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拍
就像EricClapton或Eminem一樣,因為David Brubeck,白人開始接觸爵士,並願意學習爵士;而白人的爵士,少了波普的激情、沒有自由的灑脫、缺乏紐澳良的溫暖、也沒有藍調的憤懣。這種時稱“冷派"(又翻成酷派)的風格,擴大了爵士的影響力;雖然在MilesDavis眼裡,冷派爵士昰從他開始的。
David Brubeck,堪稱爵士樂裡最大的人生贏家,於一九二零年出生在加州。雖然出身音樂世家,但年少的Brubeck並無意投身音樂事業。讀大學時,他先是專攻獸醫學,又轉向動物學;有一天,他的指導老師說:“Brubeck,你的心思不在這,而是隔壁的音樂學院。勸你趕緊過去,不要在這邊浪費你我的時間。"於是David跑去音樂學院。令人意外的是,Brubeck的讀譜能力相當差,演奏水平也上不去;雖然他在對位法還有和聲學頗具天賦。當Brubeck畢業時,老師們一致要求Brubeck不要出去教古典鋼琴,"免得丟我們學校的臉。"
當Brubeck在軍隊的樂團中任職時,見到了他的最好的夥伴Paul Desmond。據Desmond回憶,當天Brubeck居然能在一臺走音的鋼琴上彈出十九個音調出來。等退伍後,Brubeck籌劃著阻樂隊的事,Desmond得知後立刻毛遂自薦,並找上了鼓手Joe Morello。他們開始巡演,並在大學群體裡獲得了一致的好評;一九五四年,David Brubeck發表專輯《Jazz Goes to College》。這張唱片不但是他跟美國數一數二的音樂公司哥倫比亞唱片的首次合作,同時還回應了大學生對這一新音樂的熱情。真正把他們音樂帶上一個新的台階的,還是五九年《Time Out》。這張專輯一發表就獲得了白金唱片,同時由Desmond所創作的"Take Five"更是獲得壓倒性的勝利。
好景不常,到了六零年代,Brubeck跟Desmond產生了裂痕。由於戰爭的關係,Brubeck越來越虔誠,不但娶了作詞家Iola Brubeck,還在八零年代加入了天主教;Desmond則跟大部分的爵士樂手一樣,吸菸喝酒加毒品,身邊的女人如潮水般替換。Brubeck曾說過,他不允許Desmond踏進他家一步。有一次Desmond摸黑找Brubeck時,Iola只能讓他留在家裡後院等著。但在Desmond罹患絕症後,Brubeck和Desmond冰釋前嫌;他們共同演奏了代表作"Take Five",爾後Desmond警急送往醫院,並與世長辭;不過當天臺下的觀眾,確不知道那將是Desmond最後一場演出。
Brubeck曾經是爵士樂第二個登上《Time》封面的音樂家(他之前是Louis Armstrong),當艾靈頓公爵開新的拿雜誌給Brubeck看時,Brubeck只是淡淡的說一句"這封面上的人應該是你。"就是這樣的謙遜和胸懷,讓他成為爵士樂界最受尊敬的白人音樂家,讓歐巴馬給予"如果你要了解爵士,必須先了解David Brubeck"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