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他从远方赶来,赴你十年之约
文/小婉
已经十年没有听到朴树的歌了,对于他的歌迷来说,他消失了十年。现在,我们听到的朴树,比任何时候都要洒脱。洒脱得很自由,很自在。他唱“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朴树用十年的时间,窥探到生活的玄机。生如夏花亦或平凡之路都不过是朴树某一段时间结点的姿态。但我啊,其实只是想知道,和朴树一样,走过十年光阴的我们,时下的复归于朴,是已经放弃了多少自我才完成的转身。
所以,在写关于朴树的评论之前,我决定来一个漫长的、自恋的、随心所欲的跑题。
十年的时光。我从十四岁变成了二十四岁,但是总还以为自己还是那个十四岁的女少年。 那一年,朴树刚发行了他的第二张专辑,还没有哪一个男孩像他那样唱歌。我总是记得电视里他唱歌的样子,很瘦,长发遮住了眼睛,两只手紧紧抓着话筒,膝盖会随着音乐一蹲一蹲。是怎样的一个男生?好像从来不会笑,站在人群里,似乎又从来与人群疏离。他的样子忧郁而又神秘,他的歌是那么的率真、执着。
那一年还没有文艺青年、小清新这一词,可是当时读着《萌芽》的少年,在笔记本上小心誊写《那些花儿》歌词的女孩,比我现在见过的任何一个文艺青年都要小清新。那时的《萌芽》里,故事主人公听的都是朴树的歌。我无法描述出那个年代的文艺,只记得那些日记本里的诗歌,班里偷偷传的情书,还有在课堂上听随声听被老师批评的小孩。正是青春蠢蠢欲动的时候,那时候我念高一,长的直发,齐齐的刘海。穿白颜色的衬衣,蓝色棉布裙,帆布鞋。背一个旧旧的挎包,灰白色,长方形。已经十年了啊。但是记得好清楚,包括那一年喜欢的什么人,那一年看的书。但是那些记忆,在此刻,全不如耳机中循环的音乐。
那一年朴树发行了《生如夏花》这张专辑,掀起了一阵民谣风;那时的周杰伦还在和蔡依林谈恋爱,那首《七里香》成了那个夏天最好的注解;那时的孙燕姿一头短发,还排着队拿着她的号码牌;那一年的范玮琪才刚刚唱了《最初的梦想》,和黑人的恋爱长跑才走到一半……那一年的华语乐坛百花齐放,风格迥异。
此后我读大学,大三的时候开始在电台里实习,主持晚间八点的音乐节目。每天听大量的专辑,翻阅大量的音像资料。我发现,要从选秀新人辈出的流行音乐圈里找到一个可以直击你心灵的声音,越来越难。于是,我开始听民谣,从台湾民谣到内地民谣,从西北民谣到新疆民谣,从校园民谣到城市民谣。罗大佑、陈绮贞、周云蓬、万晓利、李志、洪启、马条……都一一细听过。当然还有朴树。在这些旋律里,渐渐体会到一个人成长时种种的曲折、挣扎和爱。也有随时可以展开的另一种想象。
很多时候音乐对人而言只是一种陪伴,类似一段时期的某个朋友。最开始你们可能对彼此敞开心扉,无话不谈,但朋友总是一段时间换一批,音乐也一样。你曾经依赖过它的,走过了这一段,在不同的路口,随时就会与新的音乐遇见。
如今,校园民谣已经日渐式微,你再也没听过沈庆的名字,也很少听到叶蓓唱歌,水木年华鲜有优秀的作品问世,高晓松出现在各类选秀节目的现场。而以周云蓬、万晓利为代表的新民谣开始崭露头角。曾经被贴上小众、独立的民谣音乐,随着传播渠道越来越广,也越来越主流、越来越大众。
不管形式怎么变化,听众怎么变化,我热爱民谣音乐,一如以往。大学毕业后我来到杭州,在这个文艺氛围浓厚的城市,听大大小小民谣音乐的现场。这一年,我做了很多民谣歌手的采访。周云蓬、钟立风、莫西子诗……我问他们对于民谣的认识、看法和定义。有人说是返璞归真的情愫,有人说是信仰,也有人说是一种情怀……
十年前从听朴树的音乐开始,那个听着民谣的文学女青年在慢慢幻灭。她朝九晚五,疲于工作。在杭州搬了几次家,搬家的繁琐让她梦想能在这座城市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她写了一上午的稿子,眼睛干涩疼痛,头疼欲裂。电脑旁放的绿植因为很久没浇水,变得和她一样黯淡无光。她常常在加班的晚上出了大楼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赶最后一班公车。她已经很少能真正坐下来读上一本书,听上一张专辑,写一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但她无心听了一首歌,这个她十年前在耳机里认识的男人,带着新作回归,当她听到歌里唱,“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她忽然眼神明亮,面容清朗,好像重又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她把这首歌循环了一遍又一遍。还有很多人,像她,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忽然明白,青春已在哪个时刻终结。
一首歌封锁着一段记忆,那段记忆关于青春、关于梦想、关于诗与远方的未来。一段一段的记忆串成了岁月的歌。其实哪里是怀念唱歌的人,只是还放不下歌里的往事。
已经十年没有听到朴树的歌了,对于他的歌迷来说,他消失了十年。现在,我们听到的朴树,比任何时候都要洒脱。洒脱得很自由,很自在。他唱“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朴树用十年的时间,窥探到生活的玄机。生如夏花亦或平凡之路都不过是朴树某一段时间结点的姿态。但我啊,其实只是想知道,和朴树一样,走过十年光阴的我们,时下的复归于朴,是已经放弃了多少自我才完成的转身。
所以,在写关于朴树的评论之前,我决定来一个漫长的、自恋的、随心所欲的跑题。
十年的时光。我从十四岁变成了二十四岁,但是总还以为自己还是那个十四岁的女少年。 那一年,朴树刚发行了他的第二张专辑,还没有哪一个男孩像他那样唱歌。我总是记得电视里他唱歌的样子,很瘦,长发遮住了眼睛,两只手紧紧抓着话筒,膝盖会随着音乐一蹲一蹲。是怎样的一个男生?好像从来不会笑,站在人群里,似乎又从来与人群疏离。他的样子忧郁而又神秘,他的歌是那么的率真、执着。
那一年还没有文艺青年、小清新这一词,可是当时读着《萌芽》的少年,在笔记本上小心誊写《那些花儿》歌词的女孩,比我现在见过的任何一个文艺青年都要小清新。那时的《萌芽》里,故事主人公听的都是朴树的歌。我无法描述出那个年代的文艺,只记得那些日记本里的诗歌,班里偷偷传的情书,还有在课堂上听随声听被老师批评的小孩。正是青春蠢蠢欲动的时候,那时候我念高一,长的直发,齐齐的刘海。穿白颜色的衬衣,蓝色棉布裙,帆布鞋。背一个旧旧的挎包,灰白色,长方形。已经十年了啊。但是记得好清楚,包括那一年喜欢的什么人,那一年看的书。但是那些记忆,在此刻,全不如耳机中循环的音乐。
那一年朴树发行了《生如夏花》这张专辑,掀起了一阵民谣风;那时的周杰伦还在和蔡依林谈恋爱,那首《七里香》成了那个夏天最好的注解;那时的孙燕姿一头短发,还排着队拿着她的号码牌;那一年的范玮琪才刚刚唱了《最初的梦想》,和黑人的恋爱长跑才走到一半……那一年的华语乐坛百花齐放,风格迥异。
此后我读大学,大三的时候开始在电台里实习,主持晚间八点的音乐节目。每天听大量的专辑,翻阅大量的音像资料。我发现,要从选秀新人辈出的流行音乐圈里找到一个可以直击你心灵的声音,越来越难。于是,我开始听民谣,从台湾民谣到内地民谣,从西北民谣到新疆民谣,从校园民谣到城市民谣。罗大佑、陈绮贞、周云蓬、万晓利、李志、洪启、马条……都一一细听过。当然还有朴树。在这些旋律里,渐渐体会到一个人成长时种种的曲折、挣扎和爱。也有随时可以展开的另一种想象。
很多时候音乐对人而言只是一种陪伴,类似一段时期的某个朋友。最开始你们可能对彼此敞开心扉,无话不谈,但朋友总是一段时间换一批,音乐也一样。你曾经依赖过它的,走过了这一段,在不同的路口,随时就会与新的音乐遇见。
如今,校园民谣已经日渐式微,你再也没听过沈庆的名字,也很少听到叶蓓唱歌,水木年华鲜有优秀的作品问世,高晓松出现在各类选秀节目的现场。而以周云蓬、万晓利为代表的新民谣开始崭露头角。曾经被贴上小众、独立的民谣音乐,随着传播渠道越来越广,也越来越主流、越来越大众。
不管形式怎么变化,听众怎么变化,我热爱民谣音乐,一如以往。大学毕业后我来到杭州,在这个文艺氛围浓厚的城市,听大大小小民谣音乐的现场。这一年,我做了很多民谣歌手的采访。周云蓬、钟立风、莫西子诗……我问他们对于民谣的认识、看法和定义。有人说是返璞归真的情愫,有人说是信仰,也有人说是一种情怀……
十年前从听朴树的音乐开始,那个听着民谣的文学女青年在慢慢幻灭。她朝九晚五,疲于工作。在杭州搬了几次家,搬家的繁琐让她梦想能在这座城市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她写了一上午的稿子,眼睛干涩疼痛,头疼欲裂。电脑旁放的绿植因为很久没浇水,变得和她一样黯淡无光。她常常在加班的晚上出了大楼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赶最后一班公车。她已经很少能真正坐下来读上一本书,听上一张专辑,写一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但她无心听了一首歌,这个她十年前在耳机里认识的男人,带着新作回归,当她听到歌里唱,“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她忽然眼神明亮,面容清朗,好像重又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她把这首歌循环了一遍又一遍。还有很多人,像她,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忽然明白,青春已在哪个时刻终结。
一首歌封锁着一段记忆,那段记忆关于青春、关于梦想、关于诗与远方的未来。一段一段的记忆串成了岁月的歌。其实哪里是怀念唱歌的人,只是还放不下歌里的往事。