潸何吊 山河吊 潸何水 山河水
躺在床上正要睡着,有人敲门,原来是快递小哥把专辑送过来了。
这次窦唯的首发换了团队,不过依然是熟悉的“窦唯”贴纸包装的,感觉依然没变。初看封面与《东游记》相似,像是一本古籍似的封。相比之下字体有了变化,感觉换了细小的字体比较娟秀一点儿。当然包装依然延续前几张“窦唯音乐工作室”的风格,简单朴素,外面一层塑料包装纸,一层纸皮包着塑料衬底,里面扣着碟。忽然发现这次封口的“印章”有点儿问题,颜色很艳,不再是纸质的,而是塑料贴纸,初以为是盗版的。揭开的时候发现贴纸居然掉色在塑料摸上,仔细再看原来是有意为之,发现掉下的部分分明是“void”。void有“无效,作废”的意思,似乎告诉我“这张专辑你是第一次打开”。发现这词也有“空虚的”意思,学过点程序,void可以消解各种数据结构,止不住胡思乱想。但还是以为之前的贴纸方法更好,待你将贴纸撕成两份,你自会知道设计者的意图,无语的提示,趣味更盛。
年初的时候,先生就悄悄帮“自然力研究院”出了一场义演,主题是《山河水/潸何水》。据看过的人网上发言大都说这次活动最后变了味儿了,当然与先生无关,也就不提了。看过视频或现场的自然知道,这不是之前的《山河水》,懂他的人也自然知道,他不会走老路的。当时看到这条消息就知道这一定会是一张新专辑。由此可知,这应当是又一张环保主题的专辑,就如《殃金咒》死猪下水似的,但是这次比较委婉,没有那么激烈。
这次王凡用了电子元素做了节奏,窦靖童做了人声,这种编排似乎与《2012拍》有了共同的特质,但是主体结构又是由窦老和窦唯用传统乐器。相比较而言,这次又是一种尝试,新的混搭模式。录音和混音是陈林也不是窦唯,所以某种感官与之前也有稍许不同,感觉上混音的渲染效果与《山豆几石页》相似,比较深厚。至于“不一样”呢,他自己说过是更偏向传统民族化的,而且乐队成员更是变化得厉害。至于内容风格,我的理解上只能说:如果《天宫图》图是水的话,那么《潸何吊》就是汤。
音乐由窦唯的瑟起势,点了几下之后电子节奏就上了,窦靖童的人声也上来了。电子节奏感觉比较机械,主体像是鼓的敲击,随后像是仙气喷了两下。窦靖童的嗓音像是低语,忽远忽近,像是加快了的普通话,又像是外语,含含糊糊并不真切,非要问我听见了什么,我只能说隐约听见了“这是谁家那小谁啊”,其实也没必要知道她究竟说了什么,主题不在这里。瑟弹得悠然自得,很飘渺,但是变化无穷,不是特别连贯,而是像雾或烟那样,一声弹出来比较轻盈,后音向上飘了起来,而且很有层次感。后面窦老的箫声回荡起来了,偶尔和有子枫的笙。这时感觉自己身在山里,箫和笙层次感构造出山的层峦叠嶂,瑟营造山间雾气迷蒙的效果,节奏依旧很缓和。由于不同乐器不同的节奏转折配合,营造出的山的景色也是变化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鸟的声音出现了,叫声也回荡在这山里。窦靖童耳语似的声音又出现了,只剩下了窦唯的瑟,节奏也消失了。忽然一声排箫,轻快的跃了起来,瑟也连贯了起来,是水。箫是主音,瑟就连续并不重复的流了起来,似乎晶莹。窦老换了笛子,声音比箫更通透,高扬,瑟还是流动。(窦老的底气真是足啊)然后有剩下瑟轻抚,箫或笛跑到远处去了,瑟似乎在诉说什么,而且声音越来越单薄,就像开头那样。渐渐地所有的声音开始失真了,似乎都在远去……节奏又出现了,不是之前的轻缓,而是一种连续的似乎有一种忧虑和不安在里面。零零散散有鸟的声音,也不是之前那种山谷里的自得,而是种凄婉的叫声。窦靖童的声音和在里面点缀。窦唯的瑟和窦老的笛也出来了,瑟不再流畅舒缓,笛也不再悠扬,也是一种忧患的感觉。窦靖童的声音越来越多,一种是“wu”的发声,一种是和音,“wu”的声音更像是在哭,后面直接有了啜泣的感觉,这就是“潸”吧。她和音也很好,并没有突兀的违和感,挺混入氛围的。窦老吹响了排箫,那种感觉是沙漠的感觉,这里只是便于解释,也许例子不恰当,有点像《东邪西毒》里面沙漠那样的音色,凄凉,荒芜。后面的背景也顿感像是风沙,一阵一阵的吹。电子的音效节奏又变了,像是水流动的声音,感觉是有什么东西在喝水,是动物吗?水感觉越来越少了。窦唯又点了瑟,似乎开始嘈杂,箫也沉重的和,像是在艰难的挣扎。节奏又消失了,笛子又吹响了,瑟又开始星星点点的奏,两种声音又像是在说什么。后面又只剩下笙的声音,比较凄凉,失真,结束。
感觉有这么一段剧情:窦唯瑟的诉说,展示山,展示水,诉说,山穷水尽,诉说,结束。窦靖童的声音似乎是拟人化的山和水,比如,山和水刚开始漂亮的时候她的声音是轻快的,后面山穷水尽时候则啼哭。窦唯瑟的三段诉说说的是什么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个人认为是他对现在逐渐山穷水尽的看法。
我感觉这张专辑挺不错的,相对《天宫图》来说,这张专辑既可以当背景又可以用心听,制作明显比《天宫图》上心得多。一家人团团圆圆玩儿一张效果不错的专辑我觉得很好,也不必自寻烦恼似的说他女儿是来赚眼球的,他要是想为什么广播里一条相关窦靖童消息都没有,而且这还不如他开嗓去个人演出挣得多呢。我不认为这张专辑比别人的专辑差多少,因为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他的专辑重点是使用民族乐器和西方音乐元素,却能产生偏民族的特色,而且不失西乐的风味。具体说他重的不是形式,而是精髓。其他人却是可能会使用这些乐器,而且使得比窦唯要精通,但是你确定他能做出这么东方,这么民族风味的东西吗?他明白什么是山,什么是水吗?意境是什么?窦唯自暮良文王所有音乐都是即兴的,包括这张。什么是即兴?之前没有编排,没有训练。如果之前的某张专辑还能听出一些不和谐,那么这张呢?我不知道有什么可比性。《殃金咒》是实验,《天宫图》是实验,这张也是实验。为什么噪能听下去,静却听不下去呢?现在除了几个希望在民乐找突破的人外,还有几个想到自己文化的?你自己的文化你不关注,指望谁?有感而发,就事论事而已,也许说话很冲,抱歉。
保护环境确实应该由我做起,现在有些事情已经开始不对了。比如,冬天的时候,两三天不刮风后,你打开门或窗,就可以体验美妙的仙境啦!免费的!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次窦唯的首发换了团队,不过依然是熟悉的“窦唯”贴纸包装的,感觉依然没变。初看封面与《东游记》相似,像是一本古籍似的封。相比之下字体有了变化,感觉换了细小的字体比较娟秀一点儿。当然包装依然延续前几张“窦唯音乐工作室”的风格,简单朴素,外面一层塑料包装纸,一层纸皮包着塑料衬底,里面扣着碟。忽然发现这次封口的“印章”有点儿问题,颜色很艳,不再是纸质的,而是塑料贴纸,初以为是盗版的。揭开的时候发现贴纸居然掉色在塑料摸上,仔细再看原来是有意为之,发现掉下的部分分明是“void”。void有“无效,作废”的意思,似乎告诉我“这张专辑你是第一次打开”。发现这词也有“空虚的”意思,学过点程序,void可以消解各种数据结构,止不住胡思乱想。但还是以为之前的贴纸方法更好,待你将贴纸撕成两份,你自会知道设计者的意图,无语的提示,趣味更盛。
年初的时候,先生就悄悄帮“自然力研究院”出了一场义演,主题是《山河水/潸何水》。据看过的人网上发言大都说这次活动最后变了味儿了,当然与先生无关,也就不提了。看过视频或现场的自然知道,这不是之前的《山河水》,懂他的人也自然知道,他不会走老路的。当时看到这条消息就知道这一定会是一张新专辑。由此可知,这应当是又一张环保主题的专辑,就如《殃金咒》死猪下水似的,但是这次比较委婉,没有那么激烈。
这次王凡用了电子元素做了节奏,窦靖童做了人声,这种编排似乎与《2012拍》有了共同的特质,但是主体结构又是由窦老和窦唯用传统乐器。相比较而言,这次又是一种尝试,新的混搭模式。录音和混音是陈林也不是窦唯,所以某种感官与之前也有稍许不同,感觉上混音的渲染效果与《山豆几石页》相似,比较深厚。至于“不一样”呢,他自己说过是更偏向传统民族化的,而且乐队成员更是变化得厉害。至于内容风格,我的理解上只能说:如果《天宫图》图是水的话,那么《潸何吊》就是汤。
音乐由窦唯的瑟起势,点了几下之后电子节奏就上了,窦靖童的人声也上来了。电子节奏感觉比较机械,主体像是鼓的敲击,随后像是仙气喷了两下。窦靖童的嗓音像是低语,忽远忽近,像是加快了的普通话,又像是外语,含含糊糊并不真切,非要问我听见了什么,我只能说隐约听见了“这是谁家那小谁啊”,其实也没必要知道她究竟说了什么,主题不在这里。瑟弹得悠然自得,很飘渺,但是变化无穷,不是特别连贯,而是像雾或烟那样,一声弹出来比较轻盈,后音向上飘了起来,而且很有层次感。后面窦老的箫声回荡起来了,偶尔和有子枫的笙。这时感觉自己身在山里,箫和笙层次感构造出山的层峦叠嶂,瑟营造山间雾气迷蒙的效果,节奏依旧很缓和。由于不同乐器不同的节奏转折配合,营造出的山的景色也是变化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鸟的声音出现了,叫声也回荡在这山里。窦靖童耳语似的声音又出现了,只剩下了窦唯的瑟,节奏也消失了。忽然一声排箫,轻快的跃了起来,瑟也连贯了起来,是水。箫是主音,瑟就连续并不重复的流了起来,似乎晶莹。窦老换了笛子,声音比箫更通透,高扬,瑟还是流动。(窦老的底气真是足啊)然后有剩下瑟轻抚,箫或笛跑到远处去了,瑟似乎在诉说什么,而且声音越来越单薄,就像开头那样。渐渐地所有的声音开始失真了,似乎都在远去……节奏又出现了,不是之前的轻缓,而是一种连续的似乎有一种忧虑和不安在里面。零零散散有鸟的声音,也不是之前那种山谷里的自得,而是种凄婉的叫声。窦靖童的声音和在里面点缀。窦唯的瑟和窦老的笛也出来了,瑟不再流畅舒缓,笛也不再悠扬,也是一种忧患的感觉。窦靖童的声音越来越多,一种是“wu”的发声,一种是和音,“wu”的声音更像是在哭,后面直接有了啜泣的感觉,这就是“潸”吧。她和音也很好,并没有突兀的违和感,挺混入氛围的。窦老吹响了排箫,那种感觉是沙漠的感觉,这里只是便于解释,也许例子不恰当,有点像《东邪西毒》里面沙漠那样的音色,凄凉,荒芜。后面的背景也顿感像是风沙,一阵一阵的吹。电子的音效节奏又变了,像是水流动的声音,感觉是有什么东西在喝水,是动物吗?水感觉越来越少了。窦唯又点了瑟,似乎开始嘈杂,箫也沉重的和,像是在艰难的挣扎。节奏又消失了,笛子又吹响了,瑟又开始星星点点的奏,两种声音又像是在说什么。后面又只剩下笙的声音,比较凄凉,失真,结束。
感觉有这么一段剧情:窦唯瑟的诉说,展示山,展示水,诉说,山穷水尽,诉说,结束。窦靖童的声音似乎是拟人化的山和水,比如,山和水刚开始漂亮的时候她的声音是轻快的,后面山穷水尽时候则啼哭。窦唯瑟的三段诉说说的是什么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个人认为是他对现在逐渐山穷水尽的看法。
我感觉这张专辑挺不错的,相对《天宫图》来说,这张专辑既可以当背景又可以用心听,制作明显比《天宫图》上心得多。一家人团团圆圆玩儿一张效果不错的专辑我觉得很好,也不必自寻烦恼似的说他女儿是来赚眼球的,他要是想为什么广播里一条相关窦靖童消息都没有,而且这还不如他开嗓去个人演出挣得多呢。我不认为这张专辑比别人的专辑差多少,因为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他的专辑重点是使用民族乐器和西方音乐元素,却能产生偏民族的特色,而且不失西乐的风味。具体说他重的不是形式,而是精髓。其他人却是可能会使用这些乐器,而且使得比窦唯要精通,但是你确定他能做出这么东方,这么民族风味的东西吗?他明白什么是山,什么是水吗?意境是什么?窦唯自暮良文王所有音乐都是即兴的,包括这张。什么是即兴?之前没有编排,没有训练。如果之前的某张专辑还能听出一些不和谐,那么这张呢?我不知道有什么可比性。《殃金咒》是实验,《天宫图》是实验,这张也是实验。为什么噪能听下去,静却听不下去呢?现在除了几个希望在民乐找突破的人外,还有几个想到自己文化的?你自己的文化你不关注,指望谁?有感而发,就事论事而已,也许说话很冲,抱歉。
保护环境确实应该由我做起,现在有些事情已经开始不对了。比如,冬天的时候,两三天不刮风后,你打开门或窗,就可以体验美妙的仙境啦!免费的!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