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王菲与邓丽君
首先不想纠结于发音和音质问题。当年每次唱《但愿人长久》都要特地纠一下 ‘低绮户’,现在可能是年龄问题不爱纠结了,发音好听就行,古语本来发音也不同,以讹传讹之后哪个传下来了哪个就成了正宗,何必正名呢。至于音质,因为不明具体情况也没必要挑刺了,若是有人能做到更好就让他们去做就得了。虽然我也觉得现场版效果更好些。
不少人对没有合唱失望,我却觉得没有合唱是很妥当的决定。邓丽君是邓丽君,王菲是王菲,只是在承前启后,是敬意而不是粉丝在圆心愿。模仿过邓丽君的太多,王菲之所以是王菲也就是因为找到了自己的路。
邓丽君自然是一代歌后,王菲也是一个传奇。不说之后怎样,两人都成功的影响了几代华人。若是联系历史背景来看,十分有趣。邓丽君很有实力,但也很难说是不是那个年代华语圈唱功最好的,邓的很多歌是让人容易忽略技巧的,她或许对技巧也没有那么执着。她喜欢唱,张口就来。演唱会上甚至能台下点歌台上直接唱,唱着有时忘词了也笑得很甜,大方得体。邓在日本很受欢迎,在海外影响力也很大,或许离不开一些时政因素(懂点历史的自然明白)。甚至还有日剧SP纪念她(木村佳乃 饰演),虽然个人觉得拍得很玛丽苏,但由此看到霓虹人对她的解读还真是和我的理解很有差异。不管如何,佳人已逝,后人会怎样解读她与她的真实一样成谜。邓丽君传世的歌多为甜歌小曲,当年被称为靡靡之音,现在被称为流行经典。虽然邓的歌多数都朗朗上口,翻唱起来却容易不讨好,唱的像会被人说模仿唱的不像会被说毁歌,无论唱成怎样都会被说不如原唱。其实比起‘人美歌甜’或对她唱功的称赞,邓丽君在台上的洒脱,唱英文歌的开阔与动感(比如翻唱 the power of love)唱日文歌的悱恻(比如 爱人,空港)和各语言歌词切换自如的风采,更能让人看到她不凡的魅力。只是错过了的不会懂,错过了的也只能看到神坛上的她。
王菲的邓丽君情结很深,熟悉她的人都知道。王菲的成功大家也都知道,但王菲还在娱乐圈,所以免不了被黑。今天被捧上云端明天被黑到地下,得益的无非是媒体和无聊求发泄的看客。她复出后各评论流言不断,几件纠结最多的无非是嗓子不如从前,唱功被质疑,还有一些关于团队策划炒作的阴谋论。此处不说八卦和那些喜欢把离婚和道德扯一起的nonsense。可巧,嗓子和唱功不见得是王菲最重视的东西,或许这和她的邓丽君情结也是有关的——唱歌是表达。几十年看一场风水轮流,当年作为外地人在香港的王菲恰好能综合香港和内地的资源,也碰上回归的大背景和唱片业由盛而衰的时代,她的成功是运气但不是偶然。成功是很俗的字眼,流行歌曲也不是阳春白雪,王菲的可贵在于她的坦然和对自己的诚实。所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她在创作流行而不是被流行创作,所以会觉得她超前。至于那些天天说她模仿谁谁谁的还是省省吧,谁能单纯靠模仿走到这一步?而且无论是受谁影响,王菲有自己的坚持也有自己的创作,说缘也好说命也好,有天份的不需太努力。
说回清平调。此作或许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制作人也没有什么做精品的抱负。其实也不需要了,恰逢时节缅怀一下,解释春风无限恨,世事无常,用活着的精力惆怅,不甘愿看破,所以藕断丝连。
不少人对没有合唱失望,我却觉得没有合唱是很妥当的决定。邓丽君是邓丽君,王菲是王菲,只是在承前启后,是敬意而不是粉丝在圆心愿。模仿过邓丽君的太多,王菲之所以是王菲也就是因为找到了自己的路。
邓丽君自然是一代歌后,王菲也是一个传奇。不说之后怎样,两人都成功的影响了几代华人。若是联系历史背景来看,十分有趣。邓丽君很有实力,但也很难说是不是那个年代华语圈唱功最好的,邓的很多歌是让人容易忽略技巧的,她或许对技巧也没有那么执着。她喜欢唱,张口就来。演唱会上甚至能台下点歌台上直接唱,唱着有时忘词了也笑得很甜,大方得体。邓在日本很受欢迎,在海外影响力也很大,或许离不开一些时政因素(懂点历史的自然明白)。甚至还有日剧SP纪念她(木村佳乃 饰演),虽然个人觉得拍得很玛丽苏,但由此看到霓虹人对她的解读还真是和我的理解很有差异。不管如何,佳人已逝,后人会怎样解读她与她的真实一样成谜。邓丽君传世的歌多为甜歌小曲,当年被称为靡靡之音,现在被称为流行经典。虽然邓的歌多数都朗朗上口,翻唱起来却容易不讨好,唱的像会被人说模仿唱的不像会被说毁歌,无论唱成怎样都会被说不如原唱。其实比起‘人美歌甜’或对她唱功的称赞,邓丽君在台上的洒脱,唱英文歌的开阔与动感(比如翻唱 the power of love)唱日文歌的悱恻(比如 爱人,空港)和各语言歌词切换自如的风采,更能让人看到她不凡的魅力。只是错过了的不会懂,错过了的也只能看到神坛上的她。
王菲的邓丽君情结很深,熟悉她的人都知道。王菲的成功大家也都知道,但王菲还在娱乐圈,所以免不了被黑。今天被捧上云端明天被黑到地下,得益的无非是媒体和无聊求发泄的看客。她复出后各评论流言不断,几件纠结最多的无非是嗓子不如从前,唱功被质疑,还有一些关于团队策划炒作的阴谋论。此处不说八卦和那些喜欢把离婚和道德扯一起的nonsense。可巧,嗓子和唱功不见得是王菲最重视的东西,或许这和她的邓丽君情结也是有关的——唱歌是表达。几十年看一场风水轮流,当年作为外地人在香港的王菲恰好能综合香港和内地的资源,也碰上回归的大背景和唱片业由盛而衰的时代,她的成功是运气但不是偶然。成功是很俗的字眼,流行歌曲也不是阳春白雪,王菲的可贵在于她的坦然和对自己的诚实。所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她在创作流行而不是被流行创作,所以会觉得她超前。至于那些天天说她模仿谁谁谁的还是省省吧,谁能单纯靠模仿走到这一步?而且无论是受谁影响,王菲有自己的坚持也有自己的创作,说缘也好说命也好,有天份的不需太努力。
说回清平调。此作或许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制作人也没有什么做精品的抱负。其实也不需要了,恰逢时节缅怀一下,解释春风无限恨,世事无常,用活着的精力惆怅,不甘愿看破,所以藕断丝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