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一场温婉的告别
是要不见不散,还是应该不散不见?如果不能好好地遇见又为什么要遇见?那还不如不见。告别不一定是为了遇见,但是始终相信有一种告别是为了明天更好地遇见。因而,之于“不见不散”与“不散不见”更倾向于“不散不见”,因为有一份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之情在其中,所以愿意等待,不管多久。
对今天莫文蔚的音乐专辑其实就有这样的一种情怀。这些年,莫文蔚没有停歇音乐的脚步,却显得慢条斯理。对她依然有期待,却也知道不能够心太急,所以总是会用十万分的耐心去等待莫文蔚的每一次回归,相信她的慢工能够出细活,相信她每一次长久的离开总是能荣耀地回归,于是带着这一份特殊的情怀等来了《不散,不见》专辑。
《不散,不见》专辑会让人越听越有味道,在聆听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感受到了莫文蔚在这张专辑中的用意。《不散,不见》的主题是“再见”,整张专辑弥漫着告别的氛围,但是并不伤感,如今的莫文蔚也没有办法唱出那种伤感的氛围,因为她是幸福的,倘若刻意地去渲染悲伤,这样的情怀或许就失去了本质上的意义。无法伤怀只能把温情传递,于是《不散,不见》这个名字,于是告别就变得很有意义,那是真正体现出了“离开是为了更好地遇见”这层意思,所以离开才不需要伤感,才有温暖的弥漫。重要的是莫文蔚传递出来的这些情怀很有感染力,听她浅浅地吟唱,听她感性地呻吟,听她深沉地呢喃,听她澎湃地释放,那声线在字里行间中穿梭,就像一个有所经历,有所感悟的人在述说着关于离别的故事,那故事温婉而动人。
《不散,不见》专辑中的作品都很耐听,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不同于之前两张原创专辑皆是莫文蔚包办的创作,《不散,不见》这次几乎全盘用他人的创作。说实话,相比起莫文蔚演绎自己的创作品又更期待她唱别人的作品,期待的是她的特色与他人的特色产生的化学反应,她的声音就有那种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的能力。一如这次专辑中她演唱了吴青峰、李剑青、常石磊等这些个人风格很强的音乐人的创作品。莫文蔚对这些作品的演绎并没有被牵着鼻子走,听《看看》、《不散不见》、《哪怕》完全没有歌曲风格与歌手个性上的违和感。众多作品中最喜欢的是常石磊创作的《哪怕》,这首歌很耐人寻味,常石磊的旋律平和,莫文蔚的声音温和,两者的相得益彰带出了舒服与安逸,或是淡然却令人念念不忘。
《不散,不见》专辑耐听,自然也离不开编曲的精心与精致。整张专辑的风格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化,除了《再见自己》外,大体的风格基本都维持在一条平稳的水平线上,不过细节都很突出,为专辑加分不少。一如《看看》讲究铺成,讲究凝聚,讲究释放;而《哪怕》中加入的鼓点增强了歌曲的节奏感,让歌曲更显得优美;再有《境外》一开始以吉他伴奏为主,单一地带出了孤寂的感受,而在高潮部分不断饱满的编曲让歌曲的基调开始转变,使得那一份孤寂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洒脱与从容之情。
除了编曲,莫文蔚的演绎也是为专辑增色的关键所在。莫文蔚的声线不是最动听的却一定会化腐朽为神奇,她太懂得扬长避短,太懂得把个性、魅力展现出来,她在《不散,不见》专辑中或是从容,或是冷静,或是呢喃,或是热情地为十首作品上色,因而一整张的《不散,不见》是温润的,是有光泽的。
莫文蔚上一张原创专辑《宝贝》的最后一首歌曲是《Goodbye》,而这一张《不散,不见》专辑的第一首歌曲是《再见自己》,两者间或不存在必然联系,却是如此巧合地衔接在了一起。也许真的是要告别才会有新的领悟,才会找到另一个全新的自己,才能更好地遇见,所以莫文蔚才一直在告别。在一次长久地别离之后,这一次终于要与莫文蔚来一次不见不散的约定,所见的就正是这一张《不散,不见》!
对今天莫文蔚的音乐专辑其实就有这样的一种情怀。这些年,莫文蔚没有停歇音乐的脚步,却显得慢条斯理。对她依然有期待,却也知道不能够心太急,所以总是会用十万分的耐心去等待莫文蔚的每一次回归,相信她的慢工能够出细活,相信她每一次长久的离开总是能荣耀地回归,于是带着这一份特殊的情怀等来了《不散,不见》专辑。
《不散,不见》专辑会让人越听越有味道,在聆听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感受到了莫文蔚在这张专辑中的用意。《不散,不见》的主题是“再见”,整张专辑弥漫着告别的氛围,但是并不伤感,如今的莫文蔚也没有办法唱出那种伤感的氛围,因为她是幸福的,倘若刻意地去渲染悲伤,这样的情怀或许就失去了本质上的意义。无法伤怀只能把温情传递,于是《不散,不见》这个名字,于是告别就变得很有意义,那是真正体现出了“离开是为了更好地遇见”这层意思,所以离开才不需要伤感,才有温暖的弥漫。重要的是莫文蔚传递出来的这些情怀很有感染力,听她浅浅地吟唱,听她感性地呻吟,听她深沉地呢喃,听她澎湃地释放,那声线在字里行间中穿梭,就像一个有所经历,有所感悟的人在述说着关于离别的故事,那故事温婉而动人。
《不散,不见》专辑中的作品都很耐听,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不同于之前两张原创专辑皆是莫文蔚包办的创作,《不散,不见》这次几乎全盘用他人的创作。说实话,相比起莫文蔚演绎自己的创作品又更期待她唱别人的作品,期待的是她的特色与他人的特色产生的化学反应,她的声音就有那种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的能力。一如这次专辑中她演唱了吴青峰、李剑青、常石磊等这些个人风格很强的音乐人的创作品。莫文蔚对这些作品的演绎并没有被牵着鼻子走,听《看看》、《不散不见》、《哪怕》完全没有歌曲风格与歌手个性上的违和感。众多作品中最喜欢的是常石磊创作的《哪怕》,这首歌很耐人寻味,常石磊的旋律平和,莫文蔚的声音温和,两者的相得益彰带出了舒服与安逸,或是淡然却令人念念不忘。
《不散,不见》专辑耐听,自然也离不开编曲的精心与精致。整张专辑的风格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化,除了《再见自己》外,大体的风格基本都维持在一条平稳的水平线上,不过细节都很突出,为专辑加分不少。一如《看看》讲究铺成,讲究凝聚,讲究释放;而《哪怕》中加入的鼓点增强了歌曲的节奏感,让歌曲更显得优美;再有《境外》一开始以吉他伴奏为主,单一地带出了孤寂的感受,而在高潮部分不断饱满的编曲让歌曲的基调开始转变,使得那一份孤寂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洒脱与从容之情。
除了编曲,莫文蔚的演绎也是为专辑增色的关键所在。莫文蔚的声线不是最动听的却一定会化腐朽为神奇,她太懂得扬长避短,太懂得把个性、魅力展现出来,她在《不散,不见》专辑中或是从容,或是冷静,或是呢喃,或是热情地为十首作品上色,因而一整张的《不散,不见》是温润的,是有光泽的。
莫文蔚上一张原创专辑《宝贝》的最后一首歌曲是《Goodbye》,而这一张《不散,不见》专辑的第一首歌曲是《再见自己》,两者间或不存在必然联系,却是如此巧合地衔接在了一起。也许真的是要告别才会有新的领悟,才会找到另一个全新的自己,才能更好地遇见,所以莫文蔚才一直在告别。在一次长久地别离之后,这一次终于要与莫文蔚来一次不见不散的约定,所见的就正是这一张《不散,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