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姑娘的音乐形象
随便路上抓个行人,我想没人会不认识李宇春。
她是一个大众偶像,于选秀歌唱比赛一炮走红,红得发紫。
成为社会现象,被大众传媒360的研究,有各种头衔。
抛开种种,她最在乎似乎只是歌手二字。
九年繁华落尽,她的音乐和歌手身份愈加凸显出来。
成也选秀,败也选秀。
好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其实最开心的就是看到有人一起讨论她的音乐,
好也罢,恶也罢,最起码觉得这是个正经事。
至于那些一时的得失,还有无聊的低级打趣真是很上不了台面。
好在这姑娘也够清醒,任是外界打嘴仗,低级趣味的时候
不理会,不搭理,埋头于自己认定的事,拿出了一个个作品。
有点跑题了···最初的公司的既定形象应该是霸气的舞台皇后,
结合其优势突出的舞台表现力,
绚丽的舞台,声色灯光,华丽是华丽,可是总是虚了些。
单独听cd的时候不显得那么有趣。《皇后与梦想》的摇滚。
后来李开始自己创作,走起轻舞曲,《下个路口见》,你会发现变身为文艺青年小清新了,唱腔开始温柔,会让人觉得难道要走向台湾的小文青?
其实这是李的两个面向,有舞台上的煽动力,和骨子里的安静文艺。虽然很多人给李打上叛逆的logo,可是了解多了你会发现,她并不是真正的“叛逆”,她有中国非常传统的内秀低调的特质,比如赢了还要承让,讲究有思想,不浮夸,甚少主动出击,同时怀旧。
记得出道时李宇春说要做“李宇春”的音乐,说要坚持最初的梦想。现在这些话无数次的出现在各大的选秀舞台,以至于让人都要听吐掉,而且不断打脸的现实也让人不再相信这些话。就好比电影主创宣传电影时都会说到的什么诚意之作,尼玛进去看完就想骂人,滚犊子吧,就是坑钱而已。真当观众是傻子啊,贡献银子和时间,结果就给我看这个····
而在李的身上,我们发现,咦?这个“商家”还是个实诚人,没忽悠。《1987我不知会遇见》两年的时候等来的一张专辑,两年对于一个当红偶像来说真的是太宝贵了,这得多有勇气能拿出这个时间俯下身子去做音乐啊。要知道在这个小鲜肉辈出,人人争做偶像,争头条的时代,过往被炮轰最浮夸的“选秀偶像歌手”确在踏实的做音乐,而那些居高临下,自诩清高的“歌手”都在干啥?黄赌毒,炮轰,劈腿小三迷乱的私生活,酗酒打架······踏实做音乐不是嘴上说说的,也不是吃不上饭,蓬头垢面,苦逼愤青才叫体验生活,才能做出好音乐。
很多的歌手其实都是唱的大众喜欢的歌,所谓的形象也是大众最接受的形象。就如孙燕姿一直都是短发,而她自己其实很想要长发的,但唱片公司并不接受,因为短发更契合公司打造的形象,利落,独立,清新,大众心中唱着《天黑黑》的女孩,纵然她后来改变风格,唱自己想唱的歌,可是大众仍然最爱的还是《遇见》系列。
而对李来说 ,幸也不幸,她还没有留下定型的音乐形象,《1987我不知会遇见你》是文艺复兴三部曲,是对《会跳舞的文艺青年》《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的一个总结和升华,但是更倾向于这也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文艺舞曲的形象开始树立,我想这大抵是李姑娘所追求和摸索出来的吧,这是她认为的自己,她的音乐形象也很契合她本身的气质,是真正的“李宇春”的音乐,而这些得益于她开始创作,表达自己的意见,她的音乐感受也受张亚东、谭伊哲的影响,而现在加上林夕、陈辉阳、周耀辉、陈奂仁一批香港音乐人的熏陶,让她的音乐形象更加的丰满,也开始越加的靠近她的本我。
在思想层面上,这张专辑开始关注生活中很多现象,有对跟风装酷讽刺,有对都市压力人的鼓励,有对冷暖生活的感慨。在这个唱片日益走向灭亡,单曲盛行的速食化今天,能抽出时间来完整地听一下,感受颇多。让人珍惜唱片的宝贵,一个完整的唱片,10首歌曲讲的是一个故事,如同电影一样,是个完整的作品。《dance to the music》的轻松带入,《如初》的结尾,沉淀,所有的中间的“遇见”或喜或悲都变得安静下来,收拾情绪,放佛一场梦。这就是唱片的魅力,它不只是电影的配乐,也不只是电话彩铃,更不是广场舞伴奏,是一件挺崇高的事情,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
在唱腔上来说,李对自己的音域和声音特色都已经非常的了解,她开始玩音乐。高低音转换,自然的换气,她更多的用不同的唱歌方式来表达歌曲的情绪,爵士,摇滚,英文rap,她走的是太极路线而不是拳击。不凛冽,不浓烈,万事适合就好。正如张亚东说的她不像有些歌手什么都想要,不比较,只认定适合自己的。不要世界大同,李也没必要去练习山路十八弯,青藏高原,适合什么就做什么,做得精,做的独一无二就够了,于我们听者来说,我们只想多听点不一样的音乐。
她是一个大众偶像,于选秀歌唱比赛一炮走红,红得发紫。
成为社会现象,被大众传媒360的研究,有各种头衔。
抛开种种,她最在乎似乎只是歌手二字。
九年繁华落尽,她的音乐和歌手身份愈加凸显出来。
成也选秀,败也选秀。
好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其实最开心的就是看到有人一起讨论她的音乐,
好也罢,恶也罢,最起码觉得这是个正经事。
至于那些一时的得失,还有无聊的低级打趣真是很上不了台面。
好在这姑娘也够清醒,任是外界打嘴仗,低级趣味的时候
不理会,不搭理,埋头于自己认定的事,拿出了一个个作品。
有点跑题了···最初的公司的既定形象应该是霸气的舞台皇后,
结合其优势突出的舞台表现力,
绚丽的舞台,声色灯光,华丽是华丽,可是总是虚了些。
单独听cd的时候不显得那么有趣。《皇后与梦想》的摇滚。
后来李开始自己创作,走起轻舞曲,《下个路口见》,你会发现变身为文艺青年小清新了,唱腔开始温柔,会让人觉得难道要走向台湾的小文青?
其实这是李的两个面向,有舞台上的煽动力,和骨子里的安静文艺。虽然很多人给李打上叛逆的logo,可是了解多了你会发现,她并不是真正的“叛逆”,她有中国非常传统的内秀低调的特质,比如赢了还要承让,讲究有思想,不浮夸,甚少主动出击,同时怀旧。
记得出道时李宇春说要做“李宇春”的音乐,说要坚持最初的梦想。现在这些话无数次的出现在各大的选秀舞台,以至于让人都要听吐掉,而且不断打脸的现实也让人不再相信这些话。就好比电影主创宣传电影时都会说到的什么诚意之作,尼玛进去看完就想骂人,滚犊子吧,就是坑钱而已。真当观众是傻子啊,贡献银子和时间,结果就给我看这个····
而在李的身上,我们发现,咦?这个“商家”还是个实诚人,没忽悠。《1987我不知会遇见》两年的时候等来的一张专辑,两年对于一个当红偶像来说真的是太宝贵了,这得多有勇气能拿出这个时间俯下身子去做音乐啊。要知道在这个小鲜肉辈出,人人争做偶像,争头条的时代,过往被炮轰最浮夸的“选秀偶像歌手”确在踏实的做音乐,而那些居高临下,自诩清高的“歌手”都在干啥?黄赌毒,炮轰,劈腿小三迷乱的私生活,酗酒打架······踏实做音乐不是嘴上说说的,也不是吃不上饭,蓬头垢面,苦逼愤青才叫体验生活,才能做出好音乐。
很多的歌手其实都是唱的大众喜欢的歌,所谓的形象也是大众最接受的形象。就如孙燕姿一直都是短发,而她自己其实很想要长发的,但唱片公司并不接受,因为短发更契合公司打造的形象,利落,独立,清新,大众心中唱着《天黑黑》的女孩,纵然她后来改变风格,唱自己想唱的歌,可是大众仍然最爱的还是《遇见》系列。
而对李来说 ,幸也不幸,她还没有留下定型的音乐形象,《1987我不知会遇见你》是文艺复兴三部曲,是对《会跳舞的文艺青年》《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的一个总结和升华,但是更倾向于这也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文艺舞曲的形象开始树立,我想这大抵是李姑娘所追求和摸索出来的吧,这是她认为的自己,她的音乐形象也很契合她本身的气质,是真正的“李宇春”的音乐,而这些得益于她开始创作,表达自己的意见,她的音乐感受也受张亚东、谭伊哲的影响,而现在加上林夕、陈辉阳、周耀辉、陈奂仁一批香港音乐人的熏陶,让她的音乐形象更加的丰满,也开始越加的靠近她的本我。
在思想层面上,这张专辑开始关注生活中很多现象,有对跟风装酷讽刺,有对都市压力人的鼓励,有对冷暖生活的感慨。在这个唱片日益走向灭亡,单曲盛行的速食化今天,能抽出时间来完整地听一下,感受颇多。让人珍惜唱片的宝贵,一个完整的唱片,10首歌曲讲的是一个故事,如同电影一样,是个完整的作品。《dance to the music》的轻松带入,《如初》的结尾,沉淀,所有的中间的“遇见”或喜或悲都变得安静下来,收拾情绪,放佛一场梦。这就是唱片的魅力,它不只是电影的配乐,也不只是电话彩铃,更不是广场舞伴奏,是一件挺崇高的事情,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
在唱腔上来说,李对自己的音域和声音特色都已经非常的了解,她开始玩音乐。高低音转换,自然的换气,她更多的用不同的唱歌方式来表达歌曲的情绪,爵士,摇滚,英文rap,她走的是太极路线而不是拳击。不凛冽,不浓烈,万事适合就好。正如张亚东说的她不像有些歌手什么都想要,不比较,只认定适合自己的。不要世界大同,李也没必要去练习山路十八弯,青藏高原,适合什么就做什么,做得精,做的独一无二就够了,于我们听者来说,我们只想多听点不一样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