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Place in Heaven》:Mika的私人音乐剧
5月底,英国歌手Mika在北京演唱会上一句“This is my song, you see. It does not belong to Chris Lee.”直指李宇春抄袭自己的经典名作《Lollipop》,引发的口水战至今未休,差点儿让人忘记Mika中国行之奥义所在——他本人的第四张个人专辑《No Place in Heaven》在6月15日正式发行。
搞怪多变、轻松带感这些关键词在《No Place in Heaven》里得到了延续,不同的是,不太热衷于玩文字游戏的Mika,这回却开始在歌词上下起了功夫。另一方面,头顶“Freddie Mercury再世”的光环,这位鬼才流行乐手却在新作品里收敛起叫人瞠目结舌的假音,一切仿佛都在提示我们:那个曾经用绚烂的卡通世界席卷欧美乐坛的Mika,终于长大了。
这种成熟化首先体现在抒情作品的比重大幅上升,少有地传递出歌手的私人情感,《Ordinary Man》、《Last Party》都称得上抒情佳作,钢琴与弦乐的交织烘托氛围而不失层次感,表现出一个皇家音乐学院科班出身的音乐人所应有的严谨。当然,成熟并不意味着丢掉招牌,编曲酷似《Blame it on the Girls》的《All She Wants》,以及《Oh Girl You're the Devil》,包括专辑第一首《Talk About You》,都是Mika典型的混搭风格,畅快游走于流行、舞曲、Funk等等流派之间。
不难看出,对于一向天马行空的Mika来说,这张专辑在整体性上是有突破的。尤其与第一、第二张专辑相比,这张《No Place in Heaven》的最大亮点在于个人化表达的倾向。如果说前者是卡通故事大杂烩,那么后者则更像一出私人音乐剧,同名主打歌曲《No Place in Heaven》便是剧作主人公深情又深刻的咏叹调。以《Good Guys》为代表的几支作品更是话题所在,直白的歌词中嵌入诸如David Bowie、AlfredC.Kinsey等人名,都表现出令人吃惊的自省力。也不得不让人好奇这位音乐人在2012年正式出柜后的心路历程。也难怪有人直接给《No Place in Heaven》贴上了Gay Pride的标签。
在Taylor Swift、Adele大行其道、人人消费失恋情伤的年代,Mika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位音乐鬼才在对自己早期作品的定位中,恰恰解释了他为何能在差不多十年前脱颖而出:“我最好的歌都不是写心碎的,而是一种极度渴望拿出来分享的‘Crush’”。
“Crush”是微妙的心动瞬间,是结果未知的感情投入,甚至可以是不安全感。因此,在Mika欢快的作品里,既有兴奋,也有悲伤,这种“Crush”恰恰带来一种微妙的审美感受。也许正因如此,我们在听见《Good Guys》中引用的王尔德那句“Cause some of us in the gutter, are looking up at the stars.”时,才会莫名感动吧。
然而这个世界总是这样,无论那一拨对Mika人生经历出柜前后如数家珍的歌迷,如何在字里行间揣摩歌手的心路历程,感动得流下热泪,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们能听到的,只有带感的节奏、抓耳的旋律,以及成人世界的中规中矩,当然还有Mika那双难以忽略的大长腿。
搞怪多变、轻松带感这些关键词在《No Place in Heaven》里得到了延续,不同的是,不太热衷于玩文字游戏的Mika,这回却开始在歌词上下起了功夫。另一方面,头顶“Freddie Mercury再世”的光环,这位鬼才流行乐手却在新作品里收敛起叫人瞠目结舌的假音,一切仿佛都在提示我们:那个曾经用绚烂的卡通世界席卷欧美乐坛的Mika,终于长大了。
这种成熟化首先体现在抒情作品的比重大幅上升,少有地传递出歌手的私人情感,《Ordinary Man》、《Last Party》都称得上抒情佳作,钢琴与弦乐的交织烘托氛围而不失层次感,表现出一个皇家音乐学院科班出身的音乐人所应有的严谨。当然,成熟并不意味着丢掉招牌,编曲酷似《Blame it on the Girls》的《All She Wants》,以及《Oh Girl You're the Devil》,包括专辑第一首《Talk About You》,都是Mika典型的混搭风格,畅快游走于流行、舞曲、Funk等等流派之间。
不难看出,对于一向天马行空的Mika来说,这张专辑在整体性上是有突破的。尤其与第一、第二张专辑相比,这张《No Place in Heaven》的最大亮点在于个人化表达的倾向。如果说前者是卡通故事大杂烩,那么后者则更像一出私人音乐剧,同名主打歌曲《No Place in Heaven》便是剧作主人公深情又深刻的咏叹调。以《Good Guys》为代表的几支作品更是话题所在,直白的歌词中嵌入诸如David Bowie、AlfredC.Kinsey等人名,都表现出令人吃惊的自省力。也不得不让人好奇这位音乐人在2012年正式出柜后的心路历程。也难怪有人直接给《No Place in Heaven》贴上了Gay Pride的标签。
在Taylor Swift、Adele大行其道、人人消费失恋情伤的年代,Mika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位音乐鬼才在对自己早期作品的定位中,恰恰解释了他为何能在差不多十年前脱颖而出:“我最好的歌都不是写心碎的,而是一种极度渴望拿出来分享的‘Crush’”。
“Crush”是微妙的心动瞬间,是结果未知的感情投入,甚至可以是不安全感。因此,在Mika欢快的作品里,既有兴奋,也有悲伤,这种“Crush”恰恰带来一种微妙的审美感受。也许正因如此,我们在听见《Good Guys》中引用的王尔德那句“Cause some of us in the gutter, are looking up at the stars.”时,才会莫名感动吧。
然而这个世界总是这样,无论那一拨对Mika人生经历出柜前后如数家珍的歌迷,如何在字里行间揣摩歌手的心路历程,感动得流下热泪,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们能听到的,只有带感的节奏、抓耳的旋律,以及成人世界的中规中矩,当然还有Mika那双难以忽略的大长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