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摊开心中愁 你只见眼前秋

不知道在讲述秋的时候,你眼中的是米勒的《拾穗者》,还是侯麦的《秋天的故事》,二者都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湛蓝的天,金黄的地,庄稼人弯腰低头收获丰收的景象,这也是苏打绿在这张专辑里想要讲述的人的故事。
序曲
在讲《秋.故事》的时候自然要提起韦瓦第计划,青峰说,这张专辑是与《春.日光》和《夏.狂热》同一时期创作的作品,除了《我好想你》小时代痕迹被先入为主地影响得有点深之外,其他每一首歌几乎都有深深的韦瓦第曲风氛围。整张专辑从头听到尾,结果在《你心里最后一个》那一连串不停歇的高音里回到了韦瓦第开始的地方,那个吴青峰典型的长音绕回了九年前的《小宇宙》,绕回了七年前他们作为台湾第一个独立乐团登上台北小巨蛋演出的感动夜晚,绕回了吴青峰笔下那个被层层解剖用绵长的高音呼喊“够尖锐了吗 看我的疤”的自己,伴随而来的是生活里各种对于自我反省的回忆。
《秋故事》和上一张夏天的专辑发行整整距离了四年,中间阿龚和阿福相继去服兵役,于是秋的出现就一等再等,中间出了《十年一刻》和《你在烦恼什么》,开了Walk Together演唱会,然后在终于等到人齐时秋才姗姗来迟地隆重登场,时间隔得太久远自然让这张专辑在一面世时就蒙上了十分多的期待,它仍旧是一张十分韦瓦第的专辑,认真细听就足以把你所有思绪都拉回春天和夏天。
两年前蒋勋老师在解说《红楼梦》时,他对一辈子钟爱的这个故事有个很特别的解读,一个作品之所以拥有这么久的生命力及如此广泛的读者,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看到不同的自己,青春彷徨的自己,伤心难过的自己,备受质疑的自己,经历过成长的自己,甚至睿智的自己,无论你从人生的哪个阶段进入作者的故事都可以看到当下的自我,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你现在的模样,作者用他对自己人生赤裸裸的解剖,说出了你隐藏已久的心里话,或是日子的喜怒哀乐。
因为懂得各自的生命,所以眼神里满是慈悲。苏打绿的一点温柔慈悲之心包覆着你生命里的所有伤口,像是一个极其柔和的拥抱,这是苏打绿所有音乐里共同的力量,每一个鲜活生命的所有懂得组成一个独特的世界。
开篇
秋的故事选在了北京,这个秋天里有红叶的城市。对于绵延数千年的东方农业大国来说,对土地的情怀应该浓郁如花香,如陈酿的酒,如细磨的汁,于是一曲《故事》里悠扬的长笛开启了四季里收获的喜悦,前奏如秋风扑面,旋律隽永得闭起眼睛就能看见远山、平原以及金黄土地上收割的庄稼人,景色如画,人面如风。整张专辑运用了大量的东方传统乐器,歌词引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诗经》的蜉蝣、《红楼梦》、苏轼的《定风波》等典故,“人生一场大梦,叶落知多少”,“天地一蜉蝣”,最终归于“也无风雨也无晴”寄意洒脱人生,来倾诉中国人自古至今诗词歌赋里对人生的长久希冀——虽人世诸多无奈,到头来也会似云淡风轻。
愁思伊始
《从一片落叶开始》是一首极其苏打绿的歌曲,曲风与《飞鱼》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闭著眼睛听起来应该可以想起苏打绿风格的舞步,一群人在地上蹦着节奏非常特别的舞蹈,还有阿龚疯狂的群魔乱舞,都是典型的苏打绿,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理由说他们的音乐现在已经不苏打绿了。
在一首热烈的《从一片落叶开始》过后,过门里悠扬的长笛为秋的到来拉开了序幕,似是从夏秋之交的时节里看见了秋天的影子,而后不久,立秋,一丝愁绪萌生了,一如《独处的时候》。
吴青峰诠释孤独,不会孤单,不会落寞,只是思绪容易疯长,平日生活的周遭都变得格外细腻和敏感,似是跌进了电影里慢进的一幕幕般,细节不断穿梭,却有一个极其治愈人心的结果,“没有人愿意丢下你不管”,你还会难过吗。
青峰在演唱会上曾经亲自表演过长笛(还是竖笛?错了希望指正)的吹奏,他小小的身影站在偌大的舞台上,脸带诚恳地说,“好久没练过了,要是吹得不好不要笑我哦!”相信我,你要是亲眼看过他好像邻家乖小孩一般说话的真诚,那个模样似是好久之前校园里身边的同学对你说着日常事一样,亲切又久违。在这首歌里,长笛的元素从歌曲的开篇直接延伸到了副歌,乍听一丝浅浅的愁绪在悠扬的长笛渲染下更显忧愁,隐藏的一些小小情绪被青峰的声音无限延长,在心上起伏不止。第一段副歌过后,选择了长笛的独奏,九曲十八弯的旋律在长笛的演奏下情感更显饱满,循序渐进地把歌曲推上了高潮,心里面的情感随着抑扬顿挫的音乐自然也一点一点爬坡,跌宕起伏,直到满泻于眼前。(这段长笛独奏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动容)
《我好想你》作为小时代的主题曲首发,曾经或多或少会被电影故事影响到专辑本来的情绪。在单曲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质疑青峰的创作,包括我自己,先入为主的观感带给我了对这首歌很多的误解,但从专辑一直听下来,情感逐渐推进,多了一点变化的编曲带给了歌曲不一样的故事,它是秋天里容易引起的思念,如同中秋里苏轼《水调歌头》寄意七年未见的弟弟,如同李商隐《夜雨寄北》里的“巴山夜雨涨秋池”,久违的情感聚集成河,忐忑的心情循序渐进最后演变成吴青峰高声呼喊的“我好想你”,情感比愁思更深了一层。
面对质疑时,隐约记得青峰回应过,我不知道你们到底在质疑什么,这首歌是以前就写下来的作品,根本没有任何改不改变。他还说,人生第一次忍不住在录音室大哭,是录《这天》的時候,《我好想你》是第二次。
回归
沉重的情绪放开怀抱发泄完毕,然后记起天气的爽快,撇去了夏日炎热的初秋,秋凉里忙里偷闲可以享受日子的快活,头脑放空一下,别让情绪堆积,清空心事。一曲《偷闲的翅膀》和《天天晴朗》把情绪回忆到了秋高气爽的时候。
这样晴朗的心情在满目惆怅的季节里持续了好似一个短暂午后,在黄昏登场以后,心上的涟漪被击退,所有心情重回平静,激动的心绪都成了往事,故事的第三篇章正是开启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主题。
道别
从故事开始,到情绪迸发,再到恢复平静,然后是说再见的时候了,事情就这么安静地演进着。第三篇章开始的时候,第一首歌就是《说了再见以后》,大概是期许在所有积聚的往事心事完全袒露后,可以有全新的心境看待过往,想起来会微笑,但过往就在眼前,不来也不去,说一句再见也这么难受,这首歌应该是很多人的死穴。他慢慢地唱,“丈量我离情,拉长十多里。”是有多不舍才会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一句道别的你完毕,弦乐在背后登场,小提琴动听的音色把这种离愁演变得变化万千,情感变得戏剧性起来,最后情绪在“该死的回忆拉长千万里”最后一声中嘎然而止,心绪也自然倾泻了。
随后紧接而来的一首相对节奏欢快的《我们走了一光年》,一开始觉得接得有点不自然,但其实那是人在失落之后最自然的情绪,失意之后强迫自己看开,事情并没有大不了,“那未知的灾祸,想得比天地还要重,却从来没有人能够,知道该怎么躲。”看开之后,明白世间所有事都会成过境云烟,重新回到故事开篇提到的人生哲学,人生不过天地一蜉蝣,”从天地来到世界,在天地游览一遍,回天地这个起点,过客一只。“这首歌去掉了传统乐器带来的忧愁感,利用纯西洋乐器把欢快的情绪表露无遗。
吴青峰在这张专辑带来的情感是有点东方轮回的哲学思想,看开之后人就变得释怀了,所有生命的纠缠在后来的我看来都是值得感恩,如《红楼梦》故事伊始就提到的结局,”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宝玉在经历过所有人世变幻之后,漫天大雪里披着大红披风给爹爹贾政叩了个头,这就是感恩,而后一个人离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再遇见》讲述的就是人生际遇里释怀感恩的情感。
丰收
再遇见,下一步便是结束上半场,开始收获人生感悟。
《拾穗》登场—丰收伊始。
音乐以清幽的古筝开篇,接踵而来的苼(以为是唢呐,但有人说是苼,说错的话希望指正)引入了一丝复杂的忧愁,浓浓的东方色调渲染着画面的感情。继而青峰引经据典,鱼、鸟、豹纹、牛角等东方引人入胜的图腾开场,展现了自古以来土地上的古老传统,人类敬畏天地、仰望寓言传说以求安身立命,对宇宙、生命的谦卑在他的嗓音中唱出了诗意和浪漫。这一切的背后还道出了农神的寓言故事,与春夏的概念如出一辙,春天是牧神,夏天是...,
几千年来东方人从土地收获深沉的情感,在道出对天地的敬意之后,这犹如一个古老的拜神仪式,感谢天地让大地上耕种的人得到丰收,然后娓娓道来一篇丰收的喜悦景象,“你用火揭开,这一季魔幻,稻浪是燃起的海”,金秋的时节放眼望去是饱满的稻穗,如热烈的火,如燃起的海,魔幻如天神一手描画的神话。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中间的一段间奏,唢呐与电吉他同时登场,像其奇怪的组合一般激荡着悲喜交杂的矛盾情感。唢呐在东方世界里常出现在葬礼,一般人家有了白事,常请唢呐先生来吹奏,带着些悲壮的色彩。我曾见过最经典的运用来自于徐克的《梁祝》,英台出嫁给马文才的一幕,一支化妆如鬼怪的迎亲队伍打着锣鼓,吹着唢呐,喜事里用了反常的乐器来映衬出故事的大悲,最终步调一致地走向悲壮。
但在这段间奏里,传统的东方乐器里加入了西洋的电吉他,色彩与情感变得复杂起来,两种乐器的热烈碰撞奏出丰收的辉煌灿烂,描上了一抹传奇的色彩。
希望
播种与收获讲述的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轮回故事,人们从努力中获得收获,继而播种获得新的希望。专辑中的最后两首《你心里最后一个》与《小星星》正是用梦幻的童话寓言色彩完成了过渡,《小星星》中青峰轻轻哼着《春日光》里各站停靠的音乐,在呼唤着希望的歌声中最后化为布谷鸟的声音,把收获正式交给了希望。
而后世界开始沉寂,万物开始回归平静,生命重回土地之下,预示着冬的即将来临。
注:文中《拾穗》部分字句参考于“http://tieba.baidu.com/p/2761670730”文章。
序曲
在讲《秋.故事》的时候自然要提起韦瓦第计划,青峰说,这张专辑是与《春.日光》和《夏.狂热》同一时期创作的作品,除了《我好想你》小时代痕迹被先入为主地影响得有点深之外,其他每一首歌几乎都有深深的韦瓦第曲风氛围。整张专辑从头听到尾,结果在《你心里最后一个》那一连串不停歇的高音里回到了韦瓦第开始的地方,那个吴青峰典型的长音绕回了九年前的《小宇宙》,绕回了七年前他们作为台湾第一个独立乐团登上台北小巨蛋演出的感动夜晚,绕回了吴青峰笔下那个被层层解剖用绵长的高音呼喊“够尖锐了吗 看我的疤”的自己,伴随而来的是生活里各种对于自我反省的回忆。
《秋故事》和上一张夏天的专辑发行整整距离了四年,中间阿龚和阿福相继去服兵役,于是秋的出现就一等再等,中间出了《十年一刻》和《你在烦恼什么》,开了Walk Together演唱会,然后在终于等到人齐时秋才姗姗来迟地隆重登场,时间隔得太久远自然让这张专辑在一面世时就蒙上了十分多的期待,它仍旧是一张十分韦瓦第的专辑,认真细听就足以把你所有思绪都拉回春天和夏天。
两年前蒋勋老师在解说《红楼梦》时,他对一辈子钟爱的这个故事有个很特别的解读,一个作品之所以拥有这么久的生命力及如此广泛的读者,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看到不同的自己,青春彷徨的自己,伤心难过的自己,备受质疑的自己,经历过成长的自己,甚至睿智的自己,无论你从人生的哪个阶段进入作者的故事都可以看到当下的自我,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你现在的模样,作者用他对自己人生赤裸裸的解剖,说出了你隐藏已久的心里话,或是日子的喜怒哀乐。
因为懂得各自的生命,所以眼神里满是慈悲。苏打绿的一点温柔慈悲之心包覆着你生命里的所有伤口,像是一个极其柔和的拥抱,这是苏打绿所有音乐里共同的力量,每一个鲜活生命的所有懂得组成一个独特的世界。
开篇
秋的故事选在了北京,这个秋天里有红叶的城市。对于绵延数千年的东方农业大国来说,对土地的情怀应该浓郁如花香,如陈酿的酒,如细磨的汁,于是一曲《故事》里悠扬的长笛开启了四季里收获的喜悦,前奏如秋风扑面,旋律隽永得闭起眼睛就能看见远山、平原以及金黄土地上收割的庄稼人,景色如画,人面如风。整张专辑运用了大量的东方传统乐器,歌词引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诗经》的蜉蝣、《红楼梦》、苏轼的《定风波》等典故,“人生一场大梦,叶落知多少”,“天地一蜉蝣”,最终归于“也无风雨也无晴”寄意洒脱人生,来倾诉中国人自古至今诗词歌赋里对人生的长久希冀——虽人世诸多无奈,到头来也会似云淡风轻。
愁思伊始
《从一片落叶开始》是一首极其苏打绿的歌曲,曲风与《飞鱼》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闭著眼睛听起来应该可以想起苏打绿风格的舞步,一群人在地上蹦着节奏非常特别的舞蹈,还有阿龚疯狂的群魔乱舞,都是典型的苏打绿,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理由说他们的音乐现在已经不苏打绿了。
在一首热烈的《从一片落叶开始》过后,过门里悠扬的长笛为秋的到来拉开了序幕,似是从夏秋之交的时节里看见了秋天的影子,而后不久,立秋,一丝愁绪萌生了,一如《独处的时候》。
吴青峰诠释孤独,不会孤单,不会落寞,只是思绪容易疯长,平日生活的周遭都变得格外细腻和敏感,似是跌进了电影里慢进的一幕幕般,细节不断穿梭,却有一个极其治愈人心的结果,“没有人愿意丢下你不管”,你还会难过吗。
青峰在演唱会上曾经亲自表演过长笛(还是竖笛?错了希望指正)的吹奏,他小小的身影站在偌大的舞台上,脸带诚恳地说,“好久没练过了,要是吹得不好不要笑我哦!”相信我,你要是亲眼看过他好像邻家乖小孩一般说话的真诚,那个模样似是好久之前校园里身边的同学对你说着日常事一样,亲切又久违。在这首歌里,长笛的元素从歌曲的开篇直接延伸到了副歌,乍听一丝浅浅的愁绪在悠扬的长笛渲染下更显忧愁,隐藏的一些小小情绪被青峰的声音无限延长,在心上起伏不止。第一段副歌过后,选择了长笛的独奏,九曲十八弯的旋律在长笛的演奏下情感更显饱满,循序渐进地把歌曲推上了高潮,心里面的情感随着抑扬顿挫的音乐自然也一点一点爬坡,跌宕起伏,直到满泻于眼前。(这段长笛独奏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动容)
《我好想你》作为小时代的主题曲首发,曾经或多或少会被电影故事影响到专辑本来的情绪。在单曲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质疑青峰的创作,包括我自己,先入为主的观感带给我了对这首歌很多的误解,但从专辑一直听下来,情感逐渐推进,多了一点变化的编曲带给了歌曲不一样的故事,它是秋天里容易引起的思念,如同中秋里苏轼《水调歌头》寄意七年未见的弟弟,如同李商隐《夜雨寄北》里的“巴山夜雨涨秋池”,久违的情感聚集成河,忐忑的心情循序渐进最后演变成吴青峰高声呼喊的“我好想你”,情感比愁思更深了一层。
面对质疑时,隐约记得青峰回应过,我不知道你们到底在质疑什么,这首歌是以前就写下来的作品,根本没有任何改不改变。他还说,人生第一次忍不住在录音室大哭,是录《这天》的時候,《我好想你》是第二次。
回归
沉重的情绪放开怀抱发泄完毕,然后记起天气的爽快,撇去了夏日炎热的初秋,秋凉里忙里偷闲可以享受日子的快活,头脑放空一下,别让情绪堆积,清空心事。一曲《偷闲的翅膀》和《天天晴朗》把情绪回忆到了秋高气爽的时候。
这样晴朗的心情在满目惆怅的季节里持续了好似一个短暂午后,在黄昏登场以后,心上的涟漪被击退,所有心情重回平静,激动的心绪都成了往事,故事的第三篇章正是开启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主题。
道别
从故事开始,到情绪迸发,再到恢复平静,然后是说再见的时候了,事情就这么安静地演进着。第三篇章开始的时候,第一首歌就是《说了再见以后》,大概是期许在所有积聚的往事心事完全袒露后,可以有全新的心境看待过往,想起来会微笑,但过往就在眼前,不来也不去,说一句再见也这么难受,这首歌应该是很多人的死穴。他慢慢地唱,“丈量我离情,拉长十多里。”是有多不舍才会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一句道别的你完毕,弦乐在背后登场,小提琴动听的音色把这种离愁演变得变化万千,情感变得戏剧性起来,最后情绪在“该死的回忆拉长千万里”最后一声中嘎然而止,心绪也自然倾泻了。
随后紧接而来的一首相对节奏欢快的《我们走了一光年》,一开始觉得接得有点不自然,但其实那是人在失落之后最自然的情绪,失意之后强迫自己看开,事情并没有大不了,“那未知的灾祸,想得比天地还要重,却从来没有人能够,知道该怎么躲。”看开之后,明白世间所有事都会成过境云烟,重新回到故事开篇提到的人生哲学,人生不过天地一蜉蝣,”从天地来到世界,在天地游览一遍,回天地这个起点,过客一只。“这首歌去掉了传统乐器带来的忧愁感,利用纯西洋乐器把欢快的情绪表露无遗。
吴青峰在这张专辑带来的情感是有点东方轮回的哲学思想,看开之后人就变得释怀了,所有生命的纠缠在后来的我看来都是值得感恩,如《红楼梦》故事伊始就提到的结局,”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宝玉在经历过所有人世变幻之后,漫天大雪里披着大红披风给爹爹贾政叩了个头,这就是感恩,而后一个人离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再遇见》讲述的就是人生际遇里释怀感恩的情感。
丰收
再遇见,下一步便是结束上半场,开始收获人生感悟。
《拾穗》登场—丰收伊始。
音乐以清幽的古筝开篇,接踵而来的苼(以为是唢呐,但有人说是苼,说错的话希望指正)引入了一丝复杂的忧愁,浓浓的东方色调渲染着画面的感情。继而青峰引经据典,鱼、鸟、豹纹、牛角等东方引人入胜的图腾开场,展现了自古以来土地上的古老传统,人类敬畏天地、仰望寓言传说以求安身立命,对宇宙、生命的谦卑在他的嗓音中唱出了诗意和浪漫。这一切的背后还道出了农神的寓言故事,与春夏的概念如出一辙,春天是牧神,夏天是...,
几千年来东方人从土地收获深沉的情感,在道出对天地的敬意之后,这犹如一个古老的拜神仪式,感谢天地让大地上耕种的人得到丰收,然后娓娓道来一篇丰收的喜悦景象,“你用火揭开,这一季魔幻,稻浪是燃起的海”,金秋的时节放眼望去是饱满的稻穗,如热烈的火,如燃起的海,魔幻如天神一手描画的神话。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中间的一段间奏,唢呐与电吉他同时登场,像其奇怪的组合一般激荡着悲喜交杂的矛盾情感。唢呐在东方世界里常出现在葬礼,一般人家有了白事,常请唢呐先生来吹奏,带着些悲壮的色彩。我曾见过最经典的运用来自于徐克的《梁祝》,英台出嫁给马文才的一幕,一支化妆如鬼怪的迎亲队伍打着锣鼓,吹着唢呐,喜事里用了反常的乐器来映衬出故事的大悲,最终步调一致地走向悲壮。
但在这段间奏里,传统的东方乐器里加入了西洋的电吉他,色彩与情感变得复杂起来,两种乐器的热烈碰撞奏出丰收的辉煌灿烂,描上了一抹传奇的色彩。
希望
播种与收获讲述的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轮回故事,人们从努力中获得收获,继而播种获得新的希望。专辑中的最后两首《你心里最后一个》与《小星星》正是用梦幻的童话寓言色彩完成了过渡,《小星星》中青峰轻轻哼着《春日光》里各站停靠的音乐,在呼唤着希望的歌声中最后化为布谷鸟的声音,把收获正式交给了希望。
而后世界开始沉寂,万物开始回归平静,生命重回土地之下,预示着冬的即将来临。
注:文中《拾穗》部分字句参考于“http://tieba.baidu.com/p/2761670730”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