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 dying beauty and Edgar Allan Poe
美杜莎和水,<La Malediction d'Ondine>的专辑封面直观地展示了这张专辑的创作主题。
<La Malediction d'Ondine>的创作从内容到歌曲编排,都让我想到了Cocteau Twins于1984年发行的专辑<Treasure>。二者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直接以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名字为曲名,同样是描述或歌颂着人物生平的美感变幻莫测的歌词,同样具有飘渺的独属于女性的柔美气质。
可以直观地感受到,Ataraxia在这张作品的创作中有意地强化了女声,各式花腔和深远凝重的吟唱交叠糅合。同时弱化了乐器在歌曲中的强度,破碎柔美的吉他自然是寓意着波光粼粼的水,清透轻盈,鼓机的作用强度在曲目中微乎其微,而哨笛、手风琴以及回声混响的放大更是深化了女性气质。
正如另一篇科普所言,一张献给Medusa,献给Ondine,同时献给那些古老神话或文学作品中垂死的美丽女性的专辑,其中带有着安魂的意味,自然整张专辑的听感都倾向轻柔和悦耳。
但所有曲目中也不尽然如此。第一首<Medusa>之歌,主唱的声音和颇显“狡猾”的腔调震慑人心。美杜莎,在多数传说中都代表了美丽而邪恶、妄图媲美于雅典娜的傲慢自大的蛇发女人,但本曲的拉丁文歌词却道出了美杜莎悲惨的身世,自然也是与水有关的悲剧。
理解了唱词,再听此曲,经过大脑的情节加工,女声给人的感受多了绝望和悲愤。
再说说专辑中来源于爱伦坡的三首歌曲。
专辑的第五首<Annabell Lee>,众所周知来自于爱伦坡久负盛名的《安娜贝尔·李》,这首影射着爱伦坡早逝的年轻爱人的长篇诗歌。被大海分离的一对璧人,本是伤感唯美的爱情悲剧,唱词也原封不动地截取了诗歌的片段,而这首歌的曲风却是专辑中最具怪诞和现代甚至朋克感的一首。加入了电子的点缀,女声的腔调变化多端,像是在戏谑着什么。
这样去诠释和演绎爱伦坡献给亡妻的诗歌,是否也能一方面表达出Ataraxia对待坡的感情世界态度的不屑呢?毕竟也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坡在私人生活上是个典型的“渣男”呢。哈哈
第九首曲目<Ligeia>来源于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丽姬娅》中的人物。《丽姬娅》是爱伦坡的诸多哥特作品中我最钟爱的一篇。我忘不了第一次读这篇小说时候,爱伦坡不吝笔墨去描绘和赞美丽姬娅惊为天人的外貌的华丽之词带给我的震撼。因为在坡短暂的生命中有太多的至爱女性随着死亡离他而去,垂死的美人(Dying beauty),是贯穿爱伦坡写作生涯的灵感。他钟爱用尽一切华美之词,像美术中的工笔画一样去描绘垂死的美人孱弱的呼吸、细密的汗滴、由于病痛而迷离的双眼,同时又总是在作品的最后安排dying beauty死而复生,而重生后的美人总带有比死前更无与伦比的力量。 这样的情节安排经常出现于坡的哥特类小说中,而其中以《厄舍屋的倒塌》和《丽姬娅》最为著名。
Ligeia,就是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眉目如画,眼中蕴含着整个宇宙,脖颈的弧度比天鹅还优雅的“完人”。我相信,是坡笔下这股纯粹的死亡之美打动了Ataraxia,才将本来与“水”并无太大关系的Ligeia作为专辑中的一员。
再就是第十二首曲目<Zelia (The City In The Sea)>,《海中之城》也是坡著名的长篇诗歌,同样是典型的爱伦坡式风格。恕我短浅,实在没有办法查到“Zelia”这位女性人物源自哪里?诗歌中并没有出现这个人物。这首曲子是专辑中我最爱的几首曲子之一,原因之一是诗歌的押韵叠韵很适合用来吟唱。
个人最爱的一个押韵段落,可见爱伦坡对诗歌文字的掌握有多自如。
Up domes - up spires - up kingly halls
up fanes - up babylon - like walls
Up shadowy long-forgotten bowers
up sculptured ivy and stone flowers
up shadowy long-forgotten bowers
up sculptured ivy and stone flowers
Up many and many a marvellous shrine~
除了专辑中诸多与爱伦坡有关的元素,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古希腊神话或其他文学故事中的悲剧人物。比如水中的Ophélie,永不消逝。专辑中的最爱也是这首曲子,吉他的旋律太美,就像包裹着Ophélie身躯的水波。
<La Malediction d'Ondine>的创作从内容到歌曲编排,都让我想到了Cocteau Twins于1984年发行的专辑<Treasure>。二者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直接以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名字为曲名,同样是描述或歌颂着人物生平的美感变幻莫测的歌词,同样具有飘渺的独属于女性的柔美气质。
可以直观地感受到,Ataraxia在这张作品的创作中有意地强化了女声,各式花腔和深远凝重的吟唱交叠糅合。同时弱化了乐器在歌曲中的强度,破碎柔美的吉他自然是寓意着波光粼粼的水,清透轻盈,鼓机的作用强度在曲目中微乎其微,而哨笛、手风琴以及回声混响的放大更是深化了女性气质。
正如另一篇科普所言,一张献给Medusa,献给Ondine,同时献给那些古老神话或文学作品中垂死的美丽女性的专辑,其中带有着安魂的意味,自然整张专辑的听感都倾向轻柔和悦耳。
但所有曲目中也不尽然如此。第一首<Medusa>之歌,主唱的声音和颇显“狡猾”的腔调震慑人心。美杜莎,在多数传说中都代表了美丽而邪恶、妄图媲美于雅典娜的傲慢自大的蛇发女人,但本曲的拉丁文歌词却道出了美杜莎悲惨的身世,自然也是与水有关的悲剧。
理解了唱词,再听此曲,经过大脑的情节加工,女声给人的感受多了绝望和悲愤。
再说说专辑中来源于爱伦坡的三首歌曲。
专辑的第五首<Annabell Lee>,众所周知来自于爱伦坡久负盛名的《安娜贝尔·李》,这首影射着爱伦坡早逝的年轻爱人的长篇诗歌。被大海分离的一对璧人,本是伤感唯美的爱情悲剧,唱词也原封不动地截取了诗歌的片段,而这首歌的曲风却是专辑中最具怪诞和现代甚至朋克感的一首。加入了电子的点缀,女声的腔调变化多端,像是在戏谑着什么。
这样去诠释和演绎爱伦坡献给亡妻的诗歌,是否也能一方面表达出Ataraxia对待坡的感情世界态度的不屑呢?毕竟也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坡在私人生活上是个典型的“渣男”呢。哈哈
第九首曲目<Ligeia>来源于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丽姬娅》中的人物。《丽姬娅》是爱伦坡的诸多哥特作品中我最钟爱的一篇。我忘不了第一次读这篇小说时候,爱伦坡不吝笔墨去描绘和赞美丽姬娅惊为天人的外貌的华丽之词带给我的震撼。因为在坡短暂的生命中有太多的至爱女性随着死亡离他而去,垂死的美人(Dying beauty),是贯穿爱伦坡写作生涯的灵感。他钟爱用尽一切华美之词,像美术中的工笔画一样去描绘垂死的美人孱弱的呼吸、细密的汗滴、由于病痛而迷离的双眼,同时又总是在作品的最后安排dying beauty死而复生,而重生后的美人总带有比死前更无与伦比的力量。 这样的情节安排经常出现于坡的哥特类小说中,而其中以《厄舍屋的倒塌》和《丽姬娅》最为著名。
Ligeia,就是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眉目如画,眼中蕴含着整个宇宙,脖颈的弧度比天鹅还优雅的“完人”。我相信,是坡笔下这股纯粹的死亡之美打动了Ataraxia,才将本来与“水”并无太大关系的Ligeia作为专辑中的一员。
再就是第十二首曲目<Zelia (The City In The Sea)>,《海中之城》也是坡著名的长篇诗歌,同样是典型的爱伦坡式风格。恕我短浅,实在没有办法查到“Zelia”这位女性人物源自哪里?诗歌中并没有出现这个人物。这首曲子是专辑中我最爱的几首曲子之一,原因之一是诗歌的押韵叠韵很适合用来吟唱。
个人最爱的一个押韵段落,可见爱伦坡对诗歌文字的掌握有多自如。
Up domes - up spires - up kingly halls
up fanes - up babylon - like walls
Up shadowy long-forgotten bowers
up sculptured ivy and stone flowers
up shadowy long-forgotten bowers
up sculptured ivy and stone flowers
Up many and many a marvellous shrine~
除了专辑中诸多与爱伦坡有关的元素,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古希腊神话或其他文学故事中的悲剧人物。比如水中的Ophélie,永不消逝。专辑中的最爱也是这首曲子,吉他的旋律太美,就像包裹着Ophélie身躯的水波。
© 本文版权归作者 Mirro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