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聆听“莫后现代”
2013年,是莫文蔚出道20周年,为此她举办了名叫“莫后年代”的世界巡回演唱会。确实,莫文蔚这个名字在华语音乐最鼎盛的年代,绝对占有一席之位,且绝对是天后级别。
转眼2014年底,莫后年代演唱会仍在巡回中,而她也推出了她人生中的第15张专辑。对于这个年纪的我,似乎已不能期待这个年纪的她还能够做出第三张像《全身》和《一朵金花》的港乐专辑,毕竟这个年代国语才是华人市场的大主流。而女人过了40,或许也更倾向于向内发展,挖掘内心。因此我们或许再也等不到一张音乐性强烈歌词诡谲华丽的专辑。
《不散,不见》,对我而言它就像是2.0版本的《宝贝》,但它的概念性更强。全碟从头到尾都贯穿着相遇所以离别,离别即再见的主线。全碟听完第一遍我跟闺蜜说,不好听。不好,并非贬义,不好,是不容易。因为它封面没有莫式的经典性感,没长腿没美背,甚至样子模糊到都令我误以为自己散光加深。音乐不够抓耳,更没有时下任何流行所需的话题性。《不散,不见》,是唱给自己和懂得的人听的一张记录生命旅途的作品,是给予和她一起经历了20年的岁月的拥趸的一次分享和总结。
从第一首《再见自己》到最后一首《只带一只行李箱》,此次Karen淡然地表达了一个生命旅途的轮回。我觉得《只带一只行李箱》包含了一种告别过去重新出发的意味,而奇妙的是其实你从最后一首再循环回第一首,会发现它其实隐含着一层意思,那就是离开后,在路上人又会重新发现自己重遇自己,于是才学会了懂得自己放下过去,所以这就是第一首的《再见自己》,是这样吧,人生就像在兜圈子,转着转着又回到了原点。而果不其然,后来我无意中发现这张砖的英文名被翻译成《Departure》(离开,出发),印证了我初时的体悟。
关于这次Karen的表达方式,前面我之所以说"淡然"是因为许多人评论感慨新砖的她变了,变得温婉柔和,然后把所有归咎于她结婚了。其实有心者在近几张专辑会发现,她早在《拉活》那张已开始了自主创作制作,也开始和许多两岸三地新的音乐人合作,以往专辑的一些名字我们已越来越少听见,其实这一切都印证着她一路最标志性的风格——“变”,她其实一路都在改变啊。我们习惯的,也许是李宗盛的莫文蔚,是伍佰的莫文蔚,是张亚东的莫文蔚,即便这一次是荒井壮一郎的莫文蔚,确是更接近40岁以后的莫文蔚吧。
回归到新砖曲目,坦白说,从私人爱好的角度,我喜欢的只有《看看》开始到《哪怕》结束的6首歌。《哪怕》是其中的最爱,再者是《时间里的飞人》。《哪怕》,用一种听似风轻云淡的口气,唱尽人生境遇的无数个如果,然而不管多少个假设,过程与结果都只有一种。而不管哪一种过去其实都成就着现在,哪一种现在都暗示着未来,就算人生重来,我们每个人依然会选择走某一条路,无怨无悔,但只要这样用心过。想起王小波说过,“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事能让我相信我是对的,也没有一件事能证明我是错的。”这句话也许显得有点负面,然而哪怕这样,哪怕那样,我们都还是会这样做。年纪越大,就越渐渐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所谓的后悔也越来越少。因为此刻就是你能给予的真实的自己。
记得第一次听到《看看》,我发过一条微博说听起来像是《宝贝》最后一首歌《goodbye》。如今整张听完,愈发觉得就是《宝贝》的续集。《看看》里“那过去那未来拍打成海岸”,《goodbye》里她唱过“我的云彩我的尘埃,总是散开,最后全都回来。有一天还会遇见你。”所以她离开过去,重新再见自己,再见我们,并与我们约定不散,不见。因为她,不能做那个我们熟悉且习惯了的莫文蔚,她要做一直在路上突破自己的莫后。她说过,她不喜欢做重复的事。而我们,也别忘记年华在她和我们自己身上流淌过的痕迹,过去存在于过去,只用来回味,而非回头。28岁以后,我开始重新了解自己,也愿意从“心”聆听44岁后结婚的莫文蔚,吟唱她崭新的“莫后现代”。
转眼2014年底,莫后年代演唱会仍在巡回中,而她也推出了她人生中的第15张专辑。对于这个年纪的我,似乎已不能期待这个年纪的她还能够做出第三张像《全身》和《一朵金花》的港乐专辑,毕竟这个年代国语才是华人市场的大主流。而女人过了40,或许也更倾向于向内发展,挖掘内心。因此我们或许再也等不到一张音乐性强烈歌词诡谲华丽的专辑。
《不散,不见》,对我而言它就像是2.0版本的《宝贝》,但它的概念性更强。全碟从头到尾都贯穿着相遇所以离别,离别即再见的主线。全碟听完第一遍我跟闺蜜说,不好听。不好,并非贬义,不好,是不容易。因为它封面没有莫式的经典性感,没长腿没美背,甚至样子模糊到都令我误以为自己散光加深。音乐不够抓耳,更没有时下任何流行所需的话题性。《不散,不见》,是唱给自己和懂得的人听的一张记录生命旅途的作品,是给予和她一起经历了20年的岁月的拥趸的一次分享和总结。
从第一首《再见自己》到最后一首《只带一只行李箱》,此次Karen淡然地表达了一个生命旅途的轮回。我觉得《只带一只行李箱》包含了一种告别过去重新出发的意味,而奇妙的是其实你从最后一首再循环回第一首,会发现它其实隐含着一层意思,那就是离开后,在路上人又会重新发现自己重遇自己,于是才学会了懂得自己放下过去,所以这就是第一首的《再见自己》,是这样吧,人生就像在兜圈子,转着转着又回到了原点。而果不其然,后来我无意中发现这张砖的英文名被翻译成《Departure》(离开,出发),印证了我初时的体悟。
关于这次Karen的表达方式,前面我之所以说"淡然"是因为许多人评论感慨新砖的她变了,变得温婉柔和,然后把所有归咎于她结婚了。其实有心者在近几张专辑会发现,她早在《拉活》那张已开始了自主创作制作,也开始和许多两岸三地新的音乐人合作,以往专辑的一些名字我们已越来越少听见,其实这一切都印证着她一路最标志性的风格——“变”,她其实一路都在改变啊。我们习惯的,也许是李宗盛的莫文蔚,是伍佰的莫文蔚,是张亚东的莫文蔚,即便这一次是荒井壮一郎的莫文蔚,确是更接近40岁以后的莫文蔚吧。
回归到新砖曲目,坦白说,从私人爱好的角度,我喜欢的只有《看看》开始到《哪怕》结束的6首歌。《哪怕》是其中的最爱,再者是《时间里的飞人》。《哪怕》,用一种听似风轻云淡的口气,唱尽人生境遇的无数个如果,然而不管多少个假设,过程与结果都只有一种。而不管哪一种过去其实都成就着现在,哪一种现在都暗示着未来,就算人生重来,我们每个人依然会选择走某一条路,无怨无悔,但只要这样用心过。想起王小波说过,“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事能让我相信我是对的,也没有一件事能证明我是错的。”这句话也许显得有点负面,然而哪怕这样,哪怕那样,我们都还是会这样做。年纪越大,就越渐渐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所谓的后悔也越来越少。因为此刻就是你能给予的真实的自己。
记得第一次听到《看看》,我发过一条微博说听起来像是《宝贝》最后一首歌《goodbye》。如今整张听完,愈发觉得就是《宝贝》的续集。《看看》里“那过去那未来拍打成海岸”,《goodbye》里她唱过“我的云彩我的尘埃,总是散开,最后全都回来。有一天还会遇见你。”所以她离开过去,重新再见自己,再见我们,并与我们约定不散,不见。因为她,不能做那个我们熟悉且习惯了的莫文蔚,她要做一直在路上突破自己的莫后。她说过,她不喜欢做重复的事。而我们,也别忘记年华在她和我们自己身上流淌过的痕迹,过去存在于过去,只用来回味,而非回头。28岁以后,我开始重新了解自己,也愿意从“心”聆听44岁后结婚的莫文蔚,吟唱她崭新的“莫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