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有趣的等待,是李荣浩

选秀节目的热播造就了不少小鲜肉,也吸引了很多老鲜肉寻求第二春的步伐,但这些都不是我看重的,我想把目光聚焦在一个很有趣的歌手身上。前不久《我是歌手3》来了一位“踢馆一日游”,让我很惊喜——李荣浩咋跑这儿来了?
初初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火烧的寂寞》 ,从一开始带爵士风的和弦和音色配置开始,我就觉得这首歌有戏。果然不出我所料,越听,越沉,越是躁动。所以就稍稍注意了下,这首歌的曲和编都是李荣浩,没听说过。按说很多作曲人特别喜欢把旋律跨度写得特别大,确实相比起来,跨度大写起来更有挥洒空间,但怕的是:容量大则大矣,内容不变,密度就小了,或者本来只能承载这么多,却硬是塞了很多东西,最后就爆炸了。编曲也是同样的意思。但李荣浩把握的度就非常适中,他很会克制。
我没有因为这一首歌而去关注李荣浩写给其他歌手的歌曲,所以自然也就与他隔绝了一段时间,直到2013年专辑《模特》的出现。机缘巧合下,看到网上的一篇推荐《模特》的文字,因为对李荣浩这名字的熟悉,我去听了整张专辑。初听下来,眼前一亮,确实舒坦!于是乎,之后的《李榮浩》,以及最近的EP,一首不落。
几年前,听《火烧的寂寞》这首歌,李荣浩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是锋芒毕露的人。直到现在,我才发现,无论是他的曲还是词都特别淡,一如他本人在照片和节目中一样。
李荣浩的歌很顺,经常会莫名其妙的熟悉而带感,听了他那么多原创,旋律有非常明确的个人风格,比如说非常多的低高低走向,这种走向当然很常见,但是不循序渐进而是直接跨五到七度的拔高又降低,而且这么频繁,甚至有种吊诡的感觉,很是有独到之处。但是有些时候稍显穿凿,对高音蜻蜓点水碰了一下,突然又低沉了下去,倒也是有点磨人的。很怪,他给别人写歌,有时音域跨得很大,给自己写歌,却很少见很宽的音域展示,虽说可能个人嗓音条件有别,但也许正是他平淡如水的天性所致吧。
华语乐坛不乏词写得好的创作歌手,但这话要放在十年前来说。至少近十年以来,音乐越做越杂,创作歌手里已经很少人能静下心来,自己写一首能真正感动人心的好词了,把写词当成填词,把填词当成附属品,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一首好歌的标准应该是可以做到词曲能相互诠释、相互升华,融汇成一首歌。词曲是并重的。李荣浩的词和他的唱一样,确实算短板,某些方面是比较牵强稚嫩的,但毕竟有自己的态度,他已经尝试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世界观融到了词中,词曲在风格上的配合很搭,整体来看不失为用心之作。
有趣的是,李荣浩的作品很优雅,但同时带有一种痞气。即使是柔情款款的一首歌,他都会处理成有些调侃的感觉,深得爵士乐和灵魂乐的要旨。这种气质,除了词曲,也和他的唱腔编曲有很大关系。李荣浩唱歌的时候,声音很稳,而且音色就摆在那里,自带磁场,很性感。但毕竟只是本嗓,而且唱腔稍紧,很是影响他声音的可塑性和适应性,这也就是他所有的歌都很像的原因之一了。其次就是编曲,当歌手前,李荣浩做了十年的幕后,业内口碑很好,自然水平是一流的。听他的编曲,和声层次非常多元化,显得非常饱满;bass比例非常大且经常性使用滑音,搭配funk式的鼓点节奏,从而造成一种诙谐潇洒的效果。他的音乐基本上不碰电子音效,而且配器全是实录的,非常厚重。但是他做了很多年编曲,可能已形成了一定套路,难免新鲜感有点下滑,比如在《iTunes session》这张翻唱专辑里面,《催眠》这首歌打底吉他的上下进行,和《李白》的solo、《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的bass loop,在气质上是很像的。李荣浩很大一部分编曲是很热闹的,但是和歌曲本身就有一些落差,尤其在改编歌曲这一块,给我一种“闹完了,你到底想表达什么”的感觉。虽然是听得出他的克制,但隐藏十年的热血,还是有点收敛不住了。
李荣浩的歌非常有特点,即使有一点见仁见智的瑕疵,也是瑕不掩瑜的。正常,刚出来就达到了这么高的成就,路还长着呢。
中国的流行音乐,说起来,所有地区在发展上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断层。但是相比起港台,大陆确实断得长而且彻底了点。所以,港台在流行乐方面引领了很久,大陆的流行乐从来都是依附在港台身上的,甚至直到现在,港台仍是流行乐的主流。大陆从80年代崔健开始,到90年代魔岩三杰,创造了无数具有极高艺术性的经典,掀起了一阵摇滚狂潮,但都是在夹缝中成长,不能影响港台的鳌头地位。甚至在21世纪的前十年,因为大陆摇滚的没落,华语乐坛对港台的聚焦越来越多。不是吗?十年的时间里,周杰伦统治了乐坛。那么未来十年,谁可能是扛把子?
所以当这个“长得像周杰伦,声音像陈奕迅,曲风像方大同”的音乐人出现时,我很高兴,他不像任何人,他很有特色。正是一代新人送旧人的时候,大陆涌现了一批水平很高的音乐人反哺港台,华语乐坛的未来,我很期待。
“目前最有趣的等待,是未来。”
初初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火烧的寂寞》 ,从一开始带爵士风的和弦和音色配置开始,我就觉得这首歌有戏。果然不出我所料,越听,越沉,越是躁动。所以就稍稍注意了下,这首歌的曲和编都是李荣浩,没听说过。按说很多作曲人特别喜欢把旋律跨度写得特别大,确实相比起来,跨度大写起来更有挥洒空间,但怕的是:容量大则大矣,内容不变,密度就小了,或者本来只能承载这么多,却硬是塞了很多东西,最后就爆炸了。编曲也是同样的意思。但李荣浩把握的度就非常适中,他很会克制。
我没有因为这一首歌而去关注李荣浩写给其他歌手的歌曲,所以自然也就与他隔绝了一段时间,直到2013年专辑《模特》的出现。机缘巧合下,看到网上的一篇推荐《模特》的文字,因为对李荣浩这名字的熟悉,我去听了整张专辑。初听下来,眼前一亮,确实舒坦!于是乎,之后的《李榮浩》,以及最近的EP,一首不落。
几年前,听《火烧的寂寞》这首歌,李荣浩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是锋芒毕露的人。直到现在,我才发现,无论是他的曲还是词都特别淡,一如他本人在照片和节目中一样。
李荣浩的歌很顺,经常会莫名其妙的熟悉而带感,听了他那么多原创,旋律有非常明确的个人风格,比如说非常多的低高低走向,这种走向当然很常见,但是不循序渐进而是直接跨五到七度的拔高又降低,而且这么频繁,甚至有种吊诡的感觉,很是有独到之处。但是有些时候稍显穿凿,对高音蜻蜓点水碰了一下,突然又低沉了下去,倒也是有点磨人的。很怪,他给别人写歌,有时音域跨得很大,给自己写歌,却很少见很宽的音域展示,虽说可能个人嗓音条件有别,但也许正是他平淡如水的天性所致吧。
华语乐坛不乏词写得好的创作歌手,但这话要放在十年前来说。至少近十年以来,音乐越做越杂,创作歌手里已经很少人能静下心来,自己写一首能真正感动人心的好词了,把写词当成填词,把填词当成附属品,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一首好歌的标准应该是可以做到词曲能相互诠释、相互升华,融汇成一首歌。词曲是并重的。李荣浩的词和他的唱一样,确实算短板,某些方面是比较牵强稚嫩的,但毕竟有自己的态度,他已经尝试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世界观融到了词中,词曲在风格上的配合很搭,整体来看不失为用心之作。
有趣的是,李荣浩的作品很优雅,但同时带有一种痞气。即使是柔情款款的一首歌,他都会处理成有些调侃的感觉,深得爵士乐和灵魂乐的要旨。这种气质,除了词曲,也和他的唱腔编曲有很大关系。李荣浩唱歌的时候,声音很稳,而且音色就摆在那里,自带磁场,很性感。但毕竟只是本嗓,而且唱腔稍紧,很是影响他声音的可塑性和适应性,这也就是他所有的歌都很像的原因之一了。其次就是编曲,当歌手前,李荣浩做了十年的幕后,业内口碑很好,自然水平是一流的。听他的编曲,和声层次非常多元化,显得非常饱满;bass比例非常大且经常性使用滑音,搭配funk式的鼓点节奏,从而造成一种诙谐潇洒的效果。他的音乐基本上不碰电子音效,而且配器全是实录的,非常厚重。但是他做了很多年编曲,可能已形成了一定套路,难免新鲜感有点下滑,比如在《iTunes session》这张翻唱专辑里面,《催眠》这首歌打底吉他的上下进行,和《李白》的solo、《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的bass loop,在气质上是很像的。李荣浩很大一部分编曲是很热闹的,但是和歌曲本身就有一些落差,尤其在改编歌曲这一块,给我一种“闹完了,你到底想表达什么”的感觉。虽然是听得出他的克制,但隐藏十年的热血,还是有点收敛不住了。
李荣浩的歌非常有特点,即使有一点见仁见智的瑕疵,也是瑕不掩瑜的。正常,刚出来就达到了这么高的成就,路还长着呢。
中国的流行音乐,说起来,所有地区在发展上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断层。但是相比起港台,大陆确实断得长而且彻底了点。所以,港台在流行乐方面引领了很久,大陆的流行乐从来都是依附在港台身上的,甚至直到现在,港台仍是流行乐的主流。大陆从80年代崔健开始,到90年代魔岩三杰,创造了无数具有极高艺术性的经典,掀起了一阵摇滚狂潮,但都是在夹缝中成长,不能影响港台的鳌头地位。甚至在21世纪的前十年,因为大陆摇滚的没落,华语乐坛对港台的聚焦越来越多。不是吗?十年的时间里,周杰伦统治了乐坛。那么未来十年,谁可能是扛把子?
所以当这个“长得像周杰伦,声音像陈奕迅,曲风像方大同”的音乐人出现时,我很高兴,他不像任何人,他很有特色。正是一代新人送旧人的时候,大陆涌现了一批水平很高的音乐人反哺港台,华语乐坛的未来,我很期待。
“目前最有趣的等待,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