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鸿沟》:我们早已掉进了沟里
惘闻变了。
初听这张新作《岁月鸿沟》,恐怕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如此。其实准确地说,惘闻是在演化。从陆地上肆意奔跑的骏马,演化成了深海巨兽。他们几乎放弃了之前擅长的细腻多情的旋律线,而一头扎进氛围的熔炉里。
要说清楚这种演化,还得先从这几年后摇的大环境说起。
2012年到2013年间,随着Mono、God is an astranaut、Tortoise、World's End Girlfriend等国际后摇名团不断来华演出,后摇这个概念逐渐进入文艺青年的大众视野。一些院线电影也启用了后摇作为电影配乐,前有娄烨的《浮城谜事》用了沼泽乐队的《惊惶》,近有《火锅英雄》改编并融入了Echotide的《3mwy》、 The Albatross的《Flubirds》,还有euphoria的《silent roar》,等等。
这令一些后摇粉丝激动不已:后摇的春天要来了!
的确,从市场上看,各类主办方都瞄上了后摇这块小蛋糕,以new noise为主的几家厂牌几乎将耳熟能详的后摇团们一一请进了国门。相对其他音乐风格,后摇的粉丝粘性也明显较高,成立了大大小小的乐迷组织,比较活跃的如“Postrock Shanghai”。另一方面,从全世界来看,组后摇乐队的门槛越来越低,层出不穷的新乐队,在让分众市场繁荣的同时,也越来越陷入同质化。
这让人几乎忘掉了,后摇并不是一个音乐流派,并不是“铺——爆——平”的三段式器乐编排结构,而是上世纪90年代一些前卫的音乐家对传统摇滚和流行音乐的颠覆。他们抛弃了三四分钟的音乐长度、重复的AB段等一切让流行音乐走向巅峰的元素。他们关注的是音墙,层次,配器,或者说一种全新的音乐美学。
后摇即颠覆。
绕了这么远,终于绕回来了——惘闻的变化,对一支后摇,或者说器乐摇滚乐队来说,再正常不过。他们没有掉入套路,反而一路演化,成为没有人能预料的存在。这也是他们令那些小清新后摇团望尘莫及的致命原因。
但具体到这张《岁月鸿沟》,它并不是一张能让人开心的专辑。《黄泉水》的贝斯打出焦虑的节奏,在8分23秒前,处处鬼魅,不和谐音阶比比皆是;《红墙黑墙》里,弦乐拉出的动人旋律,正要把人带进情绪旋涡,4个小节就消停不见;《少年宫》里藏在犄角旮旯里的切分,也总让人浑身一紧。这些作品仿佛和昆德拉所强调的,创作中“离题”的正当性不谋而合,同时让人想起古典乐中变化多端的复调。
仅从这几首作品看,《岁月鸿沟》甚至不像一张商业唱片。它在提醒着已经听惯了工业流水线音乐的我们:你的听觉很容易被取悦,但除了取悦耳朵之外,音乐还可以有其他的,或许是更宏大的东西。
这种宏大不让人开心,但令人兴奋。就好像沉入海底,下沉,下沉,在意识极其模糊时,遇见深海的光。
《海洋之心》和《岁月鸿沟》两支单曲,就是在整张专辑混沌的海洋里,散发出的那道强光。
《海洋之心》由大提琴的低鸣先行开路,间隔的重音,就是一次次下沉。之后开始游弋,向内在探索,向经验之外探索。5分48秒开始进入主动机,简单的音阶递进,迂回。循环往复,一层层丰富肌理,像要把人带进深渊。7分50秒,巨兽逼近。8分48秒,高音部的小号终于发声。失真吉他一锤锤重击。9分40秒,小号上扬。短暂的沉默后,与巨兽对峙。
与自己对峙。
如果说《海洋之心》是一次潜意识的深度催眠,那《岁月鸿沟》则是酒后的怅惘。交织的音墙一直铺垫到11分22秒,才进入迷醉的律动,12分34秒后,小号跟上,呼出一口长气。
而这些情绪的推进方式,在整张专辑多次出现,成为一种基调。比如《黄泉水》8分24秒之后的温存,也伴随着相同的失真吉他的重锤,又如《21世纪不适症》5分38秒后金属质感的递进,都是在压抑中爆发,却又炸得不够痛快。这也是这张专辑的特点:对情绪的节制。
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节制是一种美德,也是个难题。在创作的初阶,往往是一通情绪宣泄,爽完了事,表现在后摇通常是音墙的不断堆积,重复的和弦和越来越密集的鼓点,最终炸裂。它造成的结果,是听觉上的疲劳,爽完之后很难听第二遍;随着经验和年龄的增长,表现会越来越委婉。但节制的度很难把握,稍有不慎,就会令作品乏味。《岁月鸿沟》如果说有待提高的地方,就是在节制的度上,在理性与情感之间,找到更适宜的平衡点。
在听完一场后摇演出回家的路上,我无意识间哼起了一段旋律,竟是《污水塘》的调调。忽然心生感慨:惘闻再也回不去了。但转念一想:干嘛要回去呢?岁月漫长,撕裂成沟,我们毫无选择,早已掉进了沟里。
文/秦何人
初听这张新作《岁月鸿沟》,恐怕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如此。其实准确地说,惘闻是在演化。从陆地上肆意奔跑的骏马,演化成了深海巨兽。他们几乎放弃了之前擅长的细腻多情的旋律线,而一头扎进氛围的熔炉里。
要说清楚这种演化,还得先从这几年后摇的大环境说起。
2012年到2013年间,随着Mono、God is an astranaut、Tortoise、World's End Girlfriend等国际后摇名团不断来华演出,后摇这个概念逐渐进入文艺青年的大众视野。一些院线电影也启用了后摇作为电影配乐,前有娄烨的《浮城谜事》用了沼泽乐队的《惊惶》,近有《火锅英雄》改编并融入了Echotide的《3mwy》、 The Albatross的《Flubirds》,还有euphoria的《silent roar》,等等。
这令一些后摇粉丝激动不已:后摇的春天要来了!
的确,从市场上看,各类主办方都瞄上了后摇这块小蛋糕,以new noise为主的几家厂牌几乎将耳熟能详的后摇团们一一请进了国门。相对其他音乐风格,后摇的粉丝粘性也明显较高,成立了大大小小的乐迷组织,比较活跃的如“Postrock Shanghai”。另一方面,从全世界来看,组后摇乐队的门槛越来越低,层出不穷的新乐队,在让分众市场繁荣的同时,也越来越陷入同质化。
这让人几乎忘掉了,后摇并不是一个音乐流派,并不是“铺——爆——平”的三段式器乐编排结构,而是上世纪90年代一些前卫的音乐家对传统摇滚和流行音乐的颠覆。他们抛弃了三四分钟的音乐长度、重复的AB段等一切让流行音乐走向巅峰的元素。他们关注的是音墙,层次,配器,或者说一种全新的音乐美学。
后摇即颠覆。
绕了这么远,终于绕回来了——惘闻的变化,对一支后摇,或者说器乐摇滚乐队来说,再正常不过。他们没有掉入套路,反而一路演化,成为没有人能预料的存在。这也是他们令那些小清新后摇团望尘莫及的致命原因。
但具体到这张《岁月鸿沟》,它并不是一张能让人开心的专辑。《黄泉水》的贝斯打出焦虑的节奏,在8分23秒前,处处鬼魅,不和谐音阶比比皆是;《红墙黑墙》里,弦乐拉出的动人旋律,正要把人带进情绪旋涡,4个小节就消停不见;《少年宫》里藏在犄角旮旯里的切分,也总让人浑身一紧。这些作品仿佛和昆德拉所强调的,创作中“离题”的正当性不谋而合,同时让人想起古典乐中变化多端的复调。
仅从这几首作品看,《岁月鸿沟》甚至不像一张商业唱片。它在提醒着已经听惯了工业流水线音乐的我们:你的听觉很容易被取悦,但除了取悦耳朵之外,音乐还可以有其他的,或许是更宏大的东西。
这种宏大不让人开心,但令人兴奋。就好像沉入海底,下沉,下沉,在意识极其模糊时,遇见深海的光。
《海洋之心》和《岁月鸿沟》两支单曲,就是在整张专辑混沌的海洋里,散发出的那道强光。
《海洋之心》由大提琴的低鸣先行开路,间隔的重音,就是一次次下沉。之后开始游弋,向内在探索,向经验之外探索。5分48秒开始进入主动机,简单的音阶递进,迂回。循环往复,一层层丰富肌理,像要把人带进深渊。7分50秒,巨兽逼近。8分48秒,高音部的小号终于发声。失真吉他一锤锤重击。9分40秒,小号上扬。短暂的沉默后,与巨兽对峙。
与自己对峙。
如果说《海洋之心》是一次潜意识的深度催眠,那《岁月鸿沟》则是酒后的怅惘。交织的音墙一直铺垫到11分22秒,才进入迷醉的律动,12分34秒后,小号跟上,呼出一口长气。
而这些情绪的推进方式,在整张专辑多次出现,成为一种基调。比如《黄泉水》8分24秒之后的温存,也伴随着相同的失真吉他的重锤,又如《21世纪不适症》5分38秒后金属质感的递进,都是在压抑中爆发,却又炸得不够痛快。这也是这张专辑的特点:对情绪的节制。
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节制是一种美德,也是个难题。在创作的初阶,往往是一通情绪宣泄,爽完了事,表现在后摇通常是音墙的不断堆积,重复的和弦和越来越密集的鼓点,最终炸裂。它造成的结果,是听觉上的疲劳,爽完之后很难听第二遍;随着经验和年龄的增长,表现会越来越委婉。但节制的度很难把握,稍有不慎,就会令作品乏味。《岁月鸿沟》如果说有待提高的地方,就是在节制的度上,在理性与情感之间,找到更适宜的平衡点。
在听完一场后摇演出回家的路上,我无意识间哼起了一段旋律,竟是《污水塘》的调调。忽然心生感慨:惘闻再也回不去了。但转念一想:干嘛要回去呢?岁月漫长,撕裂成沟,我们毫无选择,早已掉进了沟里。
文/秦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