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紅旗下真正的「蛋」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清晰解決了「姓資姓社」的問題,整個大陸社會似乎更加迅速地換上「新裝」,那壓得已久的歷史遺留之雲霧和「xx事件」之陰霾,也於當時漸漸地被吹散。而崔健的《紅旗下的蛋》,正是「下」在了這一重要的轉折階段,其內精神奕奕的樂器吹奏或編曲(《飛了》),如同社會「欣欣向榮」、「高歌猛進」式地向前發展的一個寫照,當現代化之進程令大家的價值判斷體系出現了缺陷,喻自己為鳥兒的崔健卻飛離了大隊,他發現慣常在高舉旗幟的背景下衝出禁制困境的中國搖滾,於「經濟」壓倒所有事情的時代中慢慢顯得「不合時宜」,而把意識形態問題懸置或放一旁的「大晴天」之到來,也將會導致人的精神變得眩暈、無力和迷惑,好像《飛了》最後所寫到的,「突然間那火把空氣點著了,我飛不起來了」。
在這對一切都難以作肯定與彷徨的狀態之下,崔健的《紅旗下的蛋》開始動搖、「熄火」,或至少,減弱了以前《解決》內的攻擊性;且崔健明確反對的,好像比他之前的唱片都少,甚至出現了「我沒有力氣,也沒有必要一定要反對你」的《寬容》。但崔健自知社會難以諧和,他表面有點無病呻吟的《寬容》,儘管用上流行情歌般的旋律做「包裝」,可其標誌性的滄桑聲線,卻為歌曲增添了一種類似「荒涼」的感覺,而此感覺,亦暗合那時社會逐步繁華背後的諸多變味,和人們精神衝突下破敗、腐朽的心靈之景。崔健想唱首歌來寬容一切,然於後段又唱到「我的嗓子卻發出了奇怪的聲音」,他用重複多次的「啊啊啊」聲,來代替難言的苦惱與困惑,也暗示被和諧掉的問題依然像手上扎的刺一樣,不能不去理會。
面對外部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轉變,崔健在此專輯的同名歌之中也意識到,仿似沒有理想、表面世故、難再熱血往前衝的新一代,雖像一顆易碎、圓滑的蛋,可他隨後又補充說,蛋才是生命、蛋才能夠自由地滾動、蛋才有著無窮之可能性;而一度「堅硬」的崔健,儘管於此專輯中少了點激進,卻變得如這蛋一樣,多了點機鋒。他的這首在名字上就反映了此靈活性的《紅旗下的蛋》(「紅旗」一方面指的是囚困人之體制,另一方面又可指革命的精神),從模仿雞鳴般的嗩吶吹奏開始,便有著破曉或破殼的重生意味;而歌曲的後段,各種樂器更加「肆無忌憚」、接近即興的表演時間(你可聽到疲軟掉的《命運交響曲》,甚至是潘美辰的《我曾用心愛著你》),既馬上實踐著這「自由」之精神,也記錄了當時熱熱鬧鬧、新舊交換、卻又失去了衝動與壓力的時代之混雜的聲音。
重新去審視自己的崔健,亦思考了如何去做屬於自己的音樂,他於上一回的《解決》成功地增強了Funky等節奏的力道,但那聽起來會像是老式、或頗為之傳統的黑人音樂。然而崔健的這張在繼承了《解決》重視節奏、編曲和嘗試中國式說唱的做法之外,還潑灑了比較重的民樂色彩,令很多時都顯得「大紅大綠」的《紅旗下的蛋》,有著更多獨特之個性。堅持推陳出新的崔健,是內地較早意識到要「西體中用」的音樂人,他劃時代的《紅旗下的蛋》,不僅僅是將鑼鼓、嗩吶、笛子、古箏,來跟西式的搖滾樂器和Saxophone進行一次結合演奏的嘗試,而且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創出自己的音樂語言,將舶來的搖滾等風格,變得民樂化、本土化;將「西體中用」的音樂,去盡量貼近那年代的時勢或脈搏。
鋒利程度似乎不及當年的崔健,不等於他就此畏縮,事實上這專輯的《北京故事》和《盒子》裡面,還出現了崔健以往少用的「運動」、「革命」等詞語和犀利的政治批判。採樣了北京街頭雜聲的《北京故事》,看似車水馬龍、生活如常,連崔健的vocal也變得溫和或不再滄桑,但在用笛子等樂器勾勒的安逸畫面背後,那種浮躁、焦慮的精神問題還在,而歌詞中互為本喻體的「愛情」、「運動」,也成為了兩個不同時代的對照,且捕捉了忽然「穩定」之社會內,集體迷惘、不知去向的感覺或氣息。突出鼓擊力道的《盒子》,像人昂首挺胸地前進,並以抑揚頓挫、如同叫革命口號般的演繹方式,去揭穿以前某些虛無縹緲之革命理想的假面具;懂得「借力打力」的崔健,知道要滅掉那些騙人的革命理想之圖騰(盒子、旗子),就要發動另一場新革命(「回去砸爛那些破盒子 回去撕破那個爛旗子」),而對應這新式的表達手法,就是把生硬的口號與說唱的「人性化」相結合,使到本應正經嚴肅的演繹方式,摻雜了點嬉皮之感。
轉向對自身觀察的《紅旗下的蛋》,體現著崔健在社會變遷之下的敏感性,而他有檢視過往心路歷程的《最後的抱怨》,昭示著一種新的困惑出現,但要對此進行解決的對象不明。崔健為了克服這困惑,就必須尋找憤怒的根源、深入地瞭解自我,從慣性的憤怒中掙脫,以獲得能代替仇恨和傷害的希望;而記回「那一天」的《最後的抱怨》,也令旋律往動聽的方向回歸(他於《解決》中就已經走強化節奏、弱化旋律的音樂路線),又因古箏、笛子的加入之後,把歌曲之「場景」移到了野外(有點武俠劇主題曲的感覺),和被製造出在亂風中「撒點兒野」的畫面。陷入到鬼撞墻似的無奈、無解裡頭的崔健,於這首副歌的部分用了如被捏著喉嚨的聲音,來反映內心的掙扎或困苦,而在主歌的部分,與「我要尋找那憤怒的根源」此一讓古箏暫時「退下」、重燃搖滾鬥志的段落,他又變回了堅定,迎著風昂揚地向前。
看過牟森那改編自高行健《彼岸》之實驗戲劇的崔健,有所反思地創作了此專輯的最末一曲,而他通過前面作品的不斷自省(特別是《最後的抱怨》),也「描畫」出一條,向這「彼岸」進發的軌跡(要到達「彼岸」必須要處理好自己主體和生活的問題)。被民樂重彩大片染色的《彼岸》,洋溢著普世歡騰的氣氛,且歌中插入的對街上年輕新一代(或是這些「紅旗下的蛋」)之採訪對白,亦是大多態度溫和、語氣輕鬆(有人還說喜歡看中央電視台)。沒有擺明立場的崔健,只是要反映出這個時勢,他當然深知遺留的精神困局仍存、很多問題仍被「懸掛」著,但他同時也知道這批判的道路之曲折,就像身處之社會的發展一樣,還未有一個令人樂觀的明確方向;而崔健於《紅旗下的蛋》中複雜、深刻的思考,也顯示出他的超越性,這位會變通的音樂人其實才是紅旗下的「蛋」,他以可稱得上是有突破的方式,真實地表現了自己之外,亦將這現實的真相,切合地唱了出來。
首選:最後的抱怨
在這對一切都難以作肯定與彷徨的狀態之下,崔健的《紅旗下的蛋》開始動搖、「熄火」,或至少,減弱了以前《解決》內的攻擊性;且崔健明確反對的,好像比他之前的唱片都少,甚至出現了「我沒有力氣,也沒有必要一定要反對你」的《寬容》。但崔健自知社會難以諧和,他表面有點無病呻吟的《寬容》,儘管用上流行情歌般的旋律做「包裝」,可其標誌性的滄桑聲線,卻為歌曲增添了一種類似「荒涼」的感覺,而此感覺,亦暗合那時社會逐步繁華背後的諸多變味,和人們精神衝突下破敗、腐朽的心靈之景。崔健想唱首歌來寬容一切,然於後段又唱到「我的嗓子卻發出了奇怪的聲音」,他用重複多次的「啊啊啊」聲,來代替難言的苦惱與困惑,也暗示被和諧掉的問題依然像手上扎的刺一樣,不能不去理會。
面對外部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轉變,崔健在此專輯的同名歌之中也意識到,仿似沒有理想、表面世故、難再熱血往前衝的新一代,雖像一顆易碎、圓滑的蛋,可他隨後又補充說,蛋才是生命、蛋才能夠自由地滾動、蛋才有著無窮之可能性;而一度「堅硬」的崔健,儘管於此專輯中少了點激進,卻變得如這蛋一樣,多了點機鋒。他的這首在名字上就反映了此靈活性的《紅旗下的蛋》(「紅旗」一方面指的是囚困人之體制,另一方面又可指革命的精神),從模仿雞鳴般的嗩吶吹奏開始,便有著破曉或破殼的重生意味;而歌曲的後段,各種樂器更加「肆無忌憚」、接近即興的表演時間(你可聽到疲軟掉的《命運交響曲》,甚至是潘美辰的《我曾用心愛著你》),既馬上實踐著這「自由」之精神,也記錄了當時熱熱鬧鬧、新舊交換、卻又失去了衝動與壓力的時代之混雜的聲音。
重新去審視自己的崔健,亦思考了如何去做屬於自己的音樂,他於上一回的《解決》成功地增強了Funky等節奏的力道,但那聽起來會像是老式、或頗為之傳統的黑人音樂。然而崔健的這張在繼承了《解決》重視節奏、編曲和嘗試中國式說唱的做法之外,還潑灑了比較重的民樂色彩,令很多時都顯得「大紅大綠」的《紅旗下的蛋》,有著更多獨特之個性。堅持推陳出新的崔健,是內地較早意識到要「西體中用」的音樂人,他劃時代的《紅旗下的蛋》,不僅僅是將鑼鼓、嗩吶、笛子、古箏,來跟西式的搖滾樂器和Saxophone進行一次結合演奏的嘗試,而且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創出自己的音樂語言,將舶來的搖滾等風格,變得民樂化、本土化;將「西體中用」的音樂,去盡量貼近那年代的時勢或脈搏。
鋒利程度似乎不及當年的崔健,不等於他就此畏縮,事實上這專輯的《北京故事》和《盒子》裡面,還出現了崔健以往少用的「運動」、「革命」等詞語和犀利的政治批判。採樣了北京街頭雜聲的《北京故事》,看似車水馬龍、生活如常,連崔健的vocal也變得溫和或不再滄桑,但在用笛子等樂器勾勒的安逸畫面背後,那種浮躁、焦慮的精神問題還在,而歌詞中互為本喻體的「愛情」、「運動」,也成為了兩個不同時代的對照,且捕捉了忽然「穩定」之社會內,集體迷惘、不知去向的感覺或氣息。突出鼓擊力道的《盒子》,像人昂首挺胸地前進,並以抑揚頓挫、如同叫革命口號般的演繹方式,去揭穿以前某些虛無縹緲之革命理想的假面具;懂得「借力打力」的崔健,知道要滅掉那些騙人的革命理想之圖騰(盒子、旗子),就要發動另一場新革命(「回去砸爛那些破盒子 回去撕破那個爛旗子」),而對應這新式的表達手法,就是把生硬的口號與說唱的「人性化」相結合,使到本應正經嚴肅的演繹方式,摻雜了點嬉皮之感。
轉向對自身觀察的《紅旗下的蛋》,體現著崔健在社會變遷之下的敏感性,而他有檢視過往心路歷程的《最後的抱怨》,昭示著一種新的困惑出現,但要對此進行解決的對象不明。崔健為了克服這困惑,就必須尋找憤怒的根源、深入地瞭解自我,從慣性的憤怒中掙脫,以獲得能代替仇恨和傷害的希望;而記回「那一天」的《最後的抱怨》,也令旋律往動聽的方向回歸(他於《解決》中就已經走強化節奏、弱化旋律的音樂路線),又因古箏、笛子的加入之後,把歌曲之「場景」移到了野外(有點武俠劇主題曲的感覺),和被製造出在亂風中「撒點兒野」的畫面。陷入到鬼撞墻似的無奈、無解裡頭的崔健,於這首副歌的部分用了如被捏著喉嚨的聲音,來反映內心的掙扎或困苦,而在主歌的部分,與「我要尋找那憤怒的根源」此一讓古箏暫時「退下」、重燃搖滾鬥志的段落,他又變回了堅定,迎著風昂揚地向前。
看過牟森那改編自高行健《彼岸》之實驗戲劇的崔健,有所反思地創作了此專輯的最末一曲,而他通過前面作品的不斷自省(特別是《最後的抱怨》),也「描畫」出一條,向這「彼岸」進發的軌跡(要到達「彼岸」必須要處理好自己主體和生活的問題)。被民樂重彩大片染色的《彼岸》,洋溢著普世歡騰的氣氛,且歌中插入的對街上年輕新一代(或是這些「紅旗下的蛋」)之採訪對白,亦是大多態度溫和、語氣輕鬆(有人還說喜歡看中央電視台)。沒有擺明立場的崔健,只是要反映出這個時勢,他當然深知遺留的精神困局仍存、很多問題仍被「懸掛」著,但他同時也知道這批判的道路之曲折,就像身處之社會的發展一樣,還未有一個令人樂觀的明確方向;而崔健於《紅旗下的蛋》中複雜、深刻的思考,也顯示出他的超越性,這位會變通的音樂人其實才是紅旗下的「蛋」,他以可稱得上是有突破的方式,真實地表現了自己之外,亦將這現實的真相,切合地唱了出來。
首選:最後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