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惑寻妙,清微淡远
提到李健在最近的主流媒体、自媒体的品头论足中已不是歌手了,而是在名字前加一个“男神”封号,他的学历、颜值、衣着、神态、风趣等被各种媒体刷屏,这些都是因为《我是歌手3》后的连锁反应。他曾说过:“我不爱比赛,音乐是主观的不是体育,是不能比赛的”。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上这个节目,可能是因为不好意思一而再的拒绝芒果台的邀请,另外也想挑战在高密度快节奏下通过改编他人歌曲来检验自己对不同(管乐、弦乐、民乐、特殊乐器)类型音乐的综合驾驭能力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从他选唱冷门歌曲可以看出不是要为了迎合大众市场想大红大紫。比赛之后歌手们都会身价暴涨,谭维维立刻签约了全新的唱片公司,A-Lin也开启了新一轮的巡演,郑淳元也在中国成立个人工作室已全面捞金国内演艺市场。而李健推掉所有商演却选择远离焦点中心出国旅行。他需要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安静的与自己相处来保持对音乐创作的专注力。言归正传,不说男神,只谈音乐,下面是我对他新专辑有感而发的嘚吧嘚,好久没写乐评了,大家将就着看吧:
2015年已过多半,李健几年累积、精心打磨的第六张原创同名专辑《李健》,终于在8月初内地、台湾两地同步发行。从他2003年第一张原创专辑《似水年华》发行已有12个年头,六张专辑数量在国内同行们中显然是少产的,但他注重的更多是作品的质量。从这张专辑封面设计来看没有像其他歌星用惊艳、帅气造型展现,而是采用了他24岁时朋友给他画的一副肖像画,这幅画抓住了他清傲、生硬、不知所措、略加思索的神态,用一种极简的当代感来表现音乐本质,把他个人所俱有的独特音乐理念呈现出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惑之年的李健对人生和事业已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但疑惑仍然很多(对社会、生命、命运、信仰的疑惑),正因这些疑惑才使得这张专辑突破了他以往一贯以生活和自然为题材的限制,更加丰满、成熟,让我有些意外和惊喜! 10首歌里有的关注社会问题,有的上升到哲学层面反思生命,有的则是寻找浩荡人世之外的玄妙。
首先谈谈两首旋律清丽明快的歌《美若黎明》《雨后初晴》,都融入国际音乐的元素,前者加入了欧洲民俗音乐特色的街头手风琴节奏欢快(区别以往《贝加尔湖畔》、《童年》那类俄罗斯曲风的手风琴伴奏),合声配上意大利标志性的歌剧美声;后者引入传统日式曲风,段中是提琴与钢琴伴奏的对话,而手风琴伴奏则与前者形成强烈的反差,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悠扬,烘托出京都凄美而浪漫的氛围,结尾一段西班牙Flamenco弹奏把我惊着了,把西洋元素巧妙融入进来,与主调完整的契合。两首歌的间奏都打起清脆的鼓点,通常在悠扬旋律中间加进鼓是有风险的会破坏曲子的整体流畅性,但他处理的恰到好处,不突兀没有违和感,反倒如同人在行进间的步伐一般踏实有劲,从梦里走进现实,去迎接新的挑战。
歌词部分都延续了赞美自然、借景抒情的风格。前者说到黎明这可以追寻到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光照理念,是一种着眼于对世界秩序作整体性思考,并对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产生最大影响的理论。我想李健绝不仅仅抒发对黎明的赞美,更是想表达一段旅程开始的心境、一种对事新的领悟,一种希望的意向! “我看见那梦中人走出彩色的房间“这句歌词显然是借用魔幻主义手法的表现,就像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主人公马小军用望远镜左右摇晃找寻到米兰照片而突出的那份朦胧和虚幻,恰如黎明一般美好!后者则通过描绘京都的春风细雨仿佛又见几千年前平安时代发生的浪漫故事。听去过京都的朋友跟我描述,京都不像是一个真实的地方,很多千年古迹都保存至今,更像古装剧里的盛唐长安。没去过京都的我,只看过一本叫《京都流年》的书,里面从京都及其周围的建筑风物的历史变迁,详细讲述了日本人的精神源头和内心世界。我从书中感受到京都之美在于千所寺院构筑出的精神内涵,而四季风情,更为这份内涵增添了绚烂的色彩。歌词写到“你说我们相隔一生的距离,眼看樱花飞舞落了满地“似乎是场穿越时空梦幻般凄美的爱恋。这又让我想起了电影《东邪西毒》眼前浮现出张曼玉慵懒地坐在窗前,如花的美颜一日一日地凋零的场景。爱情开错了花期,是自己执意为之,又怨得了谁呢?
再谈谈这张专辑中仅有两首由李健改编填词的歌《假如爱有天意》《消失的月光》前者是改编自韩国同名电影主题曲,拍这种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韩国人是最拿手不过了,李健曾在《歌手3》演唱过,中间加入高低起伏的旋律,配上他除空灵之外的高亢嗓音,让这首歌更有张力。当时比赛曲目已被几位音乐人给予精准的点评,在这里不多说了;后者是改编自苏格兰民谣《Loch Lomond》,这是一首在苏格兰流传数百年的民谣,讲诉一段生离死别爱情寻觅,旋律忧伤凄美。而李健在其中加入轻快的弦乐和自己擅长的哼鸣,使整首歌的调调变得明亮悠扬,通过骑士对爱人的忠贞来表达对这种古老已逝的骑士精神的赞美和思念。这种精神是中世纪欧洲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不仅是一种阶级意识,更是承载了整个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信仰与价值,代表荣誉至上,忠诚守信,勇敢尚武的高尚品格。电影《王者之心》是对中世级骑士精神的最高诠释,虽然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已消逝,但后来转化成了绅士精神,也深深影响着欧洲人日常生活、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这与当今没有信念的一些国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而在国内过去的10年经济发展中,大家对待婚姻的态度正在悄然改变。从前夫妻讲“恩爱”,现在没有恩,也没有爱。现在这个社会讲什么?讲利、纵欲,仁义道德没有了,恩义情爱也没有了,这就是离婚率连续10年递增的原因,而再婚也就顺其自然的成为当下普遍的现象。《日落之前》这首歌做了下功课是李健参加朋友第二次婚礼触动有感创作出来的,探讨的是一些中年人的婚姻问题,这与以往他的情歌关注点有所不同。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一生中能得一心之人,白首不离,同结百年好。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此幸运,一开始就遇到自己的有缘人,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将百年修得的缘分进行到底。这首歌是想表达即使日落已经变得昏暗、即使生活遇到很多波折,但依然有光,还有期许,一切都是有希望的。这一点我是赞同的,姻缘就是人与人之间很奇妙的缘分,缘来好好珍惜,缘去淡淡随缘。只要怀着理解、宽容的心去看待婚姻,把自己的爱释放出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才会寻找到上天赐予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就像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片尾的桥段“ Hi,Baby,你的飞机就要误点。我知道,可是即使误点,我也再不能误了你”。 这是命里注定的缘分,这一切还不算太迟!
我觉得一首好歌是要会做减法的,不需要有多花哨的编曲,多华丽的歌词、High C的铁肺,而是减掉那些冗余音符和元素用最真挚的情感去触碰人们内心深处的灵魂。这首歌用一把吉他加上一把尤克里里,极简的配器、质朴的旋律、更加衬托出李健动情的歌唱,更像一个老友在跟你诉说自己爱情过往一样的娓娓道来。人生也是如此追求越多,困惑越多,学会做减法才能找到更好的自己!
《风吹黄昏》《迷雾》是整张专辑中我比较喜欢的两首歌,都是关注社会现实题材的作品,编曲上比较低沉、简单、朴实!我很钦佩李健这一点,作为一个艺人、一个公众人物看到这些社会问题没有选择视而不见,而是用富有感染力的音符加上冷峻犀利的文字把刺痛心灵的伤痛表现出来。前者开篇就写到这样一个我们平时常见而又忽略的场景“在黄昏街头,我常看到他一个苍老的人,他走走停停又自言自语失落的人”这一位老者代表了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这群人有多么心酸、离奇、惨痛…的故事,但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愿意知道他是谁、他找谁、他从哪里来?他们处在社会的边缘角落每天衣衫褴褛、食不饱肚、神情恍惚却常常被人们视而不见。我觉得从侧面上反映的是国内传统家庭结构及孝道正逐渐走向分崩离析。当你遇见这样的老人时,请你别嫌弃他,多少给他们一点帮助!因为你的父母也会这般年迈,当你的父母步履蹒跚口齿不清时,请别嘲笑他们,因为你年幼时他们也是如此教你一步一步走完人生,他们也曾把你的咿呀之语当作世间最动听的天籁!
后者是写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异乡人,我觉得如从时间纵向的角度看,当代中国是一切生根立足的基础被连根切掉的一段历史,我们也是世界上的异乡人。教育剥夺了我们的语言,综艺剥夺了我们的歌声,色情业剥夺了我们的肉体,一切所谓的归属都是不确定的、虚伪的。歌词中写“有什么理由让你踏上归途,等待你的是否那一如当初”使我感受颇深。因为我是一个异乡人、一个北漂,那就以北京为例来说好了。每次从北京回老家,我清晰的望到陌生的家乡、早已无儿时记忆的模样,发现老家的方方面面都变了,我更像是从远方来这里的过客。每年春节回去,与父母相聚的时间很少,虽然没有任何人限制你的自由,但其实是自己陷入了一个无形的系统圈,如果偏离系统圈自身的轨迹,甚至发生冲突,多半是悲剧,无济于事。歌词又写“是什么理由让你还在这里,你是否在等待传说中的奇迹“呼应了上面那句,大部分的北漂人之所以选择留在北京打拼都是为了寻梦,说白了都希望给自己和家人一个还算体面且优质的生活环境或未来。但北京的现实就像歌中描绘到的“你的地方就是个海洋,有人挣扎沉向海底从此无声无息”这是残酷的,因为北京像海一样的强大,什么东西都可以接受,所以在它面前,其他生命、事物都会显得那么渺小,你遭受的所有不幸并不算什么,没有人会为这些为你感伤,而你更多的就是要忍受。就是歌词写到的”层层迷雾仿佛是弥天大谎,不敢怀疑因为走不出你的善良“。所以必须要求自己不断往上游,要漂在海面上迎风破浪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 。这首《迷雾》更多的是想表述我们这群异乡人迷茫、挣扎、纠结、无奈、渴望的复杂心声。歌曲结尾这段大合唱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呐喊,排山倒海、气贯长虹,让我想起刘欢的《从头再来》粗犷、豪放与前面悠扬伤感的旋律形成反差烘托出一种悲壮和希望!只有坚定信念,不屑的努力奋斗,才会过上美好的生活。
听李健这么多年,他的音乐已从《什刹海》到了《深海之寻》,终于可以坐下谈谈未来。我觉得环保题材的歌曲其实很是难写的,除了Michael Jackson的《The Earth Song》能超越国家、地域、种族,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共鸣,其实很多歌写得都很空泛。李健这首以海为主题的歌从情感发出巧妙的规避了这种空泛,歌词中“你”和“我”写得是是而非,直观感觉是在写恋人之间的关系,但实质上是在写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样写没有距离感,不拘泥于说教,更能被人接受。英式摇滚乐的旋律表达出一种批判与反思的态度。音乐所传递的思想和态度不是只有通过呐喊方式才能表现出来,形式只是为了内容服务的。由静到动的情感诉说层层递进同样也可以震憾人心。歌词中还写到“我的辉煌让你黯淡了很久,我的挥洒穷尽了你的所有”这是从哲学高度反思了人与环境的内在联系,极具现实意义。人类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认知、适应、改造能力都是极其有限的,在巨大的自然灾难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人定胜天”的观念势必会给我们带来太多的灾难,现在的雾霾天气就是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警告,只有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接下来我要重点谈谈让我意外和惊喜的最后两首歌《沧海轻舟》、《众妙》是,意外的是没想到李健会涉及如此宏大的人生哲学、命运乃至信仰层面的题材,惊喜的是从两首歌名字来看还以为是纯粹的中国风音乐,但是仔细听听伴奏里又没有中国乐器,而是用西洋乐器营造出来的东方旋律,这种中西真正融合的尝试,我觉得对当今华语乐坛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沧海轻舟》是四十岁的李健对人生命运的一种探讨,似乎人到这个年纪对命运都有些疑惑与感悟。歌词中“信仰欲望,花落草长”似乎在表述信仰和欲望跟人性一样难解难分,二者也可以相互转化。这一点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欲望来自人的本性(食欲、性欲、权欲、求知欲…)其本身没有过错,而信仰是心灵的产物,是自身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一个好的信仰是支撑道德生活的基石,会对欲望做出一些区分和相应的调整,使自己的欲望得到升华,而不仅仅受制于低层次的欲望。而歌里写到“总有先贤化星闪闪,可我宁愿灯光为伴”这两句我觉得是在说人是被命运规定好的,您千万别抱怨,别逞能!打个比方:都说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是他努力的结果,努力?那我从今个儿开始练男子100米短跑,我练几年天天往死了练,然后我去跟博尔特比,我能跑得过人家吗?还是回家洗洗睡了吧,别想这个事儿了,他是先天被决定的,人家那肌肉纤维长那么长,还有那最后冲刺50米的节奏感,人家好像天性就会吧!后期只是一个诱导,而再绝对的说这个也是被决定过的。歌曲结尾”跋山涉水看不见命如山, 运似轻舟世间沧海”把命和运二字分开论,“命”如山是无法改变的,属于先天的范畴。“运”是运势,就像在海上的一叶轻舟,在一生中不断地浮浮沉沉,总会历尽风雨和彩虹。
《众妙》原本以为是取自老子《道德经》中的“众妙之门”但后来看李健在访谈中说“妙”歌词原稿是庙宇的“庙”,所以这首歌是李健对信仰的一种阐述,开篇就说“我拜见过许多的神仙,可我的信仰还是没看见信仰”很显然他没有宗教信仰,但这并不表示他没有信仰。我觉得每个人都有某种意义上的信仰,重要的以什么作为信仰的对象。伪信仰只会害人,比如希特勒的纳粹党搞的那一套信仰,害了千百万人,弄错了信仰对象如拜金主义、权力崇拜等,最后只会害自己。为什么现在国人的信仰如此缺失?这是李健所思考的问题。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受物质主义的影响,人们认为金钱和经济发展是唯一可以带来幸福、改善生活的途径,忽略了人的精神本质,所以信仰处于荒芜。其实中国古代对信仰的态度也没虔诚到哪去,亚瑟•亨•史密斯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曾这样描述到:中国人的信仰,要么是常规的仪式,要么是交易一一供给神多少就得到神的多少恩惠,对“老天爷”的崇拜最能表现这一本质。问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要定期祭拜“老天爷”,他会告诉你:“因为我们从他那里得到粮食和衣服”。即使他对“老天爷”的存在茫然无知,仍会按仪式照行不误。祖先们这样,他也这样做,至于是否有用,“谁知道呢?”。接下来歌词又写到“不是所有的庙宇都洒满恩惠,就像不是每个人有灵魂”这两句写得足够犀利并且非常精准!我也去过国内的很多庙宇,大部分都成了旅游观光景点可以用香客如云来形容,而不是景点的庙宇早已荒颓有的甚至成了小偷分赃的窝点,有的庙里和尚骗人捐大笔的香火钱简直用阴险狡诈来形容也不为过,出家之人也未必都是心地向善的信徒。普通人就更是不一样了,有句古话讲“人上一百,种种色色”,人类到现在对自身的研究和认识也是有限的。歌曲结尾“可是我知道有人在寻找,寻找从未见的美好”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在世间的压力面前总是难以安顿身心,很多人还是在寻找自己信仰的归属,这也是中国未来最大的命题。引用一下白岩松曾说过的一段话:现在我们真的要寻找属于中国人的信仰,它是什么? 它不一定是宗教,但应该是把中国人被摧毁掉的信仰链条重新接上,如果一个人活着没有任何畏惧,他会让整个社会感到不安。
整张专辑从《美若黎明》到《消失的月光》虽然是一个时间为轴的设置,描绘一天从早到晚的时光,但这延伸出来的是日月更替,周而复始,演绎着人生的轨迹,传承着生命的轮回。
网上有很多人评论李健作品一直是旋律远大于歌词,缺乏驾驭文字的天赋。这一点我不赞同,首先,李健的创作方式是先有曲子再填词,为了保证一首歌曲旋律的完整性势必对文字平仄、语感有一定的限制,文字需要适配音乐而做一些调整,同时还要符合词义本身的平仄和词曲咬合度,并不是他的文字功力不够;其次,我觉得一首歌曲的词不需要像诗歌一样的沉博绝丽,只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不拗口才行,而李健的文字是朴实中带着深刻与精致,有些句子还很犀利;再次,李健的音乐从来不是那种直给你的表达方式,而是用娓娓道来方式诉说真挚的情感,言之有物、恰如其分。
我不是专业乐评人,随性叨比叨了半天对这张专辑也没什么专业点评,最后还要啰嗦几句。我觉得听音乐毕竟不像看电影,有实实在在的影像可供捕捉,最重要而是感受,在听觉体验上是绝对私人的,你感受到了什么就是什么,这跟音乐本身无关。这张专辑虽谈不上在华语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佳作,但在近期华语乐坛中绝对是一张超出了现有一般主流音乐水准的、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专辑。我想起何东老师到非常道说过一句话:人是来不是学习和努力的,是回忆和辨认的。就是说你的阅读,见识和社会接触的时候,一旦找到安放自己的位置以后就好了!我觉得四十岁的李健,越来越接近这个东西,彰往考来,自成一派。我相信他以后的作品还会有新的突破,还会给我带来惊喜!
2015年已过多半,李健几年累积、精心打磨的第六张原创同名专辑《李健》,终于在8月初内地、台湾两地同步发行。从他2003年第一张原创专辑《似水年华》发行已有12个年头,六张专辑数量在国内同行们中显然是少产的,但他注重的更多是作品的质量。从这张专辑封面设计来看没有像其他歌星用惊艳、帅气造型展现,而是采用了他24岁时朋友给他画的一副肖像画,这幅画抓住了他清傲、生硬、不知所措、略加思索的神态,用一种极简的当代感来表现音乐本质,把他个人所俱有的独特音乐理念呈现出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惑之年的李健对人生和事业已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但疑惑仍然很多(对社会、生命、命运、信仰的疑惑),正因这些疑惑才使得这张专辑突破了他以往一贯以生活和自然为题材的限制,更加丰满、成熟,让我有些意外和惊喜! 10首歌里有的关注社会问题,有的上升到哲学层面反思生命,有的则是寻找浩荡人世之外的玄妙。
首先谈谈两首旋律清丽明快的歌《美若黎明》《雨后初晴》,都融入国际音乐的元素,前者加入了欧洲民俗音乐特色的街头手风琴节奏欢快(区别以往《贝加尔湖畔》、《童年》那类俄罗斯曲风的手风琴伴奏),合声配上意大利标志性的歌剧美声;后者引入传统日式曲风,段中是提琴与钢琴伴奏的对话,而手风琴伴奏则与前者形成强烈的反差,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悠扬,烘托出京都凄美而浪漫的氛围,结尾一段西班牙Flamenco弹奏把我惊着了,把西洋元素巧妙融入进来,与主调完整的契合。两首歌的间奏都打起清脆的鼓点,通常在悠扬旋律中间加进鼓是有风险的会破坏曲子的整体流畅性,但他处理的恰到好处,不突兀没有违和感,反倒如同人在行进间的步伐一般踏实有劲,从梦里走进现实,去迎接新的挑战。
歌词部分都延续了赞美自然、借景抒情的风格。前者说到黎明这可以追寻到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光照理念,是一种着眼于对世界秩序作整体性思考,并对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产生最大影响的理论。我想李健绝不仅仅抒发对黎明的赞美,更是想表达一段旅程开始的心境、一种对事新的领悟,一种希望的意向! “我看见那梦中人走出彩色的房间“这句歌词显然是借用魔幻主义手法的表现,就像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主人公马小军用望远镜左右摇晃找寻到米兰照片而突出的那份朦胧和虚幻,恰如黎明一般美好!后者则通过描绘京都的春风细雨仿佛又见几千年前平安时代发生的浪漫故事。听去过京都的朋友跟我描述,京都不像是一个真实的地方,很多千年古迹都保存至今,更像古装剧里的盛唐长安。没去过京都的我,只看过一本叫《京都流年》的书,里面从京都及其周围的建筑风物的历史变迁,详细讲述了日本人的精神源头和内心世界。我从书中感受到京都之美在于千所寺院构筑出的精神内涵,而四季风情,更为这份内涵增添了绚烂的色彩。歌词写到“你说我们相隔一生的距离,眼看樱花飞舞落了满地“似乎是场穿越时空梦幻般凄美的爱恋。这又让我想起了电影《东邪西毒》眼前浮现出张曼玉慵懒地坐在窗前,如花的美颜一日一日地凋零的场景。爱情开错了花期,是自己执意为之,又怨得了谁呢?
再谈谈这张专辑中仅有两首由李健改编填词的歌《假如爱有天意》《消失的月光》前者是改编自韩国同名电影主题曲,拍这种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韩国人是最拿手不过了,李健曾在《歌手3》演唱过,中间加入高低起伏的旋律,配上他除空灵之外的高亢嗓音,让这首歌更有张力。当时比赛曲目已被几位音乐人给予精准的点评,在这里不多说了;后者是改编自苏格兰民谣《Loch Lomond》,这是一首在苏格兰流传数百年的民谣,讲诉一段生离死别爱情寻觅,旋律忧伤凄美。而李健在其中加入轻快的弦乐和自己擅长的哼鸣,使整首歌的调调变得明亮悠扬,通过骑士对爱人的忠贞来表达对这种古老已逝的骑士精神的赞美和思念。这种精神是中世纪欧洲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不仅是一种阶级意识,更是承载了整个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信仰与价值,代表荣誉至上,忠诚守信,勇敢尚武的高尚品格。电影《王者之心》是对中世级骑士精神的最高诠释,虽然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已消逝,但后来转化成了绅士精神,也深深影响着欧洲人日常生活、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这与当今没有信念的一些国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而在国内过去的10年经济发展中,大家对待婚姻的态度正在悄然改变。从前夫妻讲“恩爱”,现在没有恩,也没有爱。现在这个社会讲什么?讲利、纵欲,仁义道德没有了,恩义情爱也没有了,这就是离婚率连续10年递增的原因,而再婚也就顺其自然的成为当下普遍的现象。《日落之前》这首歌做了下功课是李健参加朋友第二次婚礼触动有感创作出来的,探讨的是一些中年人的婚姻问题,这与以往他的情歌关注点有所不同。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一生中能得一心之人,白首不离,同结百年好。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此幸运,一开始就遇到自己的有缘人,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将百年修得的缘分进行到底。这首歌是想表达即使日落已经变得昏暗、即使生活遇到很多波折,但依然有光,还有期许,一切都是有希望的。这一点我是赞同的,姻缘就是人与人之间很奇妙的缘分,缘来好好珍惜,缘去淡淡随缘。只要怀着理解、宽容的心去看待婚姻,把自己的爱释放出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才会寻找到上天赐予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就像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片尾的桥段“ Hi,Baby,你的飞机就要误点。我知道,可是即使误点,我也再不能误了你”。 这是命里注定的缘分,这一切还不算太迟!
我觉得一首好歌是要会做减法的,不需要有多花哨的编曲,多华丽的歌词、High C的铁肺,而是减掉那些冗余音符和元素用最真挚的情感去触碰人们内心深处的灵魂。这首歌用一把吉他加上一把尤克里里,极简的配器、质朴的旋律、更加衬托出李健动情的歌唱,更像一个老友在跟你诉说自己爱情过往一样的娓娓道来。人生也是如此追求越多,困惑越多,学会做减法才能找到更好的自己!
《风吹黄昏》《迷雾》是整张专辑中我比较喜欢的两首歌,都是关注社会现实题材的作品,编曲上比较低沉、简单、朴实!我很钦佩李健这一点,作为一个艺人、一个公众人物看到这些社会问题没有选择视而不见,而是用富有感染力的音符加上冷峻犀利的文字把刺痛心灵的伤痛表现出来。前者开篇就写到这样一个我们平时常见而又忽略的场景“在黄昏街头,我常看到他一个苍老的人,他走走停停又自言自语失落的人”这一位老者代表了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这群人有多么心酸、离奇、惨痛…的故事,但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愿意知道他是谁、他找谁、他从哪里来?他们处在社会的边缘角落每天衣衫褴褛、食不饱肚、神情恍惚却常常被人们视而不见。我觉得从侧面上反映的是国内传统家庭结构及孝道正逐渐走向分崩离析。当你遇见这样的老人时,请你别嫌弃他,多少给他们一点帮助!因为你的父母也会这般年迈,当你的父母步履蹒跚口齿不清时,请别嘲笑他们,因为你年幼时他们也是如此教你一步一步走完人生,他们也曾把你的咿呀之语当作世间最动听的天籁!
后者是写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异乡人,我觉得如从时间纵向的角度看,当代中国是一切生根立足的基础被连根切掉的一段历史,我们也是世界上的异乡人。教育剥夺了我们的语言,综艺剥夺了我们的歌声,色情业剥夺了我们的肉体,一切所谓的归属都是不确定的、虚伪的。歌词中写“有什么理由让你踏上归途,等待你的是否那一如当初”使我感受颇深。因为我是一个异乡人、一个北漂,那就以北京为例来说好了。每次从北京回老家,我清晰的望到陌生的家乡、早已无儿时记忆的模样,发现老家的方方面面都变了,我更像是从远方来这里的过客。每年春节回去,与父母相聚的时间很少,虽然没有任何人限制你的自由,但其实是自己陷入了一个无形的系统圈,如果偏离系统圈自身的轨迹,甚至发生冲突,多半是悲剧,无济于事。歌词又写“是什么理由让你还在这里,你是否在等待传说中的奇迹“呼应了上面那句,大部分的北漂人之所以选择留在北京打拼都是为了寻梦,说白了都希望给自己和家人一个还算体面且优质的生活环境或未来。但北京的现实就像歌中描绘到的“你的地方就是个海洋,有人挣扎沉向海底从此无声无息”这是残酷的,因为北京像海一样的强大,什么东西都可以接受,所以在它面前,其他生命、事物都会显得那么渺小,你遭受的所有不幸并不算什么,没有人会为这些为你感伤,而你更多的就是要忍受。就是歌词写到的”层层迷雾仿佛是弥天大谎,不敢怀疑因为走不出你的善良“。所以必须要求自己不断往上游,要漂在海面上迎风破浪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 。这首《迷雾》更多的是想表述我们这群异乡人迷茫、挣扎、纠结、无奈、渴望的复杂心声。歌曲结尾这段大合唱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呐喊,排山倒海、气贯长虹,让我想起刘欢的《从头再来》粗犷、豪放与前面悠扬伤感的旋律形成反差烘托出一种悲壮和希望!只有坚定信念,不屑的努力奋斗,才会过上美好的生活。
听李健这么多年,他的音乐已从《什刹海》到了《深海之寻》,终于可以坐下谈谈未来。我觉得环保题材的歌曲其实很是难写的,除了Michael Jackson的《The Earth Song》能超越国家、地域、种族,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共鸣,其实很多歌写得都很空泛。李健这首以海为主题的歌从情感发出巧妙的规避了这种空泛,歌词中“你”和“我”写得是是而非,直观感觉是在写恋人之间的关系,但实质上是在写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样写没有距离感,不拘泥于说教,更能被人接受。英式摇滚乐的旋律表达出一种批判与反思的态度。音乐所传递的思想和态度不是只有通过呐喊方式才能表现出来,形式只是为了内容服务的。由静到动的情感诉说层层递进同样也可以震憾人心。歌词中还写到“我的辉煌让你黯淡了很久,我的挥洒穷尽了你的所有”这是从哲学高度反思了人与环境的内在联系,极具现实意义。人类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认知、适应、改造能力都是极其有限的,在巨大的自然灾难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人定胜天”的观念势必会给我们带来太多的灾难,现在的雾霾天气就是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警告,只有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接下来我要重点谈谈让我意外和惊喜的最后两首歌《沧海轻舟》、《众妙》是,意外的是没想到李健会涉及如此宏大的人生哲学、命运乃至信仰层面的题材,惊喜的是从两首歌名字来看还以为是纯粹的中国风音乐,但是仔细听听伴奏里又没有中国乐器,而是用西洋乐器营造出来的东方旋律,这种中西真正融合的尝试,我觉得对当今华语乐坛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沧海轻舟》是四十岁的李健对人生命运的一种探讨,似乎人到这个年纪对命运都有些疑惑与感悟。歌词中“信仰欲望,花落草长”似乎在表述信仰和欲望跟人性一样难解难分,二者也可以相互转化。这一点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欲望来自人的本性(食欲、性欲、权欲、求知欲…)其本身没有过错,而信仰是心灵的产物,是自身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一个好的信仰是支撑道德生活的基石,会对欲望做出一些区分和相应的调整,使自己的欲望得到升华,而不仅仅受制于低层次的欲望。而歌里写到“总有先贤化星闪闪,可我宁愿灯光为伴”这两句我觉得是在说人是被命运规定好的,您千万别抱怨,别逞能!打个比方:都说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是他努力的结果,努力?那我从今个儿开始练男子100米短跑,我练几年天天往死了练,然后我去跟博尔特比,我能跑得过人家吗?还是回家洗洗睡了吧,别想这个事儿了,他是先天被决定的,人家那肌肉纤维长那么长,还有那最后冲刺50米的节奏感,人家好像天性就会吧!后期只是一个诱导,而再绝对的说这个也是被决定过的。歌曲结尾”跋山涉水看不见命如山, 运似轻舟世间沧海”把命和运二字分开论,“命”如山是无法改变的,属于先天的范畴。“运”是运势,就像在海上的一叶轻舟,在一生中不断地浮浮沉沉,总会历尽风雨和彩虹。
《众妙》原本以为是取自老子《道德经》中的“众妙之门”但后来看李健在访谈中说“妙”歌词原稿是庙宇的“庙”,所以这首歌是李健对信仰的一种阐述,开篇就说“我拜见过许多的神仙,可我的信仰还是没看见信仰”很显然他没有宗教信仰,但这并不表示他没有信仰。我觉得每个人都有某种意义上的信仰,重要的以什么作为信仰的对象。伪信仰只会害人,比如希特勒的纳粹党搞的那一套信仰,害了千百万人,弄错了信仰对象如拜金主义、权力崇拜等,最后只会害自己。为什么现在国人的信仰如此缺失?这是李健所思考的问题。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受物质主义的影响,人们认为金钱和经济发展是唯一可以带来幸福、改善生活的途径,忽略了人的精神本质,所以信仰处于荒芜。其实中国古代对信仰的态度也没虔诚到哪去,亚瑟•亨•史密斯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曾这样描述到:中国人的信仰,要么是常规的仪式,要么是交易一一供给神多少就得到神的多少恩惠,对“老天爷”的崇拜最能表现这一本质。问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要定期祭拜“老天爷”,他会告诉你:“因为我们从他那里得到粮食和衣服”。即使他对“老天爷”的存在茫然无知,仍会按仪式照行不误。祖先们这样,他也这样做,至于是否有用,“谁知道呢?”。接下来歌词又写到“不是所有的庙宇都洒满恩惠,就像不是每个人有灵魂”这两句写得足够犀利并且非常精准!我也去过国内的很多庙宇,大部分都成了旅游观光景点可以用香客如云来形容,而不是景点的庙宇早已荒颓有的甚至成了小偷分赃的窝点,有的庙里和尚骗人捐大笔的香火钱简直用阴险狡诈来形容也不为过,出家之人也未必都是心地向善的信徒。普通人就更是不一样了,有句古话讲“人上一百,种种色色”,人类到现在对自身的研究和认识也是有限的。歌曲结尾“可是我知道有人在寻找,寻找从未见的美好”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在世间的压力面前总是难以安顿身心,很多人还是在寻找自己信仰的归属,这也是中国未来最大的命题。引用一下白岩松曾说过的一段话:现在我们真的要寻找属于中国人的信仰,它是什么? 它不一定是宗教,但应该是把中国人被摧毁掉的信仰链条重新接上,如果一个人活着没有任何畏惧,他会让整个社会感到不安。
整张专辑从《美若黎明》到《消失的月光》虽然是一个时间为轴的设置,描绘一天从早到晚的时光,但这延伸出来的是日月更替,周而复始,演绎着人生的轨迹,传承着生命的轮回。
网上有很多人评论李健作品一直是旋律远大于歌词,缺乏驾驭文字的天赋。这一点我不赞同,首先,李健的创作方式是先有曲子再填词,为了保证一首歌曲旋律的完整性势必对文字平仄、语感有一定的限制,文字需要适配音乐而做一些调整,同时还要符合词义本身的平仄和词曲咬合度,并不是他的文字功力不够;其次,我觉得一首歌曲的词不需要像诗歌一样的沉博绝丽,只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不拗口才行,而李健的文字是朴实中带着深刻与精致,有些句子还很犀利;再次,李健的音乐从来不是那种直给你的表达方式,而是用娓娓道来方式诉说真挚的情感,言之有物、恰如其分。
我不是专业乐评人,随性叨比叨了半天对这张专辑也没什么专业点评,最后还要啰嗦几句。我觉得听音乐毕竟不像看电影,有实实在在的影像可供捕捉,最重要而是感受,在听觉体验上是绝对私人的,你感受到了什么就是什么,这跟音乐本身无关。这张专辑虽谈不上在华语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佳作,但在近期华语乐坛中绝对是一张超出了现有一般主流音乐水准的、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专辑。我想起何东老师到非常道说过一句话:人是来不是学习和努力的,是回忆和辨认的。就是说你的阅读,见识和社会接触的时候,一旦找到安放自己的位置以后就好了!我觉得四十岁的李健,越来越接近这个东西,彰往考来,自成一派。我相信他以后的作品还会有新的突破,还会给我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