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回忆
家里有这张碟,大部分曲子都弹过。仍然记得梅花三弄超多的泛音,战台风左手的狂扫弦,高山流水和渔舟唱晚的曲子到现在还是烂熟于心。
学筝六年,跟的是吴门琴派的传人,只怪当时年纪小,每天练得都不情愿,常常是爸妈不在家的时候就不弹,每天练琴跟完成任务似的。但现在想想基础的乐理知识和对音乐的感觉都是那时候培养出来的。
我还很想感谢一下宋老师,宋老师真的是一个很温柔的人,说话轻声细语,一开始只是知道她在我们小学里当音乐老师,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我的脚骨折了,不能自己上下楼梯,音乐课结束她就抱着我下了楼。后来去她家上琴课,看到了钢琴、古琴、古筝、箫等好多乐器,知道她还有一个学乐器的哥哥。一次偶然在报纸上看到她竟然是吴兆基先生的弟子我就惊呆了,如果有看过央视纪录片《苏园六纪》的朋友应该会记得有一段她独奏古琴的片段,她从小跟着吴老先生学琴,基本功非常扎实,听她弹琴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后来考十级的时候我很逊的没有通过,她还特地打电话过来安慰我,现在想来特别暖心,但又有种没有好好学琴愧对她的感觉。
和我一起学筝的小伙伴有次和我说,现在那架琴就是放在家里积灰,我说我也是,高中之后就几乎没有再碰过它了。今年寒假的时候心血来潮,揭开琴布随便编排 了一下《卷珠帘》的谱子,好在基本功都还没忘,录了几个版本效果也还差强人意。但是那架琴从买来到现在毕竟快有十七年了,录完最后一个版本琴弦也断了一根。我和S先生说过,现在更喜欢小巧的乐器,譬如去年的时候买的乌克丽丽,随时可以拿起来把玩,弹唱或者是灵感来了配唱一段旋律都很方便,古筝雅是雅,端庄是端庄,但不能随身携带,每次弹她都得正经危坐,有时候都差沐浴焚香了。
我想,可能是时间久了一切都会变的吧,但琴还是那架琴呢。
学筝六年,跟的是吴门琴派的传人,只怪当时年纪小,每天练得都不情愿,常常是爸妈不在家的时候就不弹,每天练琴跟完成任务似的。但现在想想基础的乐理知识和对音乐的感觉都是那时候培养出来的。
我还很想感谢一下宋老师,宋老师真的是一个很温柔的人,说话轻声细语,一开始只是知道她在我们小学里当音乐老师,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我的脚骨折了,不能自己上下楼梯,音乐课结束她就抱着我下了楼。后来去她家上琴课,看到了钢琴、古琴、古筝、箫等好多乐器,知道她还有一个学乐器的哥哥。一次偶然在报纸上看到她竟然是吴兆基先生的弟子我就惊呆了,如果有看过央视纪录片《苏园六纪》的朋友应该会记得有一段她独奏古琴的片段,她从小跟着吴老先生学琴,基本功非常扎实,听她弹琴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后来考十级的时候我很逊的没有通过,她还特地打电话过来安慰我,现在想来特别暖心,但又有种没有好好学琴愧对她的感觉。
和我一起学筝的小伙伴有次和我说,现在那架琴就是放在家里积灰,我说我也是,高中之后就几乎没有再碰过它了。今年寒假的时候心血来潮,揭开琴布随便编排 了一下《卷珠帘》的谱子,好在基本功都还没忘,录了几个版本效果也还差强人意。但是那架琴从买来到现在毕竟快有十七年了,录完最后一个版本琴弦也断了一根。我和S先生说过,现在更喜欢小巧的乐器,譬如去年的时候买的乌克丽丽,随时可以拿起来把玩,弹唱或者是灵感来了配唱一段旋律都很方便,古筝雅是雅,端庄是端庄,但不能随身携带,每次弹她都得正经危坐,有时候都差沐浴焚香了。
我想,可能是时间久了一切都会变的吧,但琴还是那架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