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黄伟文丨用一段十年苦恋,写一曲粤语情怀
这两天我的朋友圈几乎被一首叫《罗生门》的歌刷屏了。
这首由黄伟文作词,伍乐城作曲,麦浚龙和谢安琪合唱的全新粤语单曲可谓创造了奇迹。它携带着麦浚龙的另外几首新歌旧歌,盛况空前地包揽了香港itunes音乐十大排行榜的九位。
更重要的是,《罗生门》引起了好久不见的“一首粤语歌引起全城热议”。多少人在朋友圈、微博讨论它,又有多少人听完后在Instagram给黄伟文留言:“太好听了”,可是又“好绝”、“好残忍”。
所以这究竟是一首什么歌?竟能在沉寂已久的粤语歌市场,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事实上,《罗生门》讲的是一个长达十年的苦恋故事。它与另外两首歌曲一起,可算是黄伟文的“苦恋三部曲”。而这个故事的开头,要从十年前说起:
2004年:《耿耿于怀》
作曲:伍乐城丨作词:黄伟文丨演唱:麦浚龙
这首曾经的粤语金曲,说的是男主角对前任女友“耿耿于怀”的故事。这应该也是让大多数人第一次知道麦浚龙的歌了,前奏响起,你大概也知道怎么唱了吧:
“你,最近还好吗?尚爱看少女漫画吗?最近近乎没露面,你有新对象吗?”“真想带你见见我刚识到的她,我想听你意见,这算是病吧?
回头看看黄伟文的歌词,通篇讲述的都是年轻的男主角伤心而反复的自问自答。有“我有时仍很怕,路过你那从前的家”的纠结。有“难道是寂寞太耐,感觉都追不回来”的疑惑,也有“怀内放满你的爱,难怪跟谁也再没法恋爱”的自嘲。
也许是词曲太琅琅上口,也许是有过同样经历的人太多,也许有人被这个痴情的,喃喃自语的男主角感动。总之,这首《耿耿于怀》这首歌虽然打榜成绩一般,却广为传唱,也从此让麦浚龙这个外貌一般的年轻人以“歌手”(而不是“富二代”)的身份被大家熟知。
然后,一晃十年过去。
十年间。陈老师火了,又走了。当年的女主角有的嫁人,有的单身,有的嫁了又离,有的再无音讯。麦浚龙发的专辑越来越少,倒是去拍了一部惊悚电影;黄伟文一度与杨千嬅闹掰,也继续填词。出了专辑,办了演唱会,又与旧友拥抱和好;陈奕迅从一个毛头小子变成乐坛大哥,香港乐坛仍在推陈出新,却很少再有歌手被人记住了。
十年后,男主角也回来了。带着他的《念念不忘》,继续讲述他的故事。
十年后,他仍是这样痴情。再见女主角,还觉得她“举止仍像少女”。他认为自己的爱是坚定不可动摇的,即使身边早有伴侣,也辩称不过是因为“认命”才去邂逅。他明白过去的一切“就像那青春洪水,现在已经不可能追”,也清楚“纵使相见已是路人茫茫”,却仍偏执地认为“两人心里有道不解的咒,没法释放”。甚至说:“这生恐怕会念念你不放”。
看起来多么凄美——“我对你的爱在十年里从不曾改变”。即便你不再用“赠你哈啰吉蒂那玩具”,我还是觉得你“仍像初恋好看”。甚至觉得“自离别刹那,今生停顿了吗?”——把这样赤诚的心挖出来给你看,亲爱的,你感动了吗?
如果说十年前,黄伟文笔下的他只是因为懵懂年少而无法释怀。那么《念念不忘》便是告诉大家:他的执念从未减退,反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强烈,而这份“痴心不改”甚至也感动了男主角自己,认为只有自己如此壮烈地离开,才能成全这段“恋爱不老”,也使这份痴心得以“百世流芳”。
那么十年的赤诚到底能换回什么?
黄伟文说:换回一出《罗生门》
一开篇,女主角便说:很可惜。你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的六百周,对我而言,不过是一场各说各话的闹剧罢了。
你说你送我Hello Kitty,但“我爱过哈啰吉蒂吗?似乎没有”;你问我“尚爱看少女漫画吗?”,不好意思,我其实从未拥有你想象中的少女情怀;你背着伴侣躲在被窝里偷看我的facebook,我只觉得“你每晚更新的脸书却无谓看”。甚至你记忆中彼此的约定也早已变味,你还想与我在冰岛中重拾旧爱吗?很抱歉,我只想把这段前尘往事埋葬在一个被核弹摧毁过的地方。
所以,你“其实真懂得我吗?”
《罗生门》最残忍的地方在于,我们仿佛看到男女主角面对面地坐在一起,以为一片痴心终于感动天地,即便没有大团圆结局,也至少要大哭一场,彼此拥抱祝福吧?但结果却是他们始终自说自话,从来不在同一个世界里。做了十年凄美的梦,不过一场终须醒来的独角戏。对男主角而言,他的“壮烈离座”,让这段感情“可百世流芳”,但对女主角来说,这不过是他“抱着残存的旧日幻想不放”。男主角每天抱着手机等待女主角来信,再怎么“不心安”,如何“收不到信号,过两秒又再看看”,都只能换来女主角一句“那动人时光,不用回头看”。
你觉得难忘,其实只是因为你自己不愿意忘。你说你流了十年的眼泪,并不能让段感情倍加感人,说我冷漠也好,绝情也罢,我只觉得你该学会的,是如何把眼泪擦干。
黄伟文想用三首歌,十年情,告诉所有人:你也有过这样无法释怀的一段情吗?你也曾经如此执着地爱过一个人吗?但你知道吗?你都看到了吗?你所怀念执着的不过是幻觉。“握得越紧越是徒然”,在这段早已逝去的爱情中,你成功感动的人,只有你自己。
残忍吗?是的。黄伟文也承认这是残忍的。但他又说:“十万个人问我点解咁残忍,一手摧毁佢哋十年嚟嘅梦,我话,欢迎嚟到现实世界,o依家你闹我狠,但三五七年后,你醒咗会多谢我。”
我也想要谢谢你,黄伟文。
不只是因为我对这样的故事感同身受,也不只是因为你曾经写的多感人,现在揭露的有多残忍。更不只是因为你用三个角度,呈现了细致而立体的人和事。
我只是很久很久,没看到大家这样热烈地关注粤语歌了。
这些年来,人们兴致勃勃地聊着香港的没落和尴尬,说着香港乐坛早已后继无人,我也曾真的相信了。除了陈奕迅和容祖儿之类的大牌歌手,我想不到曾经风靡一时的香港歌坛,如今还有谁可能独当一面。那些我们爱过的港产片、香港明星,TVB电视剧,也似乎随着时代的洪流被卷入“缅怀”的片区。你看,TVB都在播《武媚娘》了。而在最近大热的《煎饼侠》里,周星驰被致敬,吴君如去出演,古惑仔又重现——然而他们都说着普通话。最卖座的,仍是来自“东北F4"的笑点。
当“北上捞金”成为热词,当找不到朋友一起看“叱诧乐坛颁奖典礼”,当李克勤登上“蒙面歌王”,当陈奕迅的专辑都没能给我带来想象中的惊喜——我以为,你们也认同和放弃了。
但《罗生门》来了。我仿佛看到黄伟文写下这个精妙的故事,是憋着一口气,要给十年后的我们好看。重要的是,我突然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人仍在爱着粤语歌,仍在期待曾经有过的感动和震撼,能再一次重演。我突然想起打开TVB看《百变小樱magic卡》的个夏天,想起目睹“厨房宣言”的那份感动,想起第一次买了陈奕迅正版碟,听到“于心有愧”时一个人默默掉眼泪的那时候。那时候夕爷和Wyman还是大部分人心中的大神。那时候会说粤语还是一件牛x的事。那时候上台领奖的人,眼神里全是骄傲。
这个貌似尘封的角落,原来从未倒塌:你们,他们,我们,都在默默守护着自己心中往日的神坛。
这样的感慨,你一定比我更清楚吧。十年来,你和其他香港音乐人一起写了无数的歌,也和我们一起见证着粤语文化的式微。这其中的无奈和心酸,不知是否也是整个香港的缩影。否则你也不会说:“个个话琴晚大家喺黄雨听住首歌,喊咗成晚。其实我都喊咗成晚,原来个个都关心广东歌,呢样最感动”。
用心的作品总会被认可到的,对吗?
似乎好久没有这样的感慨了——“懂粤语,真好啊”。
仅以此文。送给与我一样热爱粤语文化和粤语歌的小伙伴们。
“感谢永远有歌 把心境道破”
楼主公众号,时不时分享自己的爱物,欢迎关注:rongqi2015
这首由黄伟文作词,伍乐城作曲,麦浚龙和谢安琪合唱的全新粤语单曲可谓创造了奇迹。它携带着麦浚龙的另外几首新歌旧歌,盛况空前地包揽了香港itunes音乐十大排行榜的九位。
更重要的是,《罗生门》引起了好久不见的“一首粤语歌引起全城热议”。多少人在朋友圈、微博讨论它,又有多少人听完后在Instagram给黄伟文留言:“太好听了”,可是又“好绝”、“好残忍”。
所以这究竟是一首什么歌?竟能在沉寂已久的粤语歌市场,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事实上,《罗生门》讲的是一个长达十年的苦恋故事。它与另外两首歌曲一起,可算是黄伟文的“苦恋三部曲”。而这个故事的开头,要从十年前说起:
2004年:《耿耿于怀》
作曲:伍乐城丨作词:黄伟文丨演唱:麦浚龙
这首曾经的粤语金曲,说的是男主角对前任女友“耿耿于怀”的故事。这应该也是让大多数人第一次知道麦浚龙的歌了,前奏响起,你大概也知道怎么唱了吧:
“你,最近还好吗?尚爱看少女漫画吗?最近近乎没露面,你有新对象吗?”“真想带你见见我刚识到的她,我想听你意见,这算是病吧?
回头看看黄伟文的歌词,通篇讲述的都是年轻的男主角伤心而反复的自问自答。有“我有时仍很怕,路过你那从前的家”的纠结。有“难道是寂寞太耐,感觉都追不回来”的疑惑,也有“怀内放满你的爱,难怪跟谁也再没法恋爱”的自嘲。
也许是词曲太琅琅上口,也许是有过同样经历的人太多,也许有人被这个痴情的,喃喃自语的男主角感动。总之,这首《耿耿于怀》这首歌虽然打榜成绩一般,却广为传唱,也从此让麦浚龙这个外貌一般的年轻人以“歌手”(而不是“富二代”)的身份被大家熟知。
然后,一晃十年过去。
十年间。陈老师火了,又走了。当年的女主角有的嫁人,有的单身,有的嫁了又离,有的再无音讯。麦浚龙发的专辑越来越少,倒是去拍了一部惊悚电影;黄伟文一度与杨千嬅闹掰,也继续填词。出了专辑,办了演唱会,又与旧友拥抱和好;陈奕迅从一个毛头小子变成乐坛大哥,香港乐坛仍在推陈出新,却很少再有歌手被人记住了。
十年后,男主角也回来了。带着他的《念念不忘》,继续讲述他的故事。
十年后,他仍是这样痴情。再见女主角,还觉得她“举止仍像少女”。他认为自己的爱是坚定不可动摇的,即使身边早有伴侣,也辩称不过是因为“认命”才去邂逅。他明白过去的一切“就像那青春洪水,现在已经不可能追”,也清楚“纵使相见已是路人茫茫”,却仍偏执地认为“两人心里有道不解的咒,没法释放”。甚至说:“这生恐怕会念念你不放”。
看起来多么凄美——“我对你的爱在十年里从不曾改变”。即便你不再用“赠你哈啰吉蒂那玩具”,我还是觉得你“仍像初恋好看”。甚至觉得“自离别刹那,今生停顿了吗?”——把这样赤诚的心挖出来给你看,亲爱的,你感动了吗?
如果说十年前,黄伟文笔下的他只是因为懵懂年少而无法释怀。那么《念念不忘》便是告诉大家:他的执念从未减退,反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强烈,而这份“痴心不改”甚至也感动了男主角自己,认为只有自己如此壮烈地离开,才能成全这段“恋爱不老”,也使这份痴心得以“百世流芳”。
那么十年的赤诚到底能换回什么?
黄伟文说:换回一出《罗生门》
一开篇,女主角便说:很可惜。你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的六百周,对我而言,不过是一场各说各话的闹剧罢了。
你说你送我Hello Kitty,但“我爱过哈啰吉蒂吗?似乎没有”;你问我“尚爱看少女漫画吗?”,不好意思,我其实从未拥有你想象中的少女情怀;你背着伴侣躲在被窝里偷看我的facebook,我只觉得“你每晚更新的脸书却无谓看”。甚至你记忆中彼此的约定也早已变味,你还想与我在冰岛中重拾旧爱吗?很抱歉,我只想把这段前尘往事埋葬在一个被核弹摧毁过的地方。
所以,你“其实真懂得我吗?”
《罗生门》最残忍的地方在于,我们仿佛看到男女主角面对面地坐在一起,以为一片痴心终于感动天地,即便没有大团圆结局,也至少要大哭一场,彼此拥抱祝福吧?但结果却是他们始终自说自话,从来不在同一个世界里。做了十年凄美的梦,不过一场终须醒来的独角戏。对男主角而言,他的“壮烈离座”,让这段感情“可百世流芳”,但对女主角来说,这不过是他“抱着残存的旧日幻想不放”。男主角每天抱着手机等待女主角来信,再怎么“不心安”,如何“收不到信号,过两秒又再看看”,都只能换来女主角一句“那动人时光,不用回头看”。
你觉得难忘,其实只是因为你自己不愿意忘。你说你流了十年的眼泪,并不能让段感情倍加感人,说我冷漠也好,绝情也罢,我只觉得你该学会的,是如何把眼泪擦干。
黄伟文想用三首歌,十年情,告诉所有人:你也有过这样无法释怀的一段情吗?你也曾经如此执着地爱过一个人吗?但你知道吗?你都看到了吗?你所怀念执着的不过是幻觉。“握得越紧越是徒然”,在这段早已逝去的爱情中,你成功感动的人,只有你自己。
残忍吗?是的。黄伟文也承认这是残忍的。但他又说:“十万个人问我点解咁残忍,一手摧毁佢哋十年嚟嘅梦,我话,欢迎嚟到现实世界,o依家你闹我狠,但三五七年后,你醒咗会多谢我。”
我也想要谢谢你,黄伟文。
不只是因为我对这样的故事感同身受,也不只是因为你曾经写的多感人,现在揭露的有多残忍。更不只是因为你用三个角度,呈现了细致而立体的人和事。
我只是很久很久,没看到大家这样热烈地关注粤语歌了。
这些年来,人们兴致勃勃地聊着香港的没落和尴尬,说着香港乐坛早已后继无人,我也曾真的相信了。除了陈奕迅和容祖儿之类的大牌歌手,我想不到曾经风靡一时的香港歌坛,如今还有谁可能独当一面。那些我们爱过的港产片、香港明星,TVB电视剧,也似乎随着时代的洪流被卷入“缅怀”的片区。你看,TVB都在播《武媚娘》了。而在最近大热的《煎饼侠》里,周星驰被致敬,吴君如去出演,古惑仔又重现——然而他们都说着普通话。最卖座的,仍是来自“东北F4"的笑点。
当“北上捞金”成为热词,当找不到朋友一起看“叱诧乐坛颁奖典礼”,当李克勤登上“蒙面歌王”,当陈奕迅的专辑都没能给我带来想象中的惊喜——我以为,你们也认同和放弃了。
但《罗生门》来了。我仿佛看到黄伟文写下这个精妙的故事,是憋着一口气,要给十年后的我们好看。重要的是,我突然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人仍在爱着粤语歌,仍在期待曾经有过的感动和震撼,能再一次重演。我突然想起打开TVB看《百变小樱magic卡》的个夏天,想起目睹“厨房宣言”的那份感动,想起第一次买了陈奕迅正版碟,听到“于心有愧”时一个人默默掉眼泪的那时候。那时候夕爷和Wyman还是大部分人心中的大神。那时候会说粤语还是一件牛x的事。那时候上台领奖的人,眼神里全是骄傲。
这个貌似尘封的角落,原来从未倒塌:你们,他们,我们,都在默默守护着自己心中往日的神坛。
这样的感慨,你一定比我更清楚吧。十年来,你和其他香港音乐人一起写了无数的歌,也和我们一起见证着粤语文化的式微。这其中的无奈和心酸,不知是否也是整个香港的缩影。否则你也不会说:“个个话琴晚大家喺黄雨听住首歌,喊咗成晚。其实我都喊咗成晚,原来个个都关心广东歌,呢样最感动”。
用心的作品总会被认可到的,对吗?
似乎好久没有这样的感慨了——“懂粤语,真好啊”。
仅以此文。送给与我一样热爱粤语文化和粤语歌的小伙伴们。
“感谢永远有歌 把心境道破”
楼主公众号,时不时分享自己的爱物,欢迎关注:rongqi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