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eet Home, Go.
这四天来,我的精神状态不是很好。
沉闷,恍惚,注意力难以集中,易怒。很难投入到工作之中,书也看不下去,晚上下班回家后只想陪狗玩一会儿,再静静地抽上一颗烟。这种状态像是某种心理后遗症,每次看完演出,都要犯上几天。
今年的巡演在北京尽管安排了两场,但周六晚上的愚公移山还是比肩叠迹。我站在第一排紧紧握住栏杆,一度闷得喘不上气。那之后,灯光点亮,器乐响起,脚下浅浅的海水开始波动,无声无息地淹没了头顶。
第一次听惘闻是16岁的年纪。
那时还在国外读高中,身边没有人知道这个乐队。我也不知道。我从没有听人谈起过后摇。可就是这样,在那些许许多多个不想入眠的夜晚,我趴在电脑前百无聊赖地刷新着豆瓣,耳朵里塞着黑色塑料耳机。
那时候我最喜欢的几首有《隧道》、《酒狂》、《A Song For Yu Wen》、《近景》和《Rust Inside》,总觉得听着听着,就听到了北京地铁二号线大风吹过的声音,槐柏树街上骑自行车的男人女人们按响车铃的声音,小时候的教室里同学们叽喳吵闹的声音。在国外多年的生活让我与自己的过去渐行渐远,可是在第一次听到的那个瞬间,惘闻将我拉回了童年。
2012年夏天,《0.7》全国巡演,我刚好趁暑假回国。赶不上北京那场,便定了从北京去往武汉的车票,在炎热的晚上看完了演出。身边的年轻问我是不是第一次听惘闻的现场,我说是。他说听你口音不是武汉人,我说我从北京来。
这张专辑的巡演我看了两场,在武汉之后,又随朋友去了郑州。我们车票买得太晚,只能在空调故障的车厢里站了七个多小时,衣服被汗水浸透,累得谁都说不出话来。到了郑州换好票之后去附近的小饭馆吃晚饭,吃了几口才发现,坐在我们不远处的一桌就惘闻。
一个夏天,两场惘闻。那年我20岁,觉得自己在生命中的此时闪闪发光。
读完大学后我又回了北京,正好是《八匹马》开始发售之时。北京的交通太拥堵,到场时只能站在中间偏后的位置,愚公移山那时还没有禁烟,我气管炎发作,在烟雾缭绕的现场喘不上气,咳嗽不停。这张专辑里,我恍惚听到了一些比《0.7》更加清晰而坚定的改变,省去了许多低吟,私语却从未停止。我觉得自己好像被丢进了一个醉人的大酒缸里,心脏时松时紧,只是眼前看到的还是20岁时的自己。那一场也演了《Lonely God》,当年陪我一起听这首歌的人早就不在身边了,我还是会在听到爆音时泛湿眼眶。
结束后我坐在回家的车上,从未觉得北京如此陌生,而我就在此地,心脏充满了新鲜的血液,感觉自己离自由只有不到一个指尖的距离。
那之后,浑浑噩噩地让日子前进。北京已经实行了一年的禁烟令,家里的狗生完宝宝又送给了好心人,我换到了第三份工作,开始不再对人群那么敏感,顺便连体重都涨了几分。这张专辑庞大又低沉,细腻到我几乎忘记自己是在听着声音。它是深蓝色的空气,也是深夜的浪潮,一层又一层地将我包裹起来,拉进无边的黑暗。
从《0.7》开始,惘闻的音乐语言不停发生着突破,情绪愈来愈内敛。许多人说惘闻变得不像惘闻了,许多人说他们其实很怀念。我记得以前看过一句话,是说一个写作的人,他必然是要变化的,因为读者会随着时间而成长,没有人会停在青涩的那一年。现在的惘闻让我觉得在此时此刻,一切都是刚好。它仍像当初一样乡愁而敏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将我拉回从前。
最后一首《岁月鸿沟》响起的时候,我恍惚看到了许多风景,有火车上一晃而过的田野,有血红的夕阳,有铺天盖地的雪地。好像只要再转一点点头,就能看到16岁时趴在桌子上一个人听后摇的自己。一切都改变得恰到好处,让我觉得心都在飞扬,自己离自由的距离,仍是只有不到一个指尖。
Sweet Home, Go.
沉闷,恍惚,注意力难以集中,易怒。很难投入到工作之中,书也看不下去,晚上下班回家后只想陪狗玩一会儿,再静静地抽上一颗烟。这种状态像是某种心理后遗症,每次看完演出,都要犯上几天。
今年的巡演在北京尽管安排了两场,但周六晚上的愚公移山还是比肩叠迹。我站在第一排紧紧握住栏杆,一度闷得喘不上气。那之后,灯光点亮,器乐响起,脚下浅浅的海水开始波动,无声无息地淹没了头顶。
第一次听惘闻是16岁的年纪。
那时还在国外读高中,身边没有人知道这个乐队。我也不知道。我从没有听人谈起过后摇。可就是这样,在那些许许多多个不想入眠的夜晚,我趴在电脑前百无聊赖地刷新着豆瓣,耳朵里塞着黑色塑料耳机。
那时候我最喜欢的几首有《隧道》、《酒狂》、《A Song For Yu Wen》、《近景》和《Rust Inside》,总觉得听着听着,就听到了北京地铁二号线大风吹过的声音,槐柏树街上骑自行车的男人女人们按响车铃的声音,小时候的教室里同学们叽喳吵闹的声音。在国外多年的生活让我与自己的过去渐行渐远,可是在第一次听到的那个瞬间,惘闻将我拉回了童年。
2012年夏天,《0.7》全国巡演,我刚好趁暑假回国。赶不上北京那场,便定了从北京去往武汉的车票,在炎热的晚上看完了演出。身边的年轻问我是不是第一次听惘闻的现场,我说是。他说听你口音不是武汉人,我说我从北京来。
这张专辑的巡演我看了两场,在武汉之后,又随朋友去了郑州。我们车票买得太晚,只能在空调故障的车厢里站了七个多小时,衣服被汗水浸透,累得谁都说不出话来。到了郑州换好票之后去附近的小饭馆吃晚饭,吃了几口才发现,坐在我们不远处的一桌就惘闻。
一个夏天,两场惘闻。那年我20岁,觉得自己在生命中的此时闪闪发光。
读完大学后我又回了北京,正好是《八匹马》开始发售之时。北京的交通太拥堵,到场时只能站在中间偏后的位置,愚公移山那时还没有禁烟,我气管炎发作,在烟雾缭绕的现场喘不上气,咳嗽不停。这张专辑里,我恍惚听到了一些比《0.7》更加清晰而坚定的改变,省去了许多低吟,私语却从未停止。我觉得自己好像被丢进了一个醉人的大酒缸里,心脏时松时紧,只是眼前看到的还是20岁时的自己。那一场也演了《Lonely God》,当年陪我一起听这首歌的人早就不在身边了,我还是会在听到爆音时泛湿眼眶。
结束后我坐在回家的车上,从未觉得北京如此陌生,而我就在此地,心脏充满了新鲜的血液,感觉自己离自由只有不到一个指尖的距离。
那之后,浑浑噩噩地让日子前进。北京已经实行了一年的禁烟令,家里的狗生完宝宝又送给了好心人,我换到了第三份工作,开始不再对人群那么敏感,顺便连体重都涨了几分。这张专辑庞大又低沉,细腻到我几乎忘记自己是在听着声音。它是深蓝色的空气,也是深夜的浪潮,一层又一层地将我包裹起来,拉进无边的黑暗。
从《0.7》开始,惘闻的音乐语言不停发生着突破,情绪愈来愈内敛。许多人说惘闻变得不像惘闻了,许多人说他们其实很怀念。我记得以前看过一句话,是说一个写作的人,他必然是要变化的,因为读者会随着时间而成长,没有人会停在青涩的那一年。现在的惘闻让我觉得在此时此刻,一切都是刚好。它仍像当初一样乡愁而敏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将我拉回从前。
最后一首《岁月鸿沟》响起的时候,我恍惚看到了许多风景,有火车上一晃而过的田野,有血红的夕阳,有铺天盖地的雪地。好像只要再转一点点头,就能看到16岁时趴在桌子上一个人听后摇的自己。一切都改变得恰到好处,让我觉得心都在飞扬,自己离自由的距离,仍是只有不到一个指尖。
Sweet Home,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