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转载的也没跟杂志发过的乐评
在PK14、重塑和Snapline成为国内首批真正意义上火了的后朋克乐队之后,在2008年到2010年涌现了另一批接班人一样的后朋克乐队,包括河南的疯医、西安的The Fuzz、武汉的小火车心、上海的Pairs、东北的Mr. Rotten、北京的Ourself Beside Me、路新配和Fat City,还有天津的昼夜售冰和我自己的Wanderlust,理论上来讲这批人算是至今为止最后一批死硬的后朋克拥趸了,当然这一切都架构在D22、育音堂、光圈和NIC等酒吧的存在,而这种从始至终对地下乐队仍然青睐的酒吧或许只有光圈和育音堂了,而这批乐队还在后朋克的基础上发展的只剩下了疯医和The Fuzz。
The Fuzz作为一个成军四年的乐队,已经有一张EP和一张专辑,算是在同一时期乐队中进度比较快的,而去年的这张《谁会做奔跑的马》也是对之前的Electro-Punk/Post-Punk Revival风格的一种蜕化。这张专辑里把之前EP里受到Franz Ferdinand/Yeah Yeah Yeahs影响几乎剔除的一干二净,反而充满了平和的曲风与Smooth的制作,即便在'Postpunk Is Cold'这种仍然有后朋克复兴的影子的歌里,也用后期的制作把朋克那种尖锐的边边角角磨平。一个从朋克起家的乐队能够在两年的时间内意识到'平和里带着愤怒'对于一个后朋克乐队是多么重要,是许多独立乐队不能比的。想想PK14做到这点用了三年,Snapline用了五年,当然Snapline这五年原因并不在他们自己,还有用了五年还没有转型完毕的重塑。
听到现在的The Fuzz,第一感觉是终于有国内的乐队能做到Wire那一套了,另一个是能感觉到他们在向他们的偶像们致敬,包括The Cure、窦唯和PK14。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把自己与一同巡演的疯医区分开来,让每一次共同的演出里,两个乐队给听众的都能是有动有静的感觉,就像那场Wire与Einstürzende Neubauten的仓库演出一样。
每次有用中文唱歌后朋克乐队出来,一定会有人来诟病唱得像杨海松,但是你往上看第二行到第三行那几个乐队,虽然不能说他们没有受到杨海松的影响,但是如果你说他们任何一个唱歌就是在模仿杨海松的话,那一定是连接你的耳朵与大脑的神经没有好好工作,挂个耳鼻喉科吧。真正的杨海松模仿秀的是那个女主唱的新晋后朋克乐队,不是么。
整张专辑整体性很好,但是Intro和Interlude显得略有多余。如果说整张在制作上唯一不同的是最后一首歌,人声磨得很低,占的空间比重很小,取而代之的是尖利的吉他,但是The Fuzz做得很好的地方就是,即使在最后要让整张收尾收在高潮,也不会硬生生地扔上和整张专辑风格不符的音色。吉他音色虽然比之前的更冲了,但是并没有抢风头,而是很好的做好了带动Vibe的本分。
The Fuzz几乎所有的歌都是3到5分钟的流行歌编曲,但是在不影响整体性的同时,每首歌都保持着自己的旋律和音色效果,让每首歌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个人最喜欢这张的地方在于,整张时长不到40分钟,除去两个引子一共只有不到38分钟,这个对一张专辑的入耳性提升不少。如果让我听一张主副主副bridge副的专辑,我会优先选择40分钟一下的,因为如果一张三分钟流行歌专辑有一个多小时,那么大部分听众很难一次性坚持听到最后。
说起两个和专辑风格不太相符的引子,我倒十分期待The Fuzz接下来会做什么,是重新拾起鼓机还是只是用两个引子来和电子说再见。当然作为一个有键盘手的乐队,键盘并没有很出彩,只是起到了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其实说本心话,有吉他效果器就足矣,键盘反而应该在旋律上做点什么添油加醋一点,而实际上唯一能感受到键盘的存在感的歌只有'Continue'的间奏。当然为大局考虑是应该的,但是作为键盘手脑洞一定要大一些才会让一张中规中矩的专辑显得好玩儿一些。当然从对乐器的编排上,The Fuzz还是很成熟的,在他们对自己歌曲的想法与制作人对他们歌曲的意识的相互影响之后,让最后的成品显得整合性很好,该让某样乐器出彩的地方就会引人注目,而该平淡的地方就磨平。
最后说到这张的制作,之前不管是大家评论还是我自己的感受,都会让人觉得杨海松是一个反制作的制作人,但是听近两年的作品,杨海松制作上已经比之前做得更到位,无论是疯医还是The Fuzz,他对专辑里的压缩和空间配比显得比2011年以前更加得心应手。自从House Party首批专辑之后,在空间感上让人对他经手的作品有了更多琢磨之处。而这张也是杨海松作品里鼓收声最好的专辑之一,特别是镲片的效果,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底鼓和通鼓的收声还是略显单薄。
对于The Fuzz来说,更应该做的是等着他们之后的歌会是什么样子,而不是抱着这张不放,不停地在唱腔上诟病他们,毕竟每一张新专出来只代表了乐队本身在过去几年的成果,而不代表以后是什么样子。不过说句本心话,单纯的后朋克并不是一种能让乐队坚持做一辈子的风格,而且显而易见地,国内的后朋克乐队都在自己找到的方向慢慢的转变着。
The Fuzz作为一个成军四年的乐队,已经有一张EP和一张专辑,算是在同一时期乐队中进度比较快的,而去年的这张《谁会做奔跑的马》也是对之前的Electro-Punk/Post-Punk Revival风格的一种蜕化。这张专辑里把之前EP里受到Franz Ferdinand/Yeah Yeah Yeahs影响几乎剔除的一干二净,反而充满了平和的曲风与Smooth的制作,即便在'Postpunk Is Cold'这种仍然有后朋克复兴的影子的歌里,也用后期的制作把朋克那种尖锐的边边角角磨平。一个从朋克起家的乐队能够在两年的时间内意识到'平和里带着愤怒'对于一个后朋克乐队是多么重要,是许多独立乐队不能比的。想想PK14做到这点用了三年,Snapline用了五年,当然Snapline这五年原因并不在他们自己,还有用了五年还没有转型完毕的重塑。
听到现在的The Fuzz,第一感觉是终于有国内的乐队能做到Wire那一套了,另一个是能感觉到他们在向他们的偶像们致敬,包括The Cure、窦唯和PK14。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把自己与一同巡演的疯医区分开来,让每一次共同的演出里,两个乐队给听众的都能是有动有静的感觉,就像那场Wire与Einstürzende Neubauten的仓库演出一样。
每次有用中文唱歌后朋克乐队出来,一定会有人来诟病唱得像杨海松,但是你往上看第二行到第三行那几个乐队,虽然不能说他们没有受到杨海松的影响,但是如果你说他们任何一个唱歌就是在模仿杨海松的话,那一定是连接你的耳朵与大脑的神经没有好好工作,挂个耳鼻喉科吧。真正的杨海松模仿秀的是那个女主唱的新晋后朋克乐队,不是么。
整张专辑整体性很好,但是Intro和Interlude显得略有多余。如果说整张在制作上唯一不同的是最后一首歌,人声磨得很低,占的空间比重很小,取而代之的是尖利的吉他,但是The Fuzz做得很好的地方就是,即使在最后要让整张收尾收在高潮,也不会硬生生地扔上和整张专辑风格不符的音色。吉他音色虽然比之前的更冲了,但是并没有抢风头,而是很好的做好了带动Vibe的本分。
The Fuzz几乎所有的歌都是3到5分钟的流行歌编曲,但是在不影响整体性的同时,每首歌都保持着自己的旋律和音色效果,让每首歌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个人最喜欢这张的地方在于,整张时长不到40分钟,除去两个引子一共只有不到38分钟,这个对一张专辑的入耳性提升不少。如果让我听一张主副主副bridge副的专辑,我会优先选择40分钟一下的,因为如果一张三分钟流行歌专辑有一个多小时,那么大部分听众很难一次性坚持听到最后。
说起两个和专辑风格不太相符的引子,我倒十分期待The Fuzz接下来会做什么,是重新拾起鼓机还是只是用两个引子来和电子说再见。当然作为一个有键盘手的乐队,键盘并没有很出彩,只是起到了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其实说本心话,有吉他效果器就足矣,键盘反而应该在旋律上做点什么添油加醋一点,而实际上唯一能感受到键盘的存在感的歌只有'Continue'的间奏。当然为大局考虑是应该的,但是作为键盘手脑洞一定要大一些才会让一张中规中矩的专辑显得好玩儿一些。当然从对乐器的编排上,The Fuzz还是很成熟的,在他们对自己歌曲的想法与制作人对他们歌曲的意识的相互影响之后,让最后的成品显得整合性很好,该让某样乐器出彩的地方就会引人注目,而该平淡的地方就磨平。
最后说到这张的制作,之前不管是大家评论还是我自己的感受,都会让人觉得杨海松是一个反制作的制作人,但是听近两年的作品,杨海松制作上已经比之前做得更到位,无论是疯医还是The Fuzz,他对专辑里的压缩和空间配比显得比2011年以前更加得心应手。自从House Party首批专辑之后,在空间感上让人对他经手的作品有了更多琢磨之处。而这张也是杨海松作品里鼓收声最好的专辑之一,特别是镲片的效果,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底鼓和通鼓的收声还是略显单薄。
对于The Fuzz来说,更应该做的是等着他们之后的歌会是什么样子,而不是抱着这张不放,不停地在唱腔上诟病他们,毕竟每一张新专出来只代表了乐队本身在过去几年的成果,而不代表以后是什么样子。不过说句本心话,单纯的后朋克并不是一种能让乐队坚持做一辈子的风格,而且显而易见地,国内的后朋克乐队都在自己找到的方向慢慢的转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