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e Heroine:网络时代的白描与幻想

《Pure Heroine》的成功其实是看似偶然的必要。在08年电音摇滚大肆侵占流行乐坛开始,持续几年间欧美乐坛都倾向于把音乐往架构更庞大、编制更繁琐的风向标靠拢。但当这股风潮引起大众疲劳之时,审美指标也变为删繁就简,pbr&b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范本。《Pure Herione》和Lady Gaga的《ARTPOP》便是这个过渡期间的两个极端。
非常幸运,《Pure Heroine》的美学追求不偏不倚撞上了这次退潮。其制作及其简约,某些细节甚至处理得有些简陋:无处不在的灰暗合成器音色勾勒了专辑的轮廓,像心跳一样四处窜动的鼓点、忽明忽暗的电子buzz,再时不时加入钢琴和嘻哈节拍。这样的制作高度统一,在时下审美间还堪称讨巧,但持续听下来难免过于死沉,诸如《Ribs》和《Glory and Gore》这类作品的调剂也略显得无补于事。
但我们都可以看出,冗闷的制作并不足以成为评判专辑的地方,其加上Lorde带着少女未发育的贫瘠感的演绎方式,竟歪打正着成为了最恰当、找不到更好的一种表现手法:制作背后天才词作里的奇思妙想实在太过亮眼,泥沼一般的制作反倒成为了其最佳的落足点。Lorde凭着超龄的犀利眼光和触角在看似荒凉的土壤上衍生描绘出了惊人的后现代图腾。对网络时代的思考和讽刺成为了专辑最重要的注脚。无论是《Tennis Court》里乌托邦式的戏谑和嘲讽,还是《Royals》里对拜金主义的不屑都直指这点。无法揣测Lorde和制作人的初衷,但这看似死水一样的制作氛围最后却巧妙成为了网络时代数据化、碎片化的最佳描摹。
我很反感人们将Lorde和一众走文艺电子风的独立女唱作人归为一类,这实在太侮辱她的才华。在《Pure Heroine》里其表现出来的天赋和性情不是那些故作姿态实际贫瘠无比的音乐可以相比的。“Heroine”一词用得极好,她确实是想做个小众军女英雄领袖:《Team》里如出军令一般的咏唱,《Glory and Gore》里十足的战场即视感,都非常反叛,非常反动。但我更愿意相信这只是在专辑筹备时给Lorde加冕的一个头衔,好让这个早熟的少女能以一个令大众信服的角色面貌征战乐坛(《Hunger Games》的原声倒是借着电影的衣钵确凿做了一回反叛军领袖)。“Heroine”预示的不清醒和玩味更适合解读这个16岁少女。她既不断抨击、揶揄网络、媒体,却又十分“矛盾”:在宣称“we don't care”的同时亦毫不掩饰对“driving Cadillacs in our dreams”的向往。你当然可以能把这看作是更进一步、深层次的嘲讽,但这之间的对比和冲突更能显露出一个未成年少女纯粹的心性。我甚至会怀疑其实Lorde愿不愿意做一个反叛军领袖,还是仅仅想以这种“don't give a fuck”的口吻来展示自己的cool和叛逆。她既白描了网络时代人们对名利的狂热、对财富的趋之若鹜,又以瑰丽的想象为自己开拓出幻想的空间自娱自乐,也是专辑非常有趣和耐人寻味的地方。但不论如何,这些词作细枝末节里体现出来的洞察力和情感密度都足以让人对她刮目相看。
最后,专辑最令人动容的地方还是那些与Lorde年龄相称的曲目。《400 Lux》里对情感最赤诚的描绘和心声的袒露,《Buzzcut Season》里有迷人的怀旧描摹和挥之不去的伤感,这些无一不使原本架空的专辑格调有了最为真诚的血肉填充。而《Ribs》里“It drives you crazy getting old”/“It feels so scary getting old”,那股最深处对于成长的畏惧和脆弱,则太令人心生怜悯了。
非常幸运,《Pure Heroine》的美学追求不偏不倚撞上了这次退潮。其制作及其简约,某些细节甚至处理得有些简陋:无处不在的灰暗合成器音色勾勒了专辑的轮廓,像心跳一样四处窜动的鼓点、忽明忽暗的电子buzz,再时不时加入钢琴和嘻哈节拍。这样的制作高度统一,在时下审美间还堪称讨巧,但持续听下来难免过于死沉,诸如《Ribs》和《Glory and Gore》这类作品的调剂也略显得无补于事。
但我们都可以看出,冗闷的制作并不足以成为评判专辑的地方,其加上Lorde带着少女未发育的贫瘠感的演绎方式,竟歪打正着成为了最恰当、找不到更好的一种表现手法:制作背后天才词作里的奇思妙想实在太过亮眼,泥沼一般的制作反倒成为了其最佳的落足点。Lorde凭着超龄的犀利眼光和触角在看似荒凉的土壤上衍生描绘出了惊人的后现代图腾。对网络时代的思考和讽刺成为了专辑最重要的注脚。无论是《Tennis Court》里乌托邦式的戏谑和嘲讽,还是《Royals》里对拜金主义的不屑都直指这点。无法揣测Lorde和制作人的初衷,但这看似死水一样的制作氛围最后却巧妙成为了网络时代数据化、碎片化的最佳描摹。
我很反感人们将Lorde和一众走文艺电子风的独立女唱作人归为一类,这实在太侮辱她的才华。在《Pure Heroine》里其表现出来的天赋和性情不是那些故作姿态实际贫瘠无比的音乐可以相比的。“Heroine”一词用得极好,她确实是想做个小众军女英雄领袖:《Team》里如出军令一般的咏唱,《Glory and Gore》里十足的战场即视感,都非常反叛,非常反动。但我更愿意相信这只是在专辑筹备时给Lorde加冕的一个头衔,好让这个早熟的少女能以一个令大众信服的角色面貌征战乐坛(《Hunger Games》的原声倒是借着电影的衣钵确凿做了一回反叛军领袖)。“Heroine”预示的不清醒和玩味更适合解读这个16岁少女。她既不断抨击、揶揄网络、媒体,却又十分“矛盾”:在宣称“we don't care”的同时亦毫不掩饰对“driving Cadillacs in our dreams”的向往。你当然可以能把这看作是更进一步、深层次的嘲讽,但这之间的对比和冲突更能显露出一个未成年少女纯粹的心性。我甚至会怀疑其实Lorde愿不愿意做一个反叛军领袖,还是仅仅想以这种“don't give a fuck”的口吻来展示自己的cool和叛逆。她既白描了网络时代人们对名利的狂热、对财富的趋之若鹜,又以瑰丽的想象为自己开拓出幻想的空间自娱自乐,也是专辑非常有趣和耐人寻味的地方。但不论如何,这些词作细枝末节里体现出来的洞察力和情感密度都足以让人对她刮目相看。
最后,专辑最令人动容的地方还是那些与Lorde年龄相称的曲目。《400 Lux》里对情感最赤诚的描绘和心声的袒露,《Buzzcut Season》里有迷人的怀旧描摹和挥之不去的伤感,这些无一不使原本架空的专辑格调有了最为真诚的血肉填充。而《Ribs》里“It drives you crazy getting old”/“It feels so scary getting old”,那股最深处对于成长的畏惧和脆弱,则太令人心生怜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