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听武玮的歌?
谁会听武玮的歌?我想了想,真的很悲观。
首先,大众不会听。因为大众要么跟风,寻找别人耳朵里喜欢的东西;要么像掏耳屎一样,定期排泄一些疲倦的眼泪和笑纹,只消给他们一个盒子或器皿,装盛这些赘物即可。另外,大众在辛苦糊口之后,特别需要所谓的“流行音乐”再骗取他们一些血汗,就像烧香供养似的,为泥菩萨捐生。
而武玮的音乐,提供不了这些!
再者,小资不会听。因为小资总是根据标签廉价消费文艺,顺着电子艺术导航仪闭着眼睛开车。所谓摇滚,那大概就是崔健那种,“涅磐”那种,或者被排行榜和电台主持人评点过的那种;所谓民谣,那大概就是张楚那种,罗大佑李宗盛那种,鲍勃•迪伦那种;而所谓实验,那大概就是刘索拉那种,谭盾、郭文景那种……而所谓金属、电子新世纪、后垃圾、噪音、技术死亡,等等,都没什么了不起的,点一下虾米上“风格提示“就行了。一个概念,唬唬人,连虚拟币都不花,数字时代真好!
而武玮的音乐,都不是这些!
最后,连文化人也不听。因为,几十年来,视听审美取代阅读审美的大潮冲击了各个领域,音乐的所作所为,已经烂掉了。在读书人那里,音乐不过是洗澡堂子休息室里,掺拌着按摩女郎的手势和几道辣味点心的调剂品。是的,读书人也有庸常的瞬间,也想在风月场中麻酥一下脚趾。那么,你的音乐是什么呢?这么多年来的经验,已经告诉大家,音乐无非是《美酒加咖啡》,再怎么蹦腾也不可能是纪伯伦和萨福。“我看看你的歌词吧!因为我还是相信文字。再说,不管是我的音乐教育还是听觉经验,都无法指导我听你那样的不是‘美酒’和‘咖啡’的食粮。我宁可听《两只蝴蝶》,这样安全,也适宜我休息。”
但武玮的作品,并不让你休息!
其实,她的声音很单纯,单纯到所有复杂都要出来围剿她。那么,这样的音乐从一开始就完胜了沾沾自喜的复杂。
用已有的经验和标签去框定《武玮先生》这张专辑,注定会狼狈而归的。就像武玮在发布会上说的:“乐理就是天理”。上帝创造音乐,是为了从听的方面见证湖海山川,见证人心悲悯。人们生而有之的唱和听,按照起点也是终点的永恒法则流淌,却在人生的习俗和倾轧中被染尘,被描摹成各类粗俗的标签奇丑不堪。其实,武玮在这张新专辑中什么也没做,只像孩童一样,满腹好奇地去敲了一下硬的、软的、明亮的、妩媚的、飘逸的、随便靠在那里的和无意间捡到的各样物体,然后居然拨动了心弦。和声消散了,旋律不像组织出来的,音色的说法也太刻意,仅仅是发声,发声就得到了上天应许的一切。从天地人物事,一切她够得到的有限的具体世界中走来,我们似乎遭遇了自己。多久了,你在人群和喧嚣中没有遇见过自己?“我”,作为在庸常生活中的蝇头小利,其实并不是那个在天地万物中自由得舍的我。
音乐艺术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一种从来都没有过的价值;更准确地说,是唤醒,唤醒那种早已有过的,却被入世后蒙蔽的初心。一切圆熟的完美,总比不上危险的尴尬。前者叫做生意,后者才是生命!我不想夸赞武玮的音乐,只是为她以曼妙之音猛猛地击醒我而幸福,而泪流满面。
有个听众这么说:“在文明看似要终结的黄昏,往往是一点歌声预示了新时代。”
武玮,作为一个美貌年轻、才情横溢的女子,用“武玮先生”做新专辑的名字,或许真的不是音乐性别的转换,而是正如那位听众说的,隐喻着先生于一个新的时代,告别一个虚假繁荣充斥的旧时代。
(来源:中国台湾网http://culture.taiwan.cn/list/201503/t20150316_9292545.html)
首先,大众不会听。因为大众要么跟风,寻找别人耳朵里喜欢的东西;要么像掏耳屎一样,定期排泄一些疲倦的眼泪和笑纹,只消给他们一个盒子或器皿,装盛这些赘物即可。另外,大众在辛苦糊口之后,特别需要所谓的“流行音乐”再骗取他们一些血汗,就像烧香供养似的,为泥菩萨捐生。
而武玮的音乐,提供不了这些!
再者,小资不会听。因为小资总是根据标签廉价消费文艺,顺着电子艺术导航仪闭着眼睛开车。所谓摇滚,那大概就是崔健那种,“涅磐”那种,或者被排行榜和电台主持人评点过的那种;所谓民谣,那大概就是张楚那种,罗大佑李宗盛那种,鲍勃•迪伦那种;而所谓实验,那大概就是刘索拉那种,谭盾、郭文景那种……而所谓金属、电子新世纪、后垃圾、噪音、技术死亡,等等,都没什么了不起的,点一下虾米上“风格提示“就行了。一个概念,唬唬人,连虚拟币都不花,数字时代真好!
而武玮的音乐,都不是这些!
最后,连文化人也不听。因为,几十年来,视听审美取代阅读审美的大潮冲击了各个领域,音乐的所作所为,已经烂掉了。在读书人那里,音乐不过是洗澡堂子休息室里,掺拌着按摩女郎的手势和几道辣味点心的调剂品。是的,读书人也有庸常的瞬间,也想在风月场中麻酥一下脚趾。那么,你的音乐是什么呢?这么多年来的经验,已经告诉大家,音乐无非是《美酒加咖啡》,再怎么蹦腾也不可能是纪伯伦和萨福。“我看看你的歌词吧!因为我还是相信文字。再说,不管是我的音乐教育还是听觉经验,都无法指导我听你那样的不是‘美酒’和‘咖啡’的食粮。我宁可听《两只蝴蝶》,这样安全,也适宜我休息。”
但武玮的作品,并不让你休息!
其实,她的声音很单纯,单纯到所有复杂都要出来围剿她。那么,这样的音乐从一开始就完胜了沾沾自喜的复杂。
用已有的经验和标签去框定《武玮先生》这张专辑,注定会狼狈而归的。就像武玮在发布会上说的:“乐理就是天理”。上帝创造音乐,是为了从听的方面见证湖海山川,见证人心悲悯。人们生而有之的唱和听,按照起点也是终点的永恒法则流淌,却在人生的习俗和倾轧中被染尘,被描摹成各类粗俗的标签奇丑不堪。其实,武玮在这张新专辑中什么也没做,只像孩童一样,满腹好奇地去敲了一下硬的、软的、明亮的、妩媚的、飘逸的、随便靠在那里的和无意间捡到的各样物体,然后居然拨动了心弦。和声消散了,旋律不像组织出来的,音色的说法也太刻意,仅仅是发声,发声就得到了上天应许的一切。从天地人物事,一切她够得到的有限的具体世界中走来,我们似乎遭遇了自己。多久了,你在人群和喧嚣中没有遇见过自己?“我”,作为在庸常生活中的蝇头小利,其实并不是那个在天地万物中自由得舍的我。
音乐艺术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一种从来都没有过的价值;更准确地说,是唤醒,唤醒那种早已有过的,却被入世后蒙蔽的初心。一切圆熟的完美,总比不上危险的尴尬。前者叫做生意,后者才是生命!我不想夸赞武玮的音乐,只是为她以曼妙之音猛猛地击醒我而幸福,而泪流满面。
有个听众这么说:“在文明看似要终结的黄昏,往往是一点歌声预示了新时代。”
武玮,作为一个美貌年轻、才情横溢的女子,用“武玮先生”做新专辑的名字,或许真的不是音乐性别的转换,而是正如那位听众说的,隐喻着先生于一个新的时代,告别一个虚假繁荣充斥的旧时代。
(来源:中国台湾网http://culture.taiwan.cn/list/201503/t20150316_9292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