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劳斯并不理解尼采
施特劳斯不愧是一位披着严肃音乐外衣的通俗作曲家。他的音乐是完全时代性地域性的,很时尚。而尼采的哲学是破坏重建与不合流俗的。施特劳斯的情怀撑不起这样一部作品,作为有标题音乐,他和标题不相称。但若作为一部无标题的音画,则完全可以当之一部上乘之作,但要称之为经典,也难。
西方音乐的基督教传统源远流长,无处不在的死亡救赎天国意象,直到无调性音乐或印象主义出现,才终于没有什么宗教味了。施特劳斯要表现这样一位敌基督者的哲学,却无处不在使用着传统作曲技法,在创新程度上甚至不及瓦格纳,马勒。如此传统的意象,无非是将神学-浪漫主义的沮丧失落替换成尼采哲学里的对立面-当代菲力士人(尤其指学术界),将上帝-救赎-天国喜乐替换为尼采哲学的光芒-超人,狂舞者,漫游者,新生儿。但实际上他恰好是用尼采所反对的东西来表述尼采,何其吊诡也。
这张录音也是格外让人惊吓。印象中欧洲指挥都是个人特色极其鲜明,音乐带些破绽的。而美国指挥比较流于浮表,所谓特色也是商业差异化策略使然(比如伯恩斯坦),乐队音色光鲜油亮,动态爆棚,是那些鬼的发烧友最爱,但毫无深度可言。吃惊的是这位Steinberg原系德国指挥,挥这张发烧大碟竟是一点德国味没有,完全美国肤浅作风。也叫人称奇不已。
西方音乐的基督教传统源远流长,无处不在的死亡救赎天国意象,直到无调性音乐或印象主义出现,才终于没有什么宗教味了。施特劳斯要表现这样一位敌基督者的哲学,却无处不在使用着传统作曲技法,在创新程度上甚至不及瓦格纳,马勒。如此传统的意象,无非是将神学-浪漫主义的沮丧失落替换成尼采哲学里的对立面-当代菲力士人(尤其指学术界),将上帝-救赎-天国喜乐替换为尼采哲学的光芒-超人,狂舞者,漫游者,新生儿。但实际上他恰好是用尼采所反对的东西来表述尼采,何其吊诡也。
这张录音也是格外让人惊吓。印象中欧洲指挥都是个人特色极其鲜明,音乐带些破绽的。而美国指挥比较流于浮表,所谓特色也是商业差异化策略使然(比如伯恩斯坦),乐队音色光鲜油亮,动态爆棚,是那些鬼的发烧友最爱,但毫无深度可言。吃惊的是这位Steinberg原系德国指挥,挥这张发烧大碟竟是一点德国味没有,完全美国肤浅作风。也叫人称奇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