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ING THE OTHER WAY 笔记~This Mortal Coil『Blood』
……
Ivo到1991年为止花了5年时间一点一滴地把This Mortal Coil的第三张专辑挤成形。TMC就是他的个人精神所在,从无压力,更像是一种逃离和对郁结情感的宣泻。略微有异的是,Ivo选择更多非4AD的音乐人、更多从未合作过的新伙伴而不是在老圈子里打转。「我只跟自己觉得舒服的人合作,」他回忆,「棚里的气氛特别好,每次一般就一两个人,特别放松。从来没觉得紧张,反会因为一个当时的好点子或者录音瞬间的美而爽得不行。」
Ivo也更自信了,这回多写了些歌词旋律甚至器乐片断,比如《Ruddy and Wretched》里Jimi Hendrix/Pink Floyd味儿的吉他。歌词方面,理所当然,情感可以说就是「acid, bitter and sad」(注:歌名)的压抑劲儿——并且把专辑名取为《Blood》。「仅仅1987这一年,我的猫死了,我父亲去世了,我跟Colourbox掰了,我们出了几张Pixies,我跟Deb(其妻)的关系崩了。所有这些事情通通写在《Blood》里了。」
更具体的内容体现在歌词上,部分是读到的,部分是无意听来的。「这些词并没有什么传记性质的意义,只是表达了我想表达的事。我整个人生就是一场压抑,所以于我特别亲切。比如“I carry sadness around like so much small change in my pocket”这句。有人问我一些具体事物的感受时,我通常会回答说别问我我没感觉。我觉得自己没有真实存在过,只是一直努力找点事情来阻止悲伤蔓延。」
器乐曲《Loose Joints》采样了一对母女的话音,他从一部关于纽约底层家庭的纪录片里找到这个波多黎各瘾君子家庭的故事。
参与《Blood》的唯一的有亲缘关系的音乐人仍旧是Deirdre Rutkowski和Louise Rutkowski两姐妹。——硬要扯的话还可以算上Kim Deal和Tanya Donelly,整张专辑里仅有的4AD艺人。「所以你知道我有多喜欢Rutkowski两姐妹了吧,从上张《Filigree & Shadow》我没延续几个人。她俩才是《Blood》的精与神。」
「《Blood》可以说直达我灵魂深处,就像肚子上挨了一重拳——当然是褒义,」Deirdre Rutkowski说,「创作就是一种病态心神的产物。你觉得自己不对劲的时候,那种创作推力就会出来让你对劲。我最喜欢唱Ivo写的词,极端黑暗,但越了解他你就越觉得合理。当然他是一个非常专业和配合的人,如果当时状态不好,他也不会把情绪带到棚里。」
Louise Rutkowski则回忆道:「过程特别自然享受,大部分时间大家都笑哈哈的。其实就像喜剧演员一样,私生活里反而正是阴郁的。」
Ivo写的五首词里,《D.D. and E.》只有一行:「Daylight, dreams and echoes」,《Baby Ray Baby》短得只有两句:「I needed you / I trusted you / I wanted you」「but you'll never, never, change my mind」。
「我用这支曲子很直接地表达对Ray Conroy(注:Modern English的Mick Conroy的兄弟,Colourbox经理人)在《Pump Up The Volume》的惨败还有他当时的表现上的意见,」Ivo解释道,「无意义的婴儿牙牙学语声就是比喻的他。」
其余三首则更有血肉。《Bitter》是对《Acid, Bitter and Sad》的扩容,采样了Alison Limerick的声音,Deirdre Rutkowski再补上鬼飘的几哼,伴着Ikuko Kozu(Ivo的日本朋友)的日语念白。歌词是这样的:「Now pardon me for trying / Trying to tear apart / And pardon me for lying / It's just easy, so easy, to start.」
Deirdre Rutkowski的有节制而阴冷的悲伤感在《Dreams Are Like Water》里淋漓尽致:「When you were a child/ Unhappiness took the place of dreams/ Dreams are like water/ Colourless and dangerous」。这支曲子有着奇特现代感的节拍,类近于数年后才成形的trip-hop(实际基于伦敦组合Soul II Soul的作品)。专辑末曲《(Nothing But) Blood》里她层叠飘渺的声音奉上挽歌式的结尾:「Now's the time to draw the line /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Ivo解释:「对谁goodbye呢?对Cocteau Twins、我前妻、4AD、还是生活呢?也可以是对This Mortal Coil。已经三张整专辑了。」
制作群方面,John Fryer一直伴随左右,Jon Turner参与几首翻唱曲, Martin McCarrick和Gini Ball再润色短曲。Frazier Chorus主唱Tim Freeman在翻The Byrds关于广岛原爆里一个丧命儿童的《I Come and Stand at Every Door》里友情客串,为Rutkowski两姐妹伴唱。Pieter Nooten则写了《Several Times》。
还有几位歌手值得一书。如果不是Rough Trade在1986年打败4AD签走了Shelleyan Orphan,主唱Caroline Crawley就应该是Ivo手下的人了。就像是Rutkowski姐妹的轻柔版,Caroline Crawley有一把节制得近乎虚弱的嗓子,比起豪放的Lisa Gerrard或者Elizabeth Fraser来更能完美诠释Ivo的压抑天性。而正像Elizabeth Fraser,Caroline Crawley同样严重缺乏自信,反复拒否掉Ivo的要求。她回忆:「我当时只能接受唱自己的歌,不然会觉得只是个顶替的。最后我受不了了,答应了他。唱完第一版后,他只甩了一句说就这样让我走人了。他确实也挺那啥的吧,但我懂他看人的点。我肯定不开心不舒服啊但是他确实擅长挖掘别人身上的美感和弱点。我还记得他说:“你很幸运,能理解得这么深。“」
Ivo也记得《Late Night》的最终版本让她震颤不已。在《Blood》推出后跟Melody Maker的采访里他回忆:「我问她怎么了,她只是说好得不得了。对我来说能把唱歌这件事弄得这么简单纯粹又精美神奇,一辈子没别的哪种满足能与之并肩相较。」
Caroline Crawley的分量跟Rutkowski姐妹差不多重,负责了三首翻唱。Syd Barrett凄绝的《Late Night》、澳洲乐队The Apartments舒柔的《Mr. Somewhere》,还有加拿大歌手Mary Margaret O'Hara独特的《Help Me Lift You Up》。曾经在《I'll End In Tears》里献声的Gordon Sharp说Ivo本来把最后这首分配给他,他完成了一版跟情感炽烈的原唱比较接近的演绎,Ivo并不是很中意,反而选择了Caroline的,「我个人感觉,远得有点不搭调了」。
Ivo和John Fryer写的碟首曲《The Lacemaker》里采样了Caroline和Deirdre Rutkowski的声音,Martin McCarrick负责的弦乐为整张专辑那种撼人的伤郁定下注脚。标题源自Ivo毕生至爱电影中的一部,主演是他最爱的女演员之一Isabelle Huppert。
还有一个女人,Heidi Berry,当时刚刚新签到4AD,演绎了美国乡村唱作人Rodney Crowell的《'Till I Gain Control Again》。Ivo是从Emmylou Harris出色的翻唱那里得知此曲的。Kim Deal和Tanya Donelly的《You and Your Sister》则是专辑的另一大亮点,翻自Big Star的Chris Bell单飞处男单曲的B面。Chris Bell的作品更积极向上而悲剧色彩偏弱,因此录这首歌时的气氛并不沉重。Tanya Donelly还记得当时和Kim Deal频频笑场唱不下去,但听成品也能听出来,她们被这歌服住了。Kim Deal回忆说:「真心的,我当时在想,这他妈的搞什么?我爱摇滚,我喜欢演奏,而不是采样。进棚前我甚至连伴奏都还没听过,完全就不想玩儿。可最后太喜欢了,音乐完美,歌也完美,我没意见了。」Tanya Donelly则表示由女性来表达这歌再妥贴不过。
尚且不要忘记Byrds主脑Gene Clark的《With Tomorrow》、Spirit的《Nature's Way》、David Roback(Rain Parade / Mazzy Star)的《Carolyn's Song》。最后还有一首特殊的《I Am The Cosmos》,由专辑里唯一男声Dominic Appleton负责。直到20年后的今天,他仍旧不满意这首歌,但也承认「Ivo说他喜欢这歌里的冷漠感」。对于情绪,4AD这个厂牌符号更选择埋藏,而不是呈现。
延续前作《Filigree & Shadow》的起伏漂流感,《Blood》再次拉成76分钟的超长专辑,但评论界并不像对前作那样买账。认为这次的音乐太内心自我,太缺乏情绪表达上的边缘感和多样化,太过于冷感,并且与专辑名「血」不符,非但没有生命力的涌流,反而凝涸了。
包括Dominic Appleton本人,那么喜爱TMC前两作的他,都有同样的看法。「我喜欢《You and Your Sister》,喜欢那些器乐片段还有Caroline的声音,但我感觉Ivo倾向于启用“纯粹”的歌手而不是有趣的。TMC到此划上句号我一点儿都不意外,它不够好,感觉就像过了保质期的东西。」
Mark Cox(Wolfgang Press键盘)同样认为《Blood》在比较之下惨败。「于我而言过分严肃谨慎,忧郁感太沉重。虽然有些段落我还能沉浸进去,但TMC早就不是我当年呆过的那个TMC了。」
Ivo本人对最终成品也有话说,但有其他角度的理由。「我并不像喜欢《Filigree & Shadow》那么喜欢《Blood》。《Blood》仍旧是我参与过的最个人化的作品,但它不自然。有些合成器做得特别生硬,只是因为我迷恋那年头的节拍风格。比如《Bitter》里Soul II Soul的鼓采样现在听来就特别不搭。」
「过了保质期」这个典故也暗示了《Blood》面世当时的时代背景。1991年舞曲和Shoegaze运动如火如荼,更不用提Nirvana新单曲《Smells Like Teen Spirit》掀起的热潮。但这种对立恰恰让This Mortal Coil更加可贵,TMC就像对之前十年间乐坛的浮夸风气的一个冷却注脚。
除却诸般不是,《Blood》收获了远多于《Filigree & Shadow》的好评。「我买了Melody Maker,作好了受喷的心理准备,结果没想到评价完全相反,我当时就尖叫了。」Caroline Crawley如是回忆。
……
Ivo到1991年为止花了5年时间一点一滴地把This Mortal Coil的第三张专辑挤成形。TMC就是他的个人精神所在,从无压力,更像是一种逃离和对郁结情感的宣泻。略微有异的是,Ivo选择更多非4AD的音乐人、更多从未合作过的新伙伴而不是在老圈子里打转。「我只跟自己觉得舒服的人合作,」他回忆,「棚里的气氛特别好,每次一般就一两个人,特别放松。从来没觉得紧张,反会因为一个当时的好点子或者录音瞬间的美而爽得不行。」
Ivo也更自信了,这回多写了些歌词旋律甚至器乐片断,比如《Ruddy and Wretched》里Jimi Hendrix/Pink Floyd味儿的吉他。歌词方面,理所当然,情感可以说就是「acid, bitter and sad」(注:歌名)的压抑劲儿——并且把专辑名取为《Blood》。「仅仅1987这一年,我的猫死了,我父亲去世了,我跟Colourbox掰了,我们出了几张Pixies,我跟Deb(其妻)的关系崩了。所有这些事情通通写在《Blood》里了。」
更具体的内容体现在歌词上,部分是读到的,部分是无意听来的。「这些词并没有什么传记性质的意义,只是表达了我想表达的事。我整个人生就是一场压抑,所以于我特别亲切。比如“I carry sadness around like so much small change in my pocket”这句。有人问我一些具体事物的感受时,我通常会回答说别问我我没感觉。我觉得自己没有真实存在过,只是一直努力找点事情来阻止悲伤蔓延。」
器乐曲《Loose Joints》采样了一对母女的话音,他从一部关于纽约底层家庭的纪录片里找到这个波多黎各瘾君子家庭的故事。
参与《Blood》的唯一的有亲缘关系的音乐人仍旧是Deirdre Rutkowski和Louise Rutkowski两姐妹。——硬要扯的话还可以算上Kim Deal和Tanya Donelly,整张专辑里仅有的4AD艺人。「所以你知道我有多喜欢Rutkowski两姐妹了吧,从上张《Filigree & Shadow》我没延续几个人。她俩才是《Blood》的精与神。」
「《Blood》可以说直达我灵魂深处,就像肚子上挨了一重拳——当然是褒义,」Deirdre Rutkowski说,「创作就是一种病态心神的产物。你觉得自己不对劲的时候,那种创作推力就会出来让你对劲。我最喜欢唱Ivo写的词,极端黑暗,但越了解他你就越觉得合理。当然他是一个非常专业和配合的人,如果当时状态不好,他也不会把情绪带到棚里。」
Louise Rutkowski则回忆道:「过程特别自然享受,大部分时间大家都笑哈哈的。其实就像喜剧演员一样,私生活里反而正是阴郁的。」
Ivo写的五首词里,《D.D. and E.》只有一行:「Daylight, dreams and echoes」,《Baby Ray Baby》短得只有两句:「I needed you / I trusted you / I wanted you」「but you'll never, never, change my mind」。
「我用这支曲子很直接地表达对Ray Conroy(注:Modern English的Mick Conroy的兄弟,Colourbox经理人)在《Pump Up The Volume》的惨败还有他当时的表现上的意见,」Ivo解释道,「无意义的婴儿牙牙学语声就是比喻的他。」
其余三首则更有血肉。《Bitter》是对《Acid, Bitter and Sad》的扩容,采样了Alison Limerick的声音,Deirdre Rutkowski再补上鬼飘的几哼,伴着Ikuko Kozu(Ivo的日本朋友)的日语念白。歌词是这样的:「Now pardon me for trying / Trying to tear apart / And pardon me for lying / It's just easy, so easy, to start.」
Deirdre Rutkowski的有节制而阴冷的悲伤感在《Dreams Are Like Water》里淋漓尽致:「When you were a child/ Unhappiness took the place of dreams/ Dreams are like water/ Colourless and dangerous」。这支曲子有着奇特现代感的节拍,类近于数年后才成形的trip-hop(实际基于伦敦组合Soul II Soul的作品)。专辑末曲《(Nothing But) Blood》里她层叠飘渺的声音奉上挽歌式的结尾:「Now's the time to draw the line /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Ivo解释:「对谁goodbye呢?对Cocteau Twins、我前妻、4AD、还是生活呢?也可以是对This Mortal Coil。已经三张整专辑了。」
制作群方面,John Fryer一直伴随左右,Jon Turner参与几首翻唱曲, Martin McCarrick和Gini Ball再润色短曲。Frazier Chorus主唱Tim Freeman在翻The Byrds关于广岛原爆里一个丧命儿童的《I Come and Stand at Every Door》里友情客串,为Rutkowski两姐妹伴唱。Pieter Nooten则写了《Several Times》。
还有几位歌手值得一书。如果不是Rough Trade在1986年打败4AD签走了Shelleyan Orphan,主唱Caroline Crawley就应该是Ivo手下的人了。就像是Rutkowski姐妹的轻柔版,Caroline Crawley有一把节制得近乎虚弱的嗓子,比起豪放的Lisa Gerrard或者Elizabeth Fraser来更能完美诠释Ivo的压抑天性。而正像Elizabeth Fraser,Caroline Crawley同样严重缺乏自信,反复拒否掉Ivo的要求。她回忆:「我当时只能接受唱自己的歌,不然会觉得只是个顶替的。最后我受不了了,答应了他。唱完第一版后,他只甩了一句说就这样让我走人了。他确实也挺那啥的吧,但我懂他看人的点。我肯定不开心不舒服啊但是他确实擅长挖掘别人身上的美感和弱点。我还记得他说:“你很幸运,能理解得这么深。“」
Ivo也记得《Late Night》的最终版本让她震颤不已。在《Blood》推出后跟Melody Maker的采访里他回忆:「我问她怎么了,她只是说好得不得了。对我来说能把唱歌这件事弄得这么简单纯粹又精美神奇,一辈子没别的哪种满足能与之并肩相较。」
Caroline Crawley的分量跟Rutkowski姐妹差不多重,负责了三首翻唱。Syd Barrett凄绝的《Late Night》、澳洲乐队The Apartments舒柔的《Mr. Somewhere》,还有加拿大歌手Mary Margaret O'Hara独特的《Help Me Lift You Up》。曾经在《I'll End In Tears》里献声的Gordon Sharp说Ivo本来把最后这首分配给他,他完成了一版跟情感炽烈的原唱比较接近的演绎,Ivo并不是很中意,反而选择了Caroline的,「我个人感觉,远得有点不搭调了」。
Ivo和John Fryer写的碟首曲《The Lacemaker》里采样了Caroline和Deirdre Rutkowski的声音,Martin McCarrick负责的弦乐为整张专辑那种撼人的伤郁定下注脚。标题源自Ivo毕生至爱电影中的一部,主演是他最爱的女演员之一Isabelle Huppert。
还有一个女人,Heidi Berry,当时刚刚新签到4AD,演绎了美国乡村唱作人Rodney Crowell的《'Till I Gain Control Again》。Ivo是从Emmylou Harris出色的翻唱那里得知此曲的。Kim Deal和Tanya Donelly的《You and Your Sister》则是专辑的另一大亮点,翻自Big Star的Chris Bell单飞处男单曲的B面。Chris Bell的作品更积极向上而悲剧色彩偏弱,因此录这首歌时的气氛并不沉重。Tanya Donelly还记得当时和Kim Deal频频笑场唱不下去,但听成品也能听出来,她们被这歌服住了。Kim Deal回忆说:「真心的,我当时在想,这他妈的搞什么?我爱摇滚,我喜欢演奏,而不是采样。进棚前我甚至连伴奏都还没听过,完全就不想玩儿。可最后太喜欢了,音乐完美,歌也完美,我没意见了。」Tanya Donelly则表示由女性来表达这歌再妥贴不过。
尚且不要忘记Byrds主脑Gene Clark的《With Tomorrow》、Spirit的《Nature's Way》、David Roback(Rain Parade / Mazzy Star)的《Carolyn's Song》。最后还有一首特殊的《I Am The Cosmos》,由专辑里唯一男声Dominic Appleton负责。直到20年后的今天,他仍旧不满意这首歌,但也承认「Ivo说他喜欢这歌里的冷漠感」。对于情绪,4AD这个厂牌符号更选择埋藏,而不是呈现。
延续前作《Filigree & Shadow》的起伏漂流感,《Blood》再次拉成76分钟的超长专辑,但评论界并不像对前作那样买账。认为这次的音乐太内心自我,太缺乏情绪表达上的边缘感和多样化,太过于冷感,并且与专辑名「血」不符,非但没有生命力的涌流,反而凝涸了。
包括Dominic Appleton本人,那么喜爱TMC前两作的他,都有同样的看法。「我喜欢《You and Your Sister》,喜欢那些器乐片段还有Caroline的声音,但我感觉Ivo倾向于启用“纯粹”的歌手而不是有趣的。TMC到此划上句号我一点儿都不意外,它不够好,感觉就像过了保质期的东西。」
Mark Cox(Wolfgang Press键盘)同样认为《Blood》在比较之下惨败。「于我而言过分严肃谨慎,忧郁感太沉重。虽然有些段落我还能沉浸进去,但TMC早就不是我当年呆过的那个TMC了。」
Ivo本人对最终成品也有话说,但有其他角度的理由。「我并不像喜欢《Filigree & Shadow》那么喜欢《Blood》。《Blood》仍旧是我参与过的最个人化的作品,但它不自然。有些合成器做得特别生硬,只是因为我迷恋那年头的节拍风格。比如《Bitter》里Soul II Soul的鼓采样现在听来就特别不搭。」
「过了保质期」这个典故也暗示了《Blood》面世当时的时代背景。1991年舞曲和Shoegaze运动如火如荼,更不用提Nirvana新单曲《Smells Like Teen Spirit》掀起的热潮。但这种对立恰恰让This Mortal Coil更加可贵,TMC就像对之前十年间乐坛的浮夸风气的一个冷却注脚。
除却诸般不是,《Blood》收获了远多于《Filigree & Shadow》的好评。「我买了Melody Maker,作好了受喷的心理准备,结果没想到评价完全相反,我当时就尖叫了。」Caroline Crawley如是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