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歌者和讲故事的人

在经历一段时间良曲荒后,这个月好多老人都回归发片了,当然漫长的等待之后不一定会得到与期待一致的惊喜,但是被随手拯救的音饭依然感激涕零,大腐国我差点都放弃爱你了,轰玛尼(痛心疾首脸)。Tom Odell上专也是三年前的事了,本来也只想顺着新片潮随便过过耳,结果被先行的一首Somehow戳的眼泪都快下来了,果断重新关注了起来。如果说上一专抒情向和旋律性都是亮点的话,这种风格很好得延续到了这一张,除了流行色彩偏重的wrong crowd、magnetised、here I am(这些歌曲多少有着co-writer的影响),相信不会让早先的受众群失望,至于不喜唱腔和这种风格的路人,可能依然只会路过而已。上专的热度不算激起太大的水花,这次会取得怎样的成绩呢,只能观望看看啦。
可能和个人的喜好和专业病有关,对歌曲中歌词质量的看重不亚于配器演奏。如今主流乐坛追求过耳不忘的洗脑效果,剥开层层叠叠的外衣和故弄玄虚的噱头,内核往往单调乏味得令人发指。虽然古往今来大家争相传唱的也不过那些屈指可数的元概念,可是曾经拨弄着琴弦出入大街小巷和宫廷市井的歌者也有着诗人的分身,讲故事也好,慷慨陈情也好,命题作文也好,所传递的心情必然离不开语言的载体,言之有物或者言尽而意不止,音乐给予或者弥补了语言在感性功能上的缺憾,赋予了语词穿透人心的魔力,照进他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人心这个欲念的渊薮,怎么会只止一瓢饮。从这个角度来说,词作者和诗人又有多大的区别呢?或者说,词曲写作合一的音乐人,他们所能做到的应该有多少啊!
所以以这种眼光来看,同样是以failed relationship为重心,如何将这个泛滥的题材和那份烂透的心情在激起世人的共鸣的同时,在其他维度落于和其他歌手不同的层次,正是唱作者技法和实力的一个证明。在Tom Odell很多采访中,他最优强调的是songwriter这个身份,并且直言旋律和歌词是他创作中最为注重并引以为傲的。本张专辑中他甚至采取了影像化的创作方式,以歌词概念为主导在脑海中建构现实的场景,并加入细节的想象,由此展开歌曲的本身([I will] imagine it in my head, all those details—the picture on the wall, the girl’s voice, the jacket on the back of the chair—all of that. I almost have to live it in my head in order to write the song. It’s kind of the same with all the songs on the album...and they’re all different scenes—they’re like scenes from a film.)。这种电影化创作视角的有趣之处在于,作者本身只能用支言片语捕捉脑海中的画面,再辅之以旋律和器乐加深氛围,而听众只能凭借听觉感受,甚至在几分钟的时间内根本无暇思考,因而是一种单向、碎片化的输出。所幸音乐在感官上的短板还可以通过视觉影像加以弥补,所以专辑的film video也成为整体的一部分。这位25岁的二德子同学兴高采烈地说,陆续放出的video有着完整的故事线,时间线也跳来跳去很像是费里尼的电影,简直太复杂了并不想告诉你们,快去自己发掘吧。好吧你长得美说什么都对你开心就好= =
回到专辑本身,这种概念化尝试实则也是出于音乐性的考虑,Tom对这张专辑自豪之处也是音乐性的提升,这和他个人的成长不无关系。虽然他的歌曲总有着这个人和这个岛国无法摆脱的阴沉调调,但那种欲说还休的阴郁感,也是一种纵深的爱意,不输于直白的热烈和堆砌的情感,“于他来说,歌曲意味着整个世界,他爱着这个世界,否则他就不会如此沉迷于它的代表物和象征物了”。就像无论何时听到这些旋律,听觉和记忆里某处敏锐的神经就会机警起来,回到雨后初晴的晌午,黑白灰的剪影穿梭于石板路的街道,霓虹灯斑驳在视线的尽头。啊大腐国我果然还是爱你的,一个多月之后又能见到你了,希望你不会让我失望哟。
可能和个人的喜好和专业病有关,对歌曲中歌词质量的看重不亚于配器演奏。如今主流乐坛追求过耳不忘的洗脑效果,剥开层层叠叠的外衣和故弄玄虚的噱头,内核往往单调乏味得令人发指。虽然古往今来大家争相传唱的也不过那些屈指可数的元概念,可是曾经拨弄着琴弦出入大街小巷和宫廷市井的歌者也有着诗人的分身,讲故事也好,慷慨陈情也好,命题作文也好,所传递的心情必然离不开语言的载体,言之有物或者言尽而意不止,音乐给予或者弥补了语言在感性功能上的缺憾,赋予了语词穿透人心的魔力,照进他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人心这个欲念的渊薮,怎么会只止一瓢饮。从这个角度来说,词作者和诗人又有多大的区别呢?或者说,词曲写作合一的音乐人,他们所能做到的应该有多少啊!
所以以这种眼光来看,同样是以failed relationship为重心,如何将这个泛滥的题材和那份烂透的心情在激起世人的共鸣的同时,在其他维度落于和其他歌手不同的层次,正是唱作者技法和实力的一个证明。在Tom Odell很多采访中,他最优强调的是songwriter这个身份,并且直言旋律和歌词是他创作中最为注重并引以为傲的。本张专辑中他甚至采取了影像化的创作方式,以歌词概念为主导在脑海中建构现实的场景,并加入细节的想象,由此展开歌曲的本身([I will] imagine it in my head, all those details—the picture on the wall, the girl’s voice, the jacket on the back of the chair—all of that. I almost have to live it in my head in order to write the song. It’s kind of the same with all the songs on the album...and they’re all different scenes—they’re like scenes from a film.)。这种电影化创作视角的有趣之处在于,作者本身只能用支言片语捕捉脑海中的画面,再辅之以旋律和器乐加深氛围,而听众只能凭借听觉感受,甚至在几分钟的时间内根本无暇思考,因而是一种单向、碎片化的输出。所幸音乐在感官上的短板还可以通过视觉影像加以弥补,所以专辑的film video也成为整体的一部分。这位25岁的二德子同学兴高采烈地说,陆续放出的video有着完整的故事线,时间线也跳来跳去很像是费里尼的电影,简直太复杂了并不想告诉你们,快去自己发掘吧。好吧你长得美说什么都对你开心就好= =
回到专辑本身,这种概念化尝试实则也是出于音乐性的考虑,Tom对这张专辑自豪之处也是音乐性的提升,这和他个人的成长不无关系。虽然他的歌曲总有着这个人和这个岛国无法摆脱的阴沉调调,但那种欲说还休的阴郁感,也是一种纵深的爱意,不输于直白的热烈和堆砌的情感,“于他来说,歌曲意味着整个世界,他爱着这个世界,否则他就不会如此沉迷于它的代表物和象征物了”。就像无论何时听到这些旋律,听觉和记忆里某处敏锐的神经就会机警起来,回到雨后初晴的晌午,黑白灰的剪影穿梭于石板路的街道,霓虹灯斑驳在视线的尽头。啊大腐国我果然还是爱你的,一个多月之后又能见到你了,希望你不会让我失望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