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永春街的斑驳树影
台北市永春街131巷3弄。在这条寻常巷陌里,着略带台南气息的普通衬衫的五位男生,或坐或倚,在一张旧巴巴的灰沙发上,婆娑的树影在他们身上凿出了一个个明暗不一的小洞。画面中央还有一个蓝色的箭头,内衬一行白色小字:人生海海。这是五月天在2001年时推出的第三张录音室专辑,也是他们俗称“蓝色三部曲”的最后一作。这张唱片完成后不久,他们用数场演唱会与台湾青年挥别,成员们随即各奔东西,在自己演艺生涯第一个高峰到来时猛地潜入水底。唱片封面上的五人,彼此当然无法预知他们后来能站到鸟巢之巅,席卷全中国,横在他们面前的只是在劫难逃的义务役,为此丧失的两年时光。抱着对未卜前途的惶恐,以及一些小幻想、小坚持,五月天把他们纯真时代最后一个夏天用音乐定格,便是这张《人生海海》。
在马世芳主编的《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1975~2005)中,五月天所有的专辑几乎悉数入选,包括《第一张创作专辑》(1999)、《爱情万岁》(2000)及复出后的《时光机》(2003),唯独不见《人生海海》。可实际上,这或许是一张最能展现五月天个性的一张专辑,最能代表五月天的一张专辑。
“第一张专辑其实并不是那么适合舞台,它属于录音室,属于在家里用随身听、跟耳机以小音量放来听的那种唱片。经过第一张专辑的考验后,我把舞台上的经验融合进我写歌的步调,诞生的《爱情万岁》就更适合舞台,更简单利落。”如阿信所说,五月天的处子作是一道小心翼翼、精雕细琢的工笔画,我们已经在许多文艺片中看到主角戴着耳机听着《拥抱》的场景;而《爱情万岁》以同期录音保持乐队的临场感,力道凶猛,大颗粒的音色冲击你的耳膜。到了《人生海海》时,五月天谋求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给别人的歌”(即KTV畅销金曲)与“给自己的歌”的平衡;专辑整体概念与闪光单曲的平衡;bandsound与ballad的平衡;流行与诗意的平衡。殊不知,“平衡”恰恰是流行音乐中最宝贵的特质,这不仅体现在技术的手腕上,更来自于五月天所处特殊时期的状态——对未来惴惴不安,不知明天在何方,希望用最后的时间留下青春的印记,心里又带着一点沾沾自喜,“遥远遥远的以后,天长和地久的尽头,应该没有人能抢走,我永远的感动”(《一颗苹果》)。
的确,《人生海海》是足以让五月天无悔地离开乐坛的。若说芭乐歌,往后没有比《好不好》更浪漫忧伤的了,多年后那首烂大街的《知足》不过是对这张专辑里《纯真》的自我复制;若说吉他编排,往后再也没有出现《永远的永远》里两位吉他手的一唱一和,也不再有《能不能不要说》里石头恍如Eric Clapton在Cream时期的六十年代英国之音再现;若说学生乐团气息,爽朗的《相信》以三吉他编配,描绘出他们往后不再拥有的青春热血;若说开创性,《OK啦》里的融合爵士不比如今的《三个傻瓜》逊色分毫,《啾啾啾》里的类Nine Inch Nails的工业摇滚元素和台客摇滚也调和得无比润滑,更有《候鸟》似巨幅画卷一般的摇滚叙事诗,用吉他音墙和弦乐一起飞过茫茫人海;即使是十多年后被好事者揪着小辫不放的阿信的唱腔,在此时也是呈现出这一副“刚刚好”的状态,听着他唱出“我知道潮落之后一定有潮起,有什么了不起”,里头是无尽的少年心气。李宗盛一早就指出,阿信若到了三十岁,这一把带着稚气的嗓音该如何处理,是五月天的一大难题。可2001年时他们根本没有这种担忧,享受这最后的夏天吧,怀着心事也罢,尽情地唱下去吧。在《相信》的曲末,他们还效仿The Beatles的《Hey Jude》,光是唱着“La La La”,也唱足了一分半钟,最后结束时也是意犹未尽,像是我们离开校园时最后的样子,脚步越走越缓,不时地驻足回头观看,甚至不惜途中编造一个理由,在教室里拉东西了,非得回去再触摸一次那个刻着无数小秘密的课桌。
2001年时,五月天尽管是偏安一隅,还未辐射到大陆,可关于“伪摇”等的非议已此起彼伏。对此,阿信在《人生海海》的纪录片式传记文字《素人自拍》里这么写到:“我能了解他们为什么那么痛恨五月天。因为五月天是他们所深恶痛绝的流行音乐体系的代表性乐团。他们需要一个具体的对象来钉十字架,被抓出来大批特批,而刚好五月天就成了那个倒霉的冤大头……流行音乐体系其实不只是单在做音乐,而是在卖一个艺人/团体的形象。纯音乐的成分在一张唱片的推销中只是一个环节,行销策略、形象塑造,这些才是重点。说老实话,我也不是完全认同主流的做法。但转个角度想,如果今天你在电视上看到Radiohead主唱Thom Yorke唱歌时自溺沉醉的模样,是不是也更加地了解他们的音乐为什么那么颓靡?我们对这个乐团有了更多的投射,性格的投射、人生经历的投射;将自己的生活背景、历练,自己的希望都投注在乐团身上,也就产生了更多的感动和认同。所以形象的打造,无非也是为了提升听众对乐团的认同感。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宣传手法我们都不排斥去尝试看看。至于别人的批评?我只想飞得高、飞得远,超越这所有一切杂音。”时隔十四年,回头检验所说过的话时,他们果真做到了,那决断的步伐,一如《一颗苹果》中头也不回的鼓点。
在五月天休团的那一年,我从唱片店里鬼使神差地拿到这张CD,往后十多年中听过已不下百遍。《人生海海》就是这么一张值得反复咀嚼的唱片。五个男生曾一度以为,这是他们此生最后一张唱片,因此带着豁出去的劲,完成了他们青春期最后的速写。如今,五月天的音乐显得越来越沉甸甸,身上的包袱越积越高,扮演偶像的时间已大大多于身为音乐人的自觉,风格也越发地朝J-Pop团靠拢,昔日之《人生海海》才更显如海上的明珠。我想,总得找一回,我要到台北永春街去溜达溜达,在那一片矮墙下搜寻这群年轻人留下的那些迷茫却又坚毅的斑驳投影。
在马世芳主编的《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1975~2005)中,五月天所有的专辑几乎悉数入选,包括《第一张创作专辑》(1999)、《爱情万岁》(2000)及复出后的《时光机》(2003),唯独不见《人生海海》。可实际上,这或许是一张最能展现五月天个性的一张专辑,最能代表五月天的一张专辑。
“第一张专辑其实并不是那么适合舞台,它属于录音室,属于在家里用随身听、跟耳机以小音量放来听的那种唱片。经过第一张专辑的考验后,我把舞台上的经验融合进我写歌的步调,诞生的《爱情万岁》就更适合舞台,更简单利落。”如阿信所说,五月天的处子作是一道小心翼翼、精雕细琢的工笔画,我们已经在许多文艺片中看到主角戴着耳机听着《拥抱》的场景;而《爱情万岁》以同期录音保持乐队的临场感,力道凶猛,大颗粒的音色冲击你的耳膜。到了《人生海海》时,五月天谋求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给别人的歌”(即KTV畅销金曲)与“给自己的歌”的平衡;专辑整体概念与闪光单曲的平衡;bandsound与ballad的平衡;流行与诗意的平衡。殊不知,“平衡”恰恰是流行音乐中最宝贵的特质,这不仅体现在技术的手腕上,更来自于五月天所处特殊时期的状态——对未来惴惴不安,不知明天在何方,希望用最后的时间留下青春的印记,心里又带着一点沾沾自喜,“遥远遥远的以后,天长和地久的尽头,应该没有人能抢走,我永远的感动”(《一颗苹果》)。
的确,《人生海海》是足以让五月天无悔地离开乐坛的。若说芭乐歌,往后没有比《好不好》更浪漫忧伤的了,多年后那首烂大街的《知足》不过是对这张专辑里《纯真》的自我复制;若说吉他编排,往后再也没有出现《永远的永远》里两位吉他手的一唱一和,也不再有《能不能不要说》里石头恍如Eric Clapton在Cream时期的六十年代英国之音再现;若说学生乐团气息,爽朗的《相信》以三吉他编配,描绘出他们往后不再拥有的青春热血;若说开创性,《OK啦》里的融合爵士不比如今的《三个傻瓜》逊色分毫,《啾啾啾》里的类Nine Inch Nails的工业摇滚元素和台客摇滚也调和得无比润滑,更有《候鸟》似巨幅画卷一般的摇滚叙事诗,用吉他音墙和弦乐一起飞过茫茫人海;即使是十多年后被好事者揪着小辫不放的阿信的唱腔,在此时也是呈现出这一副“刚刚好”的状态,听着他唱出“我知道潮落之后一定有潮起,有什么了不起”,里头是无尽的少年心气。李宗盛一早就指出,阿信若到了三十岁,这一把带着稚气的嗓音该如何处理,是五月天的一大难题。可2001年时他们根本没有这种担忧,享受这最后的夏天吧,怀着心事也罢,尽情地唱下去吧。在《相信》的曲末,他们还效仿The Beatles的《Hey Jude》,光是唱着“La La La”,也唱足了一分半钟,最后结束时也是意犹未尽,像是我们离开校园时最后的样子,脚步越走越缓,不时地驻足回头观看,甚至不惜途中编造一个理由,在教室里拉东西了,非得回去再触摸一次那个刻着无数小秘密的课桌。
2001年时,五月天尽管是偏安一隅,还未辐射到大陆,可关于“伪摇”等的非议已此起彼伏。对此,阿信在《人生海海》的纪录片式传记文字《素人自拍》里这么写到:“我能了解他们为什么那么痛恨五月天。因为五月天是他们所深恶痛绝的流行音乐体系的代表性乐团。他们需要一个具体的对象来钉十字架,被抓出来大批特批,而刚好五月天就成了那个倒霉的冤大头……流行音乐体系其实不只是单在做音乐,而是在卖一个艺人/团体的形象。纯音乐的成分在一张唱片的推销中只是一个环节,行销策略、形象塑造,这些才是重点。说老实话,我也不是完全认同主流的做法。但转个角度想,如果今天你在电视上看到Radiohead主唱Thom Yorke唱歌时自溺沉醉的模样,是不是也更加地了解他们的音乐为什么那么颓靡?我们对这个乐团有了更多的投射,性格的投射、人生经历的投射;将自己的生活背景、历练,自己的希望都投注在乐团身上,也就产生了更多的感动和认同。所以形象的打造,无非也是为了提升听众对乐团的认同感。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宣传手法我们都不排斥去尝试看看。至于别人的批评?我只想飞得高、飞得远,超越这所有一切杂音。”时隔十四年,回头检验所说过的话时,他们果真做到了,那决断的步伐,一如《一颗苹果》中头也不回的鼓点。
在五月天休团的那一年,我从唱片店里鬼使神差地拿到这张CD,往后十多年中听过已不下百遍。《人生海海》就是这么一张值得反复咀嚼的唱片。五个男生曾一度以为,这是他们此生最后一张唱片,因此带着豁出去的劲,完成了他们青春期最后的速写。如今,五月天的音乐显得越来越沉甸甸,身上的包袱越积越高,扮演偶像的时间已大大多于身为音乐人的自觉,风格也越发地朝J-Pop团靠拢,昔日之《人生海海》才更显如海上的明珠。我想,总得找一回,我要到台北永春街去溜达溜达,在那一片矮墙下搜寻这群年轻人留下的那些迷茫却又坚毅的斑驳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