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盖蒂的《分歧》(Ramifications)
1956年捷尔吉·利盖蒂(György Sándor Ligeti,1923-2006)离开故乡匈牙利之后,他的创作风格经历了一个高度个性化发展的过程。经过了创作生涯的几个阶段,利盖蒂的音乐体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特征。离开匈牙利后的开始时期,利盖蒂的作品以一种被他称之为微复调(micropolyphony)的织体为特征,这种织体由精密标记的、相互交织的半音线条网络构成。如果你聆听并研究他的《大气层》(Atomphères,1961年)或者《安魂曲》(1963-1965年,特别是看《慈悲经》部分)的总谱,你将注意到,作为这种微复调织体的一部分,音高和音程是中和并聚集在一个由半音充盈的复合体之中的(即在一个音响集群之中)。从诸如作品《永恒之光》(Lux Aeterna,1966年)和《自远方》(Lontano,1967年)开始,音高和音程又获得了它们独立的身份。在这两部作品中,利盖蒂使用了一种复调技术——微型卡农(microcanon),在这种技术中,音高的连续在瞬间音程的多重声部中被作为卡农处理。这些作品中微型卡农的程序产生了和声与空间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音程单元(小的音程组合)成为渐进的、连续转换的主题。
在建立音响集群之外的更进一步,以及在个人和声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诸如在作品《分歧》(Ramifications,1968-1969年)、《第二弦乐四重奏》(1968年)以及《室内协奏曲》(1969-1970年)之中,利盖蒂转向了一种新的技术,通过这种技术,他恢复了完整的和声思维,虽然这是与传统和声在本质上不同的类型,因为在其中没有直接的连接或和声进行,而只有利盖蒂自己称为的“音程系列的进行变形”。所谓“音程系列”是指和声音程的组合,“进行变形”是指和声转换的类型。我们把在这部作品中使用的和声技术称为网状结构(net-structures)。一个网状结构是在一个持续的、相互作用的转换过程中精心编制的线条或重复模式的一个连续的网络。
为定音相差四分之一的两组弦乐器而作的《分歧》,是一部主要建立在网状结构技术之上的作品。在决定网状结构织体的音乐表层上,由所有乐器构成的相同和声进程的展开是不同步的。音程转换在大致严格的卡农结构中按节律展示,并且常常在不同速度的多种节奏组合运动层面上呈现。例如(在第19-21小节),第一小提琴将和声细胞的线性音程渐次扩展。在每一个循环三音和弦中,前一个三音和弦两个外声部的一个音被半音或全音扩展,高声部的音接一个上行运动,低声部的音接一个下行运动。同样的过程也发生在其余的乐器中,只是每件乐器都对乐谱中自己的上一层乐器在时间上做短暂的延迟。这种和声流的缠绕,连同持续不断的和声细胞的节拍重叠,构成了既交织又流动的效果,形成典型的无节拍织体的网状结构。
(米盖尔·A.罗伊格-弗朗科利:《理解后调性音乐》,杜晓十、檀革胜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
在建立音响集群之外的更进一步,以及在个人和声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诸如在作品《分歧》(Ramifications,1968-1969年)、《第二弦乐四重奏》(1968年)以及《室内协奏曲》(1969-1970年)之中,利盖蒂转向了一种新的技术,通过这种技术,他恢复了完整的和声思维,虽然这是与传统和声在本质上不同的类型,因为在其中没有直接的连接或和声进行,而只有利盖蒂自己称为的“音程系列的进行变形”。所谓“音程系列”是指和声音程的组合,“进行变形”是指和声转换的类型。我们把在这部作品中使用的和声技术称为网状结构(net-structures)。一个网状结构是在一个持续的、相互作用的转换过程中精心编制的线条或重复模式的一个连续的网络。
为定音相差四分之一的两组弦乐器而作的《分歧》,是一部主要建立在网状结构技术之上的作品。在决定网状结构织体的音乐表层上,由所有乐器构成的相同和声进程的展开是不同步的。音程转换在大致严格的卡农结构中按节律展示,并且常常在不同速度的多种节奏组合运动层面上呈现。例如(在第19-21小节),第一小提琴将和声细胞的线性音程渐次扩展。在每一个循环三音和弦中,前一个三音和弦两个外声部的一个音被半音或全音扩展,高声部的音接一个上行运动,低声部的音接一个下行运动。同样的过程也发生在其余的乐器中,只是每件乐器都对乐谱中自己的上一层乐器在时间上做短暂的延迟。这种和声流的缠绕,连同持续不断的和声细胞的节拍重叠,构成了既交织又流动的效果,形成典型的无节拍织体的网状结构。
(米盖尔·A.罗伊格-弗朗科利:《理解后调性音乐》,杜晓十、檀革胜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