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妹:乌托邦有光

文丨朱尔摩斯
前两天还精神抖擞地穿着半袖走在大街上,今天突然就裹上了大衣,一点过渡都没有,这就是北京的冬天,它和我在这里经历的所有冬天一模一样。“北京马上就到了最没生气的季节了。”我调侃同行的女生,她使劲地点头表示赞同。说来巧合,这么多年每次来工体看演出,好像都是在这个季节,每次来差不多都是来怀旧的。
“阿密特”这个名字被媒体强调,被她自己强调了好多年,可我还是不愿意把张惠妹等同于阿密特,我也不爱叫她阿妹。我小时候叫她什么,现在就叫她什么,固执得有些不合时宜,叫她“张惠妹”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维系自己的记忆,一旦称呼都改变了,我夸张地认为这是对我自己的叛变。
所以我不是来听阿密特的,我来听张惠妹。
人类真的是复杂得不可预知,有谁会想到张惠妹如今会是一个哥特扮相,唱着摇滚乐的大龄女青年呢?原谅我的木讷,记忆里的张惠妹依然是那个性感窈窕的少女,后来的张惠妹我只看做是一个借了张惠妹魂魄的女人。阿密特的所有歌曲我只是听,在偌大的体育场里闹中取静地听,它们很酷,可我不会唱,跟前后左右一直跟唱的大家实在是有些格格不入。在炫目的VJ视觉灯光照射下,我在等《解脱》,等《听海》,甚至等《日出》。我中学时代的画面里都有它们的角色,或轻或重。
其间,我突然想起一个老同学说起的故事,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她和她90后的表妹一起坐公交,她表妹突然问姐姐的偶像是谁,老同学说刘德华,于是她表妹突然在座位上爆笑起来,我这位老同学突然脸一下唰的红了。去年回去见到她,我还问她,你还喜欢刘德华吗?她说得很坚决,“虽然现在工作很忙,不追星了,但是刘德华还在我这里”,她用左手食指指着自己的心脏。是啊,一转眼,我们都成了有故事的人。
记忆本来就是很土的东西,最好的记忆一定不是发生在昨天,都是在无数个昨天之后的某天。《我可以抱你吗》响起的时候,我终于有了合唱的机会,可记忆衰退得有些出乎意料,我居然记不住任何一句歌词,只能哼哼地跟着节奏,同行的女生好意地取笑我的未老先衰。
“你听过《日出》吗?”
“当然啊,你以为就你老啊。”
“我和同学过去还用这首歌跳过舞,上过学校大舞台呢。”
怎么可能什么都如愿,这么古董的歌一定是不会出现在她的阿密特舞台的。记忆会在特定的时候给你刺上一刀。它告诉我,你不会唱,但你可以留下些东西。于是我掏出手机录下了全场合唱的《听海》,我想,它未来会跟那些小时候在廉价KTV里的记忆碎片遇见的。
我理解并感受得到张惠妹决绝的勇气,在40岁的时候那么用力地跳入一个从未踏足的风格领域,盛名之下做起了摇滚乐,决然如殉道的大卫·戈尔。
舞台上的那扇大门渐渐地合上,张惠妹一次次卖力地谢幕,大屏幕定格着“UTOPIA”的字样,我盯着它念了出来。无论我们怎么卖力的过活,最后都会被比我们成功的人看做是一场苟活,可我们都是在营造着自己的乌托邦,没有对和错。张惠妹用了二十年,也许就是为了用阿密特这个名字唱歌,哪里有对错之分,这就是她的乌托邦。
有个信仰是最好的,如果没有,是要给自己建一座乌托邦的。北京的冬天那么萧瑟,没有乌托邦会寂寞。
前两天还精神抖擞地穿着半袖走在大街上,今天突然就裹上了大衣,一点过渡都没有,这就是北京的冬天,它和我在这里经历的所有冬天一模一样。“北京马上就到了最没生气的季节了。”我调侃同行的女生,她使劲地点头表示赞同。说来巧合,这么多年每次来工体看演出,好像都是在这个季节,每次来差不多都是来怀旧的。
“阿密特”这个名字被媒体强调,被她自己强调了好多年,可我还是不愿意把张惠妹等同于阿密特,我也不爱叫她阿妹。我小时候叫她什么,现在就叫她什么,固执得有些不合时宜,叫她“张惠妹”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维系自己的记忆,一旦称呼都改变了,我夸张地认为这是对我自己的叛变。
所以我不是来听阿密特的,我来听张惠妹。
人类真的是复杂得不可预知,有谁会想到张惠妹如今会是一个哥特扮相,唱着摇滚乐的大龄女青年呢?原谅我的木讷,记忆里的张惠妹依然是那个性感窈窕的少女,后来的张惠妹我只看做是一个借了张惠妹魂魄的女人。阿密特的所有歌曲我只是听,在偌大的体育场里闹中取静地听,它们很酷,可我不会唱,跟前后左右一直跟唱的大家实在是有些格格不入。在炫目的VJ视觉灯光照射下,我在等《解脱》,等《听海》,甚至等《日出》。我中学时代的画面里都有它们的角色,或轻或重。
其间,我突然想起一个老同学说起的故事,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她和她90后的表妹一起坐公交,她表妹突然问姐姐的偶像是谁,老同学说刘德华,于是她表妹突然在座位上爆笑起来,我这位老同学突然脸一下唰的红了。去年回去见到她,我还问她,你还喜欢刘德华吗?她说得很坚决,“虽然现在工作很忙,不追星了,但是刘德华还在我这里”,她用左手食指指着自己的心脏。是啊,一转眼,我们都成了有故事的人。
记忆本来就是很土的东西,最好的记忆一定不是发生在昨天,都是在无数个昨天之后的某天。《我可以抱你吗》响起的时候,我终于有了合唱的机会,可记忆衰退得有些出乎意料,我居然记不住任何一句歌词,只能哼哼地跟着节奏,同行的女生好意地取笑我的未老先衰。
“你听过《日出》吗?”
“当然啊,你以为就你老啊。”
“我和同学过去还用这首歌跳过舞,上过学校大舞台呢。”
怎么可能什么都如愿,这么古董的歌一定是不会出现在她的阿密特舞台的。记忆会在特定的时候给你刺上一刀。它告诉我,你不会唱,但你可以留下些东西。于是我掏出手机录下了全场合唱的《听海》,我想,它未来会跟那些小时候在廉价KTV里的记忆碎片遇见的。
我理解并感受得到张惠妹决绝的勇气,在40岁的时候那么用力地跳入一个从未踏足的风格领域,盛名之下做起了摇滚乐,决然如殉道的大卫·戈尔。
舞台上的那扇大门渐渐地合上,张惠妹一次次卖力地谢幕,大屏幕定格着“UTOPIA”的字样,我盯着它念了出来。无论我们怎么卖力的过活,最后都会被比我们成功的人看做是一场苟活,可我们都是在营造着自己的乌托邦,没有对和错。张惠妹用了二十年,也许就是为了用阿密特这个名字唱歌,哪里有对错之分,这就是她的乌托邦。
有个信仰是最好的,如果没有,是要给自己建一座乌托邦的。北京的冬天那么萧瑟,没有乌托邦会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