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偶像的纯豆瓣式乐评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主人公里有个高高瘦瘦的哑巴,偏偏叫辛格(singer)这么略微心酸的名字。书里的人们总喜欢找这个哑巴谈自己遇到的一切问题,依赖他,年轻的女孩以为他能理解青春里所有的焦虑与躁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权主义者也以为他是同僚,跟他打着同一个组织的暗语。但哑巴辛格其实只是个哑巴而已,因为不会说话,所以不能回应,只好对到来的倾诉者抱以不知是抚慰还是歉意的微笑,却被各色各异的人误解成为心灵共通的标志。
读完这本书的几年以后我突然意识到,辛格就像这个时代的偶像一样。对于受众,他们永远只存在各类影像和文字的叙述中,唱着同几首歌,做着他们标志性的表情,重复着同样几句俏皮话。因为这种双向沟通的不可能性,给了我们辛格式幻想的机会。偶像们在粉丝心中是长相、性格各异的辛格,但永远占领着很重要的位置,倾听者也好,喜欢的类型也好,想要成为的人也好,可能只是某句话或某个动作,就会被解读出千千万万种正面的含义。之于我他是个爱吃爱睡没有烦恼的阳光少年,之于你他是个表面木讷表达欲旺盛的孤独行者,都只是我们对屏幕那边他的不同猜测与幻想而已。
对我来说,偶像的存在大概是以跟我相近的方式去补完我的一个过程。我需要从他的言行中解出跟我差不多的世界观,读出与我对事对物相同的处理方式,同时又拥有我想要却不具备的东西,或是性格,或是才能,或是表达。或者说是一种彼岸,无论途中多么烟雾缭绕,也无论真的到达了景色是否与脑中所想大相径庭。因为我最终是到达不了彼岸的,又何不抱着幻想没事远望一些漂亮的东西呢?
补完的一个部分在于表达,无关乎沟通,那都是接受者的事,单纯是表达。关于表达,穷困的我只剩下一些拙劣的文字,但在情感与输出之间,总是因为慢了半拍而显得不自然和做作。没有机会回到十几岁的某年去习得钢琴、长笛或是其他一种乐器了,更加不知道怎么去唱首没有歌词的歌,只用声音的变化去表达属于自己的乐曲的情感。我和人群里的许多个其他人一样,会因为曾经听到的一首交响乐、钢琴曲,或者某个镜头、某段文字思想万千,但他却不像某类舞台上的所有人。音乐只是表达的工具而已,不是什么神圣的梦想,也不是自闭少年和世界沟通为数不多的通道。随手拈来,不卑不亢不怯懦。
另一个部分在于符号,某种程度上对自己彻底的忠诚。不说那些“不要背叛曾经的自己”或者“不要成为小时候不想成为的人”这种早已被煲在各种给这个时代年轻人看的鸡汤里的话,只说作出是不是忠于自己选择之前的哪怕一点点犹疑和迷惘,大概都意味着某种失败吧。因为是偶像,所以那些过程究竟是从来不存在过,还是已经被人为和现代社会的技术抹去?我更愿意相信后者,相信从所谓“想清楚”的某个时间段以后这些就都消失了。符号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没有差异,没有前因后果过去未来,自身也就没有了矛盾。台上张开双臂说自己想唱歌给上帝听也好,借由别人的歌词来讽刺世界也好,给还看不到的未来的小朋友哼唱首简单的小调也好,在我看来都是一模一样的表达。一个大大的符号,干脆利落,甚至可以不朝着哪个具体的方向。
还有一部分在于没有烦恼,就是没有烦恼,像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主人公。不知道应该感谢还是责备媒体,但看到的、观察到的就是简简单单,没有烦恼。我甚至想,是不是所有负面的情绪还没有经过整理就已经被别的行为带出了大脑?让音符和曲调替代大脑和内心去纠结就好。唱完歌,吃个冰淇淋,一切就烟消云散。
之所以说是“纯豆瓣式”的,是因为和豆瓣上每篇被诟病的评论一样,我的出发点始终是自己的情感、框架和话语体系,对他人来说确实也没什么太大的价值,甚至跟音乐本身的相关性都寥寥。不过最后我还想圆回来,点个题。这个社会里异类不异类的早就见惯不怪了,对我来说真正重要的,是那个站在我这边唱着歌的singer。
读完这本书的几年以后我突然意识到,辛格就像这个时代的偶像一样。对于受众,他们永远只存在各类影像和文字的叙述中,唱着同几首歌,做着他们标志性的表情,重复着同样几句俏皮话。因为这种双向沟通的不可能性,给了我们辛格式幻想的机会。偶像们在粉丝心中是长相、性格各异的辛格,但永远占领着很重要的位置,倾听者也好,喜欢的类型也好,想要成为的人也好,可能只是某句话或某个动作,就会被解读出千千万万种正面的含义。之于我他是个爱吃爱睡没有烦恼的阳光少年,之于你他是个表面木讷表达欲旺盛的孤独行者,都只是我们对屏幕那边他的不同猜测与幻想而已。
对我来说,偶像的存在大概是以跟我相近的方式去补完我的一个过程。我需要从他的言行中解出跟我差不多的世界观,读出与我对事对物相同的处理方式,同时又拥有我想要却不具备的东西,或是性格,或是才能,或是表达。或者说是一种彼岸,无论途中多么烟雾缭绕,也无论真的到达了景色是否与脑中所想大相径庭。因为我最终是到达不了彼岸的,又何不抱着幻想没事远望一些漂亮的东西呢?
补完的一个部分在于表达,无关乎沟通,那都是接受者的事,单纯是表达。关于表达,穷困的我只剩下一些拙劣的文字,但在情感与输出之间,总是因为慢了半拍而显得不自然和做作。没有机会回到十几岁的某年去习得钢琴、长笛或是其他一种乐器了,更加不知道怎么去唱首没有歌词的歌,只用声音的变化去表达属于自己的乐曲的情感。我和人群里的许多个其他人一样,会因为曾经听到的一首交响乐、钢琴曲,或者某个镜头、某段文字思想万千,但他却不像某类舞台上的所有人。音乐只是表达的工具而已,不是什么神圣的梦想,也不是自闭少年和世界沟通为数不多的通道。随手拈来,不卑不亢不怯懦。
另一个部分在于符号,某种程度上对自己彻底的忠诚。不说那些“不要背叛曾经的自己”或者“不要成为小时候不想成为的人”这种早已被煲在各种给这个时代年轻人看的鸡汤里的话,只说作出是不是忠于自己选择之前的哪怕一点点犹疑和迷惘,大概都意味着某种失败吧。因为是偶像,所以那些过程究竟是从来不存在过,还是已经被人为和现代社会的技术抹去?我更愿意相信后者,相信从所谓“想清楚”的某个时间段以后这些就都消失了。符号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没有差异,没有前因后果过去未来,自身也就没有了矛盾。台上张开双臂说自己想唱歌给上帝听也好,借由别人的歌词来讽刺世界也好,给还看不到的未来的小朋友哼唱首简单的小调也好,在我看来都是一模一样的表达。一个大大的符号,干脆利落,甚至可以不朝着哪个具体的方向。
还有一部分在于没有烦恼,就是没有烦恼,像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主人公。不知道应该感谢还是责备媒体,但看到的、观察到的就是简简单单,没有烦恼。我甚至想,是不是所有负面的情绪还没有经过整理就已经被别的行为带出了大脑?让音符和曲调替代大脑和内心去纠结就好。唱完歌,吃个冰淇淋,一切就烟消云散。
之所以说是“纯豆瓣式”的,是因为和豆瓣上每篇被诟病的评论一样,我的出发点始终是自己的情感、框架和话语体系,对他人来说确实也没什么太大的价值,甚至跟音乐本身的相关性都寥寥。不过最后我还想圆回来,点个题。这个社会里异类不异类的早就见惯不怪了,对我来说真正重要的,是那个站在我这边唱着歌的s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