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乐评】只有这么唱才靠近永恒
5月5日,“华语金曲奖”官方微博公布了最新一期获奖名单,李晓珞因上月出版的歌曲专辑《丰饶之锅》获4月十佳。这是她继2013年的《羽兰亭街》第二次获得该奖。在唱片业低谷的时期,“华语金曲奖”一直坚持关注独立、专业和有人文关怀的作品,极有力地推动了坚守原创的内地音乐的发展。李晓珞的两张唱片,都得此殊荣,证明了她独特的品质和持续的创新能力。
很难用以往的经验和标签去认定李晓珞的音乐创作,摇滚,民谣,爵士,世界音乐,新民歌,等等,似乎早就成了外国音乐在中国橱窗投放的模式广告。近些年,音乐界也不乏文化回归的探索,但不论从西到东,从今到古,都只在文化的层面打转转。一些流行过期的标签褪色了,并不意味另一些登场的符号会有光彩。圆滚的鸡蛋,从这一点到那一点,都不能破壳而入,成了音乐的死圈。尽管李晓珞以微弱的声音、以低调的姿态浅吟慢唱,但她努力探索的领域,绝不在文化形式的改头换面。她力图使音乐的未知和已知贴近自己的性情和成长的背景,别人丢弃的和别人从未涉足的,都没有成为她的挂碍,她自由雍容地叙述着的,正是任何文化表层下共有的内心。专辑中第二首《只有这么唱才靠近永恒》,以淡雅、和美的情感流露,毫不犹疑地申明了她的音乐立场。“哀莫大于心死,那不死不活又算什么?时间扔了空间,月亮扔了影子。只有太阳扔了它自己,爱情扔了我们。我们来过,为什么非要留下什么!”她的意思是说,世间的一切只有相对的意义,只有心才是永恒。这样的永恒,也许永远不能达到,而这么唱下去的力量,却可以让我们越来越靠近它。
在商业大潮几十年不断的冲击下,不少人产生了回家的愿望。可是,家和路,在选择的当口,竟然早已沦为一个伪命题。如果离开初心,那么外出和回头都只是刻意的规定。你能说哪一个方向,一定是指向回头的吗?
我们在李晓珞的歌唱中,从来不会被乐队的、民间的、学院的、中或西的这样的概念“震撼”,这些人们曾经并长久执着的夺人耳目的外在效果,在她那里几乎都失去了光华和色彩。她让一切元素都成为手段,成为交通工具,载着唱的一方和听的一方在生命的长河中流淌。她唱《奶奶》,只是想真的做一次子孙;她唱《丰饶之锅》,只是想让那带着锅漂移的阿姨认出她本来的面目;她唱《新琵琶行》,不过是想告诉人们,“孩子们张口不是要食粮,只是想尝尝世界的宽广。”她用一份未被支离的具体生活,向人们证明了,质朴的对立面是庸俗。谁都在说,我们要做回自己。可是,哪一次不是又被炫目和喧嚣的“精彩”世界带跑?李晓珞的这种以不离不弃的朴素情感带动的生活叙述,既不同于记录,也不同于主观批判,却特别地构成了“新诗史”的吟唱,即在真实中对抗现实的平庸。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的音乐并无市面上所谓“独立音乐”所常有的“丐气”和“戾气”,也并不因为自然流露,就大言不惭地业余着。她的每一个音,都那么理性而智性地尊重她的前辈,都那么专业地一丝不苟。有听众说:“谁没有点个性!她不是靠个性取胜,而是有非凡的起点。这样的起点,使得她的目的之高尚,手段之高明,遗世独立!”是的,也许她良好的音乐素养为她赢得了一个一般人不敢高攀的起点,但我认为她带着质朴去占领那个起点,而不是舍弃自己的原初去巴结那个起点,才真正构成了她优美可听的新腔调,就像唱片社在扉页上给她的定位,叫做“腔主义”。(文/祁铭生)
来源:光明网 http://city.gmw.cn/2015-05/06/content_15584509.htm
很难用以往的经验和标签去认定李晓珞的音乐创作,摇滚,民谣,爵士,世界音乐,新民歌,等等,似乎早就成了外国音乐在中国橱窗投放的模式广告。近些年,音乐界也不乏文化回归的探索,但不论从西到东,从今到古,都只在文化的层面打转转。一些流行过期的标签褪色了,并不意味另一些登场的符号会有光彩。圆滚的鸡蛋,从这一点到那一点,都不能破壳而入,成了音乐的死圈。尽管李晓珞以微弱的声音、以低调的姿态浅吟慢唱,但她努力探索的领域,绝不在文化形式的改头换面。她力图使音乐的未知和已知贴近自己的性情和成长的背景,别人丢弃的和别人从未涉足的,都没有成为她的挂碍,她自由雍容地叙述着的,正是任何文化表层下共有的内心。专辑中第二首《只有这么唱才靠近永恒》,以淡雅、和美的情感流露,毫不犹疑地申明了她的音乐立场。“哀莫大于心死,那不死不活又算什么?时间扔了空间,月亮扔了影子。只有太阳扔了它自己,爱情扔了我们。我们来过,为什么非要留下什么!”她的意思是说,世间的一切只有相对的意义,只有心才是永恒。这样的永恒,也许永远不能达到,而这么唱下去的力量,却可以让我们越来越靠近它。
在商业大潮几十年不断的冲击下,不少人产生了回家的愿望。可是,家和路,在选择的当口,竟然早已沦为一个伪命题。如果离开初心,那么外出和回头都只是刻意的规定。你能说哪一个方向,一定是指向回头的吗?
我们在李晓珞的歌唱中,从来不会被乐队的、民间的、学院的、中或西的这样的概念“震撼”,这些人们曾经并长久执着的夺人耳目的外在效果,在她那里几乎都失去了光华和色彩。她让一切元素都成为手段,成为交通工具,载着唱的一方和听的一方在生命的长河中流淌。她唱《奶奶》,只是想真的做一次子孙;她唱《丰饶之锅》,只是想让那带着锅漂移的阿姨认出她本来的面目;她唱《新琵琶行》,不过是想告诉人们,“孩子们张口不是要食粮,只是想尝尝世界的宽广。”她用一份未被支离的具体生活,向人们证明了,质朴的对立面是庸俗。谁都在说,我们要做回自己。可是,哪一次不是又被炫目和喧嚣的“精彩”世界带跑?李晓珞的这种以不离不弃的朴素情感带动的生活叙述,既不同于记录,也不同于主观批判,却特别地构成了“新诗史”的吟唱,即在真实中对抗现实的平庸。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的音乐并无市面上所谓“独立音乐”所常有的“丐气”和“戾气”,也并不因为自然流露,就大言不惭地业余着。她的每一个音,都那么理性而智性地尊重她的前辈,都那么专业地一丝不苟。有听众说:“谁没有点个性!她不是靠个性取胜,而是有非凡的起点。这样的起点,使得她的目的之高尚,手段之高明,遗世独立!”是的,也许她良好的音乐素养为她赢得了一个一般人不敢高攀的起点,但我认为她带着质朴去占领那个起点,而不是舍弃自己的原初去巴结那个起点,才真正构成了她优美可听的新腔调,就像唱片社在扉页上给她的定位,叫做“腔主义”。(文/祁铭生)
来源:光明网 http://city.gmw.cn/2015-05/06/content_155845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