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装逼也没有专业知识的人要来写乐评啦
一转眼这张碟出了也有三年了。那个时候,张靓颖应该还是以实力唱将为自己的标签,走着国际张的路子,专注自己的音乐。没人想到后来的三年里,一年多的沉寂,之后的《我是歌手》中的表现掀起浪潮般的巨大争议,再后来的巡演,分别出现了台上求婚、跌下舞台等跌宕起伏的情节,还好,她还是专注自己的音乐。
时隔一段时间来写乐评,自我感觉总是更具说服力的。毕竟欣赏能力是随着年纪增长的嘛。要离开家的最后日子,用音响和DVD撸些唱片,包括这张当年就很喜欢,很有感触的《倾听》,如今再听,感触依然多到可以胡乱写篇乐评。
张靓颖的个人专辑(ep什么的就不说了)水平,在我看来是呈波浪式前进的。比如《the one》 一般般,《update》就口碑很好;《张靓颖@音乐》无声无息,《我相信》则被我奉为经典;《改变》重复着之前的路子,《倾听》却让我感动到当场感慨:你又回来了。想到现在还是感觉面貌模糊的《第七感》,不由得对接下来的英砖充满期待。不过还是很想吐槽一下《倾听》的妆容造型和感觉逼格不够高的专辑名。
顺便说下,张靓颖同志很有些一根筋的风格,决定想做了,总会做到,无论之前官方到底如何声称——反正所谓“官方”是会变的,倒是张靓颖,不怎么会改变自己的念头。如英文专辑这个事情,大概真的只有资深的粉才记得当年吧。
回到《倾听》,张靓颖说,要在自己嗓音状态最好的时候记录下来,所以选择做one take这种卖力不讨好的唱片。
那个时期也正是我慢慢走出脑残粉状态转向理智化,开始意识到,张靓颖嗓音条件的局限性并不适合做欧美风diva的时期——当然后来《我是歌手》也让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必须要承认,2005年的时候国内对现场歌手和欧美音乐的认识,都是处于亟需开拓加强的状态。
而《倾听》中的选歌,就如张靓颖在《超级女声》比赛中一样,非常适合她的嗓音条件。有人会说这是当然了,谁会在自己的专辑和决定命运的比赛里选不适合的曲目来作死呢。诶,这就不好说了,有点一根筋有点小任性又有点作,更重要的是,总是坚持自己的追求,这就是张靓颖——嗯,比赛唱《离歌》破音的张靓颖。
不过我还是有些困惑,就是其中很多的华语老歌——《直到世界末日》《秋意浓》《女人花》《南海姑娘》《梦田》,这真的是她自己的选个风格?我还记得,在她不紫不红的时候,会上UC天空给歌迷唱歌,每每有点中文歌的,她经常不太应付得来,怀着无比的抱歉说对不起,我听的中文歌其实很少的……
话说回来,这些歌虽然不是很像她自己的选歌风格,但真的是很适合她现场演绎的歌,由她来唱,加以一些创意的编曲,很容易就有了婉转感人的味道。个人很喜欢《女人花——献给妈妈的歌》,单亲家庭长大的小张和母亲感情非常深,两段经典旋律的改编相得益彰,虽然曲调简单,情感却真挚。
《single》《冷漠的爱着》被我视为同一类歌曲,偏小众风格的情歌,个人觉得张靓颖很适合演唱这种歌,虽然现场效果和市场可能一般吧,但怎么说呢,这是能触及她对音乐理解层次的曲目,因此个人的抒发会更为自如,为歌曲赋予自己的风格。即使作品并没有流行开来,也能够成为经典,如《update》中的《yalta》《日落大道》,《Dear Jane》中的《围城》《Dear Jane》,《我相信》中的《我们都辜负了爱》,《改变》中的《错就错》等,包括和张亚东在mtv真音乐的live,都是这样的例子。
《好不容易》《放下》,是打造的靓式情歌,《秋意浓》是翻唱版本的靓式情歌。也许是由于现场演唱的关系,如今听来,总觉得有些用力过猛。年纪大了之后慢慢开始排斥那些声嘶力竭来肆意渲染感情,以图让听众感同身受的演唱方式,反而欣赏着平静的娓娓道来,虽有哀愁却不张扬的演唱方式,如邓丽君,如陈淑桦。韩松落说:“渐渐明白邓丽君的歌好在哪里,她的歌没有怨气,即便唱的是“证明你一切都是在骗我”。她不给听歌人的情绪染色,不让忧郁的更忧郁,绝望的更绝望。给别人的情绪染色,是赢得喜爱的快捷方式,在情绪的深渊边推人一把,准保让人一辈子记得你。但她下不了手。到了一定年纪,终于觉得,这是一种道德。” 其实这道理张靓颖很早就懂,在第一张专辑,演唱《这该死的爱》时,就曾在访谈里表示,没有把这首歌的情歌进一步张扬出来,而是希望人反复聆听后产生共鸣。可是在那张专辑中,走红的情歌是《如果爱下去》,不知是否对她情歌的演绎方式产生了影响,还是只是现场的形式需要更浓厚的感情以营造气氛。
《梦田》《南海姑娘》《singing in the rain》,都是新在编曲的演绎,极其经典的歌曲,熟悉到耳熟能详,曲调又平实简单,想要唱出什么新高度,自然是很难。不过还好这是张靓颖,唱着些不一样的、自己喜欢的歌曲,就是她所想做的。因此这样的作品,也很为我所喜爱。
《At last》应该是她很喜欢的一首歌了,在刚出道时第一张唱片的首唱会时,无比青涩的她就唱过这首歌,有些soul 的曲风一直都是她很喜欢的音乐风格,作为开场曲,编曲感觉稍稍花哨了些,也是可以理解了。
从《我相信》的《低嗨》开始,张靓颖开始喜欢加入interlude,应该不乏受到她的头号爱豆玛利亚·凯莉的影响。作为现场专辑,中间加个转场还是很有必要的。融合各种音乐风格,也是小张一直以来积极尝试的。不过遗憾的是,以她的嗓音来演唱Concerto Pour Deux,还是不足以令人惊艳。在日后演唱会中出现的Liber tango我亦是同感。
《I didn't know》《直到世界末日》,不属于我审美区域内的两首歌,就不置评价了。
我个人偏爱完整性强的专辑,因此很喜欢《Dear Jane》《我相信》这样的唱片,而《倾听》因其one take的性质而保持了行云流水般的整体性,张靓颖的个人演绎也尽情而舒展,是张好唱片,也是最能体现她个人音乐追求的作品之一。
时隔一段时间来写乐评,自我感觉总是更具说服力的。毕竟欣赏能力是随着年纪增长的嘛。要离开家的最后日子,用音响和DVD撸些唱片,包括这张当年就很喜欢,很有感触的《倾听》,如今再听,感触依然多到可以胡乱写篇乐评。
张靓颖的个人专辑(ep什么的就不说了)水平,在我看来是呈波浪式前进的。比如《the one》 一般般,《update》就口碑很好;《张靓颖@音乐》无声无息,《我相信》则被我奉为经典;《改变》重复着之前的路子,《倾听》却让我感动到当场感慨:你又回来了。想到现在还是感觉面貌模糊的《第七感》,不由得对接下来的英砖充满期待。不过还是很想吐槽一下《倾听》的妆容造型和感觉逼格不够高的专辑名。
顺便说下,张靓颖同志很有些一根筋的风格,决定想做了,总会做到,无论之前官方到底如何声称——反正所谓“官方”是会变的,倒是张靓颖,不怎么会改变自己的念头。如英文专辑这个事情,大概真的只有资深的粉才记得当年吧。
回到《倾听》,张靓颖说,要在自己嗓音状态最好的时候记录下来,所以选择做one take这种卖力不讨好的唱片。
那个时期也正是我慢慢走出脑残粉状态转向理智化,开始意识到,张靓颖嗓音条件的局限性并不适合做欧美风diva的时期——当然后来《我是歌手》也让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必须要承认,2005年的时候国内对现场歌手和欧美音乐的认识,都是处于亟需开拓加强的状态。
而《倾听》中的选歌,就如张靓颖在《超级女声》比赛中一样,非常适合她的嗓音条件。有人会说这是当然了,谁会在自己的专辑和决定命运的比赛里选不适合的曲目来作死呢。诶,这就不好说了,有点一根筋有点小任性又有点作,更重要的是,总是坚持自己的追求,这就是张靓颖——嗯,比赛唱《离歌》破音的张靓颖。
不过我还是有些困惑,就是其中很多的华语老歌——《直到世界末日》《秋意浓》《女人花》《南海姑娘》《梦田》,这真的是她自己的选个风格?我还记得,在她不紫不红的时候,会上UC天空给歌迷唱歌,每每有点中文歌的,她经常不太应付得来,怀着无比的抱歉说对不起,我听的中文歌其实很少的……
话说回来,这些歌虽然不是很像她自己的选歌风格,但真的是很适合她现场演绎的歌,由她来唱,加以一些创意的编曲,很容易就有了婉转感人的味道。个人很喜欢《女人花——献给妈妈的歌》,单亲家庭长大的小张和母亲感情非常深,两段经典旋律的改编相得益彰,虽然曲调简单,情感却真挚。
《single》《冷漠的爱着》被我视为同一类歌曲,偏小众风格的情歌,个人觉得张靓颖很适合演唱这种歌,虽然现场效果和市场可能一般吧,但怎么说呢,这是能触及她对音乐理解层次的曲目,因此个人的抒发会更为自如,为歌曲赋予自己的风格。即使作品并没有流行开来,也能够成为经典,如《update》中的《yalta》《日落大道》,《Dear Jane》中的《围城》《Dear Jane》,《我相信》中的《我们都辜负了爱》,《改变》中的《错就错》等,包括和张亚东在mtv真音乐的live,都是这样的例子。
《好不容易》《放下》,是打造的靓式情歌,《秋意浓》是翻唱版本的靓式情歌。也许是由于现场演唱的关系,如今听来,总觉得有些用力过猛。年纪大了之后慢慢开始排斥那些声嘶力竭来肆意渲染感情,以图让听众感同身受的演唱方式,反而欣赏着平静的娓娓道来,虽有哀愁却不张扬的演唱方式,如邓丽君,如陈淑桦。韩松落说:“渐渐明白邓丽君的歌好在哪里,她的歌没有怨气,即便唱的是“证明你一切都是在骗我”。她不给听歌人的情绪染色,不让忧郁的更忧郁,绝望的更绝望。给别人的情绪染色,是赢得喜爱的快捷方式,在情绪的深渊边推人一把,准保让人一辈子记得你。但她下不了手。到了一定年纪,终于觉得,这是一种道德。” 其实这道理张靓颖很早就懂,在第一张专辑,演唱《这该死的爱》时,就曾在访谈里表示,没有把这首歌的情歌进一步张扬出来,而是希望人反复聆听后产生共鸣。可是在那张专辑中,走红的情歌是《如果爱下去》,不知是否对她情歌的演绎方式产生了影响,还是只是现场的形式需要更浓厚的感情以营造气氛。
《梦田》《南海姑娘》《singing in the rain》,都是新在编曲的演绎,极其经典的歌曲,熟悉到耳熟能详,曲调又平实简单,想要唱出什么新高度,自然是很难。不过还好这是张靓颖,唱着些不一样的、自己喜欢的歌曲,就是她所想做的。因此这样的作品,也很为我所喜爱。
《At last》应该是她很喜欢的一首歌了,在刚出道时第一张唱片的首唱会时,无比青涩的她就唱过这首歌,有些soul 的曲风一直都是她很喜欢的音乐风格,作为开场曲,编曲感觉稍稍花哨了些,也是可以理解了。
从《我相信》的《低嗨》开始,张靓颖开始喜欢加入interlude,应该不乏受到她的头号爱豆玛利亚·凯莉的影响。作为现场专辑,中间加个转场还是很有必要的。融合各种音乐风格,也是小张一直以来积极尝试的。不过遗憾的是,以她的嗓音来演唱Concerto Pour Deux,还是不足以令人惊艳。在日后演唱会中出现的Liber tango我亦是同感。
《I didn't know》《直到世界末日》,不属于我审美区域内的两首歌,就不置评价了。
我个人偏爱完整性强的专辑,因此很喜欢《Dear Jane》《我相信》这样的唱片,而《倾听》因其one take的性质而保持了行云流水般的整体性,张靓颖的个人演绎也尽情而舒展,是张好唱片,也是最能体现她个人音乐追求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