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塘
“我这一生,果真没有那么轰轰烈烈啊。”老李面无表情地望着远方的地平线,深深地吸了一口手中仅存的半支烟,微风吹过,散了一地的烟灰。我一时半会也接不上这么文艺的话茬,只能在一旁干瞪眼。身后的草地满是酒瓶子参杂着各种烤串的残渣,一片狼藉。
“生日快乐,老李。”我举起酒瓶子一饮而尽。————序
1
2007年,初中一年级。在那样一个小屁孩过渡为青年的交接时段,我认识了老李。老李本名李书文,挺书香气的一个名字,却不知怎么得生的一张少年老成的脸,戴着副厚厚的眼镜,衣着方面也相当复古,长年白衬衫配黑西裤,据说刚到学校报道的第一天,还被同班的姑娘认错当成了老师。起初我认为他应该是早熟,一直到体检的时候,我把他那藏着掖着死活不让我们看的体检表抢了过来,噢,1990年1月20日,我们这群93,94的伢子一阵惊呼,好家伙,都快80后了!老李有些困窘,连忙解释说曾退过学,至于什么原因并没有解释,但无论怎样,从那以后,老李老李这个称呼便在班里传开了。
老李没什么朋友,每天上学放学都孤身一人,他管这叫独善其身,这和他怪异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老李是个孔乙己式的人物,每天满口之乎者也仁义道德,大家都敬而远之,除了我之外没人愿意听他叨叨逼逼。诚然,现在看来当初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自己的私欲:我从遥远的农村来到城里读书,周围崭新的林林总总都是我从未见识过的,在欣喜之余,城乡之间巨大的落差还是让我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而老李的出现,像是让我看到了救命的稻草,我未必喜欢听他高谈阔论,我只是害怕孤独而已,而且重要的是,我们俩的成绩一样差。我同老李,终日厮混在教室倒数最后两排,不学无术,嘻嘻哈哈。班主任张晓红把我们拉到办公室训话,说我们是不务正业的跳梁小丑,我不置可否,但同时迫于父母期望的压力,内心又是极为慌张的。
张晓红拿出考试成绩单,指责我们拖了全班后腿的,老李有些轻蔑地回应,教书育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找到自己这一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而不是学会考试,为人师表,却找不到身为教师的定位,真是可悲。
这张晓红另外一个身份是教导处主任,身经百战,什么学生没见过?此时却不知该如何反驳,气得满脸通红,只能回以“我走过的桥比你吃过的饭还要多”“不听老人言”之云尔尔。
训话结束后回去的路上我问,老李,我们是差生吗?
老李躲开了我的目光,定了一会才不耐烦地说,我们跟那些书呆子不一样。
往后的日子还是一成不变地进行,我们在后排整日整日地听着摇滚乐,在课堂上偷吃东西,相互模仿老师讲课的样子捂嘴偷笑,揶揄班干们不屑的目光。老李512兆的mp3里似乎藏了数不清的歌,他把耳机塞到我耳朵里,对我说,听这个,这个叫惘闻,好听。我顿了顿,感觉很缥缈也很奇妙。我问老李咋没歌词啊,老李说这个叫后摇,破斯特拉克,是没有歌词的。我赞同地点了点头,说牛逼,牛逼。
三月,草长莺飞,小屁孩们也开始长毛了。几乎所有的男生都在讨论姑娘,那谁谁谁胸大,那谁谁谁腿粗,我也参与其中并乐此不彼。老李很不屑,鄙视我肤浅。我笑着骂他,装逼,你不是喜欢隔壁班的张佳佳么?
老李的脸刷一下的红了,什么…文…文化人的事,能叫喜欢么?那叫欣赏。
我笑得直不起腰来,怂恿他去表白。起初他还是很矜持地拒绝,但后来经不住我给他的构想的诱惑,还真去表白了。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老李把张佳佳堵在楼梯口,支支吾吾地说,张佳佳我喜欢你。
张佳佳说,滚。
老李很受伤,当晚拉着我要借酒消愁。但由于我们当时是未成年人,并且我非常厌恶啤酒的味道(现在也是),所以我们改喝可乐。两三罐下肚,撑得把胃酸都吐了出来,老李擦了擦嘴巴,把手中的易拉罐奋力一扔,大喊一声,天涯何处无芳草,我要当基佬!!
日子很长,也很短,很快,也很慢,总之就在指间缝隙和碎碎念中逃荒一般消失得没了踪影,无迹可寻。
2
2008年,初二,老李不见了。准确来说,是根本没来学校注册报名。张晓红表情有些微妙,但对老李去向不曾提起一个字,仿佛从未存在这么一个人。我联系不上老李,QQ上留了消息给他,头像一直灰的也没回复。看着身旁空荡荡的座位,有些不习惯,但也仅仅只是不习惯而已。我同老李非亲非故,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去大费周章地寻找。之后的日子平静中带着变化,我也有了新的朋友,成绩突飞猛进,张晓红对我态度180度大转弯,让我有些不知所措。而老李,则早已被我忙碌的日常淹没,成为了一个没有什么意义的名字而已。再后来我顺利地升上了重点高中,又如父母所愿被划分进重点班,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的顺利,我有时候竟也自私地以为,当初老李的消失,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3
高二的寒假,1月20号,我在家里看着电视,手机短信铃音突然响起,我点开了读取:
在吗?我是李书文。
4
我没想过还能见到老李,而他确确实实又出现在我面前,老李提着一打罐装纯生在江滨路的一家烧烤摊子旁向我招手。我有些尴尬的走了过去,看看老李,一身西装,虽然有些破旧,但看得出有认真整理过,他的变化极大,比从前沧桑了很多,二十几岁的年纪,却像个疲惫的中年男人。
我联系了好多人,才找到你的号码。今天我生日,也没能请你下个馆子什么的,对不住了。老李笑了笑,眼角皱满了鱼尾纹,像个瘪了的气球。我鼻子突然有点酸,说了句见外了,就一起坐了下来。
彼此简单的寒暄过后,潦草的“生日宴会”便开始了。好在天气不是那么冷,甚至还有些回暖的意思,也好啊,少了几分凄凉。我们彼此都有些拘束,吃着喝着。在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中,我得知当初老李退学的原因,不过我早猜到了,无非就是家庭困难,基本生活难以维持,加上老李并不是那么热衷于上学,自然而然,退学是最后也是最明智的决定。
是张晓红建议我退学的,不过我不恨她。我现在跟表哥开货车,大货车,等乡下的人把甘蔗砍好了捆成一捆捆,我就把它们全都运到糖厂去。老李砸吧砸吧嘴,漫不经心的说着自己的生计,每每说完都要看我一眼,像是在等待什么回应。我有些不好意思,愣了一下后称赞他自食其力,顺便也自嘲一下自己还要等家里吃饭的学生狗身份。 老李连忙说了几句客套的话来作为回应。我说,话都在酒里都在酒里,干杯。仰起头灌酒的时候,我透过玻璃杯看着老李模糊的脸,仿佛隔了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老李醉了,满嘴胡话,我一句也没听清。盯着江面上泛起的白色的雾气,像拢了一层纱,突然觉得,那些虚幻无比的年岁就像这些升腾的雾气一样朦胧而美好,但也脆弱得不堪一击,即便是轻轻地吹一口气,也能将之摧毁得一干二净。
你知道我老李,为什么就比你们大三岁吗?老李半眯着眼睛,有些含糊不清。
我说,啊?
小学毕业,我爸就死了,出,出车祸,对,就是开的大货车,我就实在读不下书,南下广东跟亲戚打了三年工,后来又被家里边拉了回来重读。老李哭了,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抑制不住。我给他递纸巾,给他点烟,给他倒酒,给他夹菜,但就是不说一句话,我还能说什么呢?突然想起李志那首《梵高先生》:谁的父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
凌晨一点整,烧烤摊打烊,老李也醒了酒,沉默着发呆。远处的大桥流光溢彩,在江面上倒映成了一个好看的光圈。
“我这一生,果真没有那么轰轰烈烈啊。”老李面无表情地望着远方的地平线,深深地吸了一口手中仅存的半支烟,微风吹过,散了一地的烟灰。我一时半会也接不上这么文艺的话茬,只能在一旁干瞪眼。身后的草地满是酒瓶子参杂着各种烤串的残渣,一片狼藉。
“生日快乐,老李。”我举起酒瓶子一饮而尽。
5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一晚的窘态,此后老李便再也没有找过我,回拨先前发短信留下的号码,却传来空号的提示。后来也断断续续听了许多关于他的小道消息,有的说他酒后驾车撞死了人,肇事逃逸在外,有的说他发了大财早已娶妻生子,还有的甚至说他死了,和他父亲当年一样出的车祸,我无从得知。我想这辈子大概再也不会见面了吧,还望一切安好。
6
2014年九月,大学三年级。灯光昏暗的寝室里充满了汗臭味以及网络游戏的打杀声,我戴上耳机,点开惘闻乐队的那首《污水塘》,沉浸在轻盈的旋律中,突然想起老李,以及那些朦胧得像一层纱的年年岁岁,无数匆匆而逝的过客在眼前一闪而过,忙碌得看不清他们的面容,也来不及说再见。
曲终,六分半,我苦笑一声。
“干杯,老李。”
献给我的兄弟李书文。
“生日快乐,老李。”我举起酒瓶子一饮而尽。————序
1
2007年,初中一年级。在那样一个小屁孩过渡为青年的交接时段,我认识了老李。老李本名李书文,挺书香气的一个名字,却不知怎么得生的一张少年老成的脸,戴着副厚厚的眼镜,衣着方面也相当复古,长年白衬衫配黑西裤,据说刚到学校报道的第一天,还被同班的姑娘认错当成了老师。起初我认为他应该是早熟,一直到体检的时候,我把他那藏着掖着死活不让我们看的体检表抢了过来,噢,1990年1月20日,我们这群93,94的伢子一阵惊呼,好家伙,都快80后了!老李有些困窘,连忙解释说曾退过学,至于什么原因并没有解释,但无论怎样,从那以后,老李老李这个称呼便在班里传开了。
老李没什么朋友,每天上学放学都孤身一人,他管这叫独善其身,这和他怪异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老李是个孔乙己式的人物,每天满口之乎者也仁义道德,大家都敬而远之,除了我之外没人愿意听他叨叨逼逼。诚然,现在看来当初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自己的私欲:我从遥远的农村来到城里读书,周围崭新的林林总总都是我从未见识过的,在欣喜之余,城乡之间巨大的落差还是让我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而老李的出现,像是让我看到了救命的稻草,我未必喜欢听他高谈阔论,我只是害怕孤独而已,而且重要的是,我们俩的成绩一样差。我同老李,终日厮混在教室倒数最后两排,不学无术,嘻嘻哈哈。班主任张晓红把我们拉到办公室训话,说我们是不务正业的跳梁小丑,我不置可否,但同时迫于父母期望的压力,内心又是极为慌张的。
张晓红拿出考试成绩单,指责我们拖了全班后腿的,老李有些轻蔑地回应,教书育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找到自己这一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而不是学会考试,为人师表,却找不到身为教师的定位,真是可悲。
这张晓红另外一个身份是教导处主任,身经百战,什么学生没见过?此时却不知该如何反驳,气得满脸通红,只能回以“我走过的桥比你吃过的饭还要多”“不听老人言”之云尔尔。
训话结束后回去的路上我问,老李,我们是差生吗?
老李躲开了我的目光,定了一会才不耐烦地说,我们跟那些书呆子不一样。
往后的日子还是一成不变地进行,我们在后排整日整日地听着摇滚乐,在课堂上偷吃东西,相互模仿老师讲课的样子捂嘴偷笑,揶揄班干们不屑的目光。老李512兆的mp3里似乎藏了数不清的歌,他把耳机塞到我耳朵里,对我说,听这个,这个叫惘闻,好听。我顿了顿,感觉很缥缈也很奇妙。我问老李咋没歌词啊,老李说这个叫后摇,破斯特拉克,是没有歌词的。我赞同地点了点头,说牛逼,牛逼。
三月,草长莺飞,小屁孩们也开始长毛了。几乎所有的男生都在讨论姑娘,那谁谁谁胸大,那谁谁谁腿粗,我也参与其中并乐此不彼。老李很不屑,鄙视我肤浅。我笑着骂他,装逼,你不是喜欢隔壁班的张佳佳么?
老李的脸刷一下的红了,什么…文…文化人的事,能叫喜欢么?那叫欣赏。
我笑得直不起腰来,怂恿他去表白。起初他还是很矜持地拒绝,但后来经不住我给他的构想的诱惑,还真去表白了。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老李把张佳佳堵在楼梯口,支支吾吾地说,张佳佳我喜欢你。
张佳佳说,滚。
老李很受伤,当晚拉着我要借酒消愁。但由于我们当时是未成年人,并且我非常厌恶啤酒的味道(现在也是),所以我们改喝可乐。两三罐下肚,撑得把胃酸都吐了出来,老李擦了擦嘴巴,把手中的易拉罐奋力一扔,大喊一声,天涯何处无芳草,我要当基佬!!
日子很长,也很短,很快,也很慢,总之就在指间缝隙和碎碎念中逃荒一般消失得没了踪影,无迹可寻。
2
2008年,初二,老李不见了。准确来说,是根本没来学校注册报名。张晓红表情有些微妙,但对老李去向不曾提起一个字,仿佛从未存在这么一个人。我联系不上老李,QQ上留了消息给他,头像一直灰的也没回复。看着身旁空荡荡的座位,有些不习惯,但也仅仅只是不习惯而已。我同老李非亲非故,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去大费周章地寻找。之后的日子平静中带着变化,我也有了新的朋友,成绩突飞猛进,张晓红对我态度180度大转弯,让我有些不知所措。而老李,则早已被我忙碌的日常淹没,成为了一个没有什么意义的名字而已。再后来我顺利地升上了重点高中,又如父母所愿被划分进重点班,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的顺利,我有时候竟也自私地以为,当初老李的消失,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3
高二的寒假,1月20号,我在家里看着电视,手机短信铃音突然响起,我点开了读取:
在吗?我是李书文。
4
我没想过还能见到老李,而他确确实实又出现在我面前,老李提着一打罐装纯生在江滨路的一家烧烤摊子旁向我招手。我有些尴尬的走了过去,看看老李,一身西装,虽然有些破旧,但看得出有认真整理过,他的变化极大,比从前沧桑了很多,二十几岁的年纪,却像个疲惫的中年男人。
我联系了好多人,才找到你的号码。今天我生日,也没能请你下个馆子什么的,对不住了。老李笑了笑,眼角皱满了鱼尾纹,像个瘪了的气球。我鼻子突然有点酸,说了句见外了,就一起坐了下来。
彼此简单的寒暄过后,潦草的“生日宴会”便开始了。好在天气不是那么冷,甚至还有些回暖的意思,也好啊,少了几分凄凉。我们彼此都有些拘束,吃着喝着。在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中,我得知当初老李退学的原因,不过我早猜到了,无非就是家庭困难,基本生活难以维持,加上老李并不是那么热衷于上学,自然而然,退学是最后也是最明智的决定。
是张晓红建议我退学的,不过我不恨她。我现在跟表哥开货车,大货车,等乡下的人把甘蔗砍好了捆成一捆捆,我就把它们全都运到糖厂去。老李砸吧砸吧嘴,漫不经心的说着自己的生计,每每说完都要看我一眼,像是在等待什么回应。我有些不好意思,愣了一下后称赞他自食其力,顺便也自嘲一下自己还要等家里吃饭的学生狗身份。 老李连忙说了几句客套的话来作为回应。我说,话都在酒里都在酒里,干杯。仰起头灌酒的时候,我透过玻璃杯看着老李模糊的脸,仿佛隔了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老李醉了,满嘴胡话,我一句也没听清。盯着江面上泛起的白色的雾气,像拢了一层纱,突然觉得,那些虚幻无比的年岁就像这些升腾的雾气一样朦胧而美好,但也脆弱得不堪一击,即便是轻轻地吹一口气,也能将之摧毁得一干二净。
你知道我老李,为什么就比你们大三岁吗?老李半眯着眼睛,有些含糊不清。
我说,啊?
小学毕业,我爸就死了,出,出车祸,对,就是开的大货车,我就实在读不下书,南下广东跟亲戚打了三年工,后来又被家里边拉了回来重读。老李哭了,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抑制不住。我给他递纸巾,给他点烟,给他倒酒,给他夹菜,但就是不说一句话,我还能说什么呢?突然想起李志那首《梵高先生》:谁的父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
凌晨一点整,烧烤摊打烊,老李也醒了酒,沉默着发呆。远处的大桥流光溢彩,在江面上倒映成了一个好看的光圈。
“我这一生,果真没有那么轰轰烈烈啊。”老李面无表情地望着远方的地平线,深深地吸了一口手中仅存的半支烟,微风吹过,散了一地的烟灰。我一时半会也接不上这么文艺的话茬,只能在一旁干瞪眼。身后的草地满是酒瓶子参杂着各种烤串的残渣,一片狼藉。
“生日快乐,老李。”我举起酒瓶子一饮而尽。
5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一晚的窘态,此后老李便再也没有找过我,回拨先前发短信留下的号码,却传来空号的提示。后来也断断续续听了许多关于他的小道消息,有的说他酒后驾车撞死了人,肇事逃逸在外,有的说他发了大财早已娶妻生子,还有的甚至说他死了,和他父亲当年一样出的车祸,我无从得知。我想这辈子大概再也不会见面了吧,还望一切安好。
6
2014年九月,大学三年级。灯光昏暗的寝室里充满了汗臭味以及网络游戏的打杀声,我戴上耳机,点开惘闻乐队的那首《污水塘》,沉浸在轻盈的旋律中,突然想起老李,以及那些朦胧得像一层纱的年年岁岁,无数匆匆而逝的过客在眼前一闪而过,忙碌得看不清他们的面容,也来不及说再见。
曲终,六分半,我苦笑一声。
“干杯,老李。”
献给我的兄弟李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