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那个惨绿少年
一直想写写朴树,一直动不了笔。
没预料到他沉寂十年后会突然跳回大众视线,因为帮电影写了一首主题曲《平凡之路》。
上网查资料,关于朴树的文章很少,只有南周那篇《朴树怎么能笑呢》还像点样。一点点看下去,看到结尾处居然哭了。我能猜到他对这个世界的无所适从,却没料到会那样手足无措——如果那篇稿子写得都是真的话。
《我去2000年》这盘卡带至今保存,只是找不到能播放它的卡式录音机了——一个时代过去得真够快。进入数码时代后,好像一切更抓不住了,和这个怎么也无法合拍的世界相比,有些人真的好像一直站在原地,比如朴树。
朴树的音乐,一出世就是分裂的——旋律是少年态的优美,歌词是毁灭性的抑郁,像《夜访吸血鬼》中明艳的吸血鬼帅哥,留在人脑海中的是永不衰老的苍白颤栗之美。
当年他的首专《我去2000年》,我最喜欢的并不是那首上过春晚的《白桦林》,而是A面第2首《妈妈,我》:“妈妈我恶心/在他们的世界/生活是这么旧/让我总不快乐/我活得不耐烦/可是又不想死/他们是这么硬/让我撞他/撞得头破血流吧”……
十五年后回头再听这首歌,才听得懂青春嘶吼中的那份虚弱,也听出了自己基因中的膈应早已存在。我们最后都安全度过了狂躁的青春期,只有一部分人真的去撞击过那些坚硬的棱角并头破血流;大部分人则和我一样,默默绕道而行,成长为自己当初很不屑的那个中年人。
其实除了这首歌,《我去2000年》中大部分的歌曲,更明晰的气质是虚弱之美。在音乐里,他像是个患有严重贫血症加哮喘病的孩子,脸色苍白,唇部鲜红,更让人心疼的是眼神,太空洞了。他的世界太过寂静,最活跃的物体是光线里的灰尘,他整体只能在脑海中盘旋着眼前那根快熄的蜡烛,手边吱呀作响的木柜,怀想着院墙旁的格桑花,还有不远处田野里巨大的金色的草垛——可惜,一切都只是躺在那张狭小的铺着白床单的小床上的怀想。
于是他在歌词中大量灌入孩子、妈妈、阳光、旅途、花儿、麦田等一切优美的意向,他用音乐组建出一个想象的自由世界,却没有一只气球有力量带他飞屋环游。他自怨自怜,他安慰自己,他在《在希望的田野上》里高唱:“都会好的/总会有的/那些风雨/还有阴霾/关于未来/请你坦然/不要离开/不要离开”,但其实连他自己都不信。
18岁时的我,并不知道朴树有着严重的抑郁症;更不知道自己和朴树原来是病友——谁敢说激烈的青春期不是人生的一段病程呢?
2003年11月8日,朴树三十周岁生日,出版了第二张专辑《生如夏花》,名字取自泰戈尔的诗。这张专辑获奖无数,据说当年他的演出身价已是国内前三。
然后,他彻底抑郁了,见人就喊“大傻B”,更讨厌他自己,开始拒绝写歌,拒绝演出,拒绝签约,所以他至今只有26首歌,凑不够一场演唱会。
天才是虚弱的物种,特别是朴树,靠着虚弱敏感之美俘得众人心,若在这条呕心沥血的路上一路走下去,要不就人格分裂,要不就肝脑涂地。
况且,有时我在想,如果朴树一直停留在大众视野中,未必是现在的他。
“成功”这个字眼,有太多附属条件。才华是一方面,机缘是另一方面。如果他不是北大教授的儿子,如果没有退学名校,如果他不是抑郁症患者,如果他不是在民谣最好的年代发行专辑……一切都会不同。
不能否定的是,无论朴树今天名气如何,无论他的专辑已发行了多少年,再拿来听,依然没有过时的厌倦感,这是他的真诚起了作用,还有,他歌里坚信的那些普世的价值观一直都没变——关于对爱、对美、对自由的信仰和向往。
新歌《平凡之路》的MV满拽的,镜头一直盯着车屁股,一条路,或弯或直,时有路灯初亮,时而夜色苍茫,他的声音好像比以往笃定些:“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听说他在准备三专,还是找张亚东做制作人。张亚东这么多年一直劝他出专辑他不听;现在下定决心出了,张亚东倒担心他能不能受得了录音棚的压力。
朴树回答他:“我很少很少担心以后的事,为什么要去想以后的事?没有发生为什么要去想?”
他似乎找到了一种能让自己贴地飞行的方式。
没预料到他沉寂十年后会突然跳回大众视线,因为帮电影写了一首主题曲《平凡之路》。
上网查资料,关于朴树的文章很少,只有南周那篇《朴树怎么能笑呢》还像点样。一点点看下去,看到结尾处居然哭了。我能猜到他对这个世界的无所适从,却没料到会那样手足无措——如果那篇稿子写得都是真的话。
《我去2000年》这盘卡带至今保存,只是找不到能播放它的卡式录音机了——一个时代过去得真够快。进入数码时代后,好像一切更抓不住了,和这个怎么也无法合拍的世界相比,有些人真的好像一直站在原地,比如朴树。
朴树的音乐,一出世就是分裂的——旋律是少年态的优美,歌词是毁灭性的抑郁,像《夜访吸血鬼》中明艳的吸血鬼帅哥,留在人脑海中的是永不衰老的苍白颤栗之美。
当年他的首专《我去2000年》,我最喜欢的并不是那首上过春晚的《白桦林》,而是A面第2首《妈妈,我》:“妈妈我恶心/在他们的世界/生活是这么旧/让我总不快乐/我活得不耐烦/可是又不想死/他们是这么硬/让我撞他/撞得头破血流吧”……
十五年后回头再听这首歌,才听得懂青春嘶吼中的那份虚弱,也听出了自己基因中的膈应早已存在。我们最后都安全度过了狂躁的青春期,只有一部分人真的去撞击过那些坚硬的棱角并头破血流;大部分人则和我一样,默默绕道而行,成长为自己当初很不屑的那个中年人。
其实除了这首歌,《我去2000年》中大部分的歌曲,更明晰的气质是虚弱之美。在音乐里,他像是个患有严重贫血症加哮喘病的孩子,脸色苍白,唇部鲜红,更让人心疼的是眼神,太空洞了。他的世界太过寂静,最活跃的物体是光线里的灰尘,他整体只能在脑海中盘旋着眼前那根快熄的蜡烛,手边吱呀作响的木柜,怀想着院墙旁的格桑花,还有不远处田野里巨大的金色的草垛——可惜,一切都只是躺在那张狭小的铺着白床单的小床上的怀想。
于是他在歌词中大量灌入孩子、妈妈、阳光、旅途、花儿、麦田等一切优美的意向,他用音乐组建出一个想象的自由世界,却没有一只气球有力量带他飞屋环游。他自怨自怜,他安慰自己,他在《在希望的田野上》里高唱:“都会好的/总会有的/那些风雨/还有阴霾/关于未来/请你坦然/不要离开/不要离开”,但其实连他自己都不信。
18岁时的我,并不知道朴树有着严重的抑郁症;更不知道自己和朴树原来是病友——谁敢说激烈的青春期不是人生的一段病程呢?
2003年11月8日,朴树三十周岁生日,出版了第二张专辑《生如夏花》,名字取自泰戈尔的诗。这张专辑获奖无数,据说当年他的演出身价已是国内前三。
然后,他彻底抑郁了,见人就喊“大傻B”,更讨厌他自己,开始拒绝写歌,拒绝演出,拒绝签约,所以他至今只有26首歌,凑不够一场演唱会。
天才是虚弱的物种,特别是朴树,靠着虚弱敏感之美俘得众人心,若在这条呕心沥血的路上一路走下去,要不就人格分裂,要不就肝脑涂地。
况且,有时我在想,如果朴树一直停留在大众视野中,未必是现在的他。
“成功”这个字眼,有太多附属条件。才华是一方面,机缘是另一方面。如果他不是北大教授的儿子,如果没有退学名校,如果他不是抑郁症患者,如果他不是在民谣最好的年代发行专辑……一切都会不同。
不能否定的是,无论朴树今天名气如何,无论他的专辑已发行了多少年,再拿来听,依然没有过时的厌倦感,这是他的真诚起了作用,还有,他歌里坚信的那些普世的价值观一直都没变——关于对爱、对美、对自由的信仰和向往。
新歌《平凡之路》的MV满拽的,镜头一直盯着车屁股,一条路,或弯或直,时有路灯初亮,时而夜色苍茫,他的声音好像比以往笃定些:“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听说他在准备三专,还是找张亚东做制作人。张亚东这么多年一直劝他出专辑他不听;现在下定决心出了,张亚东倒担心他能不能受得了录音棚的压力。
朴树回答他:“我很少很少担心以后的事,为什么要去想以后的事?没有发生为什么要去想?”
他似乎找到了一种能让自己贴地飞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