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HAYA
昨天在民族剧院全程鸡皮疙瘩的听完了haya乐团的新年音乐会,对于病了快一个月的我,真的算是一剂高能的强心针。
从大学就开始听haya,这6、7年间haya从《狼图腾》走到了《疯马》,有坚持、有成长,亦有遗憾。一直想写点什么,说说我心中的haya,但是做consulting真的是忙成狗,只能趁这病假的档期,把很早就想说的一些话梳理下。
成长轨迹
作为理解音乐风格或者乐队形态的必要输入,不得不提haya的成长轨迹。
haya目前的乐队编制共5人,创始人兼马头琴手张全胜、主唱黛青塔娜、吉他陈希博、打击乐宝音、贝斯Eric。至少从专辑内页信息来看,这样的编制完全固定是从《寂静的天空》以后才开始的。haya第一张专辑《狼图腾》中只有张全胜的名字是大家熟悉的,第三张专辑《寂静的天空》中出现了陈希博的名字,这之后的演出基本都能看见目前的5个人了。
下面以专辑为界,简要描述乐队的成长轨迹。
《狼图腾》是第一张以haya的名义出版的专辑,当时乐队成员大多来自苍狼乐队,五名北方汉子啊,阳气太重了,音乐中表现力量的东西还是要多一些,与如今的haya无论在音乐风格还表现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但一些民族元素已在该专辑中有很好的运用,譬如马头琴、譬如呼麦。此阶段的haya知名度不高,乐队的风格还在探索尝试。
《寂静的天空》是haya的第二张专辑,是目前haya所有专辑中最“世界音乐”的一张,也是最广为人知的一张。这时黛青塔娜已经加入了乐队成为主唱,她空灵的唱腔,加上大气的器乐编配,还有,嗯,女神般的脸盘,让乐队慢慢打开了局面,音乐风格逐步在形成。一些电台,小资的咖啡店,某些演出的现场,《寂静的天空》频繁的响起。
这期间《寂静的天空》还引发了各路乐迷的口水战。争论的点包括:该歌曲是原创还是翻唱?谁是首唱?翻唱的话黛青塔娜和图瓦光头大妈(Sainkho Namtchylak)谁唱的好?个人觉得争论谁唱的好听的人还有得救,毕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是为了争论歌曲是原创还是翻唱,还为此引经据典的各路男女学霸们,你们真的可以回家洗洗睡了喂。这首歌的蓝本是图瓦民间歌曲,光头大妈的《Old Melody》也好,黛青塔娜的《寂静的天空》也好,都是在此基础上重新编配而来,只是光头大妈比黛青塔娜早了几年罢了,不存在谁翻唱谁的问题。当然,我不会告诉那些喷子们,光头大妈的《Old Melody》有两个版本哦,大部分的人听到的应该是那个潮尔伴奏的版本,另外的一个版本,有兴趣的自己找来听听。不不不,还是别找了,否则又会有一些不明情况的学霸们说光头大妈是翻唱谁谁谁的了••••••至于那部分争论首唱是谁的牛人们,我也特想知道这歌首唱是谁,你们能把他挖出来的话,一定记得在网上吼一声。
个人特别期待,黛青塔娜50来岁的时候再唱一版《寂静的天空》,到时候与光头大妈的《Old melody》对比来听,定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情。
《灯》是乐队为玉树地震而作的公益专辑,传说永久义务赠送。撇开专辑的公益性质,从乐队整体发展的视野来看这张专辑,亮点确实不多。宗教意味浓厚的音乐确实能让人内心平静,翻唱自琼英卓玛的《GAYATRI》,个人觉得烟火气重了点;《仓央嘉措》还不错,但是叫这个名字的歌实在是太多了,我第一次听专辑的时候本能的跳过了这首歌,因为脑海里浮现出的都是家乡那些藏族司机开车时候放的那类音乐,各位自行脑补一下咯。
《迁徙》是乐队的第四张专辑。这个阶段,乐队的成员基本固定,音乐风格在延续《寂静的天空》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尝试。可能是《寂静的天空》太“世界音乐”了,不少朋友都觉得有一些“触不可及”的距离感,《迁徙》中能明显感觉到乐队主创在有意的“去世界音乐化”,大量的运用蒙古族民间音乐素材,让作品踏实的“接了地气”,也更加突出了乐队的蒙古气质。这个阶段的haya,成员之间更加默契,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也是从这阶段开始haya的现场演出越来越多,乐队经过不断的磨练和挑战,现场表现越来越惊艳。
《疯马》是haya的最新专辑。整体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主题切入,作品与作品之间有了内在的关联,作品风格也更趋于多元化。在听了CD以及现场的演绎后,能清晰的感觉到乐队主创们内心中渴望突破的情绪:如果说在之前的专辑中,全胜的马头琴显得有些中规中矩的话,这张专辑中马头琴制造的某些音色片段已经脱离了我对这个乐器的固有听觉印象,大胆、有力、极具实验性;作品中的节奏变化也更加的抓人,一些新的打击乐器(如《轮回》开场的单面鼓)也用的恰到好处;而主唱黛青塔娜也再次在声音的可能性上做了不懈的努力,一些新的声音形象出现在作品中。文章最后会有对专辑每首歌的简评。
从乐队成立之初到现在的这7、8年间,乐队成员寻觅、挑选、磨合的过程,我们这些外人无从知晓,但是可以肯定,目前的组合是最适应乐队风格和需要的。
音乐类型
绝大部分朋友愿意把haya的音乐轻松的划入世界音乐的范畴,从大面上来说这完全没有问题,haya确是一支主要以蒙古族民间音乐和器乐为蓝本发展而成的世界音乐团体。各类音乐网站对haya的介绍,包括乐团自身对外的介绍,也都以世界音乐团体的称呼出现,而我自己却更愿意把haya 的音乐进一步的细分:
典型的世界音乐。以《寂静的天空》《雪山》《Ongmanibamai》《仓央嘉措》《风的足迹》《轮回》为代表,这类作品无论从编曲、配器、演唱、录音上,都非常接近主流的世界音乐风格,旋律优美、节奏舒缓、声场宽阔,同时带有一定的民族音乐元素或宗教元素,比较容易获得大众的青睐,在乐迷中熟悉度、传唱度也较高。
以少数民族民间歌曲为蓝本改编创作的作品。以《芒古斯》(现场版)《啦哩》为代表。这类作品充分的借鉴了蒙古族民间歌曲的旋律,主要配器也为少数民族乐器,加上全新的编曲,可听性大大增强;演唱语言基本为蒙语,嗓音也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生态”的感觉;传统之中不失现代,但是却丝毫没有违和感,这点尤其不易。因为很多所谓的“采风”或“采样”作品,以现代的编配手法改编传统音乐后,呈现出的都是一些不伦不类的怪胎。
民谣。以《往日时光》《迷途的羔羊》《怀念》《牧马人》为代表。这部分作品在haya每张专辑里都有一到两首,配器简洁,常见吉他、钢琴手风琴,大提琴,旋律中时不时能听出点苏联老歌的味道。但是若要选择最喜欢的作品,这部分应该会被我排除在外。
其他。以《迁徙》《疯马》为代表,编曲跳出了固有的一些民族元素,主唱的声音从弱到强,从低语到嘹亮,从收敛到爆发,间或出现美声、黑嗓等爆发力十足的声音片段,现场听来尤其过瘾。
主唱的声音
关于haya的主唱,人美嗓子好的黛青塔娜,有太多想说的,改天单写一篇。今天重点说下黛青塔娜的声音。
黛青塔娜的嗓子最难能可贵之处不是直插云霄的高音,也不是稳定有力持久的气息,而是声乐科班出生的她,演唱中却没有学院派歌手固有的匠气。
在录音室作品中,黛青塔娜的声音可以说基本没有瑕疵。当然,单就录音室作品评价一个歌手的唱功,在当下的时代明显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强大的后期已经让我们对歌手的唱功失去了客观评价的尺度和能力,唯有现场演出能够最大限度的还原歌手的功力。
作为一名听过N次haya现场的人,我想说,乐队现场的配合、黛青塔娜现场声音稳定性和发声技巧绝对完爆如今的大部分乐队和歌手,与录音室版本相比也更具表现力。
每个歌手基本都会有自己的代表作,但是要我推荐黛青塔娜的代表作,我会有些犯难,正如上文对haya音乐类型的阐述,根据不同的作品风格,黛青塔娜会运用不同的声音表现形式去诠释作品,因此就有了下面我对黛青塔娜声音形态的总结:
天籁嗓。代表作:《寂静的天空》《风的足迹》《Ongmanibamai》《轮回》。这一类型的声音,最受听众欢迎,可谓老少咸宜。也算是haya当初能够顺利打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这类声音听多了,难免有些甜腻。
原生态嗓。代表作《芒古斯》(现场版)《啦哩》《青海湖》(开场)。这类型的声音出现,让我从心底认同歌者是一个真真正正的蒙古族。绵延通畅的气息、凛冽透亮的音色,本人的最爱。PS:《芒古斯》现场版和CD版,黛青塔娜用了不同的声音表现形式,CD版的演唱接近气声,嗓音收敛;现场版则大开大合,透亮的高音一扫CD版的憋闷,也更能表现作品野性的一面。私心想,要是还能录一个原生态版的《芒古斯》就太好了。
民谣嗓。代表作《往日时光》《牧羊人》。主唱在演绎这类歌曲的时候不炫技、不刻意,相比起天籁和原生态可能少了些亮点,但是作为专辑整体的平衡来说,这类歌曲确实有一定的承接过渡作用,不会让哥听众的听觉神经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当然,乐队主创们的文艺情怀在此却也有很好的表达。
摇滚嗓。我也不知道这么称呼恰当与否,但是对于我这种喜欢舒缓、安静音乐的人,主唱在《迁徙》《疯马》中撕裂、毁灭、略带黑暗的声音确实让我有些抵触,力量感、毁灭感太强,但本人却时不时的想循环播放一个下午。
能够成功表现这么多的声音形象,天赋不可少,歌手后天的努力和乐队之间的配合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我相信黛青塔娜一定在专业的声乐训练中汲取了营养,而聪明如她,始终保持着少数民族内心的印记。
一些担心
说是担心,其实更多的是从我个人感受的角度出发:
先说作品风格。如上文所述,总体上来说haya的作品偏向世界音乐,但是细分下来,乐队作品的风格类型不算少。作为一支成熟的乐队,不断地突破自我,寻求创新,本身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励的事情,并且截止《疯马》,haya做的都不错。
这里容我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个企业从初创到成长再到成熟甚至成功,基本都经历了从“能做什么”到“不能做什么”的变化,说白了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身优势,集中力量做强做大的过程。类比到haya,我觉得道理大抵如此,从《寂静的天空》到《疯马》,作品风格越来越多元化,无论演唱上、编配上、乐器演奏上,乐队都在深挖各种可能性,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标签也被有意无意的加到乐队身上。某些时候感觉haya是模糊的,这样的模糊源自乐队本身,也源自外在因素的影响。如果现在我向乐队抛出一个问题:乐队最大的优势的是什么?是主唱扎实的唱功,还是各位在领域内顶尖的乐手,还是乐队对蒙古族音乐的深刻理解?估计现阶段乐队很难给我出一个统一明确的答案,乐队成员对此应该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但这样的境况实属正常。个人认为,haya需要突破,需要创新,但是一定是在对自身优势有非常清晰的认识的前提下进行的,我想真的到了那一步, haya的音乐在不确定性中会更加确定。
再回到乐队的成长平台上。目前国内的唱片业的大环境给用心做音乐的人制造了太多的无奈和叹息,因此大家纷纷转向演出市场。作为一支在更大范围内还不太被人熟知的乐队,haya这两年各类演出、音乐节也没少跑,这对于乐队提高知名度是有好处的。但是有时候忍不住对比一下和haya同台演出的歌手和乐队,总会有些心塞,但有些时候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和无奈。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免得引起各路粉丝的不满。只是希望未来haya更强大以后,能更好的平台,更好的对手等着haya。
关于蒙古族音乐近年来热门背后的几点思考
可能由于出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因,我自幼对民间音乐有特别的偏好,这些年在外工作,也会思考一下,为什么有的民族音乐可以那么成功的进入大众视野,而有的却只在本民族本地区中传播。
蒙古族音乐近年来的热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到一些原因:
1.蒙古族音乐作为较早被专业音乐工作者作为创作素材使用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很多民歌,如《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敖包相会》等至今传唱不衰。
2.蒙古族音乐和器乐类型丰富,为表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长短调、马头琴、雅托克(蒙古筝)、口弦,随意组合都不显单调。
3.蒙古族音乐旋律比较悦耳,这算是其受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吧。对比西南少数民族的某些音乐,如我们白族的大本曲、洞经音乐等,我这种民间音乐资深人士也只能偶尔一听,听多了整个人都不好了。
4.近年来内蒙的年轻人逐渐从外蒙的民间艺人哪里重新学会了一些已在内蒙消失的技艺。典型的如呼麦唱法和潮尔的吹奏,这再次为蒙古族音乐在国内的发展提供了养份。
5.内蒙与文化中心北京距离较近,有利于作品在好的平台上传播和交流。
6.蒙古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有利于蒙古族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交流。
7.好的制作和营销也是蒙古音乐受到关注的必要条件。Haya、杭盖、安达组合等等,拿出手的作品都可圈可点,并且一些商业上的运作也比较成功。
上述几点,是本人能想到的一些思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014年haya新年音乐会的几点感想:
1.如果一定要我在haya的CD和现场中选一个,我会毫不犹豫的选现场。这样的选择并不是说他们的录音室作品不好,而是现场太过强大,就像在看一部情节紧凑、画面精美的大片,你的呼吸都会随着乐队的节奏忽快忽慢。
2.这是一次温暖的演出。演出接近尾声的时候,黛青塔娜、全胜、希博在舞台上跳起了非常活泼的舞蹈,整个气氛忽然就温暖欢乐起来。
然后你看他们脸上花儿一样的笑容,心立马就化了。怎么说呢,haya的人和作品一直给人的感觉是有些距离的,而在以往的现场中,这样的表演也不多见。这些小细节大部分人可能觉得就是乐队的一个表演而已,但是却成为这次演出最让我感动的地方。看的出haya的这帮人还是心里还是存着一些美好的东西。
3.因为晚上有事,所以我看到是下午的第一场演出,看了这么多次现场,haya出问题的时候不多见,印象中一次是一个户外的音乐界,唱的《芒古斯》,高音时候有些劈了;然后就是这次演出,《寂静的天空》音准有些小问题,但是瑕不掩瑜。说句良心话,Haya的作品基本都不是轻松能唱下来的,有几首歌非常耗体力和嗓子。只是当天晚上还有一场同样规格的演出,暗自为主唱捏了把汗。也真心的希望黛青塔娜保护好嗓子。
《疯马》简评:
《四季》无伴奏合唱第一次在乐队作品中出现,
《轮回》个人最喜欢的一首,也是最符合大家对haya印象的一首,单面手鼓的节奏很跳,仪式感强。但是在《让世界听见》中,歌曲开场是一段侗族大歌,个人觉得比录音室版本要好,一南一北的对比让歌曲更具冲突性。
《疯马》专辑同名主打歌,有一种灭世重生的悲壮。主唱的声音跨度应该是目前作品中最大的,马头琴的演奏也颇具亮点。但歌曲本身的旋律估计不太讨喜。
《布拉格》《巴干的蝴蝶》听过即过,不太能给我太深的印象。
《白云》蒙古味极浓的一首歌。黛青塔娜在这首歌中的音色很特别,让我想起了乌仁娜。我手上一些蒙古族民间录音里,很多民间女歌手的其实并不是大家印象中那种高亢嘹亮的长调式音色,而更接近《白云》中的这种轻声柔语。
《苍狼大地》借用我妈的点评吧:非常的西北风,非常的信天游。被我妈这么一说,搞得我最近一听见这歌,就脑补乐队几个人穿着皮衣皮裤骑着流苏边哈雷摩托在黄土高原上杀来杀去的场景•••••1
《灵启》节奏很抓人,舞台感很强,唱法比较实验。但是整首歌都很图瓦光头大妈是怎么回事儿!脑子里忽然蹦出图瓦光头大妈的《Ritual Virtuality》。
《海洋》电子元素的运用是亮点。
《羊之歌》纯自然界声音的采录。我又被狠狠的感动了一把,haya心里的美好和期盼借由动物的声响表达,胜过太多的旋律和文字,非常温暖。
后记:
本想看完演出当天就写完这篇文字的,无奈身体作对,一直拖到今天才完成。拉拉杂杂说了一堆,基本把想说的都说了,有些地方还可以展开,有些地方还需要商榷,无论如何,希望haya越来越好。
从大学就开始听haya,这6、7年间haya从《狼图腾》走到了《疯马》,有坚持、有成长,亦有遗憾。一直想写点什么,说说我心中的haya,但是做consulting真的是忙成狗,只能趁这病假的档期,把很早就想说的一些话梳理下。
成长轨迹
作为理解音乐风格或者乐队形态的必要输入,不得不提haya的成长轨迹。
haya目前的乐队编制共5人,创始人兼马头琴手张全胜、主唱黛青塔娜、吉他陈希博、打击乐宝音、贝斯Eric。至少从专辑内页信息来看,这样的编制完全固定是从《寂静的天空》以后才开始的。haya第一张专辑《狼图腾》中只有张全胜的名字是大家熟悉的,第三张专辑《寂静的天空》中出现了陈希博的名字,这之后的演出基本都能看见目前的5个人了。
下面以专辑为界,简要描述乐队的成长轨迹。
《狼图腾》是第一张以haya的名义出版的专辑,当时乐队成员大多来自苍狼乐队,五名北方汉子啊,阳气太重了,音乐中表现力量的东西还是要多一些,与如今的haya无论在音乐风格还表现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但一些民族元素已在该专辑中有很好的运用,譬如马头琴、譬如呼麦。此阶段的haya知名度不高,乐队的风格还在探索尝试。
《寂静的天空》是haya的第二张专辑,是目前haya所有专辑中最“世界音乐”的一张,也是最广为人知的一张。这时黛青塔娜已经加入了乐队成为主唱,她空灵的唱腔,加上大气的器乐编配,还有,嗯,女神般的脸盘,让乐队慢慢打开了局面,音乐风格逐步在形成。一些电台,小资的咖啡店,某些演出的现场,《寂静的天空》频繁的响起。
这期间《寂静的天空》还引发了各路乐迷的口水战。争论的点包括:该歌曲是原创还是翻唱?谁是首唱?翻唱的话黛青塔娜和图瓦光头大妈(Sainkho Namtchylak)谁唱的好?个人觉得争论谁唱的好听的人还有得救,毕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是为了争论歌曲是原创还是翻唱,还为此引经据典的各路男女学霸们,你们真的可以回家洗洗睡了喂。这首歌的蓝本是图瓦民间歌曲,光头大妈的《Old Melody》也好,黛青塔娜的《寂静的天空》也好,都是在此基础上重新编配而来,只是光头大妈比黛青塔娜早了几年罢了,不存在谁翻唱谁的问题。当然,我不会告诉那些喷子们,光头大妈的《Old Melody》有两个版本哦,大部分的人听到的应该是那个潮尔伴奏的版本,另外的一个版本,有兴趣的自己找来听听。不不不,还是别找了,否则又会有一些不明情况的学霸们说光头大妈是翻唱谁谁谁的了••••••至于那部分争论首唱是谁的牛人们,我也特想知道这歌首唱是谁,你们能把他挖出来的话,一定记得在网上吼一声。
个人特别期待,黛青塔娜50来岁的时候再唱一版《寂静的天空》,到时候与光头大妈的《Old melody》对比来听,定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情。
《灯》是乐队为玉树地震而作的公益专辑,传说永久义务赠送。撇开专辑的公益性质,从乐队整体发展的视野来看这张专辑,亮点确实不多。宗教意味浓厚的音乐确实能让人内心平静,翻唱自琼英卓玛的《GAYATRI》,个人觉得烟火气重了点;《仓央嘉措》还不错,但是叫这个名字的歌实在是太多了,我第一次听专辑的时候本能的跳过了这首歌,因为脑海里浮现出的都是家乡那些藏族司机开车时候放的那类音乐,各位自行脑补一下咯。
《迁徙》是乐队的第四张专辑。这个阶段,乐队的成员基本固定,音乐风格在延续《寂静的天空》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尝试。可能是《寂静的天空》太“世界音乐”了,不少朋友都觉得有一些“触不可及”的距离感,《迁徙》中能明显感觉到乐队主创在有意的“去世界音乐化”,大量的运用蒙古族民间音乐素材,让作品踏实的“接了地气”,也更加突出了乐队的蒙古气质。这个阶段的haya,成员之间更加默契,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也是从这阶段开始haya的现场演出越来越多,乐队经过不断的磨练和挑战,现场表现越来越惊艳。
《疯马》是haya的最新专辑。整体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主题切入,作品与作品之间有了内在的关联,作品风格也更趋于多元化。在听了CD以及现场的演绎后,能清晰的感觉到乐队主创们内心中渴望突破的情绪:如果说在之前的专辑中,全胜的马头琴显得有些中规中矩的话,这张专辑中马头琴制造的某些音色片段已经脱离了我对这个乐器的固有听觉印象,大胆、有力、极具实验性;作品中的节奏变化也更加的抓人,一些新的打击乐器(如《轮回》开场的单面鼓)也用的恰到好处;而主唱黛青塔娜也再次在声音的可能性上做了不懈的努力,一些新的声音形象出现在作品中。文章最后会有对专辑每首歌的简评。
从乐队成立之初到现在的这7、8年间,乐队成员寻觅、挑选、磨合的过程,我们这些外人无从知晓,但是可以肯定,目前的组合是最适应乐队风格和需要的。
音乐类型
绝大部分朋友愿意把haya的音乐轻松的划入世界音乐的范畴,从大面上来说这完全没有问题,haya确是一支主要以蒙古族民间音乐和器乐为蓝本发展而成的世界音乐团体。各类音乐网站对haya的介绍,包括乐团自身对外的介绍,也都以世界音乐团体的称呼出现,而我自己却更愿意把haya 的音乐进一步的细分:
典型的世界音乐。以《寂静的天空》《雪山》《Ongmanibamai》《仓央嘉措》《风的足迹》《轮回》为代表,这类作品无论从编曲、配器、演唱、录音上,都非常接近主流的世界音乐风格,旋律优美、节奏舒缓、声场宽阔,同时带有一定的民族音乐元素或宗教元素,比较容易获得大众的青睐,在乐迷中熟悉度、传唱度也较高。
以少数民族民间歌曲为蓝本改编创作的作品。以《芒古斯》(现场版)《啦哩》为代表。这类作品充分的借鉴了蒙古族民间歌曲的旋律,主要配器也为少数民族乐器,加上全新的编曲,可听性大大增强;演唱语言基本为蒙语,嗓音也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生态”的感觉;传统之中不失现代,但是却丝毫没有违和感,这点尤其不易。因为很多所谓的“采风”或“采样”作品,以现代的编配手法改编传统音乐后,呈现出的都是一些不伦不类的怪胎。
民谣。以《往日时光》《迷途的羔羊》《怀念》《牧马人》为代表。这部分作品在haya每张专辑里都有一到两首,配器简洁,常见吉他、钢琴手风琴,大提琴,旋律中时不时能听出点苏联老歌的味道。但是若要选择最喜欢的作品,这部分应该会被我排除在外。
其他。以《迁徙》《疯马》为代表,编曲跳出了固有的一些民族元素,主唱的声音从弱到强,从低语到嘹亮,从收敛到爆发,间或出现美声、黑嗓等爆发力十足的声音片段,现场听来尤其过瘾。
主唱的声音
关于haya的主唱,人美嗓子好的黛青塔娜,有太多想说的,改天单写一篇。今天重点说下黛青塔娜的声音。
黛青塔娜的嗓子最难能可贵之处不是直插云霄的高音,也不是稳定有力持久的气息,而是声乐科班出生的她,演唱中却没有学院派歌手固有的匠气。
在录音室作品中,黛青塔娜的声音可以说基本没有瑕疵。当然,单就录音室作品评价一个歌手的唱功,在当下的时代明显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强大的后期已经让我们对歌手的唱功失去了客观评价的尺度和能力,唯有现场演出能够最大限度的还原歌手的功力。
作为一名听过N次haya现场的人,我想说,乐队现场的配合、黛青塔娜现场声音稳定性和发声技巧绝对完爆如今的大部分乐队和歌手,与录音室版本相比也更具表现力。
每个歌手基本都会有自己的代表作,但是要我推荐黛青塔娜的代表作,我会有些犯难,正如上文对haya音乐类型的阐述,根据不同的作品风格,黛青塔娜会运用不同的声音表现形式去诠释作品,因此就有了下面我对黛青塔娜声音形态的总结:
天籁嗓。代表作:《寂静的天空》《风的足迹》《Ongmanibamai》《轮回》。这一类型的声音,最受听众欢迎,可谓老少咸宜。也算是haya当初能够顺利打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这类声音听多了,难免有些甜腻。
原生态嗓。代表作《芒古斯》(现场版)《啦哩》《青海湖》(开场)。这类型的声音出现,让我从心底认同歌者是一个真真正正的蒙古族。绵延通畅的气息、凛冽透亮的音色,本人的最爱。PS:《芒古斯》现场版和CD版,黛青塔娜用了不同的声音表现形式,CD版的演唱接近气声,嗓音收敛;现场版则大开大合,透亮的高音一扫CD版的憋闷,也更能表现作品野性的一面。私心想,要是还能录一个原生态版的《芒古斯》就太好了。
民谣嗓。代表作《往日时光》《牧羊人》。主唱在演绎这类歌曲的时候不炫技、不刻意,相比起天籁和原生态可能少了些亮点,但是作为专辑整体的平衡来说,这类歌曲确实有一定的承接过渡作用,不会让哥听众的听觉神经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当然,乐队主创们的文艺情怀在此却也有很好的表达。
摇滚嗓。我也不知道这么称呼恰当与否,但是对于我这种喜欢舒缓、安静音乐的人,主唱在《迁徙》《疯马》中撕裂、毁灭、略带黑暗的声音确实让我有些抵触,力量感、毁灭感太强,但本人却时不时的想循环播放一个下午。
能够成功表现这么多的声音形象,天赋不可少,歌手后天的努力和乐队之间的配合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我相信黛青塔娜一定在专业的声乐训练中汲取了营养,而聪明如她,始终保持着少数民族内心的印记。
一些担心
说是担心,其实更多的是从我个人感受的角度出发:
先说作品风格。如上文所述,总体上来说haya的作品偏向世界音乐,但是细分下来,乐队作品的风格类型不算少。作为一支成熟的乐队,不断地突破自我,寻求创新,本身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励的事情,并且截止《疯马》,haya做的都不错。
这里容我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个企业从初创到成长再到成熟甚至成功,基本都经历了从“能做什么”到“不能做什么”的变化,说白了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身优势,集中力量做强做大的过程。类比到haya,我觉得道理大抵如此,从《寂静的天空》到《疯马》,作品风格越来越多元化,无论演唱上、编配上、乐器演奏上,乐队都在深挖各种可能性,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标签也被有意无意的加到乐队身上。某些时候感觉haya是模糊的,这样的模糊源自乐队本身,也源自外在因素的影响。如果现在我向乐队抛出一个问题:乐队最大的优势的是什么?是主唱扎实的唱功,还是各位在领域内顶尖的乐手,还是乐队对蒙古族音乐的深刻理解?估计现阶段乐队很难给我出一个统一明确的答案,乐队成员对此应该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但这样的境况实属正常。个人认为,haya需要突破,需要创新,但是一定是在对自身优势有非常清晰的认识的前提下进行的,我想真的到了那一步, haya的音乐在不确定性中会更加确定。
再回到乐队的成长平台上。目前国内的唱片业的大环境给用心做音乐的人制造了太多的无奈和叹息,因此大家纷纷转向演出市场。作为一支在更大范围内还不太被人熟知的乐队,haya这两年各类演出、音乐节也没少跑,这对于乐队提高知名度是有好处的。但是有时候忍不住对比一下和haya同台演出的歌手和乐队,总会有些心塞,但有些时候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和无奈。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免得引起各路粉丝的不满。只是希望未来haya更强大以后,能更好的平台,更好的对手等着haya。
关于蒙古族音乐近年来热门背后的几点思考
可能由于出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因,我自幼对民间音乐有特别的偏好,这些年在外工作,也会思考一下,为什么有的民族音乐可以那么成功的进入大众视野,而有的却只在本民族本地区中传播。
蒙古族音乐近年来的热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到一些原因:
1.蒙古族音乐作为较早被专业音乐工作者作为创作素材使用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很多民歌,如《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敖包相会》等至今传唱不衰。
2.蒙古族音乐和器乐类型丰富,为表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长短调、马头琴、雅托克(蒙古筝)、口弦,随意组合都不显单调。
3.蒙古族音乐旋律比较悦耳,这算是其受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吧。对比西南少数民族的某些音乐,如我们白族的大本曲、洞经音乐等,我这种民间音乐资深人士也只能偶尔一听,听多了整个人都不好了。
4.近年来内蒙的年轻人逐渐从外蒙的民间艺人哪里重新学会了一些已在内蒙消失的技艺。典型的如呼麦唱法和潮尔的吹奏,这再次为蒙古族音乐在国内的发展提供了养份。
5.内蒙与文化中心北京距离较近,有利于作品在好的平台上传播和交流。
6.蒙古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有利于蒙古族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交流。
7.好的制作和营销也是蒙古音乐受到关注的必要条件。Haya、杭盖、安达组合等等,拿出手的作品都可圈可点,并且一些商业上的运作也比较成功。
上述几点,是本人能想到的一些思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014年haya新年音乐会的几点感想:
1.如果一定要我在haya的CD和现场中选一个,我会毫不犹豫的选现场。这样的选择并不是说他们的录音室作品不好,而是现场太过强大,就像在看一部情节紧凑、画面精美的大片,你的呼吸都会随着乐队的节奏忽快忽慢。
2.这是一次温暖的演出。演出接近尾声的时候,黛青塔娜、全胜、希博在舞台上跳起了非常活泼的舞蹈,整个气氛忽然就温暖欢乐起来。
然后你看他们脸上花儿一样的笑容,心立马就化了。怎么说呢,haya的人和作品一直给人的感觉是有些距离的,而在以往的现场中,这样的表演也不多见。这些小细节大部分人可能觉得就是乐队的一个表演而已,但是却成为这次演出最让我感动的地方。看的出haya的这帮人还是心里还是存着一些美好的东西。
3.因为晚上有事,所以我看到是下午的第一场演出,看了这么多次现场,haya出问题的时候不多见,印象中一次是一个户外的音乐界,唱的《芒古斯》,高音时候有些劈了;然后就是这次演出,《寂静的天空》音准有些小问题,但是瑕不掩瑜。说句良心话,Haya的作品基本都不是轻松能唱下来的,有几首歌非常耗体力和嗓子。只是当天晚上还有一场同样规格的演出,暗自为主唱捏了把汗。也真心的希望黛青塔娜保护好嗓子。
《疯马》简评:
《四季》无伴奏合唱第一次在乐队作品中出现,
《轮回》个人最喜欢的一首,也是最符合大家对haya印象的一首,单面手鼓的节奏很跳,仪式感强。但是在《让世界听见》中,歌曲开场是一段侗族大歌,个人觉得比录音室版本要好,一南一北的对比让歌曲更具冲突性。
《疯马》专辑同名主打歌,有一种灭世重生的悲壮。主唱的声音跨度应该是目前作品中最大的,马头琴的演奏也颇具亮点。但歌曲本身的旋律估计不太讨喜。
《布拉格》《巴干的蝴蝶》听过即过,不太能给我太深的印象。
《白云》蒙古味极浓的一首歌。黛青塔娜在这首歌中的音色很特别,让我想起了乌仁娜。我手上一些蒙古族民间录音里,很多民间女歌手的其实并不是大家印象中那种高亢嘹亮的长调式音色,而更接近《白云》中的这种轻声柔语。
《苍狼大地》借用我妈的点评吧:非常的西北风,非常的信天游。被我妈这么一说,搞得我最近一听见这歌,就脑补乐队几个人穿着皮衣皮裤骑着流苏边哈雷摩托在黄土高原上杀来杀去的场景•••••1
《灵启》节奏很抓人,舞台感很强,唱法比较实验。但是整首歌都很图瓦光头大妈是怎么回事儿!脑子里忽然蹦出图瓦光头大妈的《Ritual Virtuality》。
《海洋》电子元素的运用是亮点。
《羊之歌》纯自然界声音的采录。我又被狠狠的感动了一把,haya心里的美好和期盼借由动物的声响表达,胜过太多的旋律和文字,非常温暖。
后记:
本想看完演出当天就写完这篇文字的,无奈身体作对,一直拖到今天才完成。拉拉杂杂说了一堆,基本把想说的都说了,有些地方还可以展开,有些地方还需要商榷,无论如何,希望haya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