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摇摆前行的教父
汪峰会搞笑了,在新一季《中国好声音》里。虽然携着北京大妞冲了了几次头条未果,他终于接了点胡同气,不再皱着眉头,气呼呼地问那些90后小学员:你的梦想是什么?音乐对你意味着什么?
我听汪峰很多年了,当初他还是个学院派。一个陪伴过他学院派时代的粉丝,必然不喜欢他现在的状态,但又不想听到别人对他乱指摘,心态有点矛盾。
去年年底他发了一首新歌《一起摇摆》,一听名字就很迪厅咖——你以为你是“新裤子”?你以为你是“筷子兄弟”?好多人骂他媚俗,他还不忿,“现在是我最摇滚的时代”。
这话说得傻兮兮的。就像一个热恋中的人叫嚣着:这是我此生最幸福的时光。
而且我不知道他的“最摇滚”代表什么?
终于什么都可以不怕,想爱就爱,想唱就唱?
在大部分人心里,摇滚歌手身上必须贴上一些标签,比如:自由、反叛、愤怒,甚至神经质。
但音乐史上大多数成功的摇滚歌手并不是这样。汪峰更不是。
学小提琴的科班生,国家芭蕾舞乐团首席小提琴师,“野路子”变身摇滚乐队鲍家街43号的主唱,再抛下整个乐队成为独立歌手,直至今日华语乐坛的摇滚新教父,他跨越的每一座山峰都并不容易——换句话说,他虽告别了古典音乐界,但内心一直有着被主流社会认同的“梗”;虽然做着摇滚乐,但从未放弃传统知识分子“家国天下”的梦想。
所以他的歌,既有作为个体的虚弱,有着“小鸟”、“自由”、“哭泣”等意象,又有着作为精神领袖的坚强,他要“怒放”、“飞的更高”、行走在“春天里”。
这么多年来,他这路走得其实有点汲汲营营,未必开心。当年告别“鲍家街43号”,一个人签约音乐厂牌,非议声如洪流。这些年未必没有妥协,但他一直知道,要的东西,就在那里!
人过四十,名利加身,信仰无需再在空中飞扬,该活的轻松些了吧,卸下一些他并不热爱的,去迎接最摇滚的时代——或者,他以为的最摇滚的时代。
多年前看一本采访音乐人的访谈录《绝对靠谱》,采访了当年最红的十位创作歌手。有三个人给我印象深刻。一是陈羽凡,绝对高情商,走得每步都在计划之内;一是许巍,羞涩、无为;另一个就是汪峰,沉默、紧张、细节化。
那时正在迷恋他那张开始迎合市场的《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
二十岁的我,陷入要了命的思念,喜欢的男孩,执意要去北京。送他走那天,还在春运,他上了辆加班列车,橙色的铁皮车厢里挤满各种编织袋和不好闻的气味,我在站台上,呼出的热气瞬间在睫毛上结成露滴,他坐在窗边,却倔强的不肯扭头再看我一眼。
我知道他是要决绝告别,奔向那个连他自己都不确定的未来。我和我的感情被他一把按在水里,只剩晕眩和无力的气泡,“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没有爱就没有伤害/爱是一次永久的期待/没有爱就没有伤害”,我被汪峰的嘶吼扫射的伤痕累累。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听汪峰,他的音乐是台滚筒洗衣机,我们一起湿哒哒的搅拌、循环,最后,他疲惫的停下,我终被时间脱干水分。
那张专辑里的很多歌写于世纪末,汪峰心怀末世的迷惘,那时的他,也并不掩藏虚弱。
专辑最后一首歌《再见二十世纪》,是他在二十世纪最后一天晚上写就的:“我坐在深蓝色的车里/摇摇晃晃行驶在狂野的城市/突然这一切都将消失/祛色的幻梦退色的爱/再见,二十世纪/再见,我一样迷茫的人们……”
但,那好像也是他最后的虚弱。
之后他开始重新规划人生。
2004年《笑着哭》专辑。收录了日后唱遍大街小巷的《飞的更高》。
2005年《怒放的生命》专辑。收录《怒放的生命》和《我爱你中国》。
2007年《勇敢的心》专辑。收录《勇敢的心》、《北京北京》。
2009年《信仰在空中飘扬》。收录《春天里》、《再见青春》。
他一边批判名利场,一边成为励志劳模;一边自我感动,一边不断怀疑;一边赞美时代,一边痛彻心扉;一边讴歌祖国,一边俯视苍生。他的专辑常常呈现分裂状态,却又总能达到奇妙平衡。他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的游走在中国当下乐坛。
不得不说,汪峰是个勤奋的人。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只要确定一张专辑的立意,他每天都在写歌,无论在飞机上还是宾馆中。听上去,像在完成命题作文,但你不得不承认,这也是难得的专业素养。
他身上还也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机敏。当发现这个世界很多人需要他的音乐做拯救时,便开始不断复制,“哭泣”和“怒放”是运用最多的词汇,“小鸟”和“自由”是热衷宣扬的意向,他一面悲天悯人,一面积极向上,并用市场的传唱度向怀疑他的人宣战:谁说摇滚乐不可以流行?
是的,摇滚并不需要坐在角落里自怨自艾,也不是与众不同的装逼标签。名利双收,有什么不可以?!
2013年秋天,去看他的演唱会,算得上这座城市年度最爆棚演唱会。各色人都有。上班族、学生、90后、工人、妇女……我的前排坐着一个拎便利袋的中年人,他的儿子无聊地全场玩手机游戏。演唱会快结束时,汪峰终于唱到那首《飞的更高》,那个中年人慢慢抬起胳膊,跟着身边荧光棒的波浪摇起来,那唔唔哝哝的歌声被淹没在一波高过一波的声浪中。
我突然很感谢汪峰,感谢他的音乐收留了很多人的情绪,感谢他让更多的人有了做梦的可能。
我听汪峰很多年了,当初他还是个学院派。一个陪伴过他学院派时代的粉丝,必然不喜欢他现在的状态,但又不想听到别人对他乱指摘,心态有点矛盾。
去年年底他发了一首新歌《一起摇摆》,一听名字就很迪厅咖——你以为你是“新裤子”?你以为你是“筷子兄弟”?好多人骂他媚俗,他还不忿,“现在是我最摇滚的时代”。
这话说得傻兮兮的。就像一个热恋中的人叫嚣着:这是我此生最幸福的时光。
而且我不知道他的“最摇滚”代表什么?
终于什么都可以不怕,想爱就爱,想唱就唱?
在大部分人心里,摇滚歌手身上必须贴上一些标签,比如:自由、反叛、愤怒,甚至神经质。
但音乐史上大多数成功的摇滚歌手并不是这样。汪峰更不是。
学小提琴的科班生,国家芭蕾舞乐团首席小提琴师,“野路子”变身摇滚乐队鲍家街43号的主唱,再抛下整个乐队成为独立歌手,直至今日华语乐坛的摇滚新教父,他跨越的每一座山峰都并不容易——换句话说,他虽告别了古典音乐界,但内心一直有着被主流社会认同的“梗”;虽然做着摇滚乐,但从未放弃传统知识分子“家国天下”的梦想。
所以他的歌,既有作为个体的虚弱,有着“小鸟”、“自由”、“哭泣”等意象,又有着作为精神领袖的坚强,他要“怒放”、“飞的更高”、行走在“春天里”。
这么多年来,他这路走得其实有点汲汲营营,未必开心。当年告别“鲍家街43号”,一个人签约音乐厂牌,非议声如洪流。这些年未必没有妥协,但他一直知道,要的东西,就在那里!
人过四十,名利加身,信仰无需再在空中飞扬,该活的轻松些了吧,卸下一些他并不热爱的,去迎接最摇滚的时代——或者,他以为的最摇滚的时代。
多年前看一本采访音乐人的访谈录《绝对靠谱》,采访了当年最红的十位创作歌手。有三个人给我印象深刻。一是陈羽凡,绝对高情商,走得每步都在计划之内;一是许巍,羞涩、无为;另一个就是汪峰,沉默、紧张、细节化。
那时正在迷恋他那张开始迎合市场的《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
二十岁的我,陷入要了命的思念,喜欢的男孩,执意要去北京。送他走那天,还在春运,他上了辆加班列车,橙色的铁皮车厢里挤满各种编织袋和不好闻的气味,我在站台上,呼出的热气瞬间在睫毛上结成露滴,他坐在窗边,却倔强的不肯扭头再看我一眼。
我知道他是要决绝告别,奔向那个连他自己都不确定的未来。我和我的感情被他一把按在水里,只剩晕眩和无力的气泡,“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没有爱就没有伤害/爱是一次永久的期待/没有爱就没有伤害”,我被汪峰的嘶吼扫射的伤痕累累。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听汪峰,他的音乐是台滚筒洗衣机,我们一起湿哒哒的搅拌、循环,最后,他疲惫的停下,我终被时间脱干水分。
那张专辑里的很多歌写于世纪末,汪峰心怀末世的迷惘,那时的他,也并不掩藏虚弱。
专辑最后一首歌《再见二十世纪》,是他在二十世纪最后一天晚上写就的:“我坐在深蓝色的车里/摇摇晃晃行驶在狂野的城市/突然这一切都将消失/祛色的幻梦退色的爱/再见,二十世纪/再见,我一样迷茫的人们……”
但,那好像也是他最后的虚弱。
之后他开始重新规划人生。
2004年《笑着哭》专辑。收录了日后唱遍大街小巷的《飞的更高》。
2005年《怒放的生命》专辑。收录《怒放的生命》和《我爱你中国》。
2007年《勇敢的心》专辑。收录《勇敢的心》、《北京北京》。
2009年《信仰在空中飘扬》。收录《春天里》、《再见青春》。
他一边批判名利场,一边成为励志劳模;一边自我感动,一边不断怀疑;一边赞美时代,一边痛彻心扉;一边讴歌祖国,一边俯视苍生。他的专辑常常呈现分裂状态,却又总能达到奇妙平衡。他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的游走在中国当下乐坛。
不得不说,汪峰是个勤奋的人。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只要确定一张专辑的立意,他每天都在写歌,无论在飞机上还是宾馆中。听上去,像在完成命题作文,但你不得不承认,这也是难得的专业素养。
他身上还也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机敏。当发现这个世界很多人需要他的音乐做拯救时,便开始不断复制,“哭泣”和“怒放”是运用最多的词汇,“小鸟”和“自由”是热衷宣扬的意向,他一面悲天悯人,一面积极向上,并用市场的传唱度向怀疑他的人宣战:谁说摇滚乐不可以流行?
是的,摇滚并不需要坐在角落里自怨自艾,也不是与众不同的装逼标签。名利双收,有什么不可以?!
2013年秋天,去看他的演唱会,算得上这座城市年度最爆棚演唱会。各色人都有。上班族、学生、90后、工人、妇女……我的前排坐着一个拎便利袋的中年人,他的儿子无聊地全场玩手机游戏。演唱会快结束时,汪峰终于唱到那首《飞的更高》,那个中年人慢慢抬起胳膊,跟着身边荧光棒的波浪摇起来,那唔唔哝哝的歌声被淹没在一波高过一波的声浪中。
我突然很感谢汪峰,感谢他的音乐收留了很多人的情绪,感谢他让更多的人有了做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