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008 The "Chirping" Crickets
死亡,对每一个年轻人来说都是感觉相当遥远的一件事情。据说,五四运动期间,一名热血的教育家(好吧,其实就是钱玄同)当众发出了宇宙最强音:我觉得四十岁以上的人都要去死!不死也要枪毙!然后这位学生到了40岁之后,依然好好地活着,似乎当年的话只对别人生效、对自己免疫(PS,他最后53岁脑溢血去世)。
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正是因为看到和接受了死亡肯定会在某个时刻大驾光临,所以多了一分豁达、无奈与认命。人们也普遍认为,老人与死亡的关系较年轻人与死亡更为密切,所以,对于老人的死亡有着一种不出意料的预期。
死亡本身是很绝望的。经历了剧烈的痛苦后,活着的一切都消失,无意识地在黑暗中不知道要经过多久才能到达下一个轮回--考虑到世界存在这么多数量和种类的生物,下辈子生而为人的概率很低。所以,没有人愿意死亡,特别是权力拥有者与财富拥有者--他们往往觉得,权力与财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至于那些为国家、为义气、为爱情、为鸡巴慷慨赴死的人,如果能够选择另一条解决的道路,一定不会选择死亡。
人类并没有轻易地向死亡低头,在抵御负面的情绪和肉体的伤害都做出了努力,幸福课、正能量、关爱抑郁症、医学研究……但是这些都需要能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会轻易的自杀--能量用完了,就像与疾病战斗到最后一刻不得不低头的病人一样。
郑保瑞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平衡着人类逃避死亡的努力。郑保瑞(银河映像)曾经拍过一部很杜琪峰的电影《意外》,狠狠地讽刺阴谋论和宣扬了宿命论。在“意外”这种力量面前,人是渺小而脆弱的。或者说,人在许多东西面前本来就是很脆弱的。比如,在子弹面前、在疾病面前、在情伤面前、在失意面前……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与汪洋的大海相比、与无际的沙漠相比、甚至与帝都的雾霾相比,人类的生命实在是不值一提。
历史上死于意外的人很多,而对于公众人物而言,在盛年意外死去似乎是老天爷的一种最大的奖励--牺牲你一个,造福你全家。黄家驹在日本意外过世之后,剩下的Beyond三子依旧在吃他的老本上新闻版面(此处可以斟酌,毕竟黄贯中还能依靠一下朱茵);John Lennon被歌迷刺杀后,妻子大野洋子还可以靠着莫名其妙的先锋艺术混口饭吃;James Dean在24岁时车祸身亡,直到今天还有导演为他拍传记片(《暮光之城》男主演他的好基友);徐志摩飞机失事后,诗集不知道再版了几回……嘎然而止的职业生涯与生命能够给人无限地震撼和回想,就好像死去依旧能够给队友加成光环的觉醒电魂与觉醒黑鸟一样。
讲了这么多,可以切入主题了。第八张专辑The "Chirping" Crickets(唧唧咋咋叫的蟋蟀),是一只短命乐队The Crickets(蟋蟀乐队)的专辑。这只乐队存在的时间与影响力成反比--几年后,英国出现了一只模仿他们的乐队,并且把名字从The Quarrymen(采石工人乐队)改成了The Beatles(甲壳虫乐队)。
The Crickets的主唱是Buddy Holly,也是核心人物。这位乐手23岁就因为飞机失事与妻子一起离开人间,但是他的音乐风格却让人念念不忘:年轻、干净、纯粹、美好,就像每个人回忆起自己20岁时的感觉一样,不管之后如何龌蹉地残酷地决裂,回忆里的画面总是打上了日系逆光滤镜般的美好。
Buddy Holly留存的歌曲不多,主题多是维持着维特的烦恼:You've Got Love, I'm Looking For Someone To Love, An Empty Cup (And A Broken Date), Lonesome Tears……也是,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并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来创作单恋以外的主题。The "Chirping" Crickets也是如此,而且你能从这碟里面听出了Beatles的风格——一种名字叫摇滚但是更偏向民谣的音乐,还有那个年代特有的不同声道和音(想象一下用只有一边能用的耳塞听California Dreaming)。
粉丝喜欢把他的去世与肯尼迪的刺杀相提并论,两人的离去意味着美国一部分美好的东西消失了——只有失去了才会缅怀,一种生机勃勃、无限可能、前景光明的感觉。而现在,除了SpaceX,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让人为之一振的事物了。
很难想像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如果Buddy Holly没有意外身亡,流行音乐届到底会是多了一个巨星还是多了一颗流星。谁知道呢?但至少,现在我们还有The "Chirping" Crickets可以听。
评分:四星
适合人群:Folk爱好者
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正是因为看到和接受了死亡肯定会在某个时刻大驾光临,所以多了一分豁达、无奈与认命。人们也普遍认为,老人与死亡的关系较年轻人与死亡更为密切,所以,对于老人的死亡有着一种不出意料的预期。
死亡本身是很绝望的。经历了剧烈的痛苦后,活着的一切都消失,无意识地在黑暗中不知道要经过多久才能到达下一个轮回--考虑到世界存在这么多数量和种类的生物,下辈子生而为人的概率很低。所以,没有人愿意死亡,特别是权力拥有者与财富拥有者--他们往往觉得,权力与财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至于那些为国家、为义气、为爱情、为鸡巴慷慨赴死的人,如果能够选择另一条解决的道路,一定不会选择死亡。
人类并没有轻易地向死亡低头,在抵御负面的情绪和肉体的伤害都做出了努力,幸福课、正能量、关爱抑郁症、医学研究……但是这些都需要能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会轻易的自杀--能量用完了,就像与疾病战斗到最后一刻不得不低头的病人一样。
郑保瑞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平衡着人类逃避死亡的努力。郑保瑞(银河映像)曾经拍过一部很杜琪峰的电影《意外》,狠狠地讽刺阴谋论和宣扬了宿命论。在“意外”这种力量面前,人是渺小而脆弱的。或者说,人在许多东西面前本来就是很脆弱的。比如,在子弹面前、在疾病面前、在情伤面前、在失意面前……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与汪洋的大海相比、与无际的沙漠相比、甚至与帝都的雾霾相比,人类的生命实在是不值一提。
历史上死于意外的人很多,而对于公众人物而言,在盛年意外死去似乎是老天爷的一种最大的奖励--牺牲你一个,造福你全家。黄家驹在日本意外过世之后,剩下的Beyond三子依旧在吃他的老本上新闻版面(此处可以斟酌,毕竟黄贯中还能依靠一下朱茵);John Lennon被歌迷刺杀后,妻子大野洋子还可以靠着莫名其妙的先锋艺术混口饭吃;James Dean在24岁时车祸身亡,直到今天还有导演为他拍传记片(《暮光之城》男主演他的好基友);徐志摩飞机失事后,诗集不知道再版了几回……嘎然而止的职业生涯与生命能够给人无限地震撼和回想,就好像死去依旧能够给队友加成光环的觉醒电魂与觉醒黑鸟一样。
讲了这么多,可以切入主题了。第八张专辑The "Chirping" Crickets(唧唧咋咋叫的蟋蟀),是一只短命乐队The Crickets(蟋蟀乐队)的专辑。这只乐队存在的时间与影响力成反比--几年后,英国出现了一只模仿他们的乐队,并且把名字从The Quarrymen(采石工人乐队)改成了The Beatles(甲壳虫乐队)。
The Crickets的主唱是Buddy Holly,也是核心人物。这位乐手23岁就因为飞机失事与妻子一起离开人间,但是他的音乐风格却让人念念不忘:年轻、干净、纯粹、美好,就像每个人回忆起自己20岁时的感觉一样,不管之后如何龌蹉地残酷地决裂,回忆里的画面总是打上了日系逆光滤镜般的美好。
Buddy Holly留存的歌曲不多,主题多是维持着维特的烦恼:You've Got Love, I'm Looking For Someone To Love, An Empty Cup (And A Broken Date), Lonesome Tears……也是,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并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来创作单恋以外的主题。The "Chirping" Crickets也是如此,而且你能从这碟里面听出了Beatles的风格——一种名字叫摇滚但是更偏向民谣的音乐,还有那个年代特有的不同声道和音(想象一下用只有一边能用的耳塞听California Dreaming)。
粉丝喜欢把他的去世与肯尼迪的刺杀相提并论,两人的离去意味着美国一部分美好的东西消失了——只有失去了才会缅怀,一种生机勃勃、无限可能、前景光明的感觉。而现在,除了SpaceX,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让人为之一振的事物了。
很难想像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如果Buddy Holly没有意外身亡,流行音乐届到底会是多了一个巨星还是多了一颗流星。谁知道呢?但至少,现在我们还有The "Chirping" Crickets可以听。
评分:四星
适合人群:Folk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