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6.12 "伟大的历程"
穆帅1978年率领列宁格勒爱乐造访维也纳,在维也纳留下了这一版不朽的现场。这版现场录音初见于Melodiya/Victor的LP与穆氏肖交选集之中,之后Praga推出的一张肖五和kosler指挥的肖九拼盘中也有收录,不过在这张cd中标注的是布拉格现场,这个错误早已为日本老一辈乐友所指出。然而,这几版转制,由于音源的问题,转出来的音效非常之差,如此具有参考价值和引申意义的录音,音源的重大瑕疵真心令乐迷遗憾。2014年Altus推出了穆氏的维也纳现场系列,使用了穆氏遗孀的音源制作,音效真心不知道比之前的录音高到哪里去了,完美的重现了穆氏巅峰期外访录音的风采。
有坊间传言说,穆氏在外访的时候,对于乐团的演奏质量,要求要比乐团的国内演出高得多,具体是不是这样,笔者未去求证,但单从录音角度上说,这版维也纳现场的演绎,技术上几乎无懈可击,从头到尾几乎不存在一耳朵能听出来的失误或者破绽,只有某些地方,穆帅可能受现场感染,对于乐团演奏的力度做了实时的调整,导致有几处突强的不甚自然(也可能是因为录音问题)。其他的,快速乐段乐手的技术与整体的配合,一点都不掉版,拿出了穆氏巅峰期特有的严整结构与快速处理完美结合的看家绝活,与76年3月31日的肖十录音第二乐章的演绎类似,快的滴水不漏,纵观指挥界,能做到如此完美的快速乐段处理的,也就只有穆帅和他的列宁格勒爱乐了;在织体相对单薄的独奏乐段,独奏乐手们也拿出了过硬的本事,没有出现任何技术问题,从而保证了穆氏拿捏得到的处理所创造出的艺术效果,可以完美的呈现在听众耳边,木管与小提的演奏一如既往的令人放心,这版录音中,甚至连其他录音中时有失误的圆号声部都毫无瑕疵,不知这是不是和穆氏外访时的高标准严要求有关。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上面的赞赏中并没有提及这版录音的慢速乐段,这正是笔者后面想说的,从听感上来说,这版录音中很难感受到慢速乐段的存在。这个维也纳现场所呈现的精神风貌与其他的穆氏肖五录音相比十分不同, 这种不同突出的体现在第三乐章的处理上。这个乐章演奏了12分29秒,虽不是穆氏肖五中最快的,但却是整体织体最轻松的一版。这个第三乐章,听下来很少会有肖五三乐章一般而言那种哭天抢地的悲痛感的发泄与释放,取而代之的是穆氏用提速与加强结构性处理,减弱强动态的手法呈现出来的一段“艰难的探索”,这与整个录音呈现出的探求的历程相契合。
第一乐章从一片混沌的引子中开始,从混沌中找出脉络,这是第一主题处,穆氏带领乐团的第一次探求,第二主题低音的稳定支撑更加强了这种探求感,随之而来的发展部快速乐段如前所述,完美的呈现出了穆氏巅峰时期无与伦比的掌控能力,在渐快的乐段中,第一主题突然闯进来的第一主题十分耐人寻味,这里的处理与其他发展部铺垫垫出第一主题的处理有所区别,加之前面的探求感与后面高潮处的欣喜,真心有一种忧国忧民时看见党之后顿悟的感觉,说笑了。第二主题一脸满足的在高潮部分之后出现,第一乐章的探索初见成效,虽然在最后的乐段中流露出了一丝迟疑。第二乐章还是要说穆氏的掌控能力,实在是太强了,各个声部一丝不苟的在这场狂欢中粉墨登场,将一乐章最后的迟疑一扫而光,喜悦、满足与光荣在旋律线上纷呈而至,然而这种惊喜感终究还不固定,不成熟,所以才有了第三乐章在犹豫、迟疑、迷惑、疼痛中的艰难探索。一番探索过后,第三乐章最后的稳定和弦将探索的主体带进了一个无限光明与荣耀的新空间,这个第四乐章的开头,是穆氏指挥艺术的极致体现,如此多的声部在如此迅疾的行进之中仍保持了高度的同步性与可以分辨的声部细节,这种演绎给听众带来的就是艰难苦恨之后的无限荣光,第四乐章的处理中,后半部持续音乐段所能表现出的迷茫感被减弱,而铜管声部主导的光明感被放大,最终的大高潮处甚至可以感觉到穆氏对乐团对“强”的表现的不满,一直在把乐团的力度往上推,在不断的探索之后,终于带来了一个皆大欢喜的英雄结局。纵观整个乐曲的处理,呈现出了一个从混沌迷惑到自信坚定的一个大态势,从不断探索不断领悟,到得到最后光荣的英雄气魄,穆帅带领整个乐团在维也纳向西方听众们呈现出了一段“光荣的历程”。
然而,这种解读,如前所述,在穆氏的肖五解读中并不多见,穆氏的肖五,通过对慢速乐段的精细处理与各声部动态的调配,往往给人一种独特的紧张感,但在这版录音中,这种紧张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震古烁今的英雄气质,不知这种处理是前苏联文化部门授意的文化输出,还是纯熟时期穆氏的自然流露,单就演绎上来说,穆氏和列宁格勒爱乐在维也纳,技术上交上了一份满分答卷,演绎上让西方听众听到了来自红色苏联的自豪与光荣,就录音来说,这样把正面力量发挥到极致的处理让人耳目一新,十分振奋。
14'36"/5'03"/12'29"/10'23"
这样的速度处理在70年代之后的穆氏肖五录音中十分普遍,炉火纯青的指挥技艺与和团员无间的信任与配合,使穆氏65年以后的肖五录音虽各自不同,但都可以称作经典录音。前文所述的“紧张感”的缺乏,使我一开始对这版录音的接受程度很低,之后转换下思路,又在这版录音中找到了新的世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不同的演绎中,可以蕴藏着更多的变化,这可能就是肖五的魅力所在吧。
音效 S 演绎 S 总体 S
有坊间传言说,穆氏在外访的时候,对于乐团的演奏质量,要求要比乐团的国内演出高得多,具体是不是这样,笔者未去求证,但单从录音角度上说,这版维也纳现场的演绎,技术上几乎无懈可击,从头到尾几乎不存在一耳朵能听出来的失误或者破绽,只有某些地方,穆帅可能受现场感染,对于乐团演奏的力度做了实时的调整,导致有几处突强的不甚自然(也可能是因为录音问题)。其他的,快速乐段乐手的技术与整体的配合,一点都不掉版,拿出了穆氏巅峰期特有的严整结构与快速处理完美结合的看家绝活,与76年3月31日的肖十录音第二乐章的演绎类似,快的滴水不漏,纵观指挥界,能做到如此完美的快速乐段处理的,也就只有穆帅和他的列宁格勒爱乐了;在织体相对单薄的独奏乐段,独奏乐手们也拿出了过硬的本事,没有出现任何技术问题,从而保证了穆氏拿捏得到的处理所创造出的艺术效果,可以完美的呈现在听众耳边,木管与小提的演奏一如既往的令人放心,这版录音中,甚至连其他录音中时有失误的圆号声部都毫无瑕疵,不知这是不是和穆氏外访时的高标准严要求有关。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上面的赞赏中并没有提及这版录音的慢速乐段,这正是笔者后面想说的,从听感上来说,这版录音中很难感受到慢速乐段的存在。这个维也纳现场所呈现的精神风貌与其他的穆氏肖五录音相比十分不同, 这种不同突出的体现在第三乐章的处理上。这个乐章演奏了12分29秒,虽不是穆氏肖五中最快的,但却是整体织体最轻松的一版。这个第三乐章,听下来很少会有肖五三乐章一般而言那种哭天抢地的悲痛感的发泄与释放,取而代之的是穆氏用提速与加强结构性处理,减弱强动态的手法呈现出来的一段“艰难的探索”,这与整个录音呈现出的探求的历程相契合。
第一乐章从一片混沌的引子中开始,从混沌中找出脉络,这是第一主题处,穆氏带领乐团的第一次探求,第二主题低音的稳定支撑更加强了这种探求感,随之而来的发展部快速乐段如前所述,完美的呈现出了穆氏巅峰时期无与伦比的掌控能力,在渐快的乐段中,第一主题突然闯进来的第一主题十分耐人寻味,这里的处理与其他发展部铺垫垫出第一主题的处理有所区别,加之前面的探求感与后面高潮处的欣喜,真心有一种忧国忧民时看见党之后顿悟的感觉,说笑了。第二主题一脸满足的在高潮部分之后出现,第一乐章的探索初见成效,虽然在最后的乐段中流露出了一丝迟疑。第二乐章还是要说穆氏的掌控能力,实在是太强了,各个声部一丝不苟的在这场狂欢中粉墨登场,将一乐章最后的迟疑一扫而光,喜悦、满足与光荣在旋律线上纷呈而至,然而这种惊喜感终究还不固定,不成熟,所以才有了第三乐章在犹豫、迟疑、迷惑、疼痛中的艰难探索。一番探索过后,第三乐章最后的稳定和弦将探索的主体带进了一个无限光明与荣耀的新空间,这个第四乐章的开头,是穆氏指挥艺术的极致体现,如此多的声部在如此迅疾的行进之中仍保持了高度的同步性与可以分辨的声部细节,这种演绎给听众带来的就是艰难苦恨之后的无限荣光,第四乐章的处理中,后半部持续音乐段所能表现出的迷茫感被减弱,而铜管声部主导的光明感被放大,最终的大高潮处甚至可以感觉到穆氏对乐团对“强”的表现的不满,一直在把乐团的力度往上推,在不断的探索之后,终于带来了一个皆大欢喜的英雄结局。纵观整个乐曲的处理,呈现出了一个从混沌迷惑到自信坚定的一个大态势,从不断探索不断领悟,到得到最后光荣的英雄气魄,穆帅带领整个乐团在维也纳向西方听众们呈现出了一段“光荣的历程”。
然而,这种解读,如前所述,在穆氏的肖五解读中并不多见,穆氏的肖五,通过对慢速乐段的精细处理与各声部动态的调配,往往给人一种独特的紧张感,但在这版录音中,这种紧张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震古烁今的英雄气质,不知这种处理是前苏联文化部门授意的文化输出,还是纯熟时期穆氏的自然流露,单就演绎上来说,穆氏和列宁格勒爱乐在维也纳,技术上交上了一份满分答卷,演绎上让西方听众听到了来自红色苏联的自豪与光荣,就录音来说,这样把正面力量发挥到极致的处理让人耳目一新,十分振奋。
14'36"/5'03"/12'29"/10'23"
这样的速度处理在70年代之后的穆氏肖五录音中十分普遍,炉火纯青的指挥技艺与和团员无间的信任与配合,使穆氏65年以后的肖五录音虽各自不同,但都可以称作经典录音。前文所述的“紧张感”的缺乏,使我一开始对这版录音的接受程度很低,之后转换下思路,又在这版录音中找到了新的世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不同的演绎中,可以蕴藏着更多的变化,这可能就是肖五的魅力所在吧。
音效 S 演绎 S 总体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