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编”的布鲁克纳

今天,当人们津津乐道于布鲁克纳规模庞大的交响曲和充满虔敬的宗教音乐时,很少会注意到这位一心构筑宏伟音响建筑的“乡巴佬”也写过精巧的室内乐。最近聆听了这张由古大提琴家毕尔斯玛组织的羊肠弦古乐团演奏的布鲁克纳室内乐专辑,发现布氏这片被人忽视的“秘境”同样美不胜收。
布鲁克纳除了早年习作c小调弦乐四重奏(及附加的c小调回旋曲)外,唯一的成熟室内乐作品便只有完成于第五、第六两部交响曲之间的F大调弦乐五重奏(及替换谐谑曲乐章的d小调间奏曲)了,但仅此一作足以展露布氏毫不逊色的室内乐思维,并且还成为在他有生之年便大受欢迎的极少数作品之一,它的诞生却事出偶然。
19世纪中叶,以勃拉姆斯为代表的保守派与以瓦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在维也纳掀起“党争”,布鲁克纳实属恪守传统的作曲家,但因公开表示对瓦格纳的钦崇而被划入瓦格纳派,结果深受其苦。维也纳音乐学院院长、当时知名的室内乐团体——赫尔姆斯贝格四重奏组的创始人老约瑟夫•赫尔姆斯贝格十分欣赏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但可能是他不想搀和到“党争”中去,因此在1878年客套式地提请布鲁克纳也该试试室内乐。没想到老实人布鲁克纳以为找到了知音,花了半年时间便恭敬地呈上F大调弦乐五重奏的谱子,并非真心约稿的老赫只得通过挑刺来不断推迟首演,甚至提出谐谑曲乐章难以演奏,求成心切的布鲁克纳认真地赶出一个备选版本,即上述的d小调间奏曲,但老赫依然无动于衷。
在布氏的学生约瑟夫•沙尔克的努力下,作品的前三乐章终得在1881年11月公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老赫这才意识到吃亏了,于是辗转在1885年1月组织了全作的首演,再度好评如潮,甚至一些不待见布鲁克纳的评论家也按耐不住他们的赞誉。在布氏过世前,这部五重奏的演出次数高达23场,而且首演后很快恢复了原来的谐谑曲乐章,这同他大部分交响曲无人问津或是被簇拥者篡改的惨淡境遇形成鲜明对比。
初听此五重奏会发现它简直就是一部“缩编版”布鲁克纳交响曲,四个乐章的结构与布氏恪守了一生的交响曲曲式几无二致:以奏鸣曲式构建的首尾乐章中形象严峻的第三主题及漫长的渐强式尾声、谐谑曲乐章的严格复三部曲式以及音乐发展的“块状”思维都是布氏交响曲中的标志性手笔。但深入作品细节就会发现迥异于交响曲的室内乐手法其实比比皆是,其中最令人叹服是布氏对复调手法的精彩运用,使五件乐器在主题的发展中得到均等的展现,如第一、三乐章展开部中主题以其原型和倒影在各声部间紧密交织,令人目不暇接;末乐章的第三主题的形式近乎双重赋格,充满戏剧紧张力。
正如“慢板作曲家”布鲁克纳的其他大型作品,第三乐章柔板无疑是整部五重奏的核心,其优美程度不亚于他任一部交响曲的慢乐章,故而也有改编成弦乐团演奏的版本。维也纳乐评家提奥多•赫尔姆曾经给了布鲁克纳很多差评,但1884年聆听此乐章后他将之比作“一部新近发现的贝多芬晚期作品,每小节都闪耀着灵感”,且此后成为布氏忠实支持者。实际上,乐章展现得更多的依然是布氏对室内乐理念的不懈追求,他弃用之前交响曲慢板所延续的双主题变奏形式,而首次采用奏鸣曲式,正是因为展开部为声部间精致而亲密的互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乐章主题的构建也极为凝练,两个主题虽性格迥异,但第二主题其实就是源自第一主题的倒影。在小提琴如摇曳烛光般的八分音符背景下由第一中提琴吟咏而出的第二主题无疑是全作最纯美的时刻,仔细聆听仿佛能感受到布氏第八交响曲那著名的柔板的先声。
作为Vivarte古乐系列唱片中少有的浪漫派晚期作品,不能判断其演绎方式是否契合布鲁克纳原意,但纤柔的音色着实给音乐赋予了明晰的线条。
布鲁克纳除了早年习作c小调弦乐四重奏(及附加的c小调回旋曲)外,唯一的成熟室内乐作品便只有完成于第五、第六两部交响曲之间的F大调弦乐五重奏(及替换谐谑曲乐章的d小调间奏曲)了,但仅此一作足以展露布氏毫不逊色的室内乐思维,并且还成为在他有生之年便大受欢迎的极少数作品之一,它的诞生却事出偶然。
19世纪中叶,以勃拉姆斯为代表的保守派与以瓦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在维也纳掀起“党争”,布鲁克纳实属恪守传统的作曲家,但因公开表示对瓦格纳的钦崇而被划入瓦格纳派,结果深受其苦。维也纳音乐学院院长、当时知名的室内乐团体——赫尔姆斯贝格四重奏组的创始人老约瑟夫•赫尔姆斯贝格十分欣赏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但可能是他不想搀和到“党争”中去,因此在1878年客套式地提请布鲁克纳也该试试室内乐。没想到老实人布鲁克纳以为找到了知音,花了半年时间便恭敬地呈上F大调弦乐五重奏的谱子,并非真心约稿的老赫只得通过挑刺来不断推迟首演,甚至提出谐谑曲乐章难以演奏,求成心切的布鲁克纳认真地赶出一个备选版本,即上述的d小调间奏曲,但老赫依然无动于衷。
在布氏的学生约瑟夫•沙尔克的努力下,作品的前三乐章终得在1881年11月公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老赫这才意识到吃亏了,于是辗转在1885年1月组织了全作的首演,再度好评如潮,甚至一些不待见布鲁克纳的评论家也按耐不住他们的赞誉。在布氏过世前,这部五重奏的演出次数高达23场,而且首演后很快恢复了原来的谐谑曲乐章,这同他大部分交响曲无人问津或是被簇拥者篡改的惨淡境遇形成鲜明对比。
初听此五重奏会发现它简直就是一部“缩编版”布鲁克纳交响曲,四个乐章的结构与布氏恪守了一生的交响曲曲式几无二致:以奏鸣曲式构建的首尾乐章中形象严峻的第三主题及漫长的渐强式尾声、谐谑曲乐章的严格复三部曲式以及音乐发展的“块状”思维都是布氏交响曲中的标志性手笔。但深入作品细节就会发现迥异于交响曲的室内乐手法其实比比皆是,其中最令人叹服是布氏对复调手法的精彩运用,使五件乐器在主题的发展中得到均等的展现,如第一、三乐章展开部中主题以其原型和倒影在各声部间紧密交织,令人目不暇接;末乐章的第三主题的形式近乎双重赋格,充满戏剧紧张力。
正如“慢板作曲家”布鲁克纳的其他大型作品,第三乐章柔板无疑是整部五重奏的核心,其优美程度不亚于他任一部交响曲的慢乐章,故而也有改编成弦乐团演奏的版本。维也纳乐评家提奥多•赫尔姆曾经给了布鲁克纳很多差评,但1884年聆听此乐章后他将之比作“一部新近发现的贝多芬晚期作品,每小节都闪耀着灵感”,且此后成为布氏忠实支持者。实际上,乐章展现得更多的依然是布氏对室内乐理念的不懈追求,他弃用之前交响曲慢板所延续的双主题变奏形式,而首次采用奏鸣曲式,正是因为展开部为声部间精致而亲密的互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乐章主题的构建也极为凝练,两个主题虽性格迥异,但第二主题其实就是源自第一主题的倒影。在小提琴如摇曳烛光般的八分音符背景下由第一中提琴吟咏而出的第二主题无疑是全作最纯美的时刻,仔细聆听仿佛能感受到布氏第八交响曲那著名的柔板的先声。
作为Vivarte古乐系列唱片中少有的浪漫派晚期作品,不能判断其演绎方式是否契合布鲁克纳原意,但纤柔的音色着实给音乐赋予了明晰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