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赫特的触键
年纪大了,越来越偏爱室内乐,对于那些闹腾的交响作品和大型的协奏曲,越来越没有足够的情感去支配和宣泄,内心趋于平静,故而由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肖邦等人转向莫扎特,进一步转向舒伯特,当然,还有亲爱的巴赫。
细细想来,高二初次接触到巴赫的平均律,那时还处于青春期亢奋状态的我,怎么能听懂这些不动声色之中的波澜壮阔?而巴赫,是历久弥香的,像极了经历时间洗礼的清茶,没有新茶的苦涩,有的,只是万籁寂静时的一花一世界。
钢琴曲听多了,越发觉得每个钢琴家的手指都有独特性,手指决定了触键,触键决定了音色和作品整体出来的感觉。
里赫特的触键,深邃但充满力量,厚重但充满灵性,快时如风驰电掣,慢时是一种深邃而庄严的浪漫。
恰好,里赫特这种音色,深得我心。
听过几个版本的平均律,古尔德的异乎寻常的纯粹,理性主义的癫狂在他身上显现的淋漓尽致,一幅幅流动的建筑感,夹杂在其中的是一点理性主义走到极致的癫狂。
希夫的,旋律感很强,但似乎有点太讨好耳朵了。佩拉西亚的似乎也是这种风格。
而老李的这一个,从音乐刚出来的时候,我就被他的触键和音色深深吸引,那里面有视音乐为信仰的虔诚的仪式感,近乎宗教,一种自然流露而出的神性-我以为,神性是超越人性的同时对人性有一种深切的关怀。也许这就是好多人听了会感到温暖和宗教感的原因吧。我觉得这一版,并没有所谓的浪漫在里面,一点也没有。
细细想来,高二初次接触到巴赫的平均律,那时还处于青春期亢奋状态的我,怎么能听懂这些不动声色之中的波澜壮阔?而巴赫,是历久弥香的,像极了经历时间洗礼的清茶,没有新茶的苦涩,有的,只是万籁寂静时的一花一世界。
钢琴曲听多了,越发觉得每个钢琴家的手指都有独特性,手指决定了触键,触键决定了音色和作品整体出来的感觉。
里赫特的触键,深邃但充满力量,厚重但充满灵性,快时如风驰电掣,慢时是一种深邃而庄严的浪漫。
恰好,里赫特这种音色,深得我心。
听过几个版本的平均律,古尔德的异乎寻常的纯粹,理性主义的癫狂在他身上显现的淋漓尽致,一幅幅流动的建筑感,夹杂在其中的是一点理性主义走到极致的癫狂。
希夫的,旋律感很强,但似乎有点太讨好耳朵了。佩拉西亚的似乎也是这种风格。
而老李的这一个,从音乐刚出来的时候,我就被他的触键和音色深深吸引,那里面有视音乐为信仰的虔诚的仪式感,近乎宗教,一种自然流露而出的神性-我以为,神性是超越人性的同时对人性有一种深切的关怀。也许这就是好多人听了会感到温暖和宗教感的原因吧。我觉得这一版,并没有所谓的浪漫在里面,一点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