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的芬芳

距离上一次把胡德夫列入耳朵计划已经过了一百一十五天。在这近四个月的时间里,我还没来得及听到胡德夫,却冷不防见到胡德夫。
音乐厅的周五,小剧场点着温暖灯光,把深圳刚刚泛起的些许寒意远拒千里之外。
胡德夫上穿乌青布褂,下着黛蓝阔裤,颈间系一条素雅长巾,而从头到脚唯一的亮点却是一头鹤发。他迈着缓重而坚定的步伐走上台,于钢琴边落座。双手一起一伏,旋即打开潘多拉的匣子,放出漫天飞舞的音符。
齐豫唱「橄榄树」,胡德夫也唱。可齐豫的橄榄树一定是果园里最温婉飘逸的那棵,浇灌以女性独有的细腻,包裹坚毅内心。木吉他开场,配以弦乐、管乐、打击乐,立马拉出高远空灵的意境。她的橄榄树向上而生,口中吟唱的流浪才刚刚启程,带着各种不得解的青春困惑,想要去到比天空更远的地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以为天空飞翔的小鸟,或是山间清流的小溪就是全部答案。然而终究是不是呢?不知道,所以要整理行装,自己打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胡德夫的橄榄树选择了向下而生,是一个岁至暮年的老者,在世界兜兜转转几十载后回望人生旅程,细数风干的青春。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句话不像是旁人提问,更像是提问自己。或许看尽天空飞翔的小鸟,踏遍山间清流的小溪,但那些就是自己梦中的橄榄树吗?却也不见得。至此,陷入一种更深层次的困惑,是使尽浑身解数依然求知未果,只好等待束手就擒。他念兹在兹的明明是流浪远方,我却听到对故土的眷念。少时以为梦中的橄榄树只能生长在远方,等白首方觉也可以是故乡。
胡德夫的橄榄树是旁枝斜出的,完全不似齐豫一个字卡一个音符。他把节奏打碎,用自己的抑扬顿挫与轻重缓急把文字串起,频繁使用拖音与颤音,偶尔还伴以一声吁叹。编曲化繁为简,仅启用钢琴一件乐器,舒缓悠扬,奠定深沉的基调,同时使人声更为突出。听胡德夫唱歌,就觉得是自由在歌唱。他不是和着曲,而是驾着曲,以声音牵引音符,随情绪高低起伏自在游弋。我甚至觉得自己听的不是「橄榄树」,而是胡德夫。
当胡德夫唱英文的时候,又流露另外一许风情。「standing on my land」同样独以钢琴伴奏,却在指间融入黑人灵歌的弹法,音符跳跃,随性不羁,呈现十足张力。西洋曲风中杂以原住民轻柔有力的和声伴唱,中和灵歌的部分硬气,相得益彰。
我一直以为,像胡德夫这种台湾音乐史上骨灰级的人物,著作等身想必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可翻阅资料才发现,他竟然只发行过三张个人专辑,而且第一张专辑还是在自己入行三十多年以后。当然,这并不代表胡德夫缺乏作品。事实上,或许没有那么高产,但他一直在坚持创作,坚持歌唱。只不过,胡德夫的音乐鲜少选择以包装精美的CD作为终端形式流入商品社会,他更喜欢站在前线发声,在社会运动的滔天巨浪里,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所以,胡德夫与其说是一个音乐人,毋宁说是一个政治家。区别在于,他手中的武器不是权力和行政命令,而是音乐。作为原住民,他关怀雏妓,关注煤矿爆炸,对脚下的故土以及在故土上繁衍生息的个体予以炽烈的情感关照,把音乐这种形而上的艺术玩出了形而下的高度。虚无缥缈的音符也变得清晰而坚实了起来,呼唤更多人一起推动社会发展,朝着自己心中理想的方向。
如此频繁地参与社会运动,有时难免让人觉得胡德夫的音乐恐怕过于凝重。可往往,你在他歌声里听到的不是声嘶力竭口号式的控诉和呐喊,而是一览无余的开阔和壮丽。我时常诧异,台湾不过是地球上偏安一隅的一座小岛,而胡德夫、陈建年、巴奈他们又只是小岛上偏安一隅的一群村民,为什么却总能从中听到一方宽广荡阔的格局。在原住民的音乐里,鼓声如雷,排铃如风,沙筒如雨,和声如山谷回音。各种乐器井然有序彼此照应,他们不只是简单吟唱,也囊括了自然万象,满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
胡德夫说,从今回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算是一个思想争鸣百花齐放的社会。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要知道,那是一个有着胡德夫、罗大佑、林怀民、侯孝贤、杨德昌等等群星竞放光芒的时代。可是,如果倒转回八十年代,身处其中的胡德夫又是如何看待当下社会的呢?对于同一个时代,会不会因为自己在时间轴上所处位置的不同,而看法也有所差异?就像现在每一个刚到大城市闯荡的年轻人,面对高企的物价和遥不可及的房价,几多感叹自己生在了一个最坏的年代,然而二十年后回头看呢?依然是最坏的年代吗?
可惜现场没能让我追问下去,无法从胡德夫口中得知答案。或许,这个问题只能留给自己解答吧,留给二十年后的自己。
音乐厅的周五,小剧场点着温暖灯光,把深圳刚刚泛起的些许寒意远拒千里之外。
胡德夫上穿乌青布褂,下着黛蓝阔裤,颈间系一条素雅长巾,而从头到脚唯一的亮点却是一头鹤发。他迈着缓重而坚定的步伐走上台,于钢琴边落座。双手一起一伏,旋即打开潘多拉的匣子,放出漫天飞舞的音符。
齐豫唱「橄榄树」,胡德夫也唱。可齐豫的橄榄树一定是果园里最温婉飘逸的那棵,浇灌以女性独有的细腻,包裹坚毅内心。木吉他开场,配以弦乐、管乐、打击乐,立马拉出高远空灵的意境。她的橄榄树向上而生,口中吟唱的流浪才刚刚启程,带着各种不得解的青春困惑,想要去到比天空更远的地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以为天空飞翔的小鸟,或是山间清流的小溪就是全部答案。然而终究是不是呢?不知道,所以要整理行装,自己打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胡德夫的橄榄树选择了向下而生,是一个岁至暮年的老者,在世界兜兜转转几十载后回望人生旅程,细数风干的青春。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句话不像是旁人提问,更像是提问自己。或许看尽天空飞翔的小鸟,踏遍山间清流的小溪,但那些就是自己梦中的橄榄树吗?却也不见得。至此,陷入一种更深层次的困惑,是使尽浑身解数依然求知未果,只好等待束手就擒。他念兹在兹的明明是流浪远方,我却听到对故土的眷念。少时以为梦中的橄榄树只能生长在远方,等白首方觉也可以是故乡。
胡德夫的橄榄树是旁枝斜出的,完全不似齐豫一个字卡一个音符。他把节奏打碎,用自己的抑扬顿挫与轻重缓急把文字串起,频繁使用拖音与颤音,偶尔还伴以一声吁叹。编曲化繁为简,仅启用钢琴一件乐器,舒缓悠扬,奠定深沉的基调,同时使人声更为突出。听胡德夫唱歌,就觉得是自由在歌唱。他不是和着曲,而是驾着曲,以声音牵引音符,随情绪高低起伏自在游弋。我甚至觉得自己听的不是「橄榄树」,而是胡德夫。
当胡德夫唱英文的时候,又流露另外一许风情。「standing on my land」同样独以钢琴伴奏,却在指间融入黑人灵歌的弹法,音符跳跃,随性不羁,呈现十足张力。西洋曲风中杂以原住民轻柔有力的和声伴唱,中和灵歌的部分硬气,相得益彰。
我一直以为,像胡德夫这种台湾音乐史上骨灰级的人物,著作等身想必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可翻阅资料才发现,他竟然只发行过三张个人专辑,而且第一张专辑还是在自己入行三十多年以后。当然,这并不代表胡德夫缺乏作品。事实上,或许没有那么高产,但他一直在坚持创作,坚持歌唱。只不过,胡德夫的音乐鲜少选择以包装精美的CD作为终端形式流入商品社会,他更喜欢站在前线发声,在社会运动的滔天巨浪里,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所以,胡德夫与其说是一个音乐人,毋宁说是一个政治家。区别在于,他手中的武器不是权力和行政命令,而是音乐。作为原住民,他关怀雏妓,关注煤矿爆炸,对脚下的故土以及在故土上繁衍生息的个体予以炽烈的情感关照,把音乐这种形而上的艺术玩出了形而下的高度。虚无缥缈的音符也变得清晰而坚实了起来,呼唤更多人一起推动社会发展,朝着自己心中理想的方向。
如此频繁地参与社会运动,有时难免让人觉得胡德夫的音乐恐怕过于凝重。可往往,你在他歌声里听到的不是声嘶力竭口号式的控诉和呐喊,而是一览无余的开阔和壮丽。我时常诧异,台湾不过是地球上偏安一隅的一座小岛,而胡德夫、陈建年、巴奈他们又只是小岛上偏安一隅的一群村民,为什么却总能从中听到一方宽广荡阔的格局。在原住民的音乐里,鼓声如雷,排铃如风,沙筒如雨,和声如山谷回音。各种乐器井然有序彼此照应,他们不只是简单吟唱,也囊括了自然万象,满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
胡德夫说,从今回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算是一个思想争鸣百花齐放的社会。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要知道,那是一个有着胡德夫、罗大佑、林怀民、侯孝贤、杨德昌等等群星竞放光芒的时代。可是,如果倒转回八十年代,身处其中的胡德夫又是如何看待当下社会的呢?对于同一个时代,会不会因为自己在时间轴上所处位置的不同,而看法也有所差异?就像现在每一个刚到大城市闯荡的年轻人,面对高企的物价和遥不可及的房价,几多感叹自己生在了一个最坏的年代,然而二十年后回头看呢?依然是最坏的年代吗?
可惜现场没能让我追问下去,无法从胡德夫口中得知答案。或许,这个问题只能留给自己解答吧,留给二十年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