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不再和谁谈论相逢的孤岛
马頔,我会念这个字是因为高中有个同学的名字里有这个“頔”字。当时那个妹子常常很少被点到名字,因为老师也不认识这个字,当然也不排除最后终于忍无可忍不耻下问的老师。于是我也得以不用特意去查字典就记住了这个字。 很早就听过马頔的歌,却迟迟没有引起注意来。或许是因为养成了一个听歌不常注意歌词的习惯,于是一个再动人的嗓音也会淹没在一群更加优美的声音里。但当另遇契机一颗闪闪发亮的文艺之心遇上另一颗的时候,才突然发现已经有人唱出了所思所想的每一句。我从没有遇到过一个相见恨晚的人,或许也是因为不同时候的等待都是不同,如果时间上出了差池,一定也会是不同感受了。相见恨晚,是需要一个多么强大的一成不变的累积过程和精准到分分秒秒的缘分啊。 我已经不习惯文绉绉地抠着每个词说话,但马頔像一个诗人一样,带着现实中二逼的戏谑却也是生活的真实,把文艺揉碎进了青春不羁的孤独里,一点也不显得矫情。没有悲伤,但也没有花朵。 如果说爱情是涂在表面的糖果,那么孤独往往是藏在深处的内核。孤独是所有人都不能逃开的东西,却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清的东西。立足孤独之上的人往往也渗透了生活。那么马頔的歌一定是其中之一。“孤岛”这个词在他的歌词里常常出现,是积蓄力量的专辑名字,是东渡开头巡演的主题。久而久之,马頔也形成了他的孤岛理论,形成了围绕这二字聚拢的全部感情。 什么是孤岛理论?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这是一个肯定判断命题,是所有相信这个理论的人所认定的事实和真理。而孤独是对岛屿的限定。孤岛习惯孤独,并且对自己的状态有着极深的自我认同感,即使长久的孤独是痛苦而不可承受的。同时,正如每一种存在都潜意识会出于本能去追求自己状态之外的东西一样,孤岛也无时不刻在渴望孤独以外的状态,尤其是在情感上可以带来美好和温暖的感受,爱情是其中的杰出的代表。孤岛渴望遇见他所期望的另一个孤岛,另一个能够严丝合缝的孤岛,有更广阔的面积和更热烈的温度,使漂泊的内心可以有更强大的力量去面临一望无际大海上可能出现的风浪变数。但矛盾对立的另一面,孤岛的认同感从来不曾减少过,也不曾放弃过。在不以放弃自我认同感的前提下,这份期望似乎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孤岛理论便形成了一个无解的悖论。 马頔给出了两种妥协的结局。一是最终心里荒无人烟,二是放弃令人垂涎的自由。这是即使翻腾的山梁和高耸的海洋,即使大雪纷飞的南方艳阳和四季如春的北方寒夜都不能改变的。好在生活远没有决绝到了极致,如果说两种可能分列着两极,孤岛理论的信奉者一定是和缓地分布在这两者之间的。因为就几率和频率而言,在这个世界上,有看透的生活,有不会杀死过去的出发,有无人提及的美丽,有甘愿在笼子里的衰老,有不会醒来又分离的相遇,有多愁善感,有悲欢离合,有放弃天空的蹒跚步履,有双鬓斑白的未来。 对应无棱的生活,时间没有的是边际,你可以把时间切成无数个碎片,把碎片缩短拉长,却终究改变不了它的无限。此刻的最后,马頔找到了春天到来刚好的风景。而无数个孤岛还在两极之间,在古老的歌谣里徘徊、盘旋,并且将无限的状态持续到无极,永远不会停下来。如同他唱的故事,关于大JB先生和海MM小姐,关于切尔西旅馆一间不存在的房间,关于凝而忧不知如何说才好的我爱你,关于时间里跳下去了的亲爱的,关于无数个不知道的名字。我忘记了你的名字,谁来给你一个家? 这是马頔的孤岛理论,或者说是我耳朵里我心里的马頔的孤岛理论。有时候恨不得把它从心底里挖出来一条一条地审查着看,有时候又只求把它垫在枕头底下不闻不问混沌且过。这样也就如一场大梦,一生穷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