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評:下城搖滾客

Forests 在台灣獨立搖滾中,有其特殊的位置,他們聚集三位有著極好技巧的獨立樂手,各自累積許多團隊/個人的表演/創作經驗,也是目前台灣少有堅持以英文為主要語言的樂隊。而最主要的,他們的音樂總給予聽眾對於西方樂隊的想像,而這想像處在紐約,更精準一點,是在紐約下城(downtown)。
Forests 成員貝斯手曾國宏,曾經與鼓手羅尊龍與目前退居影像幕後的李柏皓,組成「落日飛車」,2011 發行同名專輯。當時一片叫好,也為台灣獨立音樂追隨者口耳相傳;那激似 Lou Reed 與 The Velvet Underground 的音樂風格,刮起一陣旋風。目前這張專輯應該早已絕版,卻時常在我與朋友間提到。鼓手羅尊龍自當時就已展現其天才型與表演型的演出風格,也是鮮少能被叫得出名字來的鼓手,由此可知他的厲害之處。吉他手杜澤威早先於 08 年與斑斑兩人合組瞪鞋/噪音樂團「BOYZ & GIRL」,2010年也成立個人的 Bandcamp 專頁,持續發布創作或翻唱歌曲。三人 2011 正式成立「Forests 森林合唱團」,隔年發行首張專輯《The Moon is Man》。
從整體來看,兩張專輯有著明顯的差異性。首作歌曲間的長度有所差距,短促如〈Cracked Ice〉,也有如慢火燉煮般的〈Badlands〉;後者可見到樂隊歌曲層次的嘗試,段落形式清晰,力道增減明確,轉換多種情緒,非常具有野心。然而,來到《No Fun》,樂團或與製作人討論、或者傾心錄製一張簡潔有力的作品,整體曲勢統一,氣息也比過往更為純粹,火力強勁而且準。我喜歡吉他旋律中帶著藍調味道,還有他們於聲音質地上浮現紐約下城烏亮的氛圍,一如 Lou Reed 所言:「That all it’s worth it’s just dirt」(Downtown Dirt,1975)。
「下城」依著人們認為上與下、北與南等優劣刻板印象,是相對於紐約上城的榮華與尊貴,卻因為它並無上城拘謹保守,包容多元的文化、思想還有行為,也就展現了特殊而自由的能量,最後凝聚成一股強烈的氣勢。在搖滾音樂上諸如 The Velvet Underground、Patti Smith、Ramones、Talking Heads 等都是不同時代的下城搖滾代表。Forests 主要追溯始祖地下絲絨的聲音,無論是從落日飛車起始,後至森林兩張作品都反映著他們對這區域與時代的嚮往。因此,對我而言,他們三人就像下城搖滾客一樣,渾身「Downtown Dirt」。除此之外,《No Fun》裡的歌詞,他們唱著對於宗教、政治的批評,譬如一群憤世青年,極度戲謔也憎恨的對著所有恨物跩唱,輕蔑不如他們的人,企圖拆穿謊言以及被營造的美好與和諧。專輯中強勁的能量,在吉他、貝斯與鼓之間釋放出來。然而,如果見識過他們現場表演,能明白這樣的力道是有所保留的,是在錄音與混音的過程中,稍稍修飾的成果。
記得 2014 年初舉辦「為 GigGuide.tw 發聲演唱會」中,森林表演〈I Don’t Mind〉時,由杜澤威開場:「接下來是一首比較溫柔的歌,」然後笑一笑:「但也可能不是。」這歌有著更早於 The Velvet Underground 的聲音,而且更早於搖滾樂(Rock n’ Roll),它像是一首五六零年代美國的電台流行歌曲,有些吉他節奏與旋律,而底子非常抒情。〈I Don’t Mind〉是《No Fun》中最溫柔的表現,錄音處理的好像由古董收音機播放出來,唱著卻是一首頑強的情歌。把它擺在最後,又像是「管你怎麼說,『I Don’t Mind』。」這正是森林的性格,很酸也很嗆,而且第一,要表現的像個硬漢一樣。
森林對六七零紐約下城的嚮往,明顯的表現於音樂上,並且熟稔而流暢的操起美語腔調。我將其視作一支復古樂隊,反芻紐約下城所醞釀的音樂文化,藉著過去留下寶貴而永恆的藝術,重新表現時代的聲音。他們也在台灣目前流行以在地語言創作歌唱等環境裡脫穎而出,擺在眾下城樂隊裡,形同一派。
(Rui Lin)
Forests 成員貝斯手曾國宏,曾經與鼓手羅尊龍與目前退居影像幕後的李柏皓,組成「落日飛車」,2011 發行同名專輯。當時一片叫好,也為台灣獨立音樂追隨者口耳相傳;那激似 Lou Reed 與 The Velvet Underground 的音樂風格,刮起一陣旋風。目前這張專輯應該早已絕版,卻時常在我與朋友間提到。鼓手羅尊龍自當時就已展現其天才型與表演型的演出風格,也是鮮少能被叫得出名字來的鼓手,由此可知他的厲害之處。吉他手杜澤威早先於 08 年與斑斑兩人合組瞪鞋/噪音樂團「BOYZ & GIRL」,2010年也成立個人的 Bandcamp 專頁,持續發布創作或翻唱歌曲。三人 2011 正式成立「Forests 森林合唱團」,隔年發行首張專輯《The Moon is Man》。
從整體來看,兩張專輯有著明顯的差異性。首作歌曲間的長度有所差距,短促如〈Cracked Ice〉,也有如慢火燉煮般的〈Badlands〉;後者可見到樂隊歌曲層次的嘗試,段落形式清晰,力道增減明確,轉換多種情緒,非常具有野心。然而,來到《No Fun》,樂團或與製作人討論、或者傾心錄製一張簡潔有力的作品,整體曲勢統一,氣息也比過往更為純粹,火力強勁而且準。我喜歡吉他旋律中帶著藍調味道,還有他們於聲音質地上浮現紐約下城烏亮的氛圍,一如 Lou Reed 所言:「That all it’s worth it’s just dirt」(Downtown Dirt,1975)。
「下城」依著人們認為上與下、北與南等優劣刻板印象,是相對於紐約上城的榮華與尊貴,卻因為它並無上城拘謹保守,包容多元的文化、思想還有行為,也就展現了特殊而自由的能量,最後凝聚成一股強烈的氣勢。在搖滾音樂上諸如 The Velvet Underground、Patti Smith、Ramones、Talking Heads 等都是不同時代的下城搖滾代表。Forests 主要追溯始祖地下絲絨的聲音,無論是從落日飛車起始,後至森林兩張作品都反映著他們對這區域與時代的嚮往。因此,對我而言,他們三人就像下城搖滾客一樣,渾身「Downtown Dirt」。除此之外,《No Fun》裡的歌詞,他們唱著對於宗教、政治的批評,譬如一群憤世青年,極度戲謔也憎恨的對著所有恨物跩唱,輕蔑不如他們的人,企圖拆穿謊言以及被營造的美好與和諧。專輯中強勁的能量,在吉他、貝斯與鼓之間釋放出來。然而,如果見識過他們現場表演,能明白這樣的力道是有所保留的,是在錄音與混音的過程中,稍稍修飾的成果。
記得 2014 年初舉辦「為 GigGuide.tw 發聲演唱會」中,森林表演〈I Don’t Mind〉時,由杜澤威開場:「接下來是一首比較溫柔的歌,」然後笑一笑:「但也可能不是。」這歌有著更早於 The Velvet Underground 的聲音,而且更早於搖滾樂(Rock n’ Roll),它像是一首五六零年代美國的電台流行歌曲,有些吉他節奏與旋律,而底子非常抒情。〈I Don’t Mind〉是《No Fun》中最溫柔的表現,錄音處理的好像由古董收音機播放出來,唱著卻是一首頑強的情歌。把它擺在最後,又像是「管你怎麼說,『I Don’t Mind』。」這正是森林的性格,很酸也很嗆,而且第一,要表現的像個硬漢一樣。
森林對六七零紐約下城的嚮往,明顯的表現於音樂上,並且熟稔而流暢的操起美語腔調。我將其視作一支復古樂隊,反芻紐約下城所醞釀的音樂文化,藉著過去留下寶貴而永恆的藝術,重新表現時代的聲音。他們也在台灣目前流行以在地語言創作歌唱等環境裡脫穎而出,擺在眾下城樂隊裡,形同一派。
(Rui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