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专辑《TBID》的一些小后记

关于曲目的单条解释:
有点多余,但为了内页有内容,我稍微总结了,印刷在里面了。
1,There Is A Hole In My Mouth
创作于2012年。讲述了我蛀牙的故事
2,Out Of Mirror
创作于2010年。最早属于《Lost In CUC》EP内。最能代表2010年期间的创作心境,遂收录
3,Sugar Light
创作于2011年
4,My Dear Bella
创作于2010年。关于一部小说
5,Road To My Map
创作于2012年INTRO电子音乐节后。关于我对创作音乐之最终目的地的思考
6,IC
创作于2014年。关于一段长达半年的投影
7,May 36th
创作于2011年6月5日凌晨
关于风格:
这张专辑是历年的选集。我本是可以在最近的作品里整理出集中风格的音乐,但我不。风格有不同,但情绪是基本相同的吧。这是最好的准则。
关于制作环节:
选曲和改进编曲花费了很多时间,你们是不太知道,用2015年的知识去微调2010年的作品是一个怎样的麻烦。一边心里千万匹草泥马奔过,一边想起作品那时的自己。混音环节遵守服从编曲需求的原则,并没有在里面加入太多科技……下一次发行将会把混音操作提升级别。
母带交给了我从事录音师职业的父亲执行,算是多年以来父子之间首次音乐上的合作吧。
关于与豆瓣的合作:
去年就听闻豆瓣成立全资子公司做音乐发行,今年交流了几个回合就决定合作。豆瓣音乐多年用户,这个选择有点理所当然(假如门楼如今还有的话说不定我有别的选择),且在审美和逻辑上,我和豆瓣大福唱片基本算是雷同。
一个厂牌的发行品位是很重要的,即使大福唱片会在风格上跨越甚多,但总体感觉和情绪把握好的话,此乃品位。
关于发行这个事情:
是的,本来玩电音,就应该遵照按风格投相应厂牌,宣传发行,的路线,这张没做的原因是感觉,作品还没到技术顶峰吧(我本多情,情到了,才有的这张专辑)。说真的,下一张开始认真做这个。最近在这方面继续取经,感谢最近帮助我的各位前辈。
关于不太跳舞:
不知不觉,从第一次以单人电子音乐现场演出到此刻,已经过去了一整个7年,更不知不觉的是,学习、生活、工作、情感,很多事情都通过一些方式,进入了我的创作。相比起一张电子音乐舞曲专辑应有的俱乐部功能,我的创作讲述我驻足俱乐部门外的事情(但并不是反俱乐部功能)。我的夜生活本来就不是很Groovy的,即使我流连在工体和鼓楼,我只是再次用创作表达了我自己而已。有机会乐迷朋友可以去听听我欣赏的制作人Elvis.T的专辑《Pathway》,我很喜欢里面的故事,我在他的音乐里再次看到了现实中的他。
关于文案与设计:
设计上自己来,稳妥起见用了黑色。摄影由挚友,著名摄影师Sharkabbi操刀,个人觉得是近年最好的宣传照了。虽然我是中国制作人,但这几年认识了很多在中国的外国友人玩家,在音乐上有很多交流。文案双语个人觉得是应该的。英文文案感谢高中师妹小陈协助翻译。(在此也再次觉得,有些网友真的好,无厘头……说“不就是个电音,文案有必要这么装逼嘛”——我也是醉了,套用一句俗话“你不懂的东西都是装逼”好走不送……)
关于以上:
希望更多人从音乐了解我,然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相比起酷酷的同代制作人们,我可能稍微愿意用更多不同的渠道与人交流,可能是这样吧……希望在未来的每个派对,我能在舞台上看到你们微笑的面庞。
8月26日P.S:
1,发行音乐的标准并不只是工艺成熟或者不成熟,我要的是感 觉 ,情 感,情 怀, 故 事。我的音乐首先服从我的精神需求,这是我对独立音乐的执念所在。
2,想到再补充。
实体唱片已可以在北京独音唱片以及C-ROCK唱片店买到!
有点多余,但为了内页有内容,我稍微总结了,印刷在里面了。
1,There Is A Hole In My Mouth
创作于2012年。讲述了我蛀牙的故事
2,Out Of Mirror
创作于2010年。最早属于《Lost In CUC》EP内。最能代表2010年期间的创作心境,遂收录
3,Sugar Light
创作于2011年
4,My Dear Bella
创作于2010年。关于一部小说
5,Road To My Map
创作于2012年INTRO电子音乐节后。关于我对创作音乐之最终目的地的思考
6,IC
创作于2014年。关于一段长达半年的投影
7,May 36th
创作于2011年6月5日凌晨
关于风格:
这张专辑是历年的选集。我本是可以在最近的作品里整理出集中风格的音乐,但我不。风格有不同,但情绪是基本相同的吧。这是最好的准则。
关于制作环节:
选曲和改进编曲花费了很多时间,你们是不太知道,用2015年的知识去微调2010年的作品是一个怎样的麻烦。一边心里千万匹草泥马奔过,一边想起作品那时的自己。混音环节遵守服从编曲需求的原则,并没有在里面加入太多科技……下一次发行将会把混音操作提升级别。
母带交给了我从事录音师职业的父亲执行,算是多年以来父子之间首次音乐上的合作吧。
关于与豆瓣的合作:
去年就听闻豆瓣成立全资子公司做音乐发行,今年交流了几个回合就决定合作。豆瓣音乐多年用户,这个选择有点理所当然(假如门楼如今还有的话说不定我有别的选择),且在审美和逻辑上,我和豆瓣大福唱片基本算是雷同。
一个厂牌的发行品位是很重要的,即使大福唱片会在风格上跨越甚多,但总体感觉和情绪把握好的话,此乃品位。
关于发行这个事情:
是的,本来玩电音,就应该遵照按风格投相应厂牌,宣传发行,的路线,这张没做的原因是感觉,作品还没到技术顶峰吧(我本多情,情到了,才有的这张专辑)。说真的,下一张开始认真做这个。最近在这方面继续取经,感谢最近帮助我的各位前辈。
关于不太跳舞:
不知不觉,从第一次以单人电子音乐现场演出到此刻,已经过去了一整个7年,更不知不觉的是,学习、生活、工作、情感,很多事情都通过一些方式,进入了我的创作。相比起一张电子音乐舞曲专辑应有的俱乐部功能,我的创作讲述我驻足俱乐部门外的事情(但并不是反俱乐部功能)。我的夜生活本来就不是很Groovy的,即使我流连在工体和鼓楼,我只是再次用创作表达了我自己而已。有机会乐迷朋友可以去听听我欣赏的制作人Elvis.T的专辑《Pathway》,我很喜欢里面的故事,我在他的音乐里再次看到了现实中的他。
关于文案与设计:
设计上自己来,稳妥起见用了黑色。摄影由挚友,著名摄影师Sharkabbi操刀,个人觉得是近年最好的宣传照了。虽然我是中国制作人,但这几年认识了很多在中国的外国友人玩家,在音乐上有很多交流。文案双语个人觉得是应该的。英文文案感谢高中师妹小陈协助翻译。(在此也再次觉得,有些网友真的好,无厘头……说“不就是个电音,文案有必要这么装逼嘛”——我也是醉了,套用一句俗话“你不懂的东西都是装逼”好走不送……)
关于以上:
希望更多人从音乐了解我,然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相比起酷酷的同代制作人们,我可能稍微愿意用更多不同的渠道与人交流,可能是这样吧……希望在未来的每个派对,我能在舞台上看到你们微笑的面庞。
8月26日P.S:
1,发行音乐的标准并不只是工艺成熟或者不成熟,我要的是感 觉 ,情 感,情 怀, 故 事。我的音乐首先服从我的精神需求,这是我对独立音乐的执念所在。
2,想到再补充。
实体唱片已可以在北京独音唱片以及C-ROCK唱片店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