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默》:和平年代里的乱世佳人
高晓松找到那英做《默》这首歌的时候,说:“我们还是应该做一个‘不忘初心’的东西,虽然这些年出了名赚了钱,但还是不能忘了对艺术的追求。”
最终诞生的《默》,确实算是“不辱初心”的作品,只是我有点担心:在目前大环境下,这首歌方方方面所体现出的深刻意义,是否会被大多数人所忽略?
《默》可不仅仅只是依附于某部电影而存在——从品质上来说,这首歌具备着成为流行经典的可能性,可被视为那英五年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新代表作,从作品本身构造来说,《默》体现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还是“内容为王”的意义,只是这内容如何被最大化发挥,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比如,好的创作人怎样才能熬出头?《默》的词曲作者皆是不知名新人,作曲及编曲钱雷是我之前通过快女刘忻《亲爱的》,快男华晨宇《微光》等作品发现的作者,我认为他拥有行云流水的旋律创造力,在编曲配器上也有见微知著的独到之处,作词者尹约在文字表达上更有深厚文学底蕴和文艺气质,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硬实力,只是类似这样的作者,若没有高晓松力挺,在当下唱片公司大多数从业者或只认大牌或压根儿不识货的环境下,恐怕只能“沉默地沉没在深海里”。
再就是,大牌如何完成新一轮进化?那英和高晓松都过了单纯依靠音乐生存的阶段,那英自己都承认许多90后小孩只知她是好声音导师而不知她曾经“征服”华语乐坛,高晓松更是在导演监制评审主持人众多角色间玩得风生水起,可我相信他们并非无心在音乐上继续耕耘,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机会,一个“不将就”的机会,因为从唱片卡带大卖百万张影视剧争先抢着找大腕音乐人合作的黄金年代,过渡到现在言必谈互联网思维而人人用手机试听连MP3都渐渐懒得下载的多元时代,安于现状还是勇于进取就成了一个摇摆话题,幸好在羽化成仙的王菲和走火入魔的张惠妹之间,现在又有了一个锋芒再现的那英。
这样的那英,在如今唱着这样的一首《默》,其实有比我们大多数人所能意识到的还要深刻得多的意义:无论词曲风格,情感表达还是制作方式,《默》找回了那英《山不转水转》、《雾里看花》时的一丝地气,迥异于《征服》时期的浓郁台式苦情包装,超越了2009年《那又怎样》的东北老娘们儿混搭小清新——《默》是完全脱俗的内地制造,不盲从于任何模板或者趋势,而在背后点化的高晓松,在这首歌里体现的意义也不同于校园民谣时代,或前些年他和谭维维、曾轶可等人合作时的风格,是又一层突破。
这样的《默》,本该是大家闺秀,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无可挑剔,只需等着众人来赞叹她的美,但很可惜,我们身处这样一个爱追逐狂蜂浪蝶的和平年代,大家或许有热情去追究一桩八卦秘闻的来龙去脉,却大抵是没有耐心去研究一首好歌的细枝末节,从词曲创作到编曲制作到演唱情感到海报MV之类的殚精竭虑,最多可能也就是一个模模糊糊印象:哦,好歌。
是的,《默》是好歌,是不知名作者写出来再被大牌制作人点化,经过大牌歌手演唱大IP电影造势后让人感觉“好命”的好歌,却也像是一位生不逢时的“乱世佳人”。当纷繁的宣传噱头和电影造势散尽,我宁愿《默》更像一声惊雷,提醒我们:大众还是需要好内容,好东西,好到从词曲、制作、演唱乃至MV都让大家眼前一亮惊呼“这么棒”的好东西!只是当下的我们,究竟该怎么让好东西熬出头,乃至成为经典?我们的惊艳和赞美,又会在头条和焦点图飞速更迭的各类网站、APP软件之间为其停留多久?
若是还没有丧失对美的创造力和鉴赏力,那么,或许还需要一种让美真正为多数人所知的行动力,或者,危机感。
文/流水纪(微信公共账号:liushuiji1987)
最终诞生的《默》,确实算是“不辱初心”的作品,只是我有点担心:在目前大环境下,这首歌方方方面所体现出的深刻意义,是否会被大多数人所忽略?
《默》可不仅仅只是依附于某部电影而存在——从品质上来说,这首歌具备着成为流行经典的可能性,可被视为那英五年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新代表作,从作品本身构造来说,《默》体现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还是“内容为王”的意义,只是这内容如何被最大化发挥,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比如,好的创作人怎样才能熬出头?《默》的词曲作者皆是不知名新人,作曲及编曲钱雷是我之前通过快女刘忻《亲爱的》,快男华晨宇《微光》等作品发现的作者,我认为他拥有行云流水的旋律创造力,在编曲配器上也有见微知著的独到之处,作词者尹约在文字表达上更有深厚文学底蕴和文艺气质,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硬实力,只是类似这样的作者,若没有高晓松力挺,在当下唱片公司大多数从业者或只认大牌或压根儿不识货的环境下,恐怕只能“沉默地沉没在深海里”。
再就是,大牌如何完成新一轮进化?那英和高晓松都过了单纯依靠音乐生存的阶段,那英自己都承认许多90后小孩只知她是好声音导师而不知她曾经“征服”华语乐坛,高晓松更是在导演监制评审主持人众多角色间玩得风生水起,可我相信他们并非无心在音乐上继续耕耘,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机会,一个“不将就”的机会,因为从唱片卡带大卖百万张影视剧争先抢着找大腕音乐人合作的黄金年代,过渡到现在言必谈互联网思维而人人用手机试听连MP3都渐渐懒得下载的多元时代,安于现状还是勇于进取就成了一个摇摆话题,幸好在羽化成仙的王菲和走火入魔的张惠妹之间,现在又有了一个锋芒再现的那英。
这样的那英,在如今唱着这样的一首《默》,其实有比我们大多数人所能意识到的还要深刻得多的意义:无论词曲风格,情感表达还是制作方式,《默》找回了那英《山不转水转》、《雾里看花》时的一丝地气,迥异于《征服》时期的浓郁台式苦情包装,超越了2009年《那又怎样》的东北老娘们儿混搭小清新——《默》是完全脱俗的内地制造,不盲从于任何模板或者趋势,而在背后点化的高晓松,在这首歌里体现的意义也不同于校园民谣时代,或前些年他和谭维维、曾轶可等人合作时的风格,是又一层突破。
这样的《默》,本该是大家闺秀,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无可挑剔,只需等着众人来赞叹她的美,但很可惜,我们身处这样一个爱追逐狂蜂浪蝶的和平年代,大家或许有热情去追究一桩八卦秘闻的来龙去脉,却大抵是没有耐心去研究一首好歌的细枝末节,从词曲创作到编曲制作到演唱情感到海报MV之类的殚精竭虑,最多可能也就是一个模模糊糊印象:哦,好歌。
是的,《默》是好歌,是不知名作者写出来再被大牌制作人点化,经过大牌歌手演唱大IP电影造势后让人感觉“好命”的好歌,却也像是一位生不逢时的“乱世佳人”。当纷繁的宣传噱头和电影造势散尽,我宁愿《默》更像一声惊雷,提醒我们:大众还是需要好内容,好东西,好到从词曲、制作、演唱乃至MV都让大家眼前一亮惊呼“这么棒”的好东西!只是当下的我们,究竟该怎么让好东西熬出头,乃至成为经典?我们的惊艳和赞美,又会在头条和焦点图飞速更迭的各类网站、APP软件之间为其停留多久?
若是还没有丧失对美的创造力和鉴赏力,那么,或许还需要一种让美真正为多数人所知的行动力,或者,危机感。
文/流水纪(微信公共账号:liushuiji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