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求听过无需深记

从前很多人眼里古巨基只是演员,歌手这个身份反倒成为了副业,如今古巨基终于拨乱反正了,让更多人知道他其实是一个歌手,一个有实力的歌手。说起来这真的要多得《我是歌手》这个节目,古巨基在这个舞台上走了一趟,一夜之间就成为了万人敬仰的对象,终是有机会为自己歌手的身份正名了,更借此让神州大地更多人开始关注唱歌的他。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也是很多歌手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也会有人担心,担心古巨基会被《我是歌手》所“连累“,因为在今天许多人眼里,很多上了这个节目的歌手,在一夜成名之后就开始迷失了自我,甚至看不清楚方向,搞不懂状况……大家也担心古巨基会重蹈覆辙走上一条不归路,也担心古巨基在大有名气之后开始对自我妥协而去过度迎合市场。
不敢说古巨基的全新作品《我们》是一张没有态度的专辑,只是在打造上,在包装上,在目的性上,这张专辑的用意就很明显。说实话,《我们》这张专辑来得一点也不突然,这是古巨基在登陆《我是歌手》舞台之后发行的第一张专辑,荣归后推出的不是粤语专辑而是国语专辑一定也不会让人意外,趁热打铁是必要的,人气是泡沫,热度稍纵即逝,不把握就真的没了,事实上叱咤乐坛多年的古巨基从前在国语市场也的确没有太大的作为,所以若是能借助这次机会打一场翻身仗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这就需要比较适合大众口味,适合大众市场的一张专辑,这也就不难理解《我们》专辑在打造上要往流行化的方向走。
其实,对古巨基的国语专辑有所了解的,也不难发现相比起粤语作品,他的国语作品,特别是这些年的国语作品基本也无太多的特色化而言,多少还是有为了迎合市场的意味,因而对于这张《我们》整体的流行化也无需太过大惊小怪,倘若《我们》是一张粤语专辑,那也许还真的有很多的理由说三道四。而大家对《我们》专辑会有如此不良的反应,也许在于专辑被过度的包装了。
唱片公司为古巨基打造这张国语专辑绝对是别有用心的,除了趁热打铁在大陆市场再下一城之外,自然也不想错过台湾市场。台湾市场不同于大陆市场,没有《我是歌手》的直接作用力,只能靠从影视作品入手,这或许更实际,因而,《我们》专辑中有半数的作品皆为三立华剧的片头曲、插曲。从宣传的角度来说,把新作放置进电视剧中进行宣传的效果的确要比其他方式的宣传奏效,倘若这部电视剧还火了起来,效果更是不言而喻,单从这一方面来看就可见古巨基对台湾市场的觊觎。只是也不可忽略,能作为台剧片头、片尾曲的作品大多是不会脱离流行性,传唱性,这是一种必然,所以这多少给古巨基的《我们》在首轮印象上打了折扣,加之还有《爸爸去哪儿2》的插曲、电影《北京爱情故事》的主题曲相随,《我们》在许多人眼里就已经沦为了影视剧合辑,这也不怪大家都这么认为,一张有10首作品的专辑中有7首都是影视歌曲,这谁看了都不会不觉得这不是影视歌曲拼盘。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反倒会忽略掉很多细节,要一棍子打翻一船人也就无可奈何。
《我们》专辑的确很具流行的潜质,但是这根本不是问题的所在,问题就在于整张专辑的品质参差不齐。倘若纯粹作为影视剧的歌曲,大多时候还是稍嫌这些作品流行得太过清淡,专辑中大多的作品的旋律都很流畅,只是不抓心而已,主打《找到你是我最伟大的成功》已经是整张专辑堪称最走心的作品。而专辑整体太过平淡,并非幕后班底不好,实际上《我们》的幕后班底也算得上是黄金阵容,两岸三地知名的音乐人都有贡献出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了阿沁、严爵、李荣浩、方皓玟、张简君伟等。而有黄金的幕后阵容不表示就一定有黄金的作品,不客气地说大多音乐人交出的作品都显得比较行货,流行却不够入味,个性却不够深刻。众多作品中,相对而言方皓玟创作的《谜底》最有个性,歌曲的旋律与古巨基的声音交融在一起毫无违和感,将其声音个性发挥到最大。李荣浩创作的《怪物》也很有型,只是感觉上这样的作品更适合李荣浩的口吻去演绎,古巨基的诠释并非不好只是显得有点做作。反而他演绎另一首同是由李荣浩创作的作品《以后就这样了》就要显得有滋有味,尽管歌曲的气质依然很李荣浩,不过古巨基加入的自我个性、特色很好地与李荣浩的音乐气质结合在一起,带出了很特别的风采,这也让这首歌成为了专辑中为数不多备受好评的作品。
本来就是一张国语专辑,本来还是一张带有影视剧拼盘性质的专辑,继而也就没有必要要求太多,什么一体化概念,整体气质统,彰显个性等等这些都是浮云,唯一可以庆幸的是古巨基的演绎并没有丢分,虽然都是鸡肋式的作品,但是能把鸡肋吃出味道这也不失为一种能力,只是会忍不住觉得这真的是可惜了古巨基的能力。最后想要说的是,《我们》根本就是维持住了古巨基国语专辑的惯有水准,没有走所谓的下坡路,自然也没有太大的进步,完全就是别来无恙,而古巨基到底有没有被《我是歌手》所“连累”,现在定论还太早了,不如期待一下他有意在年底推出的粤语作品,要知道最好的古巨基都在粤语作品中,而粤语作品也才是能见高下,见分晓的代表,而对于《我们》专辑,那就当作是一时的潮语吧,流行过了就过了,不需要深刻,更不需要计较。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也是很多歌手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也会有人担心,担心古巨基会被《我是歌手》所“连累“,因为在今天许多人眼里,很多上了这个节目的歌手,在一夜成名之后就开始迷失了自我,甚至看不清楚方向,搞不懂状况……大家也担心古巨基会重蹈覆辙走上一条不归路,也担心古巨基在大有名气之后开始对自我妥协而去过度迎合市场。
不敢说古巨基的全新作品《我们》是一张没有态度的专辑,只是在打造上,在包装上,在目的性上,这张专辑的用意就很明显。说实话,《我们》这张专辑来得一点也不突然,这是古巨基在登陆《我是歌手》舞台之后发行的第一张专辑,荣归后推出的不是粤语专辑而是国语专辑一定也不会让人意外,趁热打铁是必要的,人气是泡沫,热度稍纵即逝,不把握就真的没了,事实上叱咤乐坛多年的古巨基从前在国语市场也的确没有太大的作为,所以若是能借助这次机会打一场翻身仗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这就需要比较适合大众口味,适合大众市场的一张专辑,这也就不难理解《我们》专辑在打造上要往流行化的方向走。
其实,对古巨基的国语专辑有所了解的,也不难发现相比起粤语作品,他的国语作品,特别是这些年的国语作品基本也无太多的特色化而言,多少还是有为了迎合市场的意味,因而对于这张《我们》整体的流行化也无需太过大惊小怪,倘若《我们》是一张粤语专辑,那也许还真的有很多的理由说三道四。而大家对《我们》专辑会有如此不良的反应,也许在于专辑被过度的包装了。
唱片公司为古巨基打造这张国语专辑绝对是别有用心的,除了趁热打铁在大陆市场再下一城之外,自然也不想错过台湾市场。台湾市场不同于大陆市场,没有《我是歌手》的直接作用力,只能靠从影视作品入手,这或许更实际,因而,《我们》专辑中有半数的作品皆为三立华剧的片头曲、插曲。从宣传的角度来说,把新作放置进电视剧中进行宣传的效果的确要比其他方式的宣传奏效,倘若这部电视剧还火了起来,效果更是不言而喻,单从这一方面来看就可见古巨基对台湾市场的觊觎。只是也不可忽略,能作为台剧片头、片尾曲的作品大多是不会脱离流行性,传唱性,这是一种必然,所以这多少给古巨基的《我们》在首轮印象上打了折扣,加之还有《爸爸去哪儿2》的插曲、电影《北京爱情故事》的主题曲相随,《我们》在许多人眼里就已经沦为了影视剧合辑,这也不怪大家都这么认为,一张有10首作品的专辑中有7首都是影视歌曲,这谁看了都不会不觉得这不是影视歌曲拼盘。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反倒会忽略掉很多细节,要一棍子打翻一船人也就无可奈何。
《我们》专辑的确很具流行的潜质,但是这根本不是问题的所在,问题就在于整张专辑的品质参差不齐。倘若纯粹作为影视剧的歌曲,大多时候还是稍嫌这些作品流行得太过清淡,专辑中大多的作品的旋律都很流畅,只是不抓心而已,主打《找到你是我最伟大的成功》已经是整张专辑堪称最走心的作品。而专辑整体太过平淡,并非幕后班底不好,实际上《我们》的幕后班底也算得上是黄金阵容,两岸三地知名的音乐人都有贡献出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了阿沁、严爵、李荣浩、方皓玟、张简君伟等。而有黄金的幕后阵容不表示就一定有黄金的作品,不客气地说大多音乐人交出的作品都显得比较行货,流行却不够入味,个性却不够深刻。众多作品中,相对而言方皓玟创作的《谜底》最有个性,歌曲的旋律与古巨基的声音交融在一起毫无违和感,将其声音个性发挥到最大。李荣浩创作的《怪物》也很有型,只是感觉上这样的作品更适合李荣浩的口吻去演绎,古巨基的诠释并非不好只是显得有点做作。反而他演绎另一首同是由李荣浩创作的作品《以后就这样了》就要显得有滋有味,尽管歌曲的气质依然很李荣浩,不过古巨基加入的自我个性、特色很好地与李荣浩的音乐气质结合在一起,带出了很特别的风采,这也让这首歌成为了专辑中为数不多备受好评的作品。
本来就是一张国语专辑,本来还是一张带有影视剧拼盘性质的专辑,继而也就没有必要要求太多,什么一体化概念,整体气质统,彰显个性等等这些都是浮云,唯一可以庆幸的是古巨基的演绎并没有丢分,虽然都是鸡肋式的作品,但是能把鸡肋吃出味道这也不失为一种能力,只是会忍不住觉得这真的是可惜了古巨基的能力。最后想要说的是,《我们》根本就是维持住了古巨基国语专辑的惯有水准,没有走所谓的下坡路,自然也没有太大的进步,完全就是别来无恙,而古巨基到底有没有被《我是歌手》所“连累”,现在定论还太早了,不如期待一下他有意在年底推出的粤语作品,要知道最好的古巨基都在粤语作品中,而粤语作品也才是能见高下,见分晓的代表,而对于《我们》专辑,那就当作是一时的潮语吧,流行过了就过了,不需要深刻,更不需要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