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只谈歌词
自认是入世的,故向来不屑于弃世厌世之霏靡之音,这次破例。
(昨夜同门云集 推杯又换盏
今朝茶凉酒寒 豪言成笑谈
半生累 尽徒然 碑文完美有谁看
隐居山水之间 誓与浮名散)
不喜推杯换盏,又不愿成为笑谈,只能在孤冷清寂的早晨品尝茶凉酒寒。文人的悲哀在于:他们清高却留恋浮华,想要出世却渴望被尘世关注,半生心血无人问津,完美碑文作罢只能誓与浮名散。其实去国还乡不一定要隐居山水之间,那只是诗人故作的姿态。其实诗人心里清楚,他们离不开尘世,他们如此的渴望着被尘世理解,而且如此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离开,他们一分钟也活不下去。在尘世间寻不到知己的诗人只能幻想在某个山水之间有落花雨般美丽的陪伴。于是第一段为后文提出“落花雨”这个题眼埋下伏笔。
(湖畔青石板上 一把油纸伞
旅人停步折花 淋湿了绸缎
满树玉瓣多傲然 江南烟雨却痴缠
花飞雨追一如尘缘理还乱)
青石板,油纸伞,停步折花湿绸缎。诗人是怯懦的,他们的爱情只能在这些具体的意象中抽象地憧憬和旁观。待到绿褪红残,落英入土,才知尘缘未了,却已负芳华不能追。出世心有不甘,入世恐误梵行。半调子的出世怎不教人长叹?往日烟雨微熏又如何剪得断?风景旧曾谙,怎不忆江南?
(古木檀香小筑 经文诵得缓
锦服华裳一炬 粗袖如心宽
林中抚琴曲委婉 群山听懂我悲欢
泪如雨落才知过往剪不断)
第四段,缓诵经文,焚衣抚琴,皆是出世的悲凉。离开芸芸众生,诗人已没有观众,也不会再有人理解他,只能在回忆里无奈的省悟,原来归隐不是诗人的救渡,因为他本就不属于这里。只是此时无能为力,只能立命于此。那群山中的靡靡之音,行人不能听。
(落花雨 你飘摇的美丽
花香氤 把往日情勾起
我愿意 化浮萍躺湖心
只陪你 泛岁月的涟漪
落花雨 你飘摇在天地
晚风急 吹皱芳华太无情
我愿意 化流沙躺湖堤
只陪你 恭候春夏的轮替 )
第三和第五段,瞬间变成现代诗(第三段第三句还不在韵上),但一点也不突兀。
最后陪伴诗人的只有风里落花飞似雨,而此时的落花雨已成为诗人渴求的知己兼伴侣的化身。惜往日情逝,只怪芳华无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此时的诗人早已没有豪言,只愿平凡一生有一人作伴,泛岁月的涟漪,看春夏的轮替,享内心的平静。这清高的隐士情怀,有多少是无可奈何?
(落花雨 谁深藏山水里
落花雨 谁深藏在我心 )
最后是诗人的自问。应是牵强附会,但我仍觉得此处的“藏”亦可作“葬”,便有葬花葬心之意。
全词仿古诗,但不按平仄,不求对仗,不用叠韵,一路平韵到底,便于填词,符合现代诗的灵活,又不失古诗的韵味。全词所用的意象大多是生活中的可见并不常见之物,并不出世,容易被人理解,应是词人自省的结果。但意象的组合却是出世的,空灵的,看来诗歌的矛盾亦是诗人的矛盾,深谙此道的作者许嵩也逃不掉自己作为诗人的宿命。
(昨夜同门云集 推杯又换盏
今朝茶凉酒寒 豪言成笑谈
半生累 尽徒然 碑文完美有谁看
隐居山水之间 誓与浮名散)
不喜推杯换盏,又不愿成为笑谈,只能在孤冷清寂的早晨品尝茶凉酒寒。文人的悲哀在于:他们清高却留恋浮华,想要出世却渴望被尘世关注,半生心血无人问津,完美碑文作罢只能誓与浮名散。其实去国还乡不一定要隐居山水之间,那只是诗人故作的姿态。其实诗人心里清楚,他们离不开尘世,他们如此的渴望着被尘世理解,而且如此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离开,他们一分钟也活不下去。在尘世间寻不到知己的诗人只能幻想在某个山水之间有落花雨般美丽的陪伴。于是第一段为后文提出“落花雨”这个题眼埋下伏笔。
(湖畔青石板上 一把油纸伞
旅人停步折花 淋湿了绸缎
满树玉瓣多傲然 江南烟雨却痴缠
花飞雨追一如尘缘理还乱)
青石板,油纸伞,停步折花湿绸缎。诗人是怯懦的,他们的爱情只能在这些具体的意象中抽象地憧憬和旁观。待到绿褪红残,落英入土,才知尘缘未了,却已负芳华不能追。出世心有不甘,入世恐误梵行。半调子的出世怎不教人长叹?往日烟雨微熏又如何剪得断?风景旧曾谙,怎不忆江南?
(古木檀香小筑 经文诵得缓
锦服华裳一炬 粗袖如心宽
林中抚琴曲委婉 群山听懂我悲欢
泪如雨落才知过往剪不断)
第四段,缓诵经文,焚衣抚琴,皆是出世的悲凉。离开芸芸众生,诗人已没有观众,也不会再有人理解他,只能在回忆里无奈的省悟,原来归隐不是诗人的救渡,因为他本就不属于这里。只是此时无能为力,只能立命于此。那群山中的靡靡之音,行人不能听。
(落花雨 你飘摇的美丽
花香氤 把往日情勾起
我愿意 化浮萍躺湖心
只陪你 泛岁月的涟漪
落花雨 你飘摇在天地
晚风急 吹皱芳华太无情
我愿意 化流沙躺湖堤
只陪你 恭候春夏的轮替 )
第三和第五段,瞬间变成现代诗(第三段第三句还不在韵上),但一点也不突兀。
最后陪伴诗人的只有风里落花飞似雨,而此时的落花雨已成为诗人渴求的知己兼伴侣的化身。惜往日情逝,只怪芳华无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此时的诗人早已没有豪言,只愿平凡一生有一人作伴,泛岁月的涟漪,看春夏的轮替,享内心的平静。这清高的隐士情怀,有多少是无可奈何?
(落花雨 谁深藏山水里
落花雨 谁深藏在我心 )
最后是诗人的自问。应是牵强附会,但我仍觉得此处的“藏”亦可作“葬”,便有葬花葬心之意。
全词仿古诗,但不按平仄,不求对仗,不用叠韵,一路平韵到底,便于填词,符合现代诗的灵活,又不失古诗的韵味。全词所用的意象大多是生活中的可见并不常见之物,并不出世,容易被人理解,应是词人自省的结果。但意象的组合却是出世的,空灵的,看来诗歌的矛盾亦是诗人的矛盾,深谙此道的作者许嵩也逃不掉自己作为诗人的宿命。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意识变态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