUST FOR FANS的歌!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其实这首歌的词比起以往陈信宏笔下那些经典名言确实差太多了,就除了桥段部分稍显得高大上以外。可是,对于遣词造句已经到达出神入化的陈某人而言,难道会写一首这么烂的词吗?其实答案很简单,这首歌词就如同一条X+Y=Z代数题,题目要代入数字让等式成立,而歌词则必须代入听者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情感,才能把这些看似普通的句子当中蕴含的浓烈的情感给解码出来。而这些句子描写的并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人生中对自己影响至深也羁绊最深的情感才适合代入。“那一天,那一刻,那个场景,你出现在我生命,从此后,从人生,重新定义,从我故事里苏醒”的描写,与我认识五月天以来的心路历程完全重合,无法让我不为之动容。“身旁有了你,匆匆轮回又有何惧”虽然偶像不会真的在自己身边,但是他的歌曲给我带来的陪伴的力量,确实让我抵挡了非常多现实的不堪,让我时常都可以充满活力的工作生活。是的,陈信宏一直就是这样,连我内心深处自己都没发现的情感和想法,他都可以轻而易举的感知出来。因此,这首歌里的“我”又很自然的从上一段感受到的偶像本人切换成我自己,而且感觉甚至更贴合。于是听歌的感觉就变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间的连结更为紧密,也因此,在这样的角色代入后,最后一部分讲分离时更难以令人接受!其实,偶像与歌迷之间的关系只是这首歌词其中一种可以代入的关系,每个听者都可以把其他羁绊最深的关系进行代入,或是自己最深爱的伴侣/爱人,或是最重要的友人/师长,都可以。但有一点,这首歌词必须有感情的代入才能听出其中份量,如果仅仅以旁观者的角度是无法体会当中的意味。
整体感觉,这首词跟以往的五月天都相差太远了,那五个曾经唱着“我知道潮落之后一定有潮起,有什么了不起”、唱着“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然后走遍世界的家伙,也步入了感慨“命运犹如险棋”、感悟“荒漠唯一菩提”的人生新阶段。写词的手法也从强势植入理念向做一面镜子让大家各自领悟转变。好与不好,都是属于他们这个阶段最真实的人生感悟。所以,当我在接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心情逐渐平复后,我不得不服,不得不说一句,关进小黑屋一年半的成果真不是盖的!陈信宏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话说之前四年发的ED里有多令我失望我都不想提及)
最后谈一点有关编曲的一点小感想。本人不懂音乐,对于编曲的一点点感觉全靠听了五月天之后训练出来。这首歌的编曲,乍听之下,什么都听不出来,所有乐器都被收到后面去了,吉他SOLO不见了,键盘也没多少,令我痛恨的弦乐也没有,就剩下“咚咚咚”的鼓点能引起我对VOCAL以外的一点注意力。这对于经历过小八这样顶峰作品的我来说,实在是觉得不过瘾。直到某一天,我打开电脑的音箱,用BOSE的高音质电脑音响来放这首歌时,我才惊觉,这玄机也藏得太深了吧!
这一次的编曲整体而言在做一个减法,五月天的模式从1+1+1+1+1变成1+4,变成了陈信宏和他的乐队。在这首歌里,听者不需要关注歌词以外的东西,整首编曲不需要突出团员们厉害的技术,只需要达到整体意境的烘托和渲染就行了,因此,没有前奏、没有间奏、没有尾奏,或者说前奏和尾奏部分也填满了VOCAL。但这样处理编曲就会显得很薄,谁来救场,玛莎来啦!这一次玛莎的BASS几乎全程在弹和弦,贴着主旋律,和着阿信的高音,把歌曲的低音部分填得满满的,加上冠佑伶俐的鼓点,其实这首歌整个节奏组的表现非常突出,但不炫耀,它让歌曲听起来非常立体,一点都不单薄。而怪兽和石头呢,就真的是很尽责的充当起绿叶来烘托陈信宏这朵红花(怎么感觉怪怪的),前奏尾奏来点木吉他,中间就各种点缀。整个编曲给人感觉依旧是五月天一贯的积极向上,他们告诉大家,哪怕是告别的主题,我们也没有必要哭哭啼啼的,快乐面对就好。
也许有人会疑问,五月天创作流程向来是先有曲再编曲最后才有词的,那在进行编曲时怎么就知道是要写这个主题呢,而我自己找的答案是,因为曲是阿信自己写的,萍聚的主题在写曲的时候已经定好,所以,整个编曲都在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目的就是要突出歌词而把其他乐器仅作伴奏之用,让听者能一气呵成的把歌曲要表达的主旨没有间断的全部吸收,而情绪也在伴奏的烘托下随着四个段落的推进被掀得澎湃汹涌。所以,在全专出来之前,对这首歌的编曲做个定论一定是不够客观的,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 本文版权归作者 ANNRUAN79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